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西周滅亡的教訓,當然主要是因為西周末期的幾代統治者生活荒淫無道、政治混亂所致。幾代統治者如此延續下來,社會問題越積累越多,以至人心離散,無法收拾。至于周幽王直接導致敗亡的導火索,則有兩條,一是烽火戲諸侯,一是廢除申后和太子。拿政策法令當作兒戲,那就會使臣下無所適從,政治混亂,從而招致怨怒,至于以烽火傳警來招集兵馬大開玩笑,恐怕在世界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如此以國家社稷為兒戲,國家不亡,才是天理難容。其次是廢除王后和太子。立后立嗣是一個君王的頭等大事,本須慎重考慮。中國歷史上因立后立嗣的事不知出過多少次亂子,多少人頭落地,何況申后是申侯的女兒,而西周王朝自己又十分虛弱呢?一般說來,廢立王后都首先要考慮外戚的勢力,否則必定后患無窮。幽王廢掉了申后,要殺太子,卻又讓他跑掉,要治申侯的罪,卻又讓他得知內情并自由活動。
褒姒作為歷史的替罪羊,實在是無辜的。作為一個貧寒女子,完全沒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運,任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她不過是深宮里的一只小鳥,她的一顰一笑跟國家的興亡成敗絕無干系。讓這樣一個女人來擔負國家興亡的責任,只能證明男人的虛弱和無恥!歷史已矣,現實猶在。褒姒之案已翻,但替罪羊卻代代有之,只是他們的命運還未必比得上當年的褒姒!
(覺悟者語)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違。歷史終究是歷史,只能作為教材,給人指路,為人提醒,等到鑄成大錯再去思考恐怕為時已晚。
3.真的是西施亡吳嗎?
千百年來,西施亡吳似乎已是歷史定論。最起碼有兩點就值得懷疑:一是吳王夫差好大喜功,連年窮兵黷武,大肆揮霍,掏空了吳國國庫;二是越王勾踐忍辱復仇的決心之大,如果二者舍其一者,恐怕再有幾個西施也難以亡吳吧!
西施亡吳的故事,歷經兩千多年的渲染,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在千百年來的想像中,西施的形象、經歷和結局是各種各樣的。明代大戲劇家梁辰魚的名劇《浣紗記》極力渲染了西施與越國大夫范蠡之間纏綿悱惻而又凄婉悲苦的愛情,為了越國的存在,西施深明大義,拋棄兒女私情,深入虎狼之穴前去獻身。在故事中,作者以極其善良的愿望讓西施與范蠡泛舟太湖,使有情人終于聚首。但作者忘記了,人格是不能分裂的,并不能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西施既愛范蠡,又怎悉心侍奉吳王而專寵呢?她對吳王的奉獻是否有悖于人性呢?
現代戲劇家的想像更是千奇百怪,上海的一位劇作家寫到:在越國歡迎西施歸來的儀式上,大家忽然發現西施竟懷著吳王夫差的孽種,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構成了政治、人性與倫理間的大博斗。有的作家寫:吳國滅亡后,西施竟不愿意回到越國,因為她真心地愛上吳王夫差。在這里,令我們感動的是,西施已經不是一個符號,一種工具,一件物品,而是被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普通人來對待了。
那么,西施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呢?據可靠的歷史記載,越國滅吳后,家鄉的父老竟把她沉在水里活活的淹死,因為她與亡國聯系起來,是個不祥的女人。不管你是由誰選送到吳國,不管你為越國滅吳出了多大的力,現在越國不需要你了,而你又是一個渾身沾滿了亡國氣息的女人,是一個最遭人忌諱的女人,又是一件工具,那么,不死而何?
根據當時的習慣和越王勾踐的性格邏輯推測,西施的結局也只能如此。那么,越國、吳國,勾踐、夫差以及范蠡與西施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西施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在春秋末期,也就是正當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南方處于蘇州一帶的吳國和處于會稽一帶的越國正進行一場兼并戰爭。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即位,吳王闔閭就不顧大臣伍子胥等人的勸阻,趁越國舉喪而帶兵進攻,越王勾踐親自帶著大軍去迎戰,兩軍在醉李(今浙江省嘉興市)相遇。越王一看吳軍陣容嚴整,無法沖擊,就提出預先準備好的三十多名死囚犯,讓他們光著膀子,一排排地走到吳王的軍隊前說:“我們的大王得罪了貴國,就請我們替大王贖一點罪吧!”說著一個個砍下了自己的頭顱,倒地而死。
吳軍正在驚恐疑惑之際,越軍忽然發動沖鋒,吳軍陣腳大亂,來不及抵抗就倉促逃跑,后又被越軍的伏兵一陣截殺,連吳王闔閭都差點做了俘虜,被越將靈姑浮砍去了一個腳趾,打成重傷。吳軍大敗,在回國的路上闔閭因傷勢過重而死。
夫差繼承了王位,他發誓要報殺父之仇,他讓一個人專門負責提醒他,每天向他高喊幾次:“夫差,你忘了越王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流著淚大聲回答:“不敢忘,不敢忘。”就這樣,剛過3年,夫差就迫不及待地發兵越國,前去復仇。
吳王夫差親臨前線督戰,首先在太湖上消滅了越國的水軍,越王勾踐只好逃到了會稽山上躲起來。吳軍上岸后殺掉越國的百姓,燒掉越國的村莊莊稼,搶走越國的牛羊,很快包圍了會稽山。勾踐無計可施,就同大夫文種商量,想去求和。文種分析吳國內部的情況說:“吳王有兩個大臣,一個叫伍子胥,一個叫伯嚭。伯嚭害怕伍子胥的功勞太大,會壓住自己的權勢,總是設法同他作梗。還有,夫差很怕伍子胥,見了他總覺得像是學生見了老師一般,但和伯嚭卻很投緣。因此,如果我們先打通伯嚭關系,伍子胥一個人想阻止講和,恐怕也不能了。”
于是,勾踐派文種去試一試。文種先去找到伯嚭,奉上白璧20雙,金千兩,又選送了8名美女,請求伯嚭在夫差面前通融,并對伯嚭說:“自古以來征戰殺伐無非是為了讓別的國家臣服,如果您不允許越國講和,越王的5000甲士還可一拚,到那時,我們燒掉房屋,毀掉財寶,那吳國就什么也得不到了。我們越國就是看您比其他的人都高明,才來走您的門路。”文種這番軟中帶硬的話說服了伯嚭,他當晚就說服了夫差。
但在第二天君臣聚會議事時,伍子胥堅決反對,他說:“大王不滅掉越國,怎報先父之仇?吳、越同處東南,不允兩國并存,今不滅越,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將來肯定會滅掉吳國的。”
伯嚭說:“越王愿做臣下,愿親身入吳奉侍大王,先王的仇也就報了。您當初也曾給父兄報仇,為什么不滅了楚國,反答應楚國求和呢?難道您自己做忠厚長者,卻要大王去做刻薄小人不成?”氣得伍子胥無話可說。于是吳、越講和。
勾踐留下文種在國內治理國家,自己帶了夫人、子女及范蠡等300名官吏來到吳國。吳王讓勾踐夫妻倆住在石屋里給他管理馬匹,范蠡則做一些奴仆的工作。每當夫差上街的時候,勾踐總是給他牽著馬,任人指點譏笑。勾踐可以說做得百依百順,毫無怨言,連夫差都覺得不忍心了。3年后的一天,勾踐扶生病的夫差前去大便,待大便過后,勾踐回屋告訴夫差說:“大王的病兇期已過,不幾天就會完全好了。”夫差問他何以得知,勾踐說:“我察看了大王剛才的糞便,又聞了聞氣味,知道大王的病氣已排泄下來了,所以說大王不幾天就好了。”夫差聽后很感動,恰巧過了幾天病就真的好了。于是,他就放勾踐等人回國。勾踐一回國,立刻同文種商量富國強兵以滅吳國的方法,文種說出了7條滅吳之策:
一、多送賄賂給吳國,讓吳國上下歡喜;
二、借、買吳國的糧食,弄空他們的倉庫;
三、送美人給吳王,誘其荒淫無道;
四、多送吳國木材、磚瓦,使其大興土木,以消耗國力;
五、派遣細作去當吳國的臣下;
六、收買大臣,散布謠言,使忠臣良將避退;
七、自己多積糧草,多征兵馬,勤加操練。
勾踐開始了他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計劃。在婚娶生育上作出明確規定:年長者不得娶年輕的夫人;男子20、女子17尚未成親者其父親受罰;即將分娩的女人須報官以便派醫官照顧,保證嬰兒的成活;生男國家賞一壺酒,一口豬;生女賞一壺酒,一口小豬;有二子者,國家養活一個;有三子者,國家養活兩個;七年之中,國家不征任何稅收。
越王勾踐不忘恥辱,臥薪嘗膽,因此,越國上下雖苦于應付對吳國的進貢,卻是緊密地團結在越王的周圍。
不久,吳王準備建造一座姑蘇臺,越王就送去了幾根少有的大木料,吳王為了不糟蹋木料,就把姑蘇臺加高加寬了一倍有余,并對越王的忠心感到很高興。
越王一看第一條計策取得了圓滿的成功,就開始實施第二條計策——美人計。
勾踐要范蠡去找美女,范蠡說:“我早就替大王預備下了,她甘愿以身事吳,為國捐軀。她名叫西施,是越國著名的美女,不僅美麗,而且慧外秀中。再加上一個幫手鄭旦,應能完成大王的使命。”于是,勾踐就讓人把西施和鄭旦送到了吳國。
西施的出身雖無明確記載,但從其與丑女為鄰和從事浣紗勞動的傳說中可以推測她應是窮苦出身。據說西施極美,犯心口痛時雙手捧心,眉頭微蹙時的形象就更美了。她有一個女鄰居叫東施,人長得很丑,卻十分羨慕西施的美麗,她見西施捧心美極了,也學著她的模樣捧心皺眉走回家去。她本來就丑,這么一來就更丑了,嚇得周圍鄰居都跑開了。所謂“東施來效顰,還家驚四鄰”就是指的此事。
西施雖然貧困,卻十分聰慧,據說范蠡愛上了她,兩人做了情人,為了幫助越國滅吳,范蠡勸她到吳國去。西施說:“國王和官吏們被拘系在吳國,我是知道的。國家的事是大事,兒女私情乃是小節,我哪敢為了愛惜自己微不足道的軀體而辜負了天下人的厚望呢?”在臨行時,西施又有所猶豫,范蠡勸她說:“你如果能夠輕松愉快地前往吳國,咱們的國家也許會保存下來,你我也可能會活下來,我們倆后會有期,也是有可能的。你如果執意不去,我們的國家就會旋即滅亡,你我也會同為溝渠之鬼,哪里還能結百年之好呢?”范蠡又交待了一些做事的方法和見機行事的訣竅,就把西施送到了吳國。
西施來到吳國,吳王一見西施當世無雙的美貌即刻著迷,西施不凡的談吐和超人的見識也使吳王佩服。西施知道,只靠色相迷惑住吳王是用處不大的,要想加速吳國的敗亡,一是以自己的見解取得吳王的信任,二是在參政中尋找機會禍亂吳國。一天,正當吳王陪著她玩到興頭上的時候,西施卻故作嬌嗔地對吳王說:“英雄好漢不應該終日沉浸在溫柔鄉里,應當馳騁疆場,為國爭光。像你這樣成天陪著我們,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光,消殘壯志嗎?”吳王聽了這些話,不禁肅然起敬,忙問道:“那我該怎么辦呢?”西施說:“大王是否知道當今天下大勢呢?魯國的三家大夫為擴充自己的勢力爭得你死我活,根本顧不上國家;齊國自從晏平仲死后,真是國無賢士了;楚國呢,離咱們最近,可自從戰敗之后至今尚未復之;晉國就不必提了,自晉文公死后就失去了霸主地位。如此看來,天下諸侯無一能同大王相比,大王不趁此時大展宏圖,又要等到何時呢?”
這番話直說得夫差血脈賁張,既對西施欽佩不已,又決心出去闖闖天下。
就在這時,齊國因為魯國綁架了齊悼公的妹夫邾國國君,就邀請吳國一同出兵攻打魯國,吳王當即發兵相助。魯國一看兩個大國來攻,馬上放了邾國國君并派人前去賠禮,齊國一看目的達到了,就不愿再打,讓吳國退兵。吳王正想趁機顯示威風,就發怒道:“你讓進軍就進軍,你讓退兵就退兵,難道吳國成了齊國的屬國了嗎?”吳王仍然率兵前進,直取齊國。
魯國一看吳國攻打齊國,又立即派人送禮,要跟吳國一起攻打齊國。吳、魯聯合攻齊,齊國一片混亂。齊國的大夫殺了齊悼公,向吳國求和,愿意年年進貢。吳王沒想到稍一出去,居然收伏了齊、魯兩國,這使他大為得意,也就更為寵信西施。
勾踐見第二條計策生效,就開始啟用第三條計策——掏空吳國的國庫。有一年,越國的收成不好,越國大夫文種來吳國求借10萬石糧食,說是明年稻熟即還。大臣們議論紛紛,有的怕借了不還,有的怕越人有詐,還有的覺得越國年年進貢,連糧食都不借,未免太不近人情。在議而未決的時候,吳王就去問西施。西施倒是旁征博引地說了一通,弄得吳王既欽佩又難堪。
西施說:“大王虧得還想稱霸天下,連這一點小事都決斷不了,如果真的不懂,學學前人的樣子好了。早先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的時候,就號召大家救濟遭到饑荒的國家,后來秦穆公還賣大批的糧食去救濟敵國的百姓,何況現在越國已經歸附大王了呢?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你不借糧食他們,難道讓他們都活活地餓死嗎?”吳王覺得西施說得十分透徹,當時就高興地答應借10萬石糧食給越國。
第二年,文種如數送還糧食,吳王見越國如期如數送還糧食,十分高興,又見送來的稻子顆粒飽滿碩大,就下令用這10萬石稻谷做種子。吳人種上以后,遲遲不發芽,待發覺種子都爛在地里,早已誤了季節,無法播種了,吳國這年幾乎顆粒無收。吳人只埋怨吳王不顧水土差異,硬使越國的稻谷做種子,哪知這些稻谷都是被文種煮過曬干的。
勾踐想掏空吳國國庫的計劃在逐步實施。
越王見吳國鬧了饑荒,就想發兵攻打。文種勸阻道:“為時尚早,一是伍子胥尚未除去,二是吳國仍然兵強馬壯,軍隊也全在國內。我們只有抓緊準備,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