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時刻以大局為重(2)

陳荊淮先生在《香港潮商經濟發展述略》談到:

“20世紀50年代初塑膠熱潮來到的時候,潮商在這個行業中處于明顯的落后地位。20世紀50年代后期這種狀況開始改變,從事塑膠業的潮商越來越多,據估計,潮商塑膠廠已占該行業總廠數的40%左右……1959年正是香港經濟完成歷史轉變,全面起飛的時候。1969年,全港塑膠出口金額14.4257億港元,比1959年1.6214億港元上升9倍多,而這個出口額中潮商約占55%。”

在潮商的塑膠熱中,李嘉誠起了很好的榜樣作用,這激勵著潮商積極地加入這一行業。李嘉誠在傾心發展自己事業的同時,也給予了潮商同行業一定的幫助。

李嘉誠一直認為,他比較熱衷、也比較擅長經商,而對擔任政府和社團公職卻不感興趣。這應該是事實,不過,他在任潮聯塑膠制造業商會主席期間,仍不虛此任,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1973年,因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席卷全球,全球經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香港的經濟同樣受到了嚴重沖擊。

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伴隨著石油危機的爆發,原料價格由年初的每磅6角5分到秋后竟暴漲到每磅4~5元。塑膠制造業一片恐慌,如臨末日。不少廠家因未儲備原料,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為進口商壟斷。其實,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還不是石油危機,因為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只是略有上漲。主要是香港的進口商利用商業界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價格,一致提價。又由于炒家的介入,把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價。

在這場關系到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中,身為潮聯塑膠制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挺身而出,掛帥救業。此時,李嘉誠的經營重點已轉移到地產,收益頗豐,塑膠原料危機,對長江整個事業,影響并不大。李嘉誠這樣做,主要是出于公心和義務。

在李嘉誠的倡導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其中還有非潮籍塑膠商。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對方不予理睬。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面,很快達成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這種形勢下,其他原料進口商不得不降價。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從此煙消云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有驚人之舉。他從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中,勻出12.43萬磅,以低于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硬膠原膠,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在危難之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李嘉誠的雪中送炭為他贏來了很好的聲譽,他被人們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其聲名遠播。

但是,這次救業行動與20世紀80年代的“百億救市”相比,卻只能算小事一樁,因為在“百億救市”的過程中,李嘉誠所冒的風險更大,所付的熱情與心血更多。

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續興旺,恒生指數一路攀升。到1987年10月1日,一舉飚升至創歷史最高記錄的3950點,真可謂牛氣沖天。

1987年9月14日,李嘉誠宣布長實旗下公司——長實、和黃、港燈,合計集資103億港元,這是香港證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資行動。至于這筆巨資的用途,李嘉誠并沒有明言,只是表示將在3個月內公布。

10月1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突然狂跌508點,引起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點。絕大多數人,特別是李嘉誠的包銷商,更是欲哭無淚,因為他們將承擔包銷的風險。

10月20日早上,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

10月26日重新開市當日,香港恒指又暴挫1121點,全面崩潰。

大盤崩潰之后,約占香港總市值15%的長實系上市股票均下跌三成。依常規,這正是向公眾股東廉價收購本系股票的大好時機。

10月23日,李嘉誠向香港證監會提出一個“穩定股市”的方案,即擬動用15億~20億港元,吸納長實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協助本港股市的穩定”。

李嘉誠強調“此舉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和經濟不要有太多波動,希望能穩定下來”,“絕非為個人利益,完全是為本港大局著想”。

這就是被有關傳媒所廣為傳頌的“百億救市”行動。

李嘉誠在股災中,雖然讓包銷商大受其害,但卻因之而挽救了香港的整個股市,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

但是,盡管李嘉誠早已聲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做法,仍然有人認為他“有為私之嫌”。輿論紛紛,各種說法一時甚囂塵上。

當時,李氏家族控有長實的35%以上的股權,控有和黃的股權也近35%,按照收購及合并條例,已超過35%股權的股東如要再增購股權,就必須提出全面收購。

李嘉誠沒有能力全面收購,只好要求當局放寬限制。證監會礙于條例不予批準,李嘉誠多次去港府力爭,希望從“救市大局”出發。

結果港府決定接納李嘉誠的“救市建議”,同意暫時取消有關人士購入屬下公司股份超過35%就必須全面收購的條例。然而卻規定所購入最高限額之股份,必須在一年內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時必須每日公布購入股份的詳情。

李嘉誠雖然對放寬限制表示歡迎,但認為既然放寬了收購點限制,又限期售出,這是自相矛盾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時就表示對所附帶的條件感到非常失望。因為這意味著,如一年限期內,股價繼續下跌,那么他收購的股票則必虧無疑。

當時許多同行業內人士和各媒體都認為李嘉城這次是在劫難逃,只能痛飲自釀的苦酒。因為依以往香港及海外的股市經驗,大股災之后,仍有2~3年的低谷期,李嘉誠這次自然是虧定了。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股市竟恢復得如此之快,到年底股市就開始回揚上漲(歐美的股市也是如此)。到了1988年的4月14日,恒指收市報2684點,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李嘉誠在一年的期限內,以配股方式將增購的股票出售,不但沒有虧損,反而還有幾千萬港元的盈利。

幸運之神再一次光顧了李嘉誠。

令人矚目的是,李嘉誠這次百億集資行動(9月14日)與香港股市暴跌(10月19日)的時間相差只有35天,這是否意味著李嘉誠已預感到香港股市將會出現大災難?

另一方面,李嘉誠的救市行動承受著巨大的經濟風險,而股市竟在一般人看來不可能很快好轉的情況下出現了轉機,使他避過了危機,難道他預先算到了股市好轉的時間?

不過更重要也更無疑的卻是,李嘉誠在股災中扮演了一個敢冒風險的白衣騎士的角色。這種高尚的品德,使他不僅成為商場英雄,而且成為人人欽佩的商界領袖和為人楷模。從此,李嘉誠的人生舞臺更高更大,只要登高一呼,就會應者云集了。

李嘉誠經商箴言: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5.知己知彼,一鳴驚人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成大事者的風范。然而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對大局有詳細準確的了解,然后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揚長避短,精心準備。只有這樣,才能在關鍵的時刻取得一鳴驚人的成功,才能打開成就大事的局面。

進入地產界的李嘉誠有時會一改以往溫文爾雅的作風,而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最能體現李嘉誠這種風格的一件事,是1977年的地鐵工程競標。

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之一。整個工程計劃8年完成,需耗資約205億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全長15.6公里,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資金來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團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充股。

地鐵中每個站點的建造都成了地產商的搶手貨,尤其是中環站和金鐘站,這兩站客流量最大,是地鐵最重要的車站。中環站是地鐵首段的終點,位于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金鐘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島東支線的中轉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軍總部、警察總部、紅十字總會、文物館等著名建筑,與中環銀行區近在咫尺。

顯然,中環、金鐘兩站,就像兩塊肥肉。尤其是兩站上蓋將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為此,地產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誠何嘗不為之心動,他看重的不僅僅是上蓋發展的利潤,更主要的是長實的聲譽。在人們眼里,長實只是一個在偏僻的市區和荒涼的鄉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在寸土寸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區,長實無半磚片瓦、立錐之地。

屈指算來,李嘉誠涉足地產已有20年左右,也蓋了不少建筑,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覺得是到了改變形象的時候——進軍港島中區。

早在一年前,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的消息,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

1977年初,消息進一步明朗,地鐵公司將于1月14日開始招標,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拆除后,興建車站上蓋物業。

夜靜入寂,寒意襲人,李嘉誠在深水灣住宅的花園散步。他無心觀賞月下的花木,陷入沉思之中。地鐵車站上蓋投標之事,已弄得他連日來寢食不安。

李嘉誠以往的工作習慣是,極少把工作帶回家做。他總是在辦公室里把工作處理完,哪怕弄得很晚。李嘉誠一旦下班回家,除了學英語,翻翻報章雜志外,就是陪太太和兒子。他盡可能放松自己,很少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證睡得安穩,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應付工作。如果發現他把工作帶回家,那一定是遇到非處理不可的大事。

如今的地鐵車站上蓋投標,就是他認定的非干不可的大事。

對于中環金鐘兩站的招標,一定不乏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筑商競標。群雄逐鹿,鹿死誰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較量。

長實競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無望,不如不投。過去,曾有多次政府拍賣中區官地的機遇。中區的地價高,日漲日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萬港元,是當時世界地價最貴的地方之一。一幅地動則要數億至10多億,非長實的財力所敢覬覦。

不敢參與,并非不敢期望,李嘉誠夢寐以求打入中區。

李嘉誠信步走到深水灣的山坡,眼前是海灣的朦朧輪廓。潮聲在他胸中激蕩,他眼前仿佛看到兩座商業大廈,從地鐵車站拔地而起。李嘉誠一貫渴望挑戰,也樂于應戰。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

李嘉誠大步回到家中,坐進書房,翻閱研究帶回家的有關地鐵的材料。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李嘉誠估計,參加競投的將會有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建筑商,華資地產建筑公司實力稍遜。置地的奪標呼聲最高,長實參與競投,就必須把置地作為競爭對手,與這個龐然大物對撼。

港島中區是置地的“老巢”。當年置地創始人保羅參與中區填海,獲得港府成片優惠地皮,置地在中區,擁有10多座摩天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又名怡和大廈),位于未來的中環地鐵車站兩翼。中環車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側,則是遮打花園廣場。就憑這些物業和街道的名稱及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區的地位。難怪當時的公眾和傳媒,把中環站稱為遮打站。

金鐘站離遮打花園廣場僅100多米,簡直就處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攫取中環金鐘車站的興建權,就相當于打入中區的心臟,到置地這只座山虎的食槽里奪食。

睡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置地并未公開聲稱參與競投,就有報紙高唱置地“志在必得”的高調,誰與置地競爭,無疑“以卵擊石”。

李嘉誠想,“志在必得”的置地會不會“大意失荊州”呢?置地屬怡和系,怡和大班又兼置地大班。現任大班是紐璧堅,紐璧堅20歲起就參加怡和洋行的工作,一步步爬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紐璧堅沒有任何背景,靠的是自己的勤勉努力。

置地的另一個創始人是凱瑟克家族的杰姆·凱瑟克。凱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因此,紐璧堅身為兩局大班,又得受股東老板的制約。凱瑟克家族力主把發展重點放到海外。這樣,勢必分散紐璧堅坐鎮香港抉擇的精力。

這正是一般不易洞察的置地薄弱之處,人們往往會被置地的“貌似強大”的表象蒙住雙眼。

置地一貫坐大,也習慣于坐大。過于自負的置地,未必就會冷靜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那么,地鐵公司招標的真正意向是什么?

香港地鐵公司是一間直屬港府的公辦公司。香港的公辦公司,并不像過去內地國營企業,一切都由政府包攬包辦。地鐵公司除少許政府特許的專利和優惠外,它的資金籌集、設計施工、營運經營,都得按商場的通常法則進行。

李嘉誠通過各種渠道獲悉,港府工務局對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估計,約2.443億港元,原址用做中環、金鐘兩地鐵車站上蓋。另加上九龍灣車廠地皮估價,兩者合計約6億港元。港府將以估價的原價批予地鐵公司,由地鐵公司發展地產,彌補地鐵興建經費的不足。

地鐵公司為購得中區郵政總局原址地皮,曾與港府多次商談。地鐵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現金、部分地鐵股票支付購地款。港府堅持要全部用現金支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东县| 长顺县| 同心县| 云南省| 衡水市| 巩义市| 英山县| 错那县| 和政县| 台南市| 怀来县| 金华市| 龙泉市| 绿春县| 兴义市| 波密县| 汉中市| 广元市| 黔江区| 湘潭县| 山东省| 沁水县| 聂拉木县| 九龙县| 百色市| 常德市| 松桃| 河源市| 博湖县| 宜都市| 巢湖市| 吉木萨尔县| 达尔| 灵台县| 望城县| 牙克石市| 噶尔县| 抚远县| 柘城县| 华蓥市|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