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1)
- 父母應知的經典教子故事
- 王峰
- 4824字
- 2016-03-09 11:52:16
人生最大的寶藏,就蘊含在你的興趣上。有的父母試圖對孩子的方方面面予以規(guī)劃,卻不曾重視孩子自己的想法。其實,針對孩子的興趣因勢利導,反而能培養(yǎng)出一個個的“天才”來。一個偉大人物的后面常常有一位偉大母親,而在偉大人物與母親之間,也往往有著一種有關興趣的教育。
與其給孩子留下各種財富和寶藏,不如給他一把興趣的鑰匙。
1、鼓勵孩子“搗蛋”
——愛迪生母親對孩子的“輟學”教育
愛迪生是位舉世聞名的電學家和發(fā)明家,他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fā)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yè)、建筑業(yè)、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chuàng)造和真知灼見。他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chuàng)造發(fā)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愛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誕生在美國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蘭小市鎮(zhèn)。
父親塞繆爾,是荷蘭人的后裔,母親南希曾當過小學教師,是蘇格蘭人的后裔。愛迪生是南希的第七個兒子,也是最小的兒子。
愛迪生小時候喜歡觀察周圍的事物,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么。南希作為母親和教師,懂得兒童的心理,對于小愛迪生提出的奇奇怪怪的問題,總是耐心細致地給予回答。
一次愛迪生問父親:“為什么刮風?”
父親回答:“愛迪生,我不知道。”
愛迪生又問:“你為什么不知道?”
父親說:“你問你母親吧。”
愛迪生便找母親問去了。后來南希對丈夫說,你不能總對孩子說不知道,這會無形中制約孩子的求知欲望。
愛迪生不但好奇愛問,而且什么事都想親自試一試。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母親不見愛迪生回來,很焦急,便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里發(fā)現(xiàn)了愛迪生。
母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干什么?”
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
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便自己孵起了小雞。
母親一聽大笑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
“為什么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母親便把人不能孵小雞的原因講給他聽。愛迪生很佩服母親的學問。
7歲那一年,小愛迪生上學了。在課堂上,愛迪生經常向老師問這問那,問得老師回答不出來。老師們都不喜歡他,罵他是“傻瓜”,讓他媽媽把他領回家。
南希當過教師,決定自己教育他。南希非常重視孩子興趣的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她經常給兒子講羅馬帝國的興衰,講英國的演變,教兒子讀《魯濱遜飄流記》、《悲慘世界》等一類的名著。
11歲時,又讓他讀自然科學書籍和牛頓的著作,以及電學家法拉第的著作,使他學到了不少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在南希的耐心指導下,愛迪生自學了英語、算術、化學、地理、歷史等課程。他最喜歡的是化學,所以,經常想方設法找關于化學方面的書看,把攢下的零用錢全部用來買實驗用具,在家里的地窖里做實驗。
興趣是一種看不見的動力。南希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這個興趣后,就以滿腔熱情給予支持,她經常與孩子一起做實驗。
這樣不僅在方法上可以給孩子具體的指導,減少失誤,而且在精神上也給孩子很多鼓舞。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積累,愛迪生漸漸地不滿足于書本上的實驗例證,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起實驗來。
后來愛迪生的父親塞繆爾·愛迪生做屋瓦生意。愛迪生經常到塞繆爾·溫切斯特的碾坊去玩。一天,他到溫切斯特的碾坊,看見溫切斯特正在用一個氣球做一種飛行裝置實驗,這個實驗使愛迪生入了迷。
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滿了氣,一定會升上天,那該多美啊!幾天以后,他把幾種化學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親的一個傭工邁克爾·奧茨吃化學制品后飛行。奧茨吃了愛迪生配制的化學制品后幾乎昏厥過去。愛迪生還認為奧茨飛不起來是奧茨的失敗,不是他愛迪生的失敗。
一次,愛迪生又在火車上搞起了實驗,由于他不小心引起了火災,幾乎釀成一場大禍。結果被列車長打了兩個耳光,趕下了車,這也讓愛迪生的聽力受到嚴重損害。
面對這一連串的實驗事故,南希一方面教育孩子不要蠻干,同時循循善誘,耐心地指導他學習、繼續(xù)進行實驗。因為在她看來,實驗中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真正的問題在于如何從失敗中取得經驗教訓。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實驗場所,南希和塞繆爾商議,將家中的小閣樓騰出來,專門作為孩子的實驗室。
南希是位偉大的母親。作為一個細心而明智的母親,是她發(fā)現(xiàn)了愛迪生的天資,是她引導著愛迪生向未知領域發(fā)起挑戰(zhàn)。特別是在愛迪生遭遇別人白眼和打擊的時候,是她給了愛迪生勇氣和力量。
可以這樣說,沒有南希這位偉大的母親就不可能有愛迪生以后的發(fā)明,而愛迪生對人類的貢獻也足以讓母親南希欣慰百倍。
2、母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羅曼·羅蘭母親對孩子的培養(yǎng)
羅曼·羅蘭,法國文學大師,著有十卷本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并獲得了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20世紀20年代,羅曼·羅蘭還寫了《甘地傳》、長篇小說《欣悅的靈魂》。1939年,他還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悲劇《羅伯斯庇爾》。
羅曼·羅蘭雖然是以其文學創(chuàng)作聞名于世,但是很多人也知道,他與音樂也有著不解之緣。他最為著名的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寫的就是一個音樂家一生的故事。
他從小就十分喜愛音樂,他曾說過:“在我的一生中,音樂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愛,也可能是我最后的愛,我像母親愛孩子一樣愛它。”
羅曼·羅蘭生于1866年1月29日,父親是一位公證人,也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紳士;母親虔誠端莊,自從她的一個小女兒夭亡之后,就籠罩在一種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費在照顧柔弱的兒子羅曼·羅蘭和他的另一個妹妹身上。
羅曼·羅蘭從父親那里得到的是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親帶給他的是來自波爾羅亞爾女隱修院的探索精神,藝術感受力——音樂性的,神秘的敏感。
母親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所以便盡自己的能力教他彈琴,雖然她技藝不高,但她教會了孩子很多音樂上的基礎知識,這對孩子音樂天賦的啟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當羅曼·羅蘭漸漸長大了的時候母親卻越來越發(fā)愁了:兒子想學音樂卻沒有老師,因為他生長在外省的一個小城市。
后來,他們全家搬到了巴黎居住。這時,母親發(fā)現(xiàn)羅曼·羅蘭不僅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而且有很高的天賦。
發(fā)現(xiàn)了兒子的這一天賦,她又高興又發(fā)愁。高興的是兒子有這樣的天賦,想好好讓他有所發(fā)展;發(fā)愁的是會不會耽誤他的學業(yè)。猶豫了一陣子,她最終被孩子對音樂強烈的渴望打動了,她決定支持兒子學習音樂。
但令她為難的是,一時間沒法給兒子找到合適的學習音樂的專業(yè)學校。在巴黎,她新來乍到,沒有朋友可托,也沒有關系。
但她是一位具有鍥而不舍精神的母親,她只要一聽說什么地方有音樂家,就會千方百計送羅曼·羅蘭去學習。經過一段學習后,羅曼·羅蘭的琴藝已超過了大多數(shù)教他的老師。
這時,母親又想起了一位住在巴黎的鋼琴家,她在小時候,就曾得到過她的指導,這位鋼琴家就是約瑟芬·馬丹。
約瑟芬不僅認識著名作曲家肖邦,她還有一套獨特的演奏技巧。
羅曼·羅蘭在她那里學到了很多寶貴的音樂知識。在巴黎,母親總是精打細算,省下錢來,每星期為他買一張夏特音樂會的門票,讓他去聽音樂家巴德魯、科洛納、拉穆勒的演奏。
是母親讓他擁有了音樂會這令人陶醉的三個小時,使他忘卻了巴黎并超越了時間。
在這全神貫注學習的三個小時中,他為莫扎特、貝多芬的藝術所陶醉,為普格的溫和所打動。這些音樂在巴黎都是最新的。在這里,羅曼·羅蘭學到了更多的音樂知識。
在羅曼·羅蘭的音樂之路上,母親給了他最大的幫助和支持。雖然羅曼·羅蘭后來一頭扎進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圈子,并且有了成就,但音樂對他一生的影響很大,始終是他鐘愛的藝術。
羅曼·羅蘭衷心感謝母親,心中一直很懷念母親和他在一起的歲月。據他回憶:在母親去世前的歲月里,她經常徹夜不眠。當她聽到隔壁房間飄出兒子彈奏的《伊非日尼之歌》時,常常會喜極而泣。
羅曼·羅蘭的母親使他的天賦得到了發(fā)展,得到了教育和完善,雖然最終他沒能成為音樂家,但卻為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基礎。
羅曼·羅蘭曾說:“母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母親使他的天賦得到及時的教育和完善,雖然他后來沒有成為一個音樂家而是文學家,但那也使得他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xiàn)在的父母也越來越意識到家庭教育對于孩子興趣培養(yǎng)和天賦啟蒙的重要性,夢想著孩子成為鋼琴家、小提琴家的也不在少數(shù)。
但是你們能否也像羅曼·羅蘭的母親一樣為兒子的愛好遍尋名師、費盡周折呢?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說:“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實施兒童教育,要利用實際資源,發(fā)揮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作用。家庭包括了基本人類關系,提供了影響個體發(fā)展的特殊社會條件,是理想教育的起點和基礎。”
要發(fā)揮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必須及時利用家庭實際的資源,為孩子的成長做好準備,這是一個孩子接受教育的起點和基礎。
3、不“捧殺”不“棒殺”
——魯迅對孩子的“童心啟迪式”教育
魯迅不僅是文學家,而且是教育家。在魯迅著作中,單就關于兒童教育的論述就有十幾萬字。
1919年10月,他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指出:“論到解放子女,本是極平常的事,當然不必有什么討論。但中國的老人,中了舊習慣舊思想的毒太深了,決定悟不過來……沒有法,便只能先從覺醒的人著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地做人。”
而他在當時最強烈的呼聲就是“救救孩子”。這當然是對整個社會而言。在家庭教育中,他認為,好奇好問,是孩子探索世界奧秘的鑰匙,是極可貴的心理品質。
做父母的,必須認真對待。不會回答,就承認不會,問了別人,查了資料,再回答孩子。
1927年10月8日魯迅與許廣平結婚。不久,兒子海嬰出世了。海嬰出世的第二天,魯迅手里捧著一盆小巧玲瓏的松樹,非常高興地來到醫(yī)院的房間里,輕輕地放在了許廣平床邊的一張桌子上。
這是他送給妻子許廣平的。這松樹翠綠而蒼勁,有些類似魯迅的性格。而他也希望兒子日后像這松樹。在海嬰生下來之后,魯迅每天至少有兩三次到醫(yī)院里去,有時還領著一批批的朋友去慰問,手里特意拿些食品給許廣平。
每當閑暇坐下來之后,他便歡喜慈祥地看著孩子的面孔,承認很像他自己,卻又謙虛地表示:“我沒有他漂亮!”
回家后,他怕用煙熏了孩子,所以每天工作時就搬到樓下去,把客堂的會客室改為書房。但一到夜里12時,他必然上樓,自動地擔任到2時的值班,留心海嬰的服食眠息。
他時常抱著海嬰坐在床頭,手里擺弄一些香煙盒之類,弄出鏘鏘的響聲,引得小孩高興。小身子在他大腿上亂跳;倦了,他有別的方法,把海嬰橫臥在他的兩只彎起來的手臂上,在小房間里從門口走到窗前,再來回走著,唱那平平仄仄平平仄的詩歌調子:
“小紅,小象,小紅象。
小象,紅紅,小紅象。
小象,小紅,小紅象。
小紅,小象,小紅紅。”
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在他兩手造成的小搖籃里安靜地入睡。有時,他很累,但是,“總不肯變換他的定規(guī)。”
當時有人曾譏笑魯迅對海嬰太溺愛,他為此寫了首《答客誚》的詩:“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於菟”是古代楚國的方言,指的是老虎。魯迅在詩中用老虎也懂得愛小老虎作比,深刻地說明了英雄豪杰也應該懂得愛子!
魯迅原來是不大喜歡看電影的,后來聽朋友們說,和孩子一塊看電影既是一種娛樂,又可教育孩子,多方受益。于是他也看起電影來。
不論寫作多忙,凡是有適合兒童看的電影,魯迅總要專門陪海嬰去看。什么《泰山之子》、《仲夏之夢》、《米老鼠》等,以及一些世界風光之類的紀錄片,都帶海嬰看過。
一次吃晚飯時,海嬰聽說預購了有獅、虎、大象表演的馬戲票,他簡直心花怒放,興奮不已。他一直等到很晚,遲遲不肯上樓睡覺。
但他沒有聽到父親的召喚。魯迅考慮到這些節(jié)目大都是猛獸表演,并且是在深夜臨睡之前,怕海嬰受到驚嚇,所以沒叫他去。第二天,父親知道海嬰很難過,便耐心地向海嬰解釋,告訴他以上的考慮,并答應白天找機會陪海嬰再去觀看。
意外的是,第二天他們去看表演時,沒有猛獸類的表演(那些猛獸關在大籠子里),只看了些馬術和小丑的滑稽節(jié)目。不過,這對海嬰來說,感覺更有趣。由此可見,魯迅為了海嬰的身心健康,是何等的煞費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