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磨難:英雄莫問出身

朱元璋小時候,遭受過家破人亡的慘痛,又顛沛流離,窮困寒酸,吃盡了苦頭。不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朱元璋因為窮困沒讀過幾天書,反而苦難卻成了他最好的學校。幼年艱辛的生活造就了他堅強剛毅的性格,當和尚云游四海的經歷開拓了他的眼界,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了解,使他了解到元朝政治的弊端,洞察民生疾苦,知道老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少年時候苦難的磨練,注定一個英雄人物就要嶄露頭角了……

一 人生殘酷,少小有聰慧

公元1328年10月21日(元文宗天歷元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今安徽鳳陽)鐘離東鄉一個赤貧的佃農家庭。

在中國歷代王朝的開國皇帝中,朱元璋的出身是最為低微的了。朱元璋的遠祖原來居住在沛縣(今江蘇省沛縣),再上去的祖籍在句容(今江蘇句容)。

朱元璋的祖父是個淘金戶,一生十分貧寒,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雖是淘金戶,本地卻不出金子,官府仍按照年額攤派淘金任務,迫于無奈,只好拿糧食換錢,再用錢買金子繳納上貢。后來實在再也買不起金子繳納了,無法在當地生存,只好離鄉背井,逃到泗州盱眙(今江蘇省盱眙)墾荒糊口。在那里干了一輩子,一點基業都沒打下,便離開人間,撒手西天了。

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跟先父一樣微不足道,墾荒傭耕,勞力干了一輩子,還是連一個棲身之地也沒有。在盱眙活不下去了,只好逃往虹縣(今安徽泗縣)。到50歲的時候,又遷往濠州給人做佃農。60歲時,無力耕種,生活難以維持,家又搬到西邊,居住了四年,后來又搬移到孤莊村落戶,顛沛流離,沒有穩定的著落?!案F搬家,富挪墳”,就像古話這么說的,朱元璋的家境實在貧寒之至。

根據中國古代的傳統,窮人家的孩子是按照父母的年歲或按排行起名的。朱元璋1328年出生的時候,其父朱五四的哥哥朱五一已有四個孩子,分別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當時也已經有三個孩子,分別叫重四,重六和重七。于是,朱五四夫婦為新生的嬰兒取名重八,是朱元璋最早的名字,也就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老大、老二、老三……

朱元璋一家的命運都極其不幸。朱元璋原來總共有兩個姐姐,三個哥哥。大姐在朱元璋出生時,已經嫁給了盱眙縣太平鄉的王七一,但婚后不久便染病死去。二姐后來也出嫁了,丈夫是鐘離縣東鄉的漁民,叫李貞。大哥年歲大,總算成了家。二哥、三哥因為家里窮,沒有媳婦上門,只好離開家鄉,給人家做上門女婿。這種婚姻叫做“倒插門”,在當地的農民看來,也是最沒出息,最被人瞧不起的了??墒瞧扔谏罾Ь?,朱家也只有忍辱接受了。

朱家人多,朱五四有四子二女,朱元璋雖是六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個,但也逃脫不了經常要挨餓受凍。不僅如此,家境還越來越壞,常常是朝不保夕,捉襟見肘,用朱元璋后來說的話來形容,便是“農業艱辛,朝夕彷徨”。

說來也巧,朱元璋的祖籍,也就是江蘇沛縣,那里曾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這樣勉強說起來,他和劉邦還算是同鄉。有人總愛把劉邦與朱元璋相比,說兩人都是市衣出身的皇帝,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劉邦出身中農,而且做過秦朝的亭長,并非是赤貧階級。而朱元璋出身更加卑微。所以,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貧窮而得天下者,非朱元璋莫屬。

朱元璋祖祖輩輩都是最底層的農民,參加義軍前,朱元璋也是農民。雖兩度入皇覺寺為僧,但過的不是清閑日子,還是以務農為主。

在有些民間傳說里,朱元璋的出生,充滿神奇,對于這種美化,我們不去考究,但朱元璋成長環境惡劣卻是事實。他沒有向惡劣環境低頭,雖然經受了種種磨難,卻練就了堅韌的意志,造就了非凡的才能。

朱元璋在家里是老么,“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所以深得父母寵愛,雖然日子并不寬裕,父母還是把他送到私塾念了幾天書。由于生活所迫交不起學費,他不得不中途輟學。

盡管如此,母親還是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對丈夫說:“人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覺得咱們家肯定會出一個有出息的人。我看其他幾個兒子沒有什么本事,只有重八還有點像樣?!?

母親的看法沒錯,朱元璋還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與一般窮人孩子不同的性格。他聰明,有頭腦,雖然地位卑賤,骨子卻跳動著異于常人的智慧和沖勁。

朱五四為地主種地,妻子為主人做雜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幼小的朱元璋就不得不為地主劉德家放牛。

朱元璋放牛,在山上結識了一群放牛的、放豬的、砍柴的小朋友,如湯和、周德興等人,后來這些人都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朱元璋長相很奇特,大鼻子、粗眉毛、圓眼睛、腦門骨向前突出一大塊,大下巴比一般人長出一寸多,黑黑的凹口臉,讓孩子們望而生畏。他個性突出,講義氣、有心計、有韜略、敢作敢為,有組織天才。

據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朱元璋小時候替地主放牛時,同齡的小伙伴們都聽他調遣,大家經常在一起玩的游戲是扮皇上。朱元璋光著腳,把棕櫚葉子撕成細絲,掛在嘴上當胡須,找來一塊破水車板頂在頭上當太平冠。他讓小伙伴們排成一行行的,整齊恭敬地向他三跪九叩頭,并歡呼萬歲,儼然像是真皇帝了。實際上他已經成為這群伙伴的小頭目。

一天,朱元璋和伙伴們在山坡上放牛。幾個人瘋玩了一會兒,卻不知不覺餓了,但是天氣還早,誰也不敢提前回村,怕挨地主的鞭子。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的說,地主劉德家整天吃白米飯和肉,我們都不知道肉是啥滋味;有的說,地主不放牛羊就有肉吃,可我們天天放牛放羊卻沒有肉吃。越說大伙越餓,朱元璋突然提高嗓門對伙伴們說:“我是你們的‘皇帝’,朕準你們宰牛充饑?!?

“圣旨”一出,窮小子們都樂壞了。湯和箭步飛奔牛群,抓住一頭花牛犢,用放牛繩把它捆住,周德興舉起砍柴刀,一下子結果了小牛的性命。朱元璋指派其他人,剝皮、割肉、撿柴、壘灶、點火,大伙圍坐一圈,一面烤一面吃,個個眉飛色舞,人人興高采烈。不到一個時辰,一條小牛被吃得只剩一張皮、一堆骨頭和一條尾巴了。大伙們拍著鼓脹的肚子,抹著油嘴兒,抬頭看天,太陽已經下山了,是趕牛驅羊回家的時候了。

這時大家才都發起愁來了,少了一頭小牛,若被地主發現了,怎么辦呢?還是元璋有主意,他將小牛的皮骨埋了,把血跡也清理干凈,然后親自鉆進山洞,把剩下的牛尾巴插進石縫里去了,然后他宣布:“大家回去,口徑要一致,就說小牛鉆進山洞石縫里去了,誰也拉不出來,所以回來晚了。”

回去后,朱元璋照計跟地主東家這樣一說,東家劉德不信,讓孩子們領著他去看個究竟。朱元璋帶路,故意繞著圈子走,直到伸手不見五指的時候,才點著火把進了那個山洞。洞里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一群人大氣都不敢出。突然,朱元璋用手指著石縫里的牛尾巴說:“快看,山神把牛牽走了!”這句話把人們都嚇壞了。大家連忙朝著牛尾巴磕頭,求山神保佑。從此這座山便叫“驚牛山”。叫久了,后來就成了“金牛山”了。

東家劉德被這么一折騰,也只好無奈作罷,朱元璋用巧計騙過了地主,小伙伴們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都愿意聽他發號施令,這里面的好幾位,后來拼死拼活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成為明朝的開國元勛。

評析:

朱元璋的出身確實極端貧寒,不過,貧寒的生活卻使他不得不抗爭,不得不經常尋求人生的突破。人很多的性格往往在幼小的時候就產生了,苦難讓幼小的朱元璋變得堅強,因為如果他懦弱了,他就無路可走,他只有豁出去拚搏,才能擺脫貧窮,開創自我的新天地。

二 天降大難,出家為僧

公元1344年,朱元璋17歲的時候,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已行將垂暮,統治者貪婪殘暴,施政無道。暴政的高壓、社會的黑暗已經使廣大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可是蒼天無眼,災禍不斷,一場百年不遇的災荒和瘟疫又突然襲來。

朱元璋的家鄉,在這年春天遇上百年大早,天不下雨,地裂大縫,莊稼枯萎。百姓們只好祈天求雨,請和尚念經,求菩薩保佑。然而無論怎么辛勤祈禱上天,還是沒有下一滴雨。不僅如此,過了一段時間,還飛來了鋪天蓋地的蝗蟲,一會兒工夫將枯黃的莊稼吃了個凈光。這對農民來說,真是喊天不應,呼地不靈。當地一批批的人餓死,又流行瘟疫,成千上萬的人被瘟疫奪去生命,村村死人,戶戶發喪,幸存者為了活命,紛紛逃奔他鄉,鬧得雞犬聲稀,人煙冷落,到處一派蕭條破敗的景象。

瘟神也沒有放過朱元璋的家。朱家的生計本來就難以維持,生活已夠窘迫的了,幾年的自然災害,農田幾乎顆粒無收,而租稅卻有增無減,哪還有錢交沉重的賦稅。朱家過著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日子,真是一天不如一天。朱元璋后來回憶說:“因念微時,皇考皇妣兇年艱食,取草之可茹者雜米以炊。艱難困苦,何敢忘之。”

禍不單行,瘟疫又打劫了這個弱不禁風的家庭。瘟疫襲擊,只能是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了。這年四月初六,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最先死去。剛過三天,朱元璋的哥哥朱重四又跟著走了。12天之后,朱五四的老伴陳氏又染病身亡。約摸半個月的時光,朱家“連遭三喪”,全家九口人已死了三分之一?!?

人死歸天,然而對活著的朱元璋,最為難的是如何安葬逝去的親人。

按照禮教觀念和傳統習俗,養老送終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送終是最根本也是最起碼的一條。就是讓死者魂歸故土,使遺體能有個安置的地方,不能暴尸荒野,任憑飛禽啄食踐踏。生者認為,那樣會使死者的靈魂不安,他們可能會回來找麻煩。當然了,這樣做,更重要的是對親人的尊重和懷念。

可朱家當時是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赤貧人家,純正的無產階級。在某些地方,常居一地的大姓大族,同族人有時還有公共墳山可以利用,朱家因遷徙不斷,也沒有可以利用的公共墳地。因此,墳地問題只有向人討要了。

朱元璋和兄弟最先去求地主劉德,朱五四曾給劉德種地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們盼望劉德多少施舍一點,或許給一塊能安葬的地也可以。誰知劉德這個狼心狗肺的家伙,把他們臭罵一頓后,驅逐他們出門。

朱元璋一家一籌莫展,哭成一團。這時,總算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劉德的兄嫂劉繼祖夫婦贈送了一塊造墳用地,葬地這個基本難題總算解決了。但還有一系列的困難等待著他們,死者用的棺材、入殮的衣物,還有祭奠用的酒食等等。這些困難,后來也只能草草解決了事,棺材用的是草席,入殮穿的衣褲是死者生前用的破舊貨。祭奠沒有“散漿”,便以家里度荒的草蔬糲飯充用。

辛勤勞累了一生的朱五四,他本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換得家人的平靜,誰知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家破人亡、生離死別的慘劇,使得朱家一片呼天搶地的凄切哭聲,令人耳不忍聞,目不忍睹;埋葬親人的過程,遇到了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系,又讓人不免徒生悲傖。

關于朱元璋安葬父母的具體情況,有這樣一個傳說:

據說到了安葬那天,天氣燥熱,朱元璋與二哥一起將父母的遺體放在兩扇捆綁在一起的門板上,抬出去下葬。剛抬到山坡下,突然電閃雷鳴,暴雨驟至。朱元璋哥倆只好放下門板,跑到附近的一棵大樹下避雨。大雨過后,兄弟倆跑回一看,門板不見了。原來,這一帶山坡土質松軟,一陣暴風雨把土坡沖塌了一塊,正好掩埋了尸體。他倆就在上面又添了些泥土,算是安葬了,俗語叫做“天葬”,實際上反映的是窮人的無奈和悲哀。

安葬了親人,朱元璋與哥哥回到家中,空對四壁,想起今后難以謀生,哥倆又痛哭起來。

哭聲驚動了隔壁的汪大娘,她趕來安慰,收養了朱元璋幾天,朱元璋感激涕零,認汪大娘為干娘。

由于瘟疫和災荒,汪大娘家也是難以維持。汪大娘于是提起當年朱五四曾在當地佛教寺廟皇覺寺許過愿,答應朱重八舍身為僧的事……

據說朱元璋小的時候體弱多病,不吃奶,肚子脹得鼓鼓的。朱五四非常著急,一天夜里,他做了一個夢,夢里有人指點說只有菩薩才能救活孩子,讓他把孩子舍給廟里。他馬上抱著重八走進一座大廟,可廟里一個和尚也沒有,只好又抱回來。夢做到這里,忽然被孩子的哭聲吵醒了。睜眼一看,重八正在妻子懷里吃奶。倆人覺得重八得到了菩薩保佑,就很虔誠地到附近的皇覺寺許了孩子長大為僧的愿。

現在,汪大娘提起這件事,勸朱元璋去做和尚,一來還了愿,二來還有口飯吃。朱元璋走投無路,也唯有走上了皇覺寺,出家為僧……

評析:

生死離別,家破人亡,朱元璋才17歲,卻要經歷這些人生的大悲大難,大難之中,必有大才脫穎而出……

三 艱難困苦鑄就王者性格

皇覺寺,原來叫于皇寺。規模很大,佛事俱全。俗世天災人禍,影響寺里香火不旺,也呈現出一派荒涼景象。朱元璋到了皇覺寺,高彬長老見他身體結實,頭腦靈活,吃飽了飯馬上就有精神,覺得長老身邊也需要這么一個機靈的小和尚侍候,端茶倒水,預備齋飯。而且寺廟里的雜活也得有勤快的人來干,在征得其他主持同意后,就收下了朱元璋,并指派他做行童之職。

行童其實就是一個小雜工,相當于今天飯店里打雜的,是一個受人差遣和伺候人的角色。行童要干的事情非常多,也非常繁重,比如每天得打掃衛生、上香、掌管樂器,還要給長老們端茶送水,做飯洗衣,還要被其他和尚呼來喚去。

這還不算什么,關鍵是每每干完這些活,等到朱元璋吃飯的時候,別的和尚早已經吃過,只給它留下一些剩飯。而且由于行童的身份,干活時朱元璋還得看長老們和師兄們的臉色。

面對這一切,朱元璋的心中很不平靜,他萬萬沒想到佛門凈地竟如此等級森嚴,整天宣講“眾生平等”的長老和師兄們為什么偏偏對自己這樣不平等?由于心中不平,朱元璋干了幾件令和尚們目瞪口呆的事。

每天打掃佛殿是行童份內職責。有一天,高彬長老突然大發脾氣,因為他看到佛殿里的香燭被老鼠咬壞了,就追查起這是誰的責任,后來追查到朱元璋頭上。高彬長老指著朱元璋大罵了一通。

朱元璋有氣發作不得,只好忍受著長老的指責,等到長老一走,朱元璋就用掃帚把菩薩打了一通,并指責菩薩,說菩薩掌管大殿,整天光吃供奉不干活,還縱容老鼠為害,實在該打。

另有一次,朱元璋在打掃佛殿的時候,被伽藍菩薩的腿絆了一跤。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起得比雞早,干得比驢多,可吃的比豬還差,全都是殘湯剩飯,而泥胎菩薩卻有收受不盡的供奉,氣不打一處來,再加之以前曾因老鼠咬香燭的事情被長老責罵了一通,憤怒不已的朱元璋不顧師兄弟們驚詫的目光,在伽藍菩薩的背后寫了“發配三千里”的字樣,令其他和尚們只能目瞪口呆。

真是豈有此理,膽大妄為,老和尚看了,暗暗驚嘆不已,直覺到這個小行童非同一般……

可以看出,朱元璋并不是一味地屈服,也不是一味地伸,而是一屈一伸,張弛有道。面對著大環境的不可抗拒,朱元璋無奈之下,接受了命運的擺布,成了皇覺寺的一個行童和尚,但這并非是朱元璋的志向,而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朱元璋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決不是窩在皇覺寺,做一個任其他和尚任意支使的小行童。在寺廟里得不到公平,朱元璋敢于反抗、仇視不平的性格也隨之顯現出來。

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個性十足,具有很強的叛逆心理,對身邊發生的事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對于寺院中的人也有自己的判斷標準。

香燭被老鼠咬壞了,長老們出于對徒兒們的嚴格要求,自然要對責任人做出責罰,這也是無可厚非的,而且找到朱元璋的頭上,也并非完全冤枉。朱元璋畢竟還是一個孩子,好好地教訓一番,或許還是有好處的。但是朱元璋心里也非常委屈,自己本來就做了很多的事情,又怎么能夠分出精力來照看這些香燭佛像。但對長老的話又不能不聽,朱元璋只好把這一股氣撒到佛像上,以一個孩子的心態完成了這種反抗,他把佛像打了一通,以此來完成了自己在“屈”之下的“伸”。

朱元璋的這種舉動看似率性之舉,實質卻是頗有深意的,絕不僅僅是在耍孩子氣……

朱元璋這樣做,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向師兄弟們以及長老們表明自己的態度,告訴他們自己確有不滿。他之所以敢于向菩薩挑戰,把那些人們頂禮膜拜的神打一通,也就公開表明了自己對于所謂權威的蔑視;而在菩薩背后寫上“發配三千里”,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并非是永做蓬蒿之客,像他們那樣,僅僅做一個寺廟里的和尚。但是這些寓意并不是直接說明,即使是寺廟里的長老們找麻煩,他也可以借助孩子氣而搪塞過去。

朱元璋在皇覺寺做小行童的日子并不長。

由于旱情并沒有結束的跡象,平時主要靠收地租和接受布施得以維持的寺院,如今已是入不敷出。供養20來個新舊弟子的吃用,所存的錢糧已所剩無幾。

這年11月初,高彬主持無奈之中就對徒弟們說寺內要罷粥,要徒兒們有家歸家,無家可回者就游方去化緣。

入寺僅僅50天的朱元璋還不會念經作佛事,卻學會了做雜活,便自恃能幫人干活,背起包袱游方化緣去了。

朱元璋外出化緣,還有一種說法:法師的恐懼和嫉妒。

據說,一天朱元璋在掃地時氣倒是出了,但時間耽誤了,天近晌午才掃到大殿,心中不免發急,他掃著掃著,順口說道:“大菩薩、小菩薩,快快站到一邊去,別妨礙我掃地。”

說來奇怪,不知怎么,大小菩薩一個個真的都站到了掃過的一邊。他也不問三七二十一,兩三下就掃得一干二凈。

然后,他索性又說:“大菩薩、小菩薩,地已打掃完畢,就各歸各位吧。”

只見大小菩薩又一個個回到了原位。

常言說:“沒有不透風的墻”,朱元璋“發配”菩薩的事,被人告發到方丈那兒。方丈半信半疑,就去看個究竟,他見伽藍菩薩身上果然寫有五個字,很是生氣,一面叫人把字擦掉,一面去找朱元璋算賬??墒牵业酱蟮羁匆娭煸皰叩兀衷谀侵蛊兴_,便惶恐不安地念著“善哉善哉”,低頭走了。

回到方丈室,心想:“這小行童造化不小,竟能支使神靈,這樣下去,如何了得?”于是,他借口寺里管不起飯,打發他云游四方。

不管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只當了五十多天行童,就走出皇覺寺當化齋的和尚。他離開皇覺寺,隨心所欲,云游四方,只要聽說哪里的飯好要,他就往哪里去。愛走多遠就走多遠,愛走多久就走多久,卻也無牽無掛,他打聽到南邊和西邊一帶災情輕,年景較好,于是就一直往西往南走去。他先到合肥(今安徽合肥),再折向西,到固始(今河南固始)、信陽(今河南信陽),又往北到汝州(今河南臨汝),陳州(今河南淮陽),東經鹿邑(今河南鹿邑),毫州(今安徽毫縣),到潁州(今安徽阜陽)。

朱元璋足跡遍及淮西一帶的名邑大都,他歷經安徽、河南的高山峻嶺,一路上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他想,這一帶的有錢人家平時做盡壞事,又擔心死后下十八層地獄,總想找個機會“彌補”自己的過失,多做些“善事”,求佛祖保佑,來世還能過衣食不愁的日子,千萬別做牛馬,吃苦受罪。這樣,他們對和尚就會比較客氣一點,幾文錢,一勺米,還是舍得給的。所以朱元璋總會在大戶人家門前多敲上一陣木魚,高喊幾句佛號,再耐心地多等一會兒。他總會有所收獲,遇到人煙稀少的地方,或者餓上一兩天,或者挖點野菜充饑,這也是常事。白天走鄉串村,晚上就找個破廟棲身,山棲野宿,受盡了風霜之苦。幾年的流浪生活,他受盡了冷落和嘲笑,飽嘗了人間的辛酸苦辣。

傳說,朱元璋在飄泊的日子里,路過一個叫剩柴村的地方。已經兩天沒有吃東西了,肚子餓得難受,可四周一戶人家也沒有。絕望中發現不遠的地方有個園子,一片斷壁殘垣及被火燒過的殘樹枯枝,很是失望;抬頭遠望,發現園子的東北角有棵柿子樹,樹上還有被霜打過的柿子,朱元璋一連吃了10多個,總算飽餐了一頓。

后來朱元璋率兵渡長江攻采石、太平,又經過此地,并且又發現了那棵柿子樹,心有所觸,指著那棵樹對左右講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然后特將自己身上的一件紅袍披在樹上,說:“封你為凌霜侯?!?

艱苦的三年流浪生活中,朱元璋經歷了他一生中最悲慘的苦難,在化緣的日子里,他常常脫掉袈裟,為人家劈柴挑水,換得一單半棉,三升二斗。一天,他走過定遠縣界,到了廬州地面,從旁邊的岔道上來了兩個道士,相互問候之后,才知道原來都是云游無根之人,于是便一同上路,歇在了村邊的土地廟里。躺下不久,朱元璋便覺得忽冷忽熱,渾身滾燙,接著便說起了胡話。幸虧兩個道士仗義相救,一晚上精心的照顧他,弄了柴草烤暖屋子,用廟里的銅香爐燒了口熱水,還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脫下來給他蓋上。第二天,他們分頭去布齋哀求,一些好心的老人送了些姜湯和熱水給他們,還煎了蔥白蘆根,才使朱元璋轉危為安。之后,他們又扶著朱元璋前行,在一座寺廟里安頓下來,最后終于使他度過了這場災厄。

在他離寺的第二年春天,朱元璋來到巢湖岸邊。沿岸有許多以船為家的漁民,性情豪爽直快,朱元璋很快交結了些青年朋友。他隨他們揚帆遠航,學劃槳,學撒網,學用魚叉叉魚,還一起練習拳棒。

后來,朱元璋來到廬州府的六安州,他見一個穿著長衫儒者模樣的老人,身上背著一個箱子,走起路來特別的吃力。朱元璋上前卸下老人背上的箱子,幫他背了起來。走了好久,倆人走到珠砂鎮,在一棵大槐樹下休息。老人看著面前這個好心的年輕人,見他寬寬的前額向前隆起,長長的下巴明顯上翹,垂鼻方孔,眼睛大而有神,臉像一個銀元寶,又有峰巒疊起之狀。在普通人眼里,這不是一個英俊的面容,但在相書上,卻是龍風之姿,富貴之相。他又問朱元璋的生辰八字,聽后肅然說道:“在我眼睛里看過的人多了,相和命都無法與你相比。你要善自珍重?!敝煸澳樕下舆^一絲苦笑。老人還告訴他,此行,利往西北,不利東南,朱元璋便乖乖地聽從,甘愿借這位江湖術士的吉言。

在他的化緣途中,看到各地百姓非常困苦,到處是衣衫襤樓,到處是面如土色,春逐野菜,秋食草根,稍遇兇荒,到處都是流民。朱元璋發現,從巢湖邊的廬州、六安到河南的汝寧府,一路上,除去各大小寺院虔誠的善男信女外,老百姓普遍信仰白蓮教。

白蓮教是佛教的一個宗派,創始人是吳郡昆山(今江蘇省昆山縣)的茅子元。他19歲在延祥寺落發修行,修行觀禪法。南宋高宗初年的一天,他于禪定中聽到烏鴉叫聲,恍然有悟,即口誦偈言:“二十余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沉吟。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錯用心。”幾年后,他便在昆山淀山湖建白蓮堂,自稱白蓮導師,坐受同修凈業的諸男女弟子的跪拜。孝宗時候,作為太上皇的宋高宗,曾召茅子元到京城德壽殿演說凈土法門,賜號白蓮導師、慈宗照主,自此白蓮教宗風大振。

白蓮教不僅是一個組織嚴密的宗教教團,它還把廣大貧苦農民聚集起來,成為發動農民起義的一種組織形式。朱元璋與白蓮教的門弟相接觸,感受到他們對佛的深信不疑,他也接受了白蓮教義和反元的宣傳教育。

幾年如蓬逐風般飄泊的生活,使他熟悉了自己走過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艱苦的生活鑄就了他堅強勇敢、堅韌不拔的精神,也練就了他健強的體魄,但惡劣的環境也使他的性格變的猜忌、好斗、殘忍。

到1347年秋天,汝、穎一帶年景不好,朱元璋聽人家說,家鄉已經過了災荒,好多人都回到故里了。

朱元璋并未六根清靜,割斷俗緣,他開始思念家鄉,思念少年時的好朋友,他決心回到闊別了三年的故土。

公元1348年,朱元璋21歲,他結束了三年的流浪生涯,十二月底,返回皇覺寺。表面看來,他和走出皇覺寺時一樣,一頂破箬帽,一個木魚兒,一個瓦缽。實質上,他已不是當年的小沙彌了。他要以皇覺寺為棲身之地,立志勤學,刻苦讀書,練習武功,結交天下豪杰,準備干一番大事業了。

朱元璋回到皇覺寺后,他不像其他和尚那樣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在勞作之外,他還抓緊時間讀書識字,同時也留意時局的變化。生活雖然依舊艱苦,可他心里很踏實。

這時,外面的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平靜了。元朝各級統治者無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吃喝玩樂,至于民生疾苦,百姓的死活,根本就不放在心上。老百姓要維持最低的生活標準都不可能,又不甘心活活餓死,萬般無奈,只有鋌而走險。小規模的起義此起彼伏、風起云涌,浙江臺州、溫州一帶的起義民眾,在旗子上寫道:“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充分揭示了造反的原因,喊出了廣大人民的心聲。

白蓮教的首領們,也抓住時機,加緊組織反元力量,為了鼓動百姓,他們編了一些民謠,讓兒童傳唱。如河北有童謠說:“塔兒黑,北人作主南是客;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焙幽贤{云:“天雨線,民起怨,中原地,事必變?!被闯貐^也有童謠:“富漢莫起樓,窮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園。”這些童謠深受廣大貧苦農民的歡迎,廣為傳誦。大家都感到,天下即將大亂,元朝的統治就要滅亡了。

朱元璋也時刻留心著時局,他從小深受壓迫,對元朝的統治深惡痛絕。這時,他覺得天下必將起義,但他卻不動聲色,依然我行我素,白天清齋幾碗,晚間酣然睡覺,倒也不緊不緩,自由自在,不過心里時時觀注著外界的變化,等待著時機的到來。

評析:

朱元璋寄身皇覺寺,受到了不平的待遇,他并不忍氣吞聲。寺廟雖然有點相對安逸,朱元璋也不貪戀,毅然走上了“化緣”的道路。“化緣”經歷中,一路顛簸坎坷,命運的無情,生活的艱難,還有不斷襲擊的疾病和瘟疫,隨時威脅著朱元璋的生命。正是這樣,朱元璋飽嘗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閱盡了世事的變幻無常,深知民生疾苦,所以能自強不息,練就了王者的性格和能耐。一旦機會來到,就能奮發圖強,改變自己的命運!

品牌:武漢閱米
上架時間:2024-06-03 18:33:01
出版社:敦煌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武漢閱米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偃师市| 东乡县| 蒲城县| 宜黄县| 满城县| 大宁县| 文化| 固原市| 平江县| 望都县| 水富县| 会同县| 塔城市| 英山县| 江川县| 连山| 新和县| 土默特右旗| 沾益县| 道孚县| 龙里县| 崇明县| 青冈县| 富裕县| 兴和县| 深水埗区| 清水县| 扶余县| 枣强县| 延庆县| 齐河县| 灵宝市| 吐鲁番市| 武城县| 井研县| 涿鹿县| 陇南市| 开化县| 东阿县| 武城县| 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