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新研究
- 王永和
- 2250字
- 2019-01-02 14:01:44
正確處理實踐育人與知識育人的關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個性和能力的多樣性,決定著育人的方式也必須具有多樣性。但是,從1977年恢復高考后,我國的育人方式逐漸從“文革”時期片面強調生產勞動的實踐育人走向另一個極端——知識育人。今天,知識育人逐漸變成了學校、家庭、社會的唯一育人方式。這嚴重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是認識的源泉這一基本原則,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和認真反思。
動物沒有知識教育,所以其全部能力源于模仿實踐。人雖然是高級動物,但人的大部分能力仍然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特別是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的形成更加離不開實踐。
毋庸置疑,知識就是力量,知識的力量是強大的,它極大地縮短了人的能力的形成過程。但知識如果離開了實踐,它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毛澤東同志特別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嘗一嘗”,這是講哲學的人最熟悉不過的一句名言。但往往我們只是簡單把它當成知識的兩種來源之一——直接經驗來理解。不錯,關于梨子味道這一知識你可以從書本中獲得,也可以親口嘗試以后獲得。但毛澤東緣何強調“親口嘗一嘗呢”,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親口嘗”得到的知識與間接經驗有一個重大差別,就是“體驗”。也就是說,梨子是甜的這個知識,盡管既可以是別人告訴你的,也可以是你親自嘗了以后獲得的,但別人告訴你就沒有體驗,這種知識嚴格意義上是有重大缺陷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講:“實踐出真知”。離開了實踐的“知”雖然也是一種知,但它并非真知。
“高分低能”現象的存在足以表明知識不等于能力,而學生各種能力的培育造就,知識育人只是一個方面,實踐育人是更重要的另一個方面,它們猶如車之兩輪、鳥的雙翼,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在育人問題上,其實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但為何卻在這一問題上表現出“集體無意識”呢?表層原因是“高考”這個指揮棒,深層原因是國人的望子成龍,以及集體對育人的誤解。全社會一致認為:學生只要成績好,什么都好,我們把孩子當成知識的存儲機器,這部機器的好壞就在于其存儲信息的多少,以致我們忘記了他們是人,我們是在造人而不是在造機器。
回顧毛澤東時代的教育,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文就是知識育人,學工學農學軍批判資產階級就是實踐育人,所以那一代人是通過上山下鄉在大風大浪里鍛煉出來的一代。由于他們不但對國情、民情有深刻的認識,更有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如小平同志一樣“深情地愛著我們的祖國和人民”,這種愛心源于他們對民眾疾苦的真切體驗。反觀在“溫室里”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往往我們指責他們不了解國情民情,缺少對他人的愛心。但我們認為,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年輕一代并不是不了解我們的國情民情,也并不缺乏愛心,他們缺乏的恰恰是激活愛心的實踐。由于缺少生產實踐,所以“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又由于缺少處理同他人關系的實踐,沒有社會基層實踐的經歷,沒有對社會大眾疾苦的切身體驗,所以缺乏對他人疾苦的關愛也就順理成章。一個明顯的例證是,在養有動物的家庭,孩子對動物的關愛超過對他人的關愛,原因正是孩子們每天在生活上同他的寵物打交道,而同人僅僅是在學習上、在虛擬的網絡上打交道。回到家里,單元門一關,有做不完的功課,沒有體驗生活,哪來生活的體驗?在這種狀況下社會有什么理由去要求他們體諒別人、關愛他人?愛心源于對生活的體驗和體悟,是要靠實踐來激活。當我們去指責“小悅悅事件”中十八個路人“冷血”時,是否考慮過其“冷血”的原因恰恰是“知識”告訴他們“不要惹火燒身”?假若這些人中有人有過同樣的遭遇,有被他人相助的切身體驗,就會成為事件中那位施以援手的“阿姨”。
我們的高等教育越來越忽視實踐育人,有的學校不要說實踐,甚至連基本的實習、實驗都是能省即省。這有經費、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也與學生人數激增有關。本科不重視,就連人數相對較少的研究生教育也基本不進行實習、實踐;不要說文科不重視,甚至理工科也不重視。所以,我們認為將研究生教育分成“學術型”和“專業學位”型值得商榷。因為這種劃分無疑將目前廣泛存在于研究生教育中忽視實踐的培養方式合理化、合法化,并給予一個美妙的名稱“學術型”。教育嚴重同實踐相脫離,這是今天教育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它所帶來的后果是學生的片面發展。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要在全社會強化“實踐育人”的意識;其次是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加大實踐教學的分量,并將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其三是選拔人才注重基層實踐經歷;最后,實踐育人的主體是學生本人,因此只有當學生走出學校、走出家門,參與形形色色的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得到全面發展。
我校——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從80年代初開始,每年堅持帶全校學生代表150人左右到工廠、農村進行社會實踐,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但這一探索收到了實效。如我校法學院趙本富同學在參觀了長征制藥廠后,在實踐報告中寫到:“這里臭氣熏天,有些堅持不住的女生嘔吐出來,然而我們是否想到,這里的工作人員每天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有的已經工作了十幾年,從無怨言。他們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大學生學習。”彝學院馬海木加也寫到:“我們只知道追求美好的東西,而忘記了是誰創造這些東西,在來之往之的人群中有誰關注到處在惡劣生產環境中的工人,可是我崇拜他們,是他們創造了樂山。”
這種震撼的聲音——對普通勞動者發出的來自心底的關愛,正是源于同學們在實踐中的切身體驗。
作者簡介
李元光,男,1962年生。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哲學、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