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積極進取,擁有成就事業的心態(2)
- 李嘉誠做人經商處世的大智慧
- 王峰
- 3825字
- 2016-03-09 11:22:59
李嘉誠以其勤奮和聰穎,很快掌握了塑膠生產的各個環節。塑膠廠生產勢頭良好,銷售網絡日臻完善,許多大生意,他都是通過電話完成的,具體的事,再由屬下的推銷員跑腿。
李嘉誠逐漸成了塑膠公司的臺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他20歲剛出頭,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確實令人稱羨。
到了這一步,李嘉誠似乎應該心滿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二字。正干得順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只不過,這一次,李嘉誠不是到另一家企業去打工,而是要開創自己的事業——他要辦一個工廠,自己當老板。
經過了多年的痛苦經歷和磨煉,李嘉誠很快地成熟了。他是噴薄欲出的一輪紅日,積累了太多的能量,而終于到了如日中天的時候。
李嘉誠經商箴言:
對于任何大機構來說,創新是十分重要的,但不要忘記要實際可行。
3.積極進取,事在人為
相信命運的人,命運會故意捉弄你;與命運抗爭的人,才能出人頭地。面對他人的成功,我們不能僅僅感嘆這是幸運、機遇……而要看到成功背后的拼搏奮斗。
李嘉誠的家世是書香門第,當讀書的路子行不通時,李嘉誠毅然走上了經商之路。
有人會想,或許李嘉誠是個幸運兒,從祖上繼承了極佳的商業基因,是個商業天才。
事實卻恰恰相反。李嘉誠的祖上不曾出過高官富商,僅僅是普普通通的書香世家。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為避戰亂,舉家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從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傳至李嘉誠這一輩,正好第十世。
李嘉誠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拔貢之一。李氏家族,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李氏家族又是當地有名的望族,家門前有一座3米高的碑臺,上插貢旗,以記其事。李氏家族歷代以教學治學為職,深得當地人的敬重。
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未進仕,閑居村野。李嘉誠的父親李云經,走的也是治學執教之路。李云經從小聰穎好學,孜孜不倦,每次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1913年(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畢業時成績名列全校第十。時值家境衰落,無資供他升讀大學,李云經受蓮陽懋德學校的聘請,開始了教學生涯。
迫于生計,執教數年后,李云經決定棄教從商。為此他遠渡重洋,在爪哇國三寶壟一家潮商開辦的裕合公司做店員。沒干幾天,李云經便打道回府,原因是時局動蕩不安。回到潮州的李云經在潮安城恒安銀莊任司庫與出納,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不久銀莊又倒閉了。
李云經只好重操舊業,重返教壇。此后一直任教,直至潮州淪陷,舉家輾轉遷往香港。他似乎天生是個教書匠,重執教鞭后,因教學有方而聲譽日隆,1935年春,被聘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時逾半個多世紀,人們很難考證李云經棄教從商的真實動機。不少著作認為:李云經是因家境貧寒,時局所迫,但他天生就缺乏經商的頭腦。不過他的經商也有環境因素,潮汕地區是中國著名僑鄉,潮汕地區現在擁有人口1000萬左右;而定居海外各國的潮汕人約六七百萬,如再加上移居港澳臺的潮汕人,人數在1000萬以上。
我們從李氏家族,找不出絲毫擅長經商斂財的遺傳基因,李嘉誠成為一代商界天驕當屬異數,而造就這個異數的,是基于他多災多難的少年經歷,和他本人的志向、膽識、勇氣和智慧。
李嘉誠經商箴言:
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由小到大,從弱到強。
4.逆境拼搏,好運臨門
如果一個人做什么事都一帆風順的話,很可能自我滿足,安于現狀。李嘉誠出身并不富裕,少年命運多劫,但是他沒有屈服于命運,而是進行了不屈的抗爭。
經常聽到有人這樣感嘆:如今只有有錢的人才能賺錢,沒錢的人就像沒有士卒的將軍,只有徒喚奈何。言外之意是:白手起家成大事,天底下沒有那么簡單的事!
我們不否認這種看法,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沒有資金而眼看著大好投資時機擦肩而過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但是,不能因此就放棄創業。創業的關鍵不在于你有沒有“第一桶金”,而在于你有沒有去攫取“第一桶金”的勇氣。如果上天沒有給我們準備好“第一桶金”,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得到這“第一桶金”呢?
李嘉誠就具備敢于攫取“第一桶金”的勇氣。
父親李云經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但李云經給李嘉誠留下了終生受益的豐厚遺產,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生活重擔與做人道理,在李嘉誠的商業生涯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就是因為對父親的承諾和對家庭的責任,年僅14歲的長子李嘉誠謝絕了舅父繼續供他上中學的好意,毅然決然地輟學求職。他要掙錢,要掙好多好多的錢,贍養母親、撫養弟弟、妹妹。殘酷的生計,迫使李嘉誠別無選擇地走上從商之路。
從一個打工仔到獨立創業,是李嘉誠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從此他邁上了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
艱苦創業,使自己的事業從無到有,是每一個創業者必經的過程,也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一生成敗,系于一發,不能不慎重萬分。
由于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李嘉誠似乎對事物的陰陽盛衰之理有著天生的敏感,這從他創辦企業的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李嘉誠選擇塑膠業作為發展方向,有以下幾種理由:第一,自己有經營塑膠廠的經驗,因為自己在塑膠公司工作過,這完全可以作為創業的本錢;第二,塑膠行業在當時屬于新興產業,有一定的發展空間;第三,塑料制品容易加工,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第四,塑膠原料雖然需要從歐美日進口,但產品既可在本地市場消化,又可擴展到海外,銷售管道比較廣。綜合以上幾點原因,李嘉誠決定從事塑膠行業。
李嘉誠后來在回憶塑膠公司的經歷時,感慨地說:“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今天用1個億的資金也買不到的。”
李嘉誠為什么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選擇呢?因為他工作之余,時刻不忘關注時局的變化,對各種行業前景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機會和挑戰,都有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并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判斷。
由此可見,不管是在打工,還是在自己創業,都有必要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前景有清醒的認識。經營往往受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客觀因素影響,我們應該明察善斷,未雨綢繆。
李嘉誠的理想是當一個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如果不是迫于無奈,他是不會去從商的。
李嘉誠后來回憶說,就是立業之初,他的理想還依然是“賺一大筆錢,然后再去搞教育”。
由此可見,李嘉誠從商實在是身不由己,是被逼上梁山。這也許就是時勢造英雄。
有人說,傳統文化與商業文化大相徑庭,水火不容。成為商界巨子的李嘉誠卻能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為一體。在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他體現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傳統美德。
因此,李嘉誠在香港乃至國際商界樹立起良好的商家形象,因其恪守商業道德而贏得了高度的信譽,這千金難買的信譽又回饋了李嘉誠無數的生意和財富。
這樣的賺錢謀略是間接的,是戰略性的,但比直接的戰術性的賺錢更具長久,更有效。因為這樣的賺錢方式不是一樁兩樁的生意,而是開發了永無窮盡的商業資源。
要掌握這種經商謀略,就必須要有海闊天空的胸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遠目光。
1943年的冬天,少有的寒冷光顧了香港。北風在香港的上空不停地呼嘯著,清冷的街道上,有的只是蕭條和空蕩。為了遵循父親的遺愿,為了養活這個家,李嘉誠母親在大街上尋找著工作。母親領著李嘉誠挨著鋪子詢問,然而整整一天過去了,他們一無所獲,母子二人異常沮喪。
清冷的大街上,二人帶著失望的心情,挪著沉重的步子,往家的方向走去。夜幕籠罩著整個香港城,一切都淹沒在黑暗中。從酒樓里飄出來的陣陣香味,讓餓了一整天的母子更加難以忍受胃腸中的饑餓。他們靠著早上的菜葉稀飯熬到現在,早已是腹中空空了。莊碧琴看著兒子李嘉誠消瘦的臉龐,不禁流下眼淚。
母子二人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后,李嘉誠已經體力不支,他躺在床上,一聲不吭地看著母親繼續用爛菜葉煮稀飯。
第二天,李嘉誠早早出門,他不忍心讓母親和自己一起受奔波之苦,決定一個人去找工作。他靠著一雙腳行遍港島,然而求職無門。他的雙腳已經變得紅腫,走起路來非常疼痛。與別人的白眼和冷言冷語相比,這還算不了什么,因為他人的鄙視深深地刺痛了他的自尊心。十四五歲的李嘉誠闖入社會,就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后來,他聽母親的話,去找一個同鄉長輩幫忙。本來,他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的,但是迫于生計,他沒有絲毫辦法。不料,他順著母親給他說的地址去找,找到的竟是一家倒閉的空店。
在李嘉誠“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時候,舅父莊靜庵讓李嘉誠到他的中南鐘表公司上班。本來,莊靜庵并不忍讓小小年紀的外甥李嘉誠在外闖蕩,早有讓李嘉誠到自己公司工作的想法,可是又擔心李嘉誠因此體會不到找工作的艱難,不能夠自立。所以待李嘉誠嘗盡找工作的辛酸滋味后,才開口讓李嘉誠到自己公司上班。
然而,出乎母親和舅父意料的是,李嘉誠的回答是:“我不進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在感到意外的同時,母親莊碧琴覺得兒子長大了,感到他的倔強勝過丈夫李云經。母親為兒子的明白事理而高興,但又擔心兒子會遭遇更大更多的苦難。
此時的李嘉誠并沒有被經歷的不幸嚇倒,他的心中頓時產生了一個頑強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靠自己養活家人。
這充分顯示了李嘉誠獨立、自信、倔犟的性格。李嘉誠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哪怕是親戚。
正是這樣一種永不言敗、永遠進取的血性,促使李嘉誠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巔峰。
由此可見,性格是通向成功的一級十分重要的臺階。性格有與生俱來的,也有后天修煉的。
但有一條可以肯定,商場不容懦夫,商場不相信眼淚。
李嘉誠經商箴言:
再坦白一點說,你必須對你的工作、事業有興趣,并且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