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誰是“烽火戲諸侯”的罪魁禍首?
中央電視臺播出過的潤迅尋呼臺的廣告十分富有“沖擊力”,廣告詞是“一呼天下應”,廣告的畫面是城下千軍萬馬,城頭美人微微一笑,其拍攝制作可謂是“大手筆”,只是把“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的歷史傳說用在此處,頗為耐人尋味,據說當年褒姒一呼尚應,二呼無應,西周因此而亡國。不知商家是否忌諱這“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或許,今天讓女人來呼應天下,是這個時代婦女解放的結果吧!
如今,“褒姒一笑而滅周天下”,幾乎成了一句概括力極強的成語,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褒姒的“笑”確實跟西周的滅亡有關,但不是“笑”使西周滅亡,設法讓褒姒“笑”的人才是西周滅亡的真正的罪魁禍首。
西周因寵愛褒姒的周幽王被殺,其子周平王東遷而滅亡。西周的統治到周宣王時已經是腐敗不堪了,離真正的滅亡,已經為期不遠了。
等到周幽王繼位時,朝政更加腐敗,周幽王不思進取,在吃、喝、玩、樂上倒是頗有一套,周幽王在中國的封建君主中也是排行在前的。除了酒肉,就是女人,至于政事,他是不管不問的。他派遣大臣,廣搜天下美女供他淫樂;在物質生活上,他雖未搞商紂王的“酒池肉林”,卻也窮奢極欲。在這種情況下,他根本聽不進正直的勸諫之言,對于諂諛奉承,他反而甘之若飴。于是,朝野之上怨言四起,西周己亡在眉睫了。
幽王即位的第二年,王都鎬京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據《詩經·十月之交》記載,這次地震的情況是“百川沸騰,山冢坍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地震之后,緊接著是大旱,“三川皆竭”。這一系列天災,使本來就困苦不堪的人民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地震、天旱本是自然現象,但在古代社會里,人們一致認為這是上天對人間的警告和懲罰。人們應該好好地檢查自己的過失,加以改正,以獲得上天的原諒和庇護,否則,必致亡國。在漫長的古代社會里,幾乎每一次大的天災或異相出現,如地震、臺風、旱澇、日食、慧星等,都會引起當朝統治者的恐慌,因這些現象出現而招致朝廷內閣大臣引咎辭職的事,真是數不勝數。這次鎬京地震,周幽王的大夫趙叔帶正好借此上書勸諫幽王,趙叔帶說:“地震、山崩、地陷、旱災是上天對人的懲罰,大王應當找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來矯正國家的失誤,以求上天的原諒。在這多災多難的時候,怎么能派人到處去找美女呢?”周幽王惱羞成怒,把趙叔帶革去官職,轟出門去。有一個姓褒的大臣十分正直,他氣憤地對周幽王說:“大王不怕天災,不問國事,反到親小人,遠賢臣,如此下去,這國家肯定是保不住啦。”周幽王昏庸至極,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他關進了監獄。從此,再也無人敢勸周幽王了。
這位姓褒的大臣被關在獄中3年,幽王似乎已把他忘了,看樣子一輩子也別想出來了。他的家人十分著急,就想辦法救他出來。他們知道幽王喜歡美人,就千方百計地設法弄到了一個美女,獻給了幽王。這一招果然十分靈驗,當時就把他從牢獄里放了出來。其實,這個美女原是貧苦人家出身的孩子。既是貧苦出身,雖然天生麗質,但并不會唱歌跳舞,這位大臣褒姒像一個無辜的女子,被硬生生的推上歷史舞臺,來承擔亡國之過,不知是歷史的不公,還是男人不負責任的表現?的家人找到了她以后,就出高價買下,并把她當作褒家的人,改名褒姒,教以歌舞及侍候君王的方法,然后把她獻給了幽王。幽王一見褒姒,如獲至寶,褒姒的天生麗質及其淳樸健康的體魄使周幽王迷戀欲狂。但唯一使周幽王遺憾的是:褒姒從來不笑。如果這個歷史傳說是真實的話,那么肯定是因為貧苦出身的褒姒心懷凄苦,不愿以身奉事這位無道的昏君,雖然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也終日郁郁寡歡。
周幽王雖得褒姒朝隨夕伴,但越是夜夜侍寢、日日隨游,周幽王就越覺得褒姒是個冷美人,就越想讓她笑一笑。周幽王想盡千方百計,褒姒始終難得一笑,最后,幽王終于黔驢技窮,不得不張榜懸賞:誰能讓褒姒笑一笑,就賞千兩黃金。這就是“千金買笑”這一成語的由來。
當然有許多人妄想發財,前來獻計獻策,可是這些辦法并不能讓褒姒笑,只能使褒姒生氣。倒是有一個極會奉迎的奸佞小人虢石父會出主意,他讓周幽王點燃烽火臺,等諸侯們的兵馬來到,看到并無敵兵,就會垂頭喪氣地亂哄亂竄,褒姒看到那種情景,肯定會笑的。
昏聵的周幽王竟然同意了虢石父的話,但這烽火臺是萬萬不可輕易點的。烽火臺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報警設施,因為當時的周王朝不僅在經濟上并且在軍事上也要靠周圍各個小諸侯國的拱衛,一旦敵人入侵,就點燃烽火報警。當時西周的都城鎬京在今西安市的長安縣內,西、北兩邊都靠近戎狄等少數民族,很容易遭到襲擊,所以,西周在驪山下設了烽火臺。烽就是煙,火就是火光,一旦點燃,白天則濃煙沖天,晚上則火光映野,幾十里外即可看見,下一個烽火臺也立刻點燃,這樣就能迅速傳警,諸侯也就會即刻帶兵相救。
驪山下有二十多座烽火臺,周幽王帶褒姒來驪山這天,周幽王的叔叔鄭伯友知道了這件事,怕出亂子,就趕來阻止。但周幽王根本聽不進去,反說自己是放放煙火,解解悶,沒什么了不起。就這樣,周幽王終于點燃了烽火。鄰近的各小諸侯急忙帶兵趕到都城鎬京,聽說大王在驪山,又急忙趕到驪山,可一看不像打仗的樣子,根本沒有任何敵情。周幽王站在高臺上對他們喊:“你們辛苦了,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諸侯們被如此戲弄一番,十分氣憤,他們的兵馬也像無頭蒼蠅一樣在驪山下嗡嗡亂轉,各諸侯國不同的旗幟和軍服交錯混雜,顯得十分滑稽。褒姒看到這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場面,據說真的冷笑了一聲說:“虧你想得出這種主意!”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褒姒給周幽王生了個兒子,取名伯服。周幽王因為極為寵愛褒姒,就把她立為王后,把伯服立為太子,把原來的王后和太子宜臼廢掉了。在中國古代社會里,立后廢后或是廢立太子歷來是大事,周幽王同時廢立王后太子的事在朝野之上更是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況且被廢王后的娘家還不是一般人呢!原來,被廢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兒,被廢的太子宜臼就跑到了他的外祖父家申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北)去哭訴,當申侯知道自己的女兒被廢,宜臼將被殺害,自己也要被幽王治罪時,既感到害怕,又感到憤怒。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為了泄憤,申侯竟暗中串通鄰國鄶國和犬戎一同攻打鎬京。犬戎一直想劫掠鎬京,苦干沒有機會,這次既是申國相約,又估計不會有其他諸侯國的軍隊前去救援,就欣然前往。
當兵臨城下的時候,烽火臺遺址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風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唐·楊炯·從軍行周幽王趕緊讓虢石父點燃了烽火臺,烽火燃燒了幾天幾夜,各諸侯國始終沒派一兵一卒,他們以為這是在給褒姒逗樂,不愿意勞師動眾地白跑一趟。鎬京的兵馬并不多,大將鄭伯友率兵出去抵擋了一下,勢單力薄,被敵人圍住射死了。周幽王、虢石父,還有太子伯服一同逃到驪山,也被犬戎拿住殺害了,那個關在深宮中一直未曾真正笑過一次的褒姒,也被犬戎捉去了。被犬戎射死的大將鄭伯友是鄭國的國君,他的兒子聽說父親戰死,就帶領大軍前來復仇。鄭國的軍隊素來強大,再加上哀兵必勝,到了鎬京就連打勝仗。申侯原來也不過打算借犬戎的兵馬來逼迫幽王,讓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復位,沒想到弄成這個局面,也感到后悔,就暗中寫信給其他諸侯國,請他們出兵援助。犬戎看到各路諸侯到來,就把周朝的所有貨物寶器全都弄走,放火燒掉鎬京,撤兵而去。
犬戎撤兵后,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等人把原來的太子宜臼立為王,稱周平王。同時虢公翰等擁立攜王,這就出現了“兩周并立”的局面。平王得到了一些較為強大的諸侯國的支持,十多年之后,晉國攻殺了攜王,西周又告統一。但鎬京地近犬戎,屢屢遭到襲擊,防不勝防,再加上鎬京的房舍毀壞很多,無法修復,于是周平王決定放棄西周的舊都,東遷洛邑(即今洛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諸侯的護衛下,終于遷都洛邑,西周滅亡,東周立國。
縱觀西周滅亡的教訓,當然主要是因為西周末期的幾代統治者生活荒淫無道、政治混亂所致。幾代統治者如此延續下來,社會問題越積累越多,以至人心離散,無法收拾。至于周幽王直接導致敗亡的導火索,則有兩條,一是烽火戲諸侯,一是廢除申后和太子。拿政策法令當作兒戲,那就會使臣下無所適從,政治混亂,從而招致怨怒,至于以烽火傳警來招集兵馬大開玩笑,恐怕在世界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如此以國家社稷為兒戲,國家不亡,才是天理難容。其次是廢除王后和太子。立后立嗣是一個君王的頭等大事,本須慎重考慮。中國歷史上因立后立嗣的事不知出過多少次亂子,多少人頭落地,何況申后是申侯的女兒,而西周王朝自己又十分虛弱呢?一般說來,廢立王后都首先要考慮外戚的勢力,否則必定后患無窮。幽王廢掉了申后,要殺太子,卻又讓他跑掉,要治申侯的罪,卻又讓他得知內情并自由活動。
褒姒作為歷史的替罪羊,實在是無辜的。作為一個貧寒女子,完全沒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運,任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她不過是深宮里的一只小鳥,她的一顰一笑跟國家的興亡成敗絕無干系。讓這樣一個女人來擔負國家興亡的責任,只能證明男人的虛弱和無恥!歷史已矣,現實猶在。褒姒之案已翻,但替罪羊卻代代有之,只是他們的命運還未必比得上當年的褒姒!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違。歷史終究是歷史,只能作為教材,給人指路,為人提醒,等到鑄成大錯再去思考恐怕為時已晚。
3.真的是西施亡吳嗎?
千百年來,西施亡吳似乎已是歷史定論。最起碼有兩點就值得懷疑:一是吳王夫差好大喜功,連年窮兵黷武,大肆揮霍,掏空了吳國國庫;二是越王勾踐忍辱復仇的決心之大,如果二者舍其一者,恐怕再有幾個西施也難以亡吳吧!
西施亡吳的故事,歷經兩千多年的渲染,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在千百年來的想象中,西施的形象、經歷和結局是各種各樣的。明代大戲劇家梁辰魚的名劇《浣紗記》極力渲染了西施與越國大夫范蠡之間纏綿悱惻而又凄婉悲苦的愛情,為了越國的存在,西施深明大義,拋棄兒女私情,深入虎狼之穴前去獻身。在故事中,作者以極其善良的愿望讓西施與范蠡泛舟太湖,使有情人終于聚首。但作者忘記了,人格是不能分裂的,并不能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西施既愛范蠢,又怎悉心侍奉吳王而專寵呢?她對吳王的奉獻是否有悖于人性呢?
現代戲劇家的想象更是千奇百怪,上海的一位劇作家寫到:在越國歡迎西施歸來的儀式上,大家忽然發現西施竟懷著吳王夫差的孽種,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構成了政治、人性與倫理間的大博斗。有的作家寫:吳國滅亡后,西施竟不愿意回到越國,因為她真心地愛上吳王夫差。在這里,令我們感動的是,西施已經不是一個符號,一種工具,一件物品,而是被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普通人來對待了。
那么,西施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呢?據可靠的歷史記載,越國滅吳后,家鄉的父老竟把她沉在水里活活的淹死,因為她與亡國聯系起來,是個不祥的女人。不管你是由誰選送到吳國,不管你為越國滅吳出了多大的力,現在越國不需要你了,而你又是一個渾身沾滿了亡國氣息的女人,是一個最遭人忌諱的女人,又是一件工具,那么,不死而何?
根據當時的習慣和越王勾踐的性格邏輯推測,西施的結局也只能如此。那么,越國、吳國,勾踐、夫差以及范蠡與西施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西施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在春秋末期,也就是正當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南方處于蘇州一帶的吳國和處于會稽一帶的越國正進行一場兼并戰爭。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即位,吳王闔閭不顧大臣伍子胥等人的勸阻,趁越國舉喪之際帶兵進攻,越王勾踐親自帶著大軍去迎戰,兩軍在醉李(今浙江省嘉興市)相遇。越王一看吳軍陣容嚴整,無法沖擊,就派出預先準備好的三十多名死囚犯,讓他們光著膀子,一排排地走到吳王的軍隊前說:“我們的大王得罪了貴國,就請我們替大王贖一點罪吧!”說著一個個砍下了自己的頭顱,倒地而死。
吳軍正在驚恐疑惑之際,越軍忽然發動沖鋒,吳軍陣腳大亂,來不及抵抗就倉促逃跑,后又被越軍的伏兵一陣截殺,連吳王闔閭都差點做了俘虜,被越將靈姑浮砍去了一個腳趾,打成重傷。吳軍大敗,在回國的路上闔閭因傷勢過重而死。
夫差繼承了王位,他發誓要報殺父之仇,他讓一個人專門負責提醒他,每天向他高喊幾次:“夫差,你忘了越王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流著淚大聲回答:“不敢忘,不敢忘。”就這樣,剛過3年,夫差就迫不及待地發兵越國,前去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