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積極進取,擁有成就事業的心態(1)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具備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才能時刻保持最佳的創業激情。在成功商人的字典里都沒有“滿足”二字,他們具備“更上一層樓”的積極進取精神。李嘉誠正是憑著這種進取精神創造了富可敵國的財富神話。

1.適應環境,“學做香港人”

適應環境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創業能力。一個人到了新環境中,還習慣用過去的方式看待問題,喜歡用過去的行為方式處理事情,是很難融入到新環境中的。從表面看,這是性格的原因,實際是生存能力的問題,在新環境中不拋棄舊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就無法接納新環境中的先進事物。

李云經誠一家為了躲避戰亂輾轉遷徙香港。初次來港的經歷改變了李云經的思想,他開始面對現實,主動適應環境,對兒子的教育始終沒有落下。他不再以圣賢之風范教子,而是讓兒子同樣學會適應環境,“學做香港人”。

在香港這樣繁華的大都市,必須要有高超的交際能力才能做一個出色的香港人。要有高超的交際能力,必須有強有力的交際工具,在香港,首要的交際工具是語言。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汕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另外,由于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國人統治多年,其官方語言是英語,這是香港社會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尤其是在上流社會。

鑒于這種情況,李云經要求李嘉誠必須攻克這兩種語言。一來可以立根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將來假若出人頭地,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上流社會。

年少的李嘉誠目睹一家人迫于戰亂逃難的經歷,內心無比難過,惟一能安慰父母的就是遵秉父旨,勤學苦練。他拜表妹、表弟為師,跟著他們學習廣州話,由于他的不輟努力,不久便學會了一口流利且標準的廣州話。

光學廣州話還不夠,還要學英語,才能在香港闖得開。于是,李嘉誠開始學習英語,這個時候,困難來了。李嘉誠坐在教室里認真地聽老師講課,但他還是什么都聽不懂,昔日曾是學校驕子的他如今卻落到這步田地,一種強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雖然學習跟不上,但父親的話常縈繞在他的耳邊:“在香港,要想做大事,非得學會英語不可。”他沒有放棄,而是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英語學好。

李嘉誠學習英語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學放學的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他怕影響家人的睡眠,便獨自跑到戶外的路燈下練習口語;每日天剛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來,苦練英語會話能力;甚至如廁都要抱著英語書不放。如此日復一日地刻苦練習,為李嘉誠成就事業打下了良好的英語基礎。即便后來輟學到茶樓、到中南鐘表公司當學徒,他也堅持學習英語。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近兩年的勤學苦練,李嘉誠終于能夠熟練地掌握英語了。

英語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長江塑膠廠創業的過程中,李嘉誠就憑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商直接接洽,從而贏得了使長江塑膠廠起飛的訂單。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膠花大王”,其契機源自李嘉誠從英文版的《塑膠》雜志獲取了可貴的信息。至于李嘉誠后來大規模的跨國經營,就更離不開英語了。

可以假設,李嘉誠假使只會說潮汕話,那他的商業活動就會局限于潮籍人士。他即使成功,范圍也很狹窄。

有些人存在這樣一個弱點:很難適應環境,總被環境所困,因此很難打開成功的局面。為什么呢?這是因為缺乏順應環境、改變自己的能力。英雄與時勢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人與環境的問題。要想改變環境,首先必須適應環境。只有適應環境,才能在不利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才談得上改變環境。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這個意思。

李嘉誠從內地來到香港這個陌生之地,來到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商業社會,感覺一切都變了。這里拜金主義盛行,錢財成為衡量人價值的惟一標準,這與內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著天壤之別;這里“商場如戰場”,即使有萬貫家財,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一個滿腦子詩書禮教的14歲少年,要在這樣的環境里養活一家人,并創立一番事業,其難度可想而知。而李嘉誠卻因能夠迅速地適應環境而做到了。

從李嘉誠的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可以看出,環境的作用確實是巨大的,因此不斷學習以適應環境,進而創造新的環境,是生存與發展中一種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誠審時度勢,能夠在艱難的環境面前面對現實,果斷轉變觀念,懂得拋棄自己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吸收新環境中優秀的東西,這才適應了陌生的環境并在其中建功立業。從適應環境的方面講,與其說香港改寫了李嘉誠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不如說是李嘉誠適應了香港,將自己培養成一個成功的商界巨子。

李嘉誠經商箴言:

以往我99%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與他們談論生意……但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

2.自己做老板最瀟灑

沒有滿足感并非貪得無厭,也不是唯利是圖,而是不滿足于現狀,不愿享受現有的安逸生活而停止前進的腳步。沒有滿足感就是保持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和工作狀態。對一個商人來說,沒有滿足感就是要賺取更多的金錢,李嘉誠也不例外。

古往今來,無數人都有過與李嘉誠相類似的痛苦經歷,但是能夠成就大業的人卻寥寥無幾。為什么呢?也許是由于這種經歷對他們來說猶如一場噩夢,但噩夢一旦過去,就只求安逸了。

與常人不同,李嘉誠在痛苦的經歷過去以后,不但時時回首,以收臥薪嘗膽之效,而且不斷地給自己施加壓力,向自己提出挑戰,不允許自己有貪圖安逸的想法。如果說艱苦的環境激發了李嘉誠的斗志和潛能,那么這種不斷的自我挑戰則使他得到了最好的經商鍛煉,極大地增長了他的才干。

李嘉誠在長達數年之久的打工仔的生涯中,先后做過多種工作,從服務行業跳到技術行業,又從技術行業跳到推銷行業,每換一次工作,都經過深思熟慮,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而且每次自我挑戰都使自己在人生與商業方面得到了極好的鍛煉,成為同事中的佼佼者。其中最能體現其挑戰自我的精神的,是在塑膠褲帶公司的經歷。

李嘉誠來到塑膠褲帶公司做一名推銷員時,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歷最淺,而另幾位是歷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經驗豐富,已有固定的客戶。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競爭,是一種劣勢條件下的不平等的競爭。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于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內,干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后,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他認為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拼搏。

李嘉誠不屬那種身強體壯的后生仔,而像文弱書生,背著大包四處奔波,實在勉為其難。幸得他做過一年茶樓堂倌,拎著大茶壺,一天10多個小時來回跑,練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樓養成了觀察人嗜好的習慣,現在做推銷正好派上用場。他在與客戶交往之時,不忘觀顏察色,判斷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沒有必要再“蘑菇”下去,自己還該做什么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正是這兩點,使他后來居上,銷售額不僅在所有推銷員中遙遙領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誠做事,從來是不做則已,要做就做最好的;不是僅僅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推銷的本職工作內干出了非凡業績的同時,還利用推銷的行業特點,捕捉了大量的信息。

他注重在推銷過程中搜集市場信息,并從報刊資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兒了解塑膠制品在國際市場的產銷狀況。

經過調研之后,李嘉誠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把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地記在本子上。他對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售,銷量應該是多少,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李嘉誠經過詳盡地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然后建議老板該上市什么產品,該壓縮什么產品的批量。

李嘉誠推銷不忘生產,他協助老板以銷促產,使塑膠褲帶公司生機盎然,生意一派紅火。

只有充分掌握市場狀況,至少對這一行業未來一到二年的發展前景有了準確的預測,然后,著手每一件事情,才會簡單得多,準確得多。

注重行情,研究資訊,是商場決策的基本要素,年紀輕輕的李嘉誠在這方面已顯示了其過人的從商資質。因此,于一年后他被擢升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這一年,李嘉誠年僅18歲。兩年后,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

李嘉誠對推銷工作已是十分內行,但生產及管理對他來說卻是非常陌生的領域。

不怕不懂,就怕不學。李嘉誠深知自己的薄弱環節所在。因此,他很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大部分時間都出現在工作現場,身著工裝,和工人一道摸爬滾打,熟悉生產工藝流程。

對于每道工序李嘉誠都要親自嘗試,他興致很高,一點也不覺得苦和累。這或許是李嘉誠心懷遠大抱負使然。此時的李嘉誠內心正在暗自醞釀著獨立創業的計劃,他當然要熟悉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李嘉誠的塑膠廠剛剛起步時,凡事都是他自己操作。有一次,他在操作臺上割塑膠時,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一時鮮血直流。俗話說:十指連心。其疼痛程度可想而知,但李嘉誠吭都沒吭一聲,迅速纏上繃帶,就像什么事都沒發生一樣,又繼續操作。后來,傷口發炎腫脹,他才到診所去看醫生。

許多年后,有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此事說:“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得的。”

李嘉誠微笑著說:“大概不好這么說,那都是我愿意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李嘉誠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謙遜持重。其實,就客觀而言,記者的話并沒有夸大其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容城县| 浦北县| 司法| 莎车县| 阳新县| 洛浦县| 章丘市| 梓潼县| 湾仔区| 休宁县| 江永县| 瑞丽市| 皋兰县| 瑞安市| 富锦市| 瓦房店市| 泰兴市| 九江市| 奉化市| 馆陶县| 昭通市| 黎平县| 咸宁市| 五河县| 天津市| 长垣县| 沭阳县| 且末县| 尤溪县| 城步| 五华县| 鸡西市| 新安县| 健康| 新宁县| 淳安县| 拉萨市| 临朐县| 正蓝旗| 新津县| 资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