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3)
- 父母應知的經(jīng)典教子故事
- 王峰
- 4979字
- 2016-03-09 11:52:16
可是父親越教越生氣,祖沖之也是越讀越厭煩。他皺著眉頭,憤憤地說:“這經(jīng)書我是說什么也不讀了。”氣得父親額頭上的青筋都迸出來了,忍不住伸手打了祖沖之幾巴掌,打得他號啕大哭。父親口里還不斷罵著“笨蛋”“蠢牛”“沒出息”。
一直到了9歲,對學經(jīng)書他還是沒有興趣。父親打他也不起作用。爺爺祖昌是當時主管建筑工程的最高級官員,認為孩子不見得只有讀經(jīng)書,才能有出息。他主張讓孩子在實踐中開拓眼界,增長知識。
于是,祖沖之就隨爺爺?shù)搅斯さ厣稀_@樣,他處處感到新鮮,問這問那。有一次,祖沖之問爺爺:“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會圓呢?”爺爺解釋說:“月亮運行有它自己的規(guī)律,所以有缺有圓!”
祖沖之越聽越有趣,從此,經(jīng)常纏住爺爺問個不停。爺爺便對祖沖之說:“孩子,看來你對經(jīng)書不感興趣,對天文卻是用心鉆研,正好,咱們家里的天文歷書多得很,我找?guī)妆灸阆瓤匆豢矗欢牡胤絾栁摇!?
祖朔之這時也改變了對兒子的看法,每天教兒子讀天文方面的書,有時祖孫三代一起研究天文知識。這樣,祖沖之對天文歷法的興趣越來越濃了。
一天,爺爺決定帶祖沖之出去見見“世面”,他們?nèi)グ菀娫谔煳姆矫婧苡谐删偷墓賳T何承天。何承天向祖沖之問道:“小孩子,天文研究起來很費勁、很辛苦,研究它不能發(fā)財,更不會升官,你為什么要鉆研它?”
祖沖之答道:“我不求升官發(fā)財,只想弄清天地的秘密。”
何承天笑道:“小兄弟,有出息。”
就這樣,祖昌因勢利導,為祖沖之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使他從小走上了愛科學的道路。祖沖之終于成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數(shù)學家。
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是祖沖之最早計算出來的,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數(shù)值。他還制定了比較符合天象的《大明歷》,并且制造了靈巧的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
祖父對孫子祖沖之因材施教,看其興趣何在,就以哪兒為突破口,去啟發(fā)、引導孩子,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特長,做父母的應注意觀察分析孩子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因勢利導,使孩子的特長充分發(fā)揮,爭取在某方面有所建樹。
9、發(fā)揮孩子的天賦
——達·芬奇父親對達芬·奇藝術(shù)感的培養(yǎng)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畫蛋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而他創(chuàng)作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和壁畫《最后的晚餐》更是人們所熟知的名畫。
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畫家,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父親及時地發(fā)現(xiàn)了他的愛好,并為他發(fā)展繪畫藝術(shù)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1452年,達·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芬奇鎮(zhèn)。他的父親比埃羅是一名律師。母親特麗娜是一位普通的農(nóng)婦。
小時候,他的家里還比較富裕。達·芬奇出生后不久,父母離婚,母親離開了他和父親,他是在父親的撫育下成長起來的。
童年時代的達·芬奇,對色彩很敏感,同時,對畫畫也很有興趣。有時候,他一個人蹲在草叢中,用心地觀察著各種花草樹木,饒有興趣地描繪著那些花瓣和樹葉的形狀。
為了探索動物的秘密,他還經(jīng)常鉆山洞,每次從山洞走出來時,身上總是弄得很臟,并總要捉幾只小動物出來,帶回家里,以便按照小動物的樣子進行描繪。開始時,他畫的并不像,但是,時間久了,他就畫什么像什么了,鎮(zhèn)上的人們都稱他小畫家。
一天,鄰村一位農(nóng)民拿著一塊大木板,來到鎮(zhèn)上,交給了達·芬奇的父親,并說:“請你家的小畫家在上面畫些什么東西。”達·芬奇的父親當即答應了,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忘記告訴兒子了。
過了一些天,達·芬奇偶然發(fā)現(xiàn)家里有一塊白白的木板,就制作了一番后把它弄成一個盾牌。盾牌做成之后,他看上面什么也沒有,不怎么好看,便想在上面畫點畫。畫什么呢?他琢磨來琢磨去,就將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畫了上去。畫好后,他拿去給父親看。
比埃羅看到上面畫有蛇、蝙蝠、蝴蝶、蜻蜓、蚱蜢,還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小動物。數(shù)量均勻,而且結(jié)構(gòu)合理,栩栩如生。
比埃羅高興極了,心想孩子真的能畫出點東西來,他決心支持孩子去學習畫畫,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名畫家。
1466年的一天,比埃羅同兒子去了佛羅倫薩。他們遍訪名師,終于帶著兒子找到了當?shù)匾晃活H有名氣的畫家和雕刻家羅基奧,向他說明了來意,并將達·芬奇的情況大致介紹了一番。
羅基奧看達·芬奇既有畫畫的天賦,又有畫畫的毅力,就答應收下這個小徒弟。達·芬奇實在太高興了。
從此,他就在畫家羅基奧的細心指導下,在羅基奧的畫室里專心致志地學習畫畫。后來,終于成為著名的畫家。
他的繪畫把科學知識和藝術(shù)想像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使當時的繪畫技藝提高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達·芬奇的成功,不乏名師的指導和自身的勤奮,但是父親比埃羅對達·芬奇好奇心的呵護起了重要作用,這對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來說更富于啟發(fā)意義。
10、對孩子的期望要恒定
——費狄亞對兒子阿基米德的培養(yǎng)
阿基米德(前287-前212),古希臘偉大的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發(fā)明家。
他畢生獻身于科學事業(yè),在數(shù)學、幾何學、力學、流體靜力學、光學和天文學等諸方面皆有造詣;他應用數(shù)學知識巧妙地提出了許多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物理定律,諸如浮力定律、杠桿原理、滑輪原理,以及重心理論等。
他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把數(shù)學理論和力學用之于工程技術(shù)之中,作出了歷史上罕見的巨大貢獻。恩格斯評價阿基米德是對科學作出了“精確而有系統(tǒng)研究”的科學家。
阿基米德有一句豪言壯語流傳至今,那就是:“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地球。”
阿基米德的父親費狄亞是當時希臘的天文學家兼數(shù)學家,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可是到他這個時代,這個文明古國的文化已經(jīng)衰落了。費狄亞多么盼望自己的兒子能承前啟后,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振興祖國的科學文化,所以他給兒子取了這個不平常的名字——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在希臘語里,它的意思是:杰出的思想家或第一流的思想家。
在阿基米德很小的時候,費狄亞就對兒子進行啟蒙教育。費狄亞本人知識非常淵博,自然是兒子最好的老師。
費狄亞開始教兒子學習語言,同時,他還注意從生活中教兒子學習各種知識。
一有時間,費狄亞就帶兒子去植物園辨識各種植物,去動物園觀察各種動物,用這種方法來激發(fā)阿基米德的好奇心,培養(yǎng)他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隨著阿基米德一天天長大,費狄亞開始教阿基米德一些書本知識了。他親自當兒子的教師,教學內(nèi)容有數(shù)學、幾何、天文學等,同時,費狄亞還教兒子哲學、文學以及一些思維方法,比如如何推理、如何證明一些哲學問題等等。
費狄亞豐富的知識和學問是阿基米德成長的主要營養(yǎng)來源,阿基米德的智力也得到了充分全面的開發(fā),這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智力基礎。
阿基米德11歲那年的一天,費狄亞帶著阿基米德來到海邊,指著遠方問道:“孩子,你知道地中海的對岸是什么地方嗎?”
阿基米德極目望去,除了湛藍湛藍的海水和翱翔著的點點海鷗,什么也望不見。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那里有一個名叫埃及的國家,爸爸。”
“對的。”費狄亞高興地點點頭,“在埃及,有一個港口叫做亞歷山大里亞。在那里,集中了很多著名的學者,還有藏書豐富的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和博物館。親愛的孩子,你愿意到那里去學習嗎?”
阿基米德向往極了,他睜大了明亮的眼睛,肯定地點點頭說:“要是能夠到那里去學習,我真是太高興了,爸爸。”
海浪卷著白色的浪花,一浪接著一浪,拍打著岸邊的礁石,發(fā)出輕微的響聲。
費狄亞說:“孩子,大海現(xiàn)在很安靜,可是,有時候它會發(fā)怒的。你不怕航行中浪濤把你吞沒嗎?”
“不怕。”
“你將離開家庭很遠很遠,不想念爸爸和你親愛的媽媽嗎?”費狄亞望著孩子稚嫩的眼睛,又試探地問。
“我當然會想念您和媽媽。等我學習完了,就回家來看望你們。”
“你不會感到孤單嗎?親愛的孩子,在亞歷山大里亞,可只有你一個人啊!”費狄亞將手伸向年幼的阿基米德,輕輕地撫摸著被海風吹亂了的蓬松卷發(fā)。
“怎么會呢?爸爸。您不是說過,在那兒有許多的學者和去求學的年青人,還有藏著許多許多圖書的圖書館嗎?我可以在那兒認識新的老師和新的同學,我會有新的朋友,還可以看很多的書,我不會感到孤單的,您放心吧!”
費狄亞看到阿基米德有這樣的決心和勇氣,就決定想辦法送他到亞歷山大里亞去求學。
緊跟著,出現(xiàn)了問題,費狄亞沒有錢送阿基米德到埃及去求學。幸好,費狄亞和敘古國王希艾羅是親戚。得到希艾羅的資助,年僅11歲的阿基米德終于乘上了去往埃及的商船,勇敢地橫渡波濤洶涌的地中海,向世界文明古國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城進發(fā)了。
在世界聞名的學術(shù)中心亞歷山大里亞城,阿基米德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終于成了名揚千秋的“想撬動地球的人”。
阿基米德的父親對兒子抱有很大的期望,世界上許多父母都可能是這樣,但不同的是,阿基米德的父親認認真真地去實現(xiàn)這一期望,而且最終成功了。
無論是親自教孩子還是為他選擇求學道路,每一步都要走得扎扎實實。不要空喊著要兒子或女兒去做一個科學家、政治家之類的,而是看看需要為孩子做點什么,引導著他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11、積極回答孩子的“為什么”
——熊慶來父親的“問答式”教育
熊慶來是我國出色的教育家和近代數(shù)學的先驅(qū),他1893年生于云南省的竹園壩。
父親熊國棟在當?shù)貜氖陆逃⑺裙ぷ鳌K枷腴_明,酷愛科學,經(jīng)常和受過新式教育的人士們來往。這對熊慶來影響頗大。
熊慶來5歲時即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各種知識。父親經(jīng)常考他以前學過東西,由于他聰慧好學,每次父親都很高興。
像很多聰明的孩子一樣,小慶來很愛動腦筋,凡事愛問“為什么”,對此,父親總是給予積極的引導。
一次,父親檢查完慶來的作業(yè)后說:“很好,你都寫對了,能出去玩了。”慶來卻說:“不,爸爸,有一個問題我弄不明白,請您給我說說吧!”說罷,端來一碗水,拿來一根筷子,又把筷子插到水里,問父親:“您是不是看到筷子折了?”父親看了一看,說:“好像折了。”慶來說:“筷子其實沒有折,為什么插到水里就像折了呢?”
父親覺得兒子這個問題提得好,便鼓勵他說:“爸爸也解釋不了這個問題,以后你進了學校,學了更多的知識,就會明白了。”
熊國棟在工作之余,經(jīng)常與受過新式教育的人們聚會,他們在一起談人文、地理,有時還發(fā)表一些政治觀點。每當他們談論的時候,小慶來總是很好奇地聽著。
和父親來往的朋友中,有兩位教師,他們很喜歡熊慶來,便主動向熊國棟提出擔任慶來的教師,他們一位教法語,另一位教數(shù)學和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在他們的細心指導下,小慶來的成績提高很快。他的好學精神使兩位老師深受感動。于是,他們建議熊國棟將慶來送到昆明繼續(xù)深造。
在昆明學習幾年之后,熊慶來經(jīng)過考試獲得了去歐美留學的資格。可是,他的大伯堅決反對他出國,慶來的祖母力排眾議,認為孩子的前程最要緊,支持慶來去走自己想走的路。
正是因為祖母的竭力支持,熊慶來才得以到法國深造了8年。后來,他將現(xiàn)代數(shù)學引入中國,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yè)。
12、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感
——達爾文父母的“解謎式”教育
達爾文(1809-1882),出生于英國,進化論的奠基人,是聞名世界的生物學家。他曾乘船做了歷時5年的環(huán)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zhì)結(jié)構(gòu)等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和研究。
達爾文經(jīng)過長時間的考證和研究后,終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種起源》這一舉世聞名的著作,在生物科學上進行了一次新革命。
達爾文從小就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孩子,他尤其熱愛大自然,喜歡探險、采集各種標本。
他的父母對兒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很重視,總是想方設法地滿足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鼓勵他努力學習,探索真理,這為達爾文以后能成為聞名于世的生物學家起了很大的影響。
有一次小達爾文和媽媽一起到花園里種樹。媽媽對達爾文說:“泥土是個寶,小樹只有在泥土中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別小看這泥土,它能長出青草,青草又喂肥了牛羊,我們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我們才有飯?zhí)铒柖亲樱庞幸路梢杂D嗤撂珜氋F了。”
這些話,又讓小達爾文想到了一個問題,他疑惑地問:“媽媽,那泥土里能不能長出小狗來呢?”
“當然不能呀!”媽媽笑著說,“小狗不是泥土里長出來的,是從狗媽媽的肚子里生出來的。”
達爾文又問:“我是媽媽生的,媽媽是媽媽的媽媽生的,對嗎?”
“對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媽媽微笑地回答。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
達爾文接著問。“是上帝!”媽媽說。
“那上帝是誰生的呢?”小達爾文窮追不舍地問。
媽媽答不上來了。她對達爾文說:“兒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是個謎,你快快長大吧,這些謎需要你去解釋呢!”
達爾文六七歲時,和同學們相處得不好,因為同學們認為他總在“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