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感悟政治與道德的關系(1)

中國封建社會的宮廷最不講禮,認權不認人,正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在傳統觀念的壓抑下,使人們恭敬的遵循“為臣之道,為人之道,為婦之道”這些沉重的教條壓得人幾乎喘不過氣來,總該站出幾個人來給這些教條點顏色,也好叫人喘喘氣。

1.忠臣不事二主?

中國有一句古訓,叫做“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是很難辯駁的,然而,中國的古語實在太多,與上面那句話相對的名言就有“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二者針鋒相對,給人以是非難辨之感。其中是非原委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其實,大千世界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三國時期的關云長應該是義的典型了。曹操許以高官厚祿,送去美女金錢,想籠絡于他,可他不為所動,只想尋找結義兄弟劉備,最后千里送嫂,歷盡艱難曲折,終于找到了義兄劉備。關云長之所以被后人歌頌敬仰,主要是因為人們把他看作是一位道德英雄,是“義”的化身。這“義”就是千金一諾,“言必信,行必果”。從人的品德修養上來說,講究“義”或是“義氣”,應該是一種美德,無論如何,信守諾言,維護正義的君子總比反復無常、唯利是圖的小人要好;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一切都為了“義”,不知通權達變,不知為了“大義”而去犧牲個人的“小義”,那就不足取了。所以,孟子就針鋒相對地提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當然不是教人胡說八道,他是說為了“大義”可以放棄所謂的“信”和“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但最突出的,莫過于唐代的名臣魏征了。

魏征,生于北周時代的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其時,天下大亂,他出身于書香世家,父親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曾經出仕隋朝,做過地方官,但很早去世了,所以,魏征年輕時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貧,但魏征胸懷大志,總想干出一番事業來,于是,他就刻苦讀書,勤奮學習,在學問和政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時正值隋煬帝荒淫無道,天下英雄豪杰紛紛起兵反隋。魏征先是參加了元寶藏的起義軍,但又覺得看不清楚天下大勢,心中茫然,不知所從,便出家當了道士,以避一時之亂。后來,另一支起義軍的首領李密非常賞識他,就立即派人把他請去,讓他掌管軍中的文書,這時的魏征,已經38歲了。

在李密的軍中,魏征的地位很低,他沒有任何發言權。當時,李密的瓦崗軍聲勢浩大,占領了隋朝最主要的糧倉河南的洛口倉、回洛倉和黎陽倉,開倉救濟饑民,使起義軍發展到了全盛階段。然而,隋朝大將王世充據守洛陽,與起義軍展開了生死搏斗。魏征清醒地看到了起義軍中的許多不足,曾經主動進諫說:“起義軍雖有重大勝利,但傷亡也很大,軍中費用緊張,儲備有限,且賞罰不均,不宜于同隋軍硬拼硬打。目前之計,在于深溝高壘,以待敵軍糧盡,等敵軍撤兵,再行追擊,可獲大勝。”李密決定速戰,大軍列營而不設壘,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襲,慘遭失敗。經此一役,瓦崗軍徹底覆滅。

李密被迫率殘部投降了李淵,李密開始尚受重用,后來漸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到洛陽一帶招撫舊部,重新起兵,反對李淵。不久,李密即兵敗被殺。

而魏征認為李唐政權較有前途,就向李淵請求前去招撫李密的舊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來,他在征得了李淵的同意之后,以國君之禮葬了李密,并為李密撰寫了《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把他比作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評價李密,竟不怕李淵的追究,對李密,他也不以屢次拒納正確建議為忤,而是實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他的這種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后人的贊揚,并沒有人指責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淵。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既有才華又有才能,就把他找來,給了他一個管理圖書經籍的小官,叫做洗馬。在這一階段,魏征雖有文名,實際上并未發生多大的作用,只是給李建成提過一個建議,讓他帶兵去攻打不堪一擊的劉黑闥,既可建立軍功,又可暗結豪杰,太子聽信了他的建議,結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李唐政權把握了天下大勢之后,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自己當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閑人物,就立刻召見了他。責問他說:“你為什么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系呢?”魏征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理回答,他說:“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舉出了管仲射小白的歷史故事,自己不能顯得沒有氣度,就赦免了他,并封他為主薄,至此魏征結束了他不得其主的生涯。

李世民即位為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征為諫議大夫,這真是得其所哉!唐太宗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就了魏征的名聲,魏征敢于犯顏直諫,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納諫的性格,魏征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名垂青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這是個很奇特的官,它既無足輕重,又重要無比;它既無尺寸之柄,但又權力很大,而這一切都取決于諫議大夫的意見皇帝聽還是不聽。唐太宗任命魏征為諫議大夫,表現了唐太宗對他的才能的認可和對他本人的信任與尊重,后來又把他提升為尚書丞,就更能使他隨侍左右,時時處處提醒規勸皇帝了。

在政治方面,魏征堅決主張懷柔招撫,反對鎮壓,當時,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遍布全國,在“玄武門之變”過后,一時人心惶惶,許多人準備造反。魏征向李世民建議說:“要不計私偏,對他們要以公處之,否則殺之不盡,有無窮之禍。”李世民聽信了他的話,就派他為特使,給以便宜行事的權力,讓他去太子勢力較為集中的河北一帶安撫人心。他到了河北,見到兩輛去長安的囚車里面裝著“玄武門之變”中逃走的李建成的部下李治安和李思行。魏征說:“我離開長安以前,朝廷就已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如今又把他們逮捕,豈不是自食其言、失信于人嗎?如今,我來招撫還恐怕人家不愿相信我,怎么能把人押送長安呢?臨行的時候,太宗讓我便宜行事,把李治安和李思行放了,讓他們跟我一起去招撫別人,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別人都很同意魏征的意見,他們就放了那兩個人,并給唐太宗寫了報告。由于魏征的正確做法,很快就安撫了河北一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唐太宗很贊賞魏征的做法,也就越加器重他。

在治理國家的方略上!魏征主張輕徭薄賦,休養生息。魏征認為,隋朝滅亡的教訓在于擾民太多,國家賦稅極重,徭役繁多,以至民不聊生。“靜之則安,動之則亂”。因此,在整個貞觀年間,朝廷的徭役和賦稅不算太重,這是貞觀年間社會安定、基本發展的保障之一。

在國家的大政方針上,尤其是在大亂之后撥亂反正,魏征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舉,一天,他問魏征說:“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也該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他的想法,他認為:“圣明的人治理國家,就像聲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好呢?”尚書仆射封德彝認為:“自古以來,人心江河日下,日趨奸詐,秦用嚴刑,漢用霸道,都沒把人心教化成功,魏征想用這些滿是書生氣的話來治理國家,那必然敗亡。”魏征則針鋒相對地說:“大亂之后治理國家,就像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如果人心是如流水一般墮落,今天的人也都成了鬼怪,還談什么治理國家呢?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唐太宗基本聽從了魏征的意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在執法方面,魏征主張寬緩明確。他堅決反對像秦朝那樣實行嚴刑酷法,把人民當作魚肉來宰割,但同時又堅決主張明正典刑,反對徇私枉法。一次,唐太宗任命盧祖尚為交州刺史,盧祖尚開始答應了,但又反悔托病辭命,唐太宗當面勸他,他還是不肯去。唐太宗一怒之下,當時就把他殺了。事后,唐太宗覺得做得太過分了,認為沒按法律辦事,魏征就借議論北齊皇帝高洋批評唐太宗說:“高洋覺得自己理虧了還能向別人認錯,這也是他的長處。”唐太宗竟借機表示后悔。濮州刺史龐相壽是唐太宗做秦王時的老部下,在任上因貪污被人告發,受到了追回贓物、解除職務的處分。龐相壽向唐太宗求情,唐太宗覺得于心不忍,就送給他一百匹絹,讓他繼續去做刺史,只是告訴他以后千萬不可再貪污了。魏征知道后,就對唐太宗說:“您這是徇私枉法了。龐相壽犯了罪,您還給他優厚的賞賜,讓他留任原官,您做秦王時的部下很多,如果他們都照龐相壽的例子犯罪,那您怎么辦呢?”他還對唐太宗說:“獎賞的時候,不要忘了疏遠的人;懲罰的時候,不要給親貴留情。要以公平為規矩,以仁義為準繩,才能讓人心服。”在魏征的堅持下,唐太宗改變了原來的處理方案。

魏征還主張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唐朝原定政策是18歲的男子才能參加征兵服役,有一次,為了多征兵戍邊境,唐太宗要求16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應征,魏征不同意。按照當時的規定,皇帝的命令要等與會的大臣全部簽字以后才能生效,魏征認為這個法令與唐朝以前的法令相沖突,而且過于苛刻,便屢次拒簽。唐太宗十分生氣,當面責問他為什么阻撓皇帝的命令,魏征回答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為了充數,把不夠年齡的人也弄來當兵呢?況且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問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列舉了一串例子,證明他辦了不少出爾反爾、失信天下的事,把唐太宗弄得張口結舌。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同意了魏征的意見。

唐太宗知道自己很容易受情緒的左右,他就提醒周圍的大臣注意糾正他偏激的決定,并把批評朝政制度化。他建立了前朝所沒有的新制度,即允許諫官、史官參加政事堂會議。這種制度不僅能夠保證諫官、史官能夠及時了解朝政的內幕,使得有所勸諫,還起到了一定的監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員不敢謊報政績。這種制度還規定,在會議之上,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如有過失和不當之處,諫官可當面指出,予以辯論。再者,史官也了解皇帝大臣的許多情況,根據第一手材料寫出起居注,對他們也是一種監督。

魏征就是在這種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里做諫官的,他勸諫的內容從長治久安的軍國大計,直到皇帝個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許多方面,對唐太宗及唐朝貞觀年間的政治,可以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使用人才方面,魏征主張在不同的時期要對德才有所取舍。他對唐太宗說:“在天下未定之時,用人的標準是重視才能,不過多地考慮他的品德操行;天下平安以后,則非德才兼備不可用。”在魏征的影響下,唐太宗“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有一次,他還主動地對魏征說:“選擇任用官吏,是不能輕率馬虎的。用一個君子,那么君子就會紛紛而來;用一個小人,那么小人也就會鉆營投奔而來。”

尤其在個人享樂方面,魏征緊緊跟蹤唐太宗,經常犯顏直諫,不讓他大興土木。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獵,車馬都準備好了,最后還是沒敢去。魏征問他為什么沒有出去。唐太宗說:“我起初是想去打獵,可又怕你責備,就不敢出去了。”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決定修建洛陽宮,中牟縣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勸阻,言辭激烈。唐太宗發怒,要治皇甫德參的罪,魏征連忙拿漢朝的賈誼為皇甫德參辯護,證明自古上書言辭不激烈就不能打動君主的心,唐太宗這才作罷。后來,河南、陜西一帶大雨,泛濫成災,偏在這時,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陽的正山宮,魏征聽說了,趕忙上奏說:“隋朝所以很快滅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隋煬帝大修亭臺樓榭,百姓不堪役使,才起義反對他。如今,現有的宮觀樓臺已經足夠居住的了,如果想到隋朝的滅亡,甚至還應該拆掉宮殿。如果舍不得拆掉,起碼不該再修大的宮殿了。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艱難,不斷地擴大宮殿建筑,追求華麗和享樂,增加百姓的勞役,那就會像隋朝一樣滅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議,停修宮殿,把材料運到了水災區,幫災民建造了房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镇坪县| 潮州市| 富民县| 三河市| 克山县| 德化县| 昭觉县| 沅江市| 那曲县| 米泉市| 武城县| 海口市| 贵州省| 攀枝花市| 桃源县| 芒康县| 庆云县| 灵台县| 巩留县| 新平| 崇左市| 临沂市| 孙吴县| 巨鹿县| 山丹县| 苍山县| 柘城县| 扬州市| 高碑店市| 南充市| 射阳县| 安仁县| 大邑县| 阿克苏市| 永兴县| 夏河县| 宁海县| 衡山县| 迁西县| 金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