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4)

比如,他不知從哪兒撿到了一塊奇形怪狀的石頭,就會對同學們煞有介事地說:“看,這肯定是一枚寶石,可能價值連城。”

同學們當即哄堂大笑,可是他卻并不在乎這些,繼續對身邊的很多東西發表著各種稀奇古怪的看法。還有一次,他向同學們說,他能制造出一種“秘密液體”,這種液體能制成各式各樣顏色的花。

但是,他卻沒有把這次試驗搞成功。久而久之,老師也對他有了看法,把他的問題反映到了達爾文的父親那里。父親聽了,認為達爾文這是在想像,不是撒謊。

有一次,達爾文在外面撿到了一枚硬幣,他把這枚硬幣拿給他的姐姐看,并鄭重其事地說:“這肯定是古羅馬硬幣。”姐姐接過來一看,發現這分明是一枚十分普通的舊幣,只是由于受潮生銹,顯得有些古舊罷了。

對達爾文“說謊”的行為,姐姐很生氣,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希望通過父親好好教訓他一下,讓他徹底改掉令人討厭的“說謊”習慣。

可是當父親聽完姐姐的敘述后,并沒有過多地在意,他把兒女叫過來說:“這不能算作是撒謊,這正說明了達爾文有豐富的想像力。說不定這種想像力會用到他的事業上去呢!”

達爾文的父親還在花園里給達爾文搭了一間小棚子,讓他自由地做化學試驗,以便能更好地開發他的智力。

達爾文十歲時,父親還陪他一起去威爾士海岸度過一個月的假期。達爾文在那里大開眼界,他采集了很多的海生動物標本,這更是激發起了他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如果達爾文沒有好奇心,更沒有想像力,今天的“進化論”就不會存在了。而達爾文的父母最成功之處就在于支持兒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好奇是知識生根發芽的土壤”。

當你的孩子第一次向你提問題,或許這些問題是幼稚的,但你一定要認真對待,這正是他們走上成才之路的開始。

想像力與好奇心對一個人很重要,如果沒有想像,人就不可能有創造發明,不可能有任何預見,我們的社會也不可能進步。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就是獲取知識的動力。想像,既豐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也是孩子開發創造的源泉。

孩子的生活里到處都充滿著想像。

他們把幾個小凳子連在一起,便把它想像成一列奔馳而來的火車;他們抱著布娃娃,會想像自己是醫生,在給病人認真地治病。

這就是孩子,孩子在這些千奇百怪的想像里成長著,作為父母要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優美的童話和科學幻想故事。注意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充實孩子的感性形象和理性知識。

13、美的熏陶

——盧梭和他幼時的“神奇”教育

法國偉大的教育家盧梭,剛一出生時就失去了母親,由他的姑姑把他帶大,姑姑對他從小進行的美的教育為他以后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他在《懺悔錄》中這樣寫道:

“我對于音樂的愛好……絕大多數是受了姑姑的影響。”

“她可以唱無數優美的歌曲,她那富有磁性的嗓音,唱起來讓人心曠神怡。”

“這位出色的姑娘的優美歌聲,能驅散她本人和她周圍一切人的寂寞和惆悵。她的歌聲是那樣的扣人心弦,現在她所唱的很多歌曲都留在我的記憶當中,甚至在我的記憶力日漸衰退的今天,有些在我兒童時代就已經忘記了的歌曲,隨著歲月增加,又重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給了我一種難以言狀的樂趣,這種樂趣會陪伴我終生。”

晚年的盧梭,每當他回憶起姑姑教過的歌曲,他都會像孩子那樣欣喜若狂。

有一支姑姑教給他的歌曲一直使他很動情,遺憾的是他把后面一半的歌詞忘記了,他曾幾次想請人補全了這首歌曲,但是他始終沒有這樣做,因為他不想讓這支使他動情的歌曲還有另外一個人也會唱。

盧梭童年時期學習的這支歌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一生。

美的熏陶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有時簡直讓人無法相信。

14、孩子的不當想法應立即修正

——伽利略父親的“因勢利導式教育”

伽利略(1564-1642)出生于意大利,是意大利偉大的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他為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科學的歷史上他首先將實驗與數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三門知識融會貫通在一起,改變了人類對物質運動和宇宙的認識。

他用系統的科學實驗和大量精確的科學數據推翻了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傳統自然觀,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依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因此,他被后人尊稱為“近代科學之父”。

伽利略的父親文森佐·伽利略崇尚科學,不迷信權威,他曾著有《音樂對話》一書。父親不僅擅長數學,也精通音樂理論和聲學,伽利略深受其父親的影響,對音樂、文學、繪畫以及數學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文森佐對兒子的教育十分重視。童年時期,伽利略所得到的教育、知識,都是由父親和幾位家庭教師教授的。

伽利略聰明好動,喜歡探險并且同時也很愛研究周圍的一切事物。

文森佐對當時比薩的教育機構很不滿意,他強烈地反對自己的兒子到其中一所學校去接受教育。

他希望伽利略將來能成為一名醫生,所以,便把伽利略送到修道院的學校去學習了。

當時,歐洲的科學、教育都在神學的統治之下,很多學校都設在修道院里。在人們眼里,修道士是一個高尚的職業,為上帝獻身,這種精神更是可貴的。可伽利略的父親得知這個消息后,堅決不同意。

他知道,伽利略是個愛思索的孩子,從小對任何事物都喜歡問一個為什么。

記得有一年冬天,他帶伽利略去朋友家做客,當時氣候異常寒冷,天上飄著鵝毛大雪,街上、房頂上,到處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小伽利略非常高興,跟在父親后面,一邊蹦跳著,一邊唱著歌。

忽然,他停住了腳步,望著漫天飛舞著的雪花,問:“爸爸,為什么春、夏、秋天下雨,冬天卻下雪呢?”

“冬天氣候寒冷,雨在空中凝聚成雪花才落下來呀!”

“那,雨水沒有顏色,雪花為什么都是潔白的呢?”小伽利略沉思片刻,又追問爸爸。

爸爸被問住了。

文森佐認為,像伽利略這樣思想活躍、敏捷的孩子,以后是不會長期甘愿接受宗教教條束縛的;修道院中枯燥、令人窒息的生活,伽利略也會忍受不了的。他把伽利略從修道院帶回家,對他進行了耐心勸說。

對于父親的勸說,伽利略一點也不能理解,他還是準備回到修道院去。哪知文森佐對學校說伽利略有一只眼睛長期有問題,不能看書、學習了,需要治療。

學校同意他把伽利略帶回了佛羅倫薩的家中。

對于兒子的固執己見,文森佐還是耐心地說服開導,終于使伽利略放棄了當修道士的草率決定。通過父親朋友的幫助,他進了比薩大學,正式接受醫學的教育。

在那里,他認識了一些數學家。本性好奇的他,會時常提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行星為什么不沿著直線前進?”等等。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著名的數學家利奇要來比薩講學,他就準備了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去請教利奇。

在比薩大學,伽利略憑著刻苦鉆研,勤學勤問的精神很快就學會了關于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并且深入地掌握有關物理方面的杠桿、浮體比重等理論,從此漸漸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若不是當初伽利略父親的因勢利導,伽利略的才能恐怕就會終生埋沒在修道院里了,我們的科學史就會失去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古人云:“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父母應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善于做孩子的伯樂,將自己的孩子變成最優良的千里馬,讓他馳騁千里。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能及時地發現孩子的長處和特點,就意味著掌握了孩子未來正確的發展方向。

僅僅發現孩子的特點和長處還不夠,作為父母還應根據孩子的特點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教育。

比如,你的孩子喜歡在草叢里捉蟲子,挖蚯蚓,你千萬不要遏制他(她),你應該陪孩子一起玩,給孩子講些小知識,或許你的孩子在將來會成為真正的生物學家;若你的孩子喜歡讀書、作畫、唱歌、下棋,你就應該尊重他(她)的愛好,引導他(她)遨游知識的迷宮。

古人云:“順天木以致其性”,因勢利導,從孩子的特點和興趣出發,你的孩子就會從一匹可愛的小馬成長為騰飛的千里馬。

15、孩子是一縷白絲

——肯尼迪對孩子的教育

有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叫肯尼迪,由于他晚年得子,因此對孩子十分寵愛。

小肯尼迪十分調皮可愛,可是,爸爸老肯尼迪卻覺得這個孩子到處惹是生非,擔心他將來會闖禍,不能像自己一樣,成為一名“上層人士”。

有一天,老肯尼迪帶著兒子經過一家被自己收購的染絲廠,看見工人把一縷一縷潔白的絲丟進染缸里,白絲立刻變了顏色。

老肯尼迪非常感慨地說:“白絲本來是多么純潔呀,可是丟到黃色的染缸里,就變成黃色;丟到綠色的染缸里就變成綠色,我們每個人在一出生的時候不是都一樣的嗎?但因為后天處在不同的環境,受到不同的影響,就變成各種各樣的人了。”

聰明的小肯尼迪聽了,仿佛若有所思。漸漸地,他不再到處惹是生非了,而是專心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里學習。

老肯尼迪驚喜地看到兒子的變化,他不再對孩子的未來擔心了,也不再打擊孩子了,只是在他闖禍后,對他講明事情的結果,并告訴他是他錯了,他可以避免這些失誤。孩子的錯誤越來越少,變得十分懂事。十多年后,小肯尼迪成為當地最著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

每一個天真無邪的兒童都是一縷純潔的白絲,而環境則是一個大染缸,好的環境就像一個色彩明朗的染缸,染出來的絲明艷耀眼;不好的環境卻像一個色彩混濁的染缸,染出來的絲黯淡無光。遺憾的是,絲一經染過,再怎么洗也不能恢復本色了。

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的,身處環境的好壞,對他們的教育,未來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教師。首先對孩子實施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別人,對孩子發生持久性影響的也是父母而不是別人。孩子最早獲得的一切知識、能力、本領都是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人教給的;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風、習慣也都是在父母的影響下形成的。

父母是孩子最理想的登天梯,他們愿意孩子踩著自己的肩膀去攀登,無數實踐證明了家庭最早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能攀登多高,能走多遠。

孩子總是把父母當作自己最堅實的后盾,而且是一座非常有力、永遠不會倒塌的后盾。

16、給孩子一個好環境

——孟母對孟子一生不同階段的教育

孟子是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有《孟子》一書,歷史上有“亞圣”之稱。而孟子能夠成為“亞圣”,能取得在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僅次于孔子的地位,多得力于他的母親。

孟子早年喪父,他的母親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地撫育兒子,日子過得很艱苦,但母親對孟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于約禮、成金,幾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松。她既成就了孟子,也為后世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范母親。

孟子取得的成就與母親的早期教育密切相關。

孟子的父親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書生,為了光宗耀祖,他離別了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兒子,遠赴宋國游學求仕,三年過后,帶給孟母的卻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從此孤兒寡母開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孟母下定決心,一定要以自己的力量,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謀取衣食所需,把兒子教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孟子的母親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家原在馬鞍山下的一個小村子里,屋后的小山包上有很多墳塋,村中兒童追逐嬉戲,會經常看到喪葬的情形。

一天,孟母看到孟子和三五個小朋友在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想,孟子這樣下去肯定不是辦法,可是總不能把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關在家里,只有改變居住環境了。

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搬到了十里外一個名叫廟戶營的小村,這里是一個小型的交易集市,每隔幾天,附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之聲不絕于耳,非常喧囂熱鬧。

這場面對換了環境的孟子來說更有吸引力,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小伙伴們也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還是放心不下孟子,思前想后,還是決定再搬一次家。

孟母不想讓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于兒子沾染上錙銖必爭、唯利是圖的市儈之氣,她一定要為兒子選擇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她第三次又把家遷到了離鄒城學宮不遠的地方,雖然房子破舊一些,但是孟母還是帶著兒子安安心心地定居下來了。

由于從小接觸的是學者,耳濡目染,孟子長大后,就學習了禮、樂、射、御、書等,為以后成為著名的學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是環境的產物。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其所處的環境有著特殊的作用。不同的環境,會形成不同的積習。孟母“三遷”,為的就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孟母不但重視外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而且還深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道理,非常注重自身對孩子品行、人格的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盘山县| 襄垣县| 长宁区| 宜丰县| 泰和县| 滕州市| 阜阳市| 富蕴县| 汝城县| 奉新县| 龙泉市| 岢岚县| 阿鲁科尔沁旗| 新蔡县| 大埔区| 陕西省| 邵东县| 灌南县| 绥化市| 阿鲁科尔沁旗| 嘉峪关市| 芦山县| 望都县| 九台市| 太仓市| 英吉沙县| 宁远县| 赫章县| 筠连县| 新郑市| 华宁县| 泰宁县| 顺平县| 和静县| 噶尔县| 十堰市| 祁阳县| 金坛市| 河西区|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