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5)
書名: 父母應知的經典教子故事作者名: 王峰本章字數: 4896字更新時間: 2016-03-09 11:52:16
她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告訴孟子: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也就是“言必行,行必果。”當孟家還在馬鞍山的那個小村子居住時,看到鄰居殺豬,孟子不解地問母親:“鄰家的豬好好的,為什么要殺掉它呢?”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答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一下午都在等著能吃肉,孟母為了不失信于兒子,從僅存的一點生活費中,撥出一部分錢給孟子從鄰家買了一塊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還有一次,在孟子讀書時,一天放學回家,看見母親正在織布,便扔下書包,準備出去玩。
母親叫住了他,問道:“學習怎么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還不是和過去一樣。”孟母見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便拿起剪刀,一下子把織好的布剪斷了。
并且告誡他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織布一樣,現在布沒織完而從中間剪斷,就永遠不會織成一匹完整的布。”
“求學的道理,也是如此,必須將紗線一條一條織上去,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積絲才能成寸,積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織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有成就。否則就像織布半途而廢一樣,一旦前功盡棄就毫無用處了。”
“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是為了增長知識,有了學問,將來你就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你現在如果荒廢了學業,將來就不免要做很苦的勞役,而且難于避免禍患。”
孟子聽完母親這番教導,受益很深,從此由早到晚勤學不止,后又拜子思為師,終于成為天下聞名的大儒。
孟母晚年,身體仍十分硬朗,對孟子的督教也從未放松過。孟子也十分敬愛母親,他除了周游列國那一段時日以外,大多數的時間,都留在老母身邊。為了母親他不忍遠離故國謀求更大的發展,只是在齊國擔任了一個清閑的教授職務。
光陰如梭,悠忽之間,三十年歲月過去了。此時的孟母已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過知命之年了,他為自己整日無所作為,長吁短嘆,悶悶不樂。孟母知道原因后,又對兒子說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婦人之禮,精五味,擅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己,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幾句話就使孟子心中豁然開朗了,于是孟子收拾行囊,準備再次周游列國,這次孟子的游歷受到了各國人民空前的尊敬與歡迎,可惜就在孟子揚眉吐氣的時候,孟母卻溘然辭世了,在歸葬故鄉——馬鞍山時,鄉鄰們爭相在路旁祭奠,對這位偉大的母親極盡哀思。
孟母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她的偉大之處又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和“三從之道”,她更重要是能在兒子的各個成長階段,給予不同程度的教育。
17、讓孩子走出家庭
——泰戈爾父親的旅游教育
羅賓德拉納德·泰戈爾(1861-1941),出生于印度,是著名作家、詩人、藝術家。
泰戈爾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詩人,文、史、哲、藝、政、經等,他幾乎樣樣精通。其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熱情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外國出版發行。
泰戈爾一生碩果累累,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和大量文史著作,并創作了1500多幅畫,還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歌曲。
泰戈爾的家族是印度一個古老的貴族世家,在種姓制度中屬于最高貴的婆羅門種姓。父親代溫德納特是位生活簡樸、純潔的智人和隱者,在社會上被尊稱為“大仙”。他贊成孟加拉的文化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對吠陀和奧義書都深有研究,是個哲學家和宗教改革家。
他對子女的管教很得法,兒子泰戈爾的智慧和個性的發展深受父親的影響。
泰戈爾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們的飯菜同珍饈佳肴無法同日而語。今天的孩子將會譏笑我們的穿著。在不滿十歲時,不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許我們穿鞋襪。冬季在襯衫外最多加上一件棉背心。那時我們從來沒想過,我們的吃穿是很差的……我們只要獲得一點東西,就會感到心滿意足。從果皮到果肉,我們從來舍不得扔掉一星半點。今天家境富裕的孩子所獲得的食物,多半沒有被消化而給糟蹋掉了。”
泰戈爾很慶幸自己的成長命運,他不僅避開了因長輩的溺愛而變壞的危險,反而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強健的體魄。
他在《我的童年》中寫道:
“我一點也不比那些亂吃硬塞的孩子瘦弱,而且可以說更有力氣……我把衣服、甚至鞋襪都浸濕,也不會傷風感冒。秋晚,我躺在露天的陽臺上過夜。”
泰戈爾建議那些想使自己孩子身體好的父母,都能像自己父親一樣,不用任何方式來寵愛孩子。對此,他幽默地說:“這樣做不但給你節省了伙食費,還節省了請醫生的錢。”
代溫德納特也從不干涉子女的自由。
泰戈爾在《回憶錄》中寫道:
“父親一生不干涉我們的自由,有幾次我的作為違背了他的情感和理念,他只要稍加暗示,就可以制止住的,但他沒有這樣做。他認為,內心禁忌的力量未產生之前,最好還是等待,消極地接受某種意見,是不會使人痛快的。他深知,沒有愛而單純地執行命令是虛假的。他懂得真理的道路迷失了,還可以復得,但用外力強迫一個人或使一個人盲目地接受真理,最后倒會阻礙他走上真理的道路。”
父親還有意識地廣泛地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生活的條件和機會。
在泰戈爾12歲那年,父親為他主持了成人儀式。儀式結束后,代溫德納特問兒子是否愿意跟他一起去喜馬拉雅山旅游。泰戈爾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他當然愿意!
在桑地尼克那些日子里,代溫德納特為在孩子身上喚起自信和責任感,讓他掌握錢財,計劃每天的生活開銷。
旅行到阿默爾特薩爾時,父子倆又逗留了更多的日子。這里的人是有神論者,他們的宗教要義強調一元神梵天的基本精神和人的友愛。父親定期帶泰戈爾去廟里吟唱頌神曲。這一活動大大豐富和陶冶了泰戈爾的情操,令他終身難忘。他們游覽了許多名勝古跡,后來進入喜馬拉雅山區。大自然的美使小泰戈爾陶醉了。
在這里,泰戈爾開始了他心曠神怡的山居生活。每天破曉前,父親身裹紅披巾,手執油燈,來床前叫醒泰戈爾,與他一塊背誦梵文頌詞,然后父子倆到山間林中做逍遙游。回來后,父親教他一小時英文,然后跳進冰冷的水中沐浴。下午仍是讀書散步。傍晚,父子倆在屋外平地上促膝而坐,兒子給父親唱自己喜歡的頌神曲,父親卻給兒子講述初級天文知識。
泰戈爾與父親一起度過的四個月的野外旅游生活,是他童年時代最幸福快樂的日子,也是他一生最有價值的感受。
每當憶及此事,他總是十分感激父親,是父親使他認識了生命的真諦。
我國古代對于人的成長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要求。泰戈爾的父親正是這樣培養了他的兒子。攀越山峰、游覽勝跡、長途跋涉、頌詩讀書,這對于一個文學家的幼年來說,其意義不但是一段快樂奇妙的時光,更是一種受益匪淺的經歷。這對泰戈爾日后的發展,無疑具有基礎性的培養作用。
18、公平對待每個孩子
——湯川秀樹的母親對孩子的培養
湯川秀樹是日本著名的物理學家,1949年他獲獎時,年僅42歲,同時也是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論物理學家。
湯川秀樹兄弟五人,都是頗有建樹的學者。這很大程度上都歸功于他們的家庭教育。
在明治之前,外祖父駒橘是守備和歌山城的武士,他對漢學很精通;明治以后又從事西學的研究,一直到晚年都在孜孜不倦地吸取著各種知識。
湯川家的孩子們從五六歲起就隨祖父讀漢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更是他們必讀的課目,這對兒童來說是件苦差事,但當他們精通漢字后,讀起這些書來就不怎么費力氣了。
湯川秀樹的父親琢治,在日本是一位地質地理方面的專家,他曾多次到達中國,興趣廣泛,也喜好中國的琴棋書畫。
琢治的特點是,一旦對什么感興趣,就要收集其所有的文獻,進行研究學習。
他迷上圍棋,就買了好多圍棋方面的書;他喜歡上了繪畫就要搜盡所有繪畫方面的書……
所以,湯川家中簡直就是一所大大的書庫。
湯川秀樹在自傳中這樣寫道:“家里的書抓住了我,同時也給了我想像的翅膀。”年少的湯川秀樹每天要讀很多的書。
琢治從不強迫孩子讀書,他認為為名次學習就違背了學習的初衷。他尊重孩子們的獨立人格,希望孩子們將來可以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成就。
湯川秀樹的母親則是一位溫和的女性,她的教育原則是對每個孩子都要公平,并希望每個孩子都像父親那樣成為一名有學問的人。
父親對性格內向的湯川秀樹是否上大學表示懷疑,很少反駁丈夫的母親開口說:“這樣做對湯川秀樹不公平。我們要公平對待每個孩子。”
母親平時說話不多,她不愛對孩子們說教,但是從不拒絕孩子們提問題,只要孩子一問:“這是什么?為什么會是這樣?”她一定會停下手里正在干的活,耐心地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
湯川秀樹在自傳中寫道:“母親是女性中少有的思考力豐富的人。”
湯川秀樹的母親畢業于東洋英和女校,英文學得很好。
在東京時,她為了能使全家人吃上可口的飯菜,每周末都要參加烹調學習班。
到京都后,隨著孩子的增多,她也和京都的主婦們一樣,忙前忙后很少拋頭露面,但她仍長期閱讀一些代表先進思想的雜志。
專心家務的母親生前在遺言中寫道:愿意提供自己的大腦做科學解剖。
父親琢治還是猶豫著是否送湯川秀樹到大學讀書,這時東京大學的校長森外三郎對琢治做了保證:“湯川秀樹的思維是屬于飛躍發展的類型,他構思敏銳,在數學上很有天賦,這一點,我可以向您保證。”
讀小學時,幽默的數學老師竹中馬吉激發起湯川秀樹對數學的興趣;高中時物理老師森總之助,更使湯川秀樹成為酷愛讀書的“書蟲”。他幾乎每隔幾天就要去京都的書店購書,他買得最多的也是數學和物理方面的書。
不可否認,湯川秀樹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家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19、不一定要望子成龍
——馮友蘭對女兒宗璞的教育
宗璞,文學家,本名馮鐘璞。父親叫馮友蘭,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是已故北大教授、著名哲學家。
馮友蘭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后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他一生學識淵博,著有:《中國哲學史》(兩卷本)、《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卷本)。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國后,1929年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1952年調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授。馮老不僅是著名的哲學家,他在文學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這對宗璞老師以后走上文學之路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馮老給宗璞童年印象最深就是他老在書房里。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讓宗璞反復背誦唐詩宋詞,每天早晨起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背一段白居易的《百煉鏡》。
有一次,宗璞因為一點小事與小朋友吵架了,父親就把她領進書房,拿一本《百煉鏡》讓她背,背著背著她就不再生氣,和小朋友重新和好了。
抗戰時期,小宗璞隨著父母一起到了昆明,他們的住所和當時北大文科研究所離得很近,于是她每天跟隨父親到那里看書。
小宗璞看書的范圍很廣,哲學、自然科學的書無所不看,馮老也從不加限制,他認為:書讀得多了,人才能增長見識。
上中學時,有一次宗璞跟同學們一起到滇池去玩,回家后她把對滇池的感受寫了一篇散文,不久就被登在雜志上,這是她發表的第一篇作品,當時只有15歲。
后來,在報刊上就能經常見到她發表的文章了,人們開始稱她為作家。當母親把這一消息告訴父親時,父親雖然心里很高興,但他卻認為女兒雖然天資聰穎,但做文學學力還是不夠。
后來在為《宗璞小說散文選》作序時,父親寫道:“世界上偉大的作家都是既有很高的資質,又有過人的學力。杜甫說他自己‘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上一句指的就是他的學力,而下一句指的就是他的聰明與才智,二者都有,才能寫出他的驚人詩篇。”
宗璞的母親是一位知書達禮的賢惠女性。她畢業于北京女子師范學校。說到母親,宗璞老師深情地說,在我們家里,最不能想像的就是沒有母親的樣子了。母親病重住院后,父親說:“沒有了你娘,這房子太空。”
但是在1977年母親還是拋下了父親和兒女們離開了人世。彌留之際,她臥在病榻上用力抓住宗璞的手說,她可以放心地離開人世了,因為她的兒女們都很有出息。
四個子女確實都沒有辜負自己的母親,大兒子學機械制造,大女兒學外語,小兒子畢業于清華大學航空系,是一位出色的飛機制造專家。
一次,馮老在接受采訪中回答提問時,列出對他一生最有幫助的三個女子:一位是他的母親吳清芝夫人,也就是宗璞的祖母,一位是宗璞的母親任載坤,還有一個便是女兒宗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