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感悟政治與道德的關系(2)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公卿大臣都請求太宗登泰山封禪,只有魏征認為現在舉行封禪儀式不妥。太宗對魏征說:“我希望你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難道是我的功勞不高嗎?是我的德行不淳厚嗎?是國家還沒有平定嗎?是遠方的異族人不仰慕大唐的高義嗎?是吉祥尚未降臨嗎?是農業沒有豐收嗎?為什么我不能封泰山呢?”魏征說:“陛下的功勞雖然是極高的,可是百姓并未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行雖是淳厚的,但陛下的德政尚未傳及全國各地;全國雖然安定,但并不能為興辦事業提供足夠的資財;遠方的部族仰慕陛下的高義,但朝廷卻沒有能力滿足他們的要求;吉祥的征兆雖然出現,但法網仍然密集;雖然連續幾年農業豐收,但糧倉仍然空虛,這是我認為目前不封禪的原因。我不能用遙遠的東西打比方,姑且用人作比喻。現在有個人患了十年的重病,到將要治愈時,已經瘦得皮包著骨頭,馬上讓他扛起一石米,每天走一百里路,他一定不可能做到。隋朝天下大亂已經不止十年,陛下平定了全國的混亂局面,雖然現在天下已經平定,但國庫尚不充實,在如此情況之下,向天地報告事業已經成功,我暗自對如此作法持懷疑態度。況且陛下若東封泰山,各國的使者都要聚集到那里,周邊各國人,無不奔走相告。現在西起伊水、洛水流域,東到泰山、東海、荒草灘、沼澤地,蒼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之聲不聞,道路蕭條,行避艱難,豈可招來域外部族之人,把我國的虛弱狀況展示他們?即使我們用盡財物賞賜他們,也不能滿足遠方之人的愿望;即使連續兩年免除徭役,也不能抵償百姓的勞苦。如果遇到水旱災害,風雨之變,服役的民夫橫加議論,即使后悔,也無法挽回損失。豈只是我一個人懇請陛下免去封禪之事?成千上萬的百姓都乞望陛下恩準。”太宗聽了魏征的一番話,也深感國家雖然初步安定,但生產遠未恢復,國庫仍然空虛,如此嚴峻的形勢,有何功德以告慰天地?遂將封禪泰山之事擱置了下來。

有一次,唐太宗由長安去洛陽的顯仁官,因為當地供應的東西不好,唐太宗覺得很氣憤。魏征覺得如此下去將不好收拾,便對唐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制地追求享樂而滅亡的。現在因為供應不好就發脾氣,以后必然上行下效,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滿意。供應是有限的,而人的奢侈欲是無限的,如此下去,隋唐的悲劇又該重演了。”魏征的這一番話使唐太宗悚然心驚,以后很注意節儉。

對于唐太宗個人的品德修養,魏征也很重視。有一次,魏征直言不諱地對唐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魏征還引用荀子的話對唐太宗說: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牢記在心;并用這句垂誡太子,讓他永志不忘。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怎樣才能做一個“明君”,而不要成為一個“暗君”,魏征就給他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隋朝的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之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最著名的,是魏征關于忠臣和良臣的辯論。有一次,唐太宗聽信了其他人的讒言,批評魏征包庇自己的親戚,經魏征辯論,唐太宗知道自己錯了。魏征趁機說道:“我希望陛下讓我做一個良臣,不要讓我做一個忠臣。”唐太宗聽后很吃驚,就問:“難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區別么?”魏征說:“區別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聲譽,子孫相傳,流傳千古;忠臣得罪被殺,君主得到的是一個昏庸的惡名,國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個空名。”唐太宗聽了以后,十分感動,他連聲稱贊魏征的話很對,并送給了他好絹五百匹。

當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對魏征的勸諫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的,有時是既恨又怕,甚至還想干脆殺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罷朝回來,氣沖沖地對皇后說:“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下佬。”皇后非常賢德,趕忙問要殺誰,唐太宗說:“魏征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皇后聽了這話,連忙回去換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賀。太宗見了,十分驚訝,問她這是在干什么,皇后說:“我聽說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現在魏征正直敢言,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賀呢?”太宗聽了,覺得很高興。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醫送藥,使者相望于道路,來往不絕,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唁,并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對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境,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朕亡一鏡矣!”這恐怕是歷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榮了!

人言“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如果以這種觀點來看,魏征當然不是“忠臣”和“好女”。然而,他卻是名垂千古的良臣!因為他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或是茍延殘喘而去朝秦暮楚。在他的心中,有一個準則,那就是上安君國,下報黎民。他是“大忠”,而不是“小忠”。察魏征之忠,可謂圣人之健矣!

孟子曾說:“聞誅一夫紂奐,未聞弒君也。”意思是說忠國不忠君,忠民不忠人。實際這里也隱含了一個哲學觀點,凡事因人、因時而定,不可按某種約定俗成的規律看待所有的事情。

2.識時務者為俊杰?

“識時務者為俊杰”這句話不知起自何時,真的是識時務者就是俊杰嗎?這恐怕還有待于商榷。

在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縱橫家莫過于蘇秦。然而,蘇秦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蘇秦是否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呢?如果拿傳統的道德標準來衡量,蘇秦實在是一個無恥之徒。然而,在復雜的傳統觀念面前,蘇秦似乎又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蘇秦起初用“連橫”的策略去游說秦惠王,說:“大王的秦國,西有巴、蜀、漢中可以取得農業供應之利,北方有胡地的裘皮、代地的戰馬可供戰備之用,南有巫山、黔中的險要屏障,東有崤山、函谷等要塞。可謂土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萬輛,勇士百萬,沃野千里,物產積蓄豐厚,地勢十分有利,易守難攻,這真是所謂天然的庫府,天下的強國呵!況且以大王的賢明、士民的眾多、車騎的精良、將士的驍勇善戰,完全可以以此來兼并諸侯,一統天下,登上帝位。希望大王稍稍留意,請允許我把有關情況分析一下。”

秦惠王說:“我聽說過,羽毛未豐的鳥,是不可以高飛的;法令不完備的國家,是不可以動用刑罰的;道德不高尚的人,是不可以役使天下百姓的;教化不順的君王,是不可以煩勞大臣的。今天先生不遠千里來指教,我愿日后再行領教。”

蘇秦說:“我本來就覺得大王不會聽從我的主張。從前,虞舜討伐三苗,夏禹攻打共工,商湯滅夏桀,周文王滅崇侯虎,周武王滅商紂王,齊桓王以武力稱霸天下。由此觀之,哪有不用武力而能成功的呢?古時候,各國出使別國的使者所乘車輛絡繹不絕,各自以言語相約,互守信譽,這是天下所共同的。后來,合縱連橫之說興起,弄得戰事蜂起,策士們競相以巧飾的辭令游說諸侯,結果弄得諸侯之間疑慮叢生,簡直不勝治理;法令條款齊備,但人民爾虞我詐;政令條文紛繁日多,百姓反而日趨貧困;君臣憂慮重重,人民無所依賴;當面說得動聽,道理講得冠冕堂皇,戰事反而越來越多。策士們身著盛裝,到處雄辯滔滔,戰禍卻難以止息;文書繁亂,文辭駁雜,天下卻越來越難以治理;舌頭磨破,耳朵聽聾,卻不見絲毫效果。諸侯雖也曾以仁義以誠實相約,但天下總是不能和睦親善。于是,大家就棄文用武,重金招致勇士,冶制盔甲,鑄造兵器,在戰場較量勝負。想無所事事就能得利,安坐在朝堂就可以擴充疆土,從前的五帝、三王、五霸等明主賢君,也都有這種坐待成功之想,但在那種情勢之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不得不訴諸武力。兩軍相距,則互相攻打;兩軍相近,就持戟相擊,這樣才能建立功業。所以說,軍隊戰勝于外,道義就會在國內自然而然滋長,君主的威望也就自然而然地樹立了,下面的人民才會心悅誠服地聽從命令。如今,大王要想吞并天下,凌駕于萬乘大國之上,使敵國臣服,海內一統,治理天下百姓,使諸侯稱臣,除了戰爭之外別無它法。現在的君王卻忽略了這個最為基本的道理,不明教化,不懂治理,迷惑于花言巧語、沉溺于詭辯之辭,以此而論,大王是一定不會采納我的主張的。”

秦惠王沒有聽取蘇秦的意見,蘇秦為了說服秦惠王,連續上了十多次奏章,耽擱了很長時間,一直不見結果。最后,蘇秦的黑貂皮裘衣也穿破了,帶去的百斤黃金也用完了,資金缺乏,只得離秦回家。他纏著綁腿,穿著草鞋,背著書籍,挑著行囊,形容憔悴,面目黎黑,一副狼狽慚愧的樣子。回到家里,妻子正在織布,知道蘇秦沒有取得成功,也不下織機來迎接;嫂子不給他做飯,父親也不理他。蘇秦嘆息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叔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蘇秦的罪過啊!”

于是,蘇秦連夜拿出藏書,打開了幾十只書箱,找到了《太公陰符》,反復研讀,選擇重要的地方反復琢磨。讀得困乏欲睡的時候,就拿錐子來刺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足,自己說道:“哪里會說服不了列國君主,使他們拿出金玉錦繡,讓我取得卿相的高位的呢?”1年之后,蘇秦覺得時機成熟了,說道:“這次我一定可以說服列國的君王了。”

于是,蘇秦來到燕烏集闋,在華麗的宮殿上勸說趙王,談得十分興奮。趙王聽了非常高興,就封他為武安君,授給相印。還給他兵車百乘、錦繡千匹、白璧百雙、黃金萬鎰,讓蘇秦帶著去游說各諸侯國,拆散連橫契約,締結合縱契約,共同抵抗強大的秦國。因此,蘇秦在趙國為相,六國都和秦國斷絕了往來。當此之時,天下之人的命運、諸侯國君的威嚴、策士謀臣的權勢,都要取決于蘇秦的決策。這一時期,沒有耗費一斗糧食,沒有損傷一個兵卒,沒有斷過一根弓弦,沒有費掉一支箭,就使諸侯之間相互親愛,勝過兄弟。這真是賢人在位,天下信服;一賢得用,天下順從。所以說,在政治上用足了功夫,就不必動用武力;在朝廷上運用謀略,就不必用兵于國境之外。當蘇秦掛職之時,萬鎰黃金隨他花費,車馬結隊相隨,沿途炫耀,山東諸國,望風而服。趙國的地位也因之大為提高。其實,蘇秦只不過是窮書生罷了。可是他卻能勒馬橫行天下,登廷游說各國的君主,使列國君臣不敢有異議,天下無人能與他相匹敵。

有一次,蘇秦要去游說楚王,路過洛陽。他的父親聽說以后,就連忙收拾房屋,清掃道路,準備了樂隊酒席,出城30里地前去迎接。蘇秦的妻子不敢正眼瞧他,只能遠遠地側著耳朵恭恭敬敬地聽他說話;嫂子五體投地,像蛇一樣地在地上爬行迎接,拜了4拜,跪著謝罪。蘇秦問:“嫂子,你為什么以前那樣居傲無禮而現在又這樣低聲下氣呢?”他的嫂子說:“因為叔叔現在地位尊貴,錢又多啊!”蘇秦十分感嘆地說:“唉!貧困不得志,連父母都不認,一旦富貴了,親屬都害怕。人生在世,權勢和富貴,怎么是能夠忽視的呢?”

縱觀以前歷史時期的形勢,真可以稱得上是“風云變幻”。一會南北聯合,一會兒東西聯合,各個國家間的關系也十分微妙。就是在當今復雜的世界格局中,也很難看到如此變換無方的國際關系。尤其令人注意的是,這一時期復雜的國際關系差不多完全是由兩個智謀之人、舌辯之士左右的。先是蘇奏的“合縱”,后是張儀的“連橫”,這兩個人把戰國七雄當作一盤任由他們撥弄的棋子,隨心所欲地玩弄于股掌之上。這真是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人類古代歷史上最為杰出的“外交家”,恐怕非蘇秦、張儀莫屬。

然而,最有意味的是,不僅“連橫”、“合縱”本身無所謂正義與非正義可言,就是撥弄“連橫”、“合縱”的人也無所謂正義感。他們既不像同時代的莊子那樣清高,也不像要教魏王、齊王實行“仁政”的孟子那樣為理想奮斗不已,他們所有的信念就是為了權和錢,除此之外,看不到他們有什么崇高的理想和高貴的品德。相反,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的是欺騙、狡詐、殘忍、無恥的行為方式和一切以權勢為標準的價值觀念。

如果就他們的所作所為總結品德和為人的話,那就是不管“東西南北”,只求有官可做。如果去掉了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國人的觀念中就只崇拜兩樣東西,一是權,一是錢。只要能當上宮,不管你采取什么手段,不論你是為了什么目的,輿論實際上都會站在你這一邊的。“成者王侯敗者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中國人雖然經常高唱“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在現實當中是很難做到的。因此,中國有些人往往并不是為了某一原則、某一理想而去做官,而是把做官當做目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甸县| 秦皇岛市| 大方县| 乐陵市| 平湖市| 双柏县| 江门市| 兰州市| 吉首市| 阳城县| 隆德县| 五台县| 长武县| 女性| 庆云县| 东安县| 扎赉特旗| 定远县| 休宁县| 密山市| 保德县| 商洛市| 灌阳县| 沙田区| 遂溪县| 柘城县| 凤阳县| 轮台县| 宝丰县| 呼图壁县| 囊谦县| 阜阳市| 桓台县| 卓尼县| 博兴县| 晴隆县| 济阳县| 安顺市| 南华县| 双桥区| 钟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