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
- 王永和
- 4911字
- 2019-01-02 14:01:44
著力抓好“五個結合”,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馬列部,1998年更名社科部,2006年在原社科部的基礎上,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學院,2011年更名為馬克思主義學院。學院現(xiàn)有教師隊伍56人,教授13人,特聘教授2人,高職和博士占教師隊伍的近70%。2007年獨立設立碩士點并獨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8年開設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yè)。目前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省級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學科、2門省級精品課程、2個省級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迄今,我院教師獲得國家社科基金16項、教育部課題19項,其他省部級課題30項,地廳級項目60多項,獲得省部級科研獎18項。2012年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我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獲得70分,在全國參評的121個學校中并列11,成績在學校參評的19個學科中位列第2,在湖北高校位列第7,在民委院校中位列第1。
我院在短短的5年內(nèi),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可謂一年一個臺階,年年都有新氣象。全院教職員工在學校黨委的領導下,改革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團結奮進、成果豐碩、進步斐然,探索出了一條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水平、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科與科學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徑。
一、著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大學基本教學規(guī)律相結合,大力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學院高度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全院上下始終牢固樹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心意識和政治責任意識,狠抓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于2008年僅用3年時間便成功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由“98方案”到“05方案”的轉型。
高校目前開設的4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突出的是當代大學生人生立世所應確立的價值體系和所應具備的社會規(guī)范。《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突出的是要明確地告訴當代大學生今日中國“從何而來”,當代中國的“四個歷史性選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突出的是今日中國“現(xiàn)在何處,并將走向何方”,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最新成果武裝當代大學生頭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突出的是要引導當代大學生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層面去反思歷史、關注現(xiàn)實。學院始終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指導思想,根據(jù)四門課程的系統(tǒng)定位和功能互補,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和立品效應,努力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模式和新途徑,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使當代大學生能夠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到2013年,我院思想政治理論四門課程全部為精品課程,其中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精品課程體系,這既反映了學院全體教師的辛勤努力,更充分體現(xiàn)了學校黨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重視。學校于2004年成立了由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校黨委分管副書記、副校長為副組長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領導小組,全面領導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工作,各組成成員部門具體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形成了全校上下思想統(tǒng)一、認識一致、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良好局面。
學院圍繞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規(guī)律,開展教學改革,形成了以“理論型教學”為體,以“研究型教學、實踐型教學、開放型教學”為表的“三位一體”式教學新模式。“理論型教學”模式就是要求教師教學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大綱要求,首先給學生講清理論,要以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作為4門課程教育教學的紅線,貫穿教學全過程,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偉大魅力。為此“原理”教研室長期堅持每周一個下午的教師讀原著活動,邊讀邊學邊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研究型教學”模式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加強理論研究工作,關注重大理論問題和熱點問題,并把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強化教學深度,提升理論解釋能力。同時要求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通過課堂作業(yè)、課堂小論文、課件制作等活動,強化理論學習效果,提升理論感召力。“實踐型教學”模式就是課堂理論教學與教學參觀、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參與中學會學習和創(chuàng)造。為此4門課程都根據(jù)本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要求,制定了課程實踐教學大綱,學校黨委設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專項經(jīng)費。學院先后建立了韶山毛澤東紀念館、井岡山革命老區(qū)、洪湖革命老區(qū)、紅安革命老區(qū)、新縣革命老區(qū)、武漢農(nóng)講所、恩施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等教學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同時每年暑期組織骨干教師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改革開放前沿地區(qū)、新農(nóng)村建設典型地區(qū)、國有大型企業(yè)、兄弟院校等地參觀交流,開闊視野,積累經(jīng)驗。“開放式教學”模式就是要求拓展課堂疆界,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生動性。同時,開設“南湖時政講壇”和“南湖思政論壇”,定期邀請專家學者、社會新聞人物、政府部門負責人等來我院做學術報告和時政報告,豐富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形式。
學院積極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工作和教學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是我院的良好傳統(tǒng),學院先后承擔包括教育部、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在內(nèi)的10余項教學研究項目,這些項目研究工作的開展有效地促進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學院編寫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導學》(4本集)深受學生歡迎。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成效顯著,2008、2009、2010年連續(xù)三年的學校教學評估工作中,均獲“優(yōu)秀”等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堂在每年的學生網(wǎng)上評教均為“優(yōu)秀”,得到了學校和學生的一致好評,《中國教育報》、《中國民族報》先后用半版篇幅報道我院的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情況。
二、著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大學生日常管理教育相結合,努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學院十分重視師德師風建設、言傳身教和教書育人工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一個課堂理論教學活動,更是一個寓教于行、言傳身教的過程。長期以來,學院鼓勵和提倡教師參與和指導大學生社團活動和第二課堂學術及學院文化活動,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大學生日常管理教育結合起來,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寓教于身。近年來,學院有十多人擔任學校各類學生社團指導老師的工作,張瑞敏、趙繼偉、揭家新、曾紅宇、米霞、董杰、瞿曉琳、滕帥等100余人次擔任校學生會、校團委等組織的大型演講、辯論、知識競賽等活動評委工作。鐘誠、藍華老師熱心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工作,長期堅持為學生做心理輔導。劉紅娟、熊芳老師關心貧困學生,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學院涌現(xiàn)了許多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他們經(jīng)常與學生交流,交朋友,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解決學生的思想、心理、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氛圍,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形式生動,內(nèi)容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收到實效。正是這些努力,學院廣大教師在我校學生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在學校歷次網(wǎng)上師德師風評教活動中,學院教師全被評為“優(yōu)秀”等次。
三、著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形勢政策教育、黨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宣講相結合,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
學院擔負著馬列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對學生進行“三觀”教育的光榮使命,提高全體教師的政治理論學術水平和教育教學業(yè)務能力,積極宣傳黨的重大方針、政策、精神,是我們的重要職責和根本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宣傳黨的理論、政策、路線、方針的重要陣地,是解決學生思想認識問題、武裝學生頭腦的重要方式。近年來,學院積極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新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形勢政策教育、黨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宣講結合起來,先后在學生中廣泛開展改革開放30周年、建國60周年、建黨90周年、十七大報告、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精神等主題宣講,取得良好效果,很好地實踐了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在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體作用的兩個功能定位。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根據(jù)學校黨委要求,學院組織了以書記、院長帶隊的6位專家教師宣講團,分九個專題,在全校師生中廣泛宣講十八大精神,先后進行了30多場宣講報告,做到了全校2萬多師生每人至少聽一場十八大精神學習專題報告。學院長期支持學校學生黨建工作,與學校黨委組織部、黨校配合,積極支持學校各學院學生理論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學生業(yè)余黨校、“鄧小平理論學習研究會”等陣地,向?qū)W生中的入黨積極分子和理論學習積極分子宣講黨的知識和理論,培養(yǎng)學生積極分子和中堅力量。學院黨委根據(jù)學校黨委組織部的要求和安排,派政治素質(zhì)強、理論素質(zhì)硬的骨干深入各學院學生業(yè)余黨校,向廣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和培養(yǎng)對象宣講黨的理論和黨的知識,先后給他們上了幾十場專題黨課。同時,深入各學院“鄧小平理論學習研究會”,擔任他們的專家指導員,輔導他們的理論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刻領會黨的理論的精神實質(zhì)。
四、著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水平
學院承擔著全校各層次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工作,這是立德樹魂的工作,是高等學校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和建設者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中國特色的重要構成內(nèi)容。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進教材、帶進課堂、進入學生頭腦,始終是我們的立院之本,是學院的核心任務。長期以來,學院全力支持和積極推進教師科研活動,積極探索和建立健全科研支持機制,創(chuàng)造科研條件,營造科研氛圍。一是凝練了學科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發(fā)展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工作史研究》《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二是打造學術平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省重點人文基地)、中南民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校重點人文基地)、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共產(chǎn)黨與民族問題研究中心(省重點、校重點人文基地)、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校一般)、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調(diào)研中心。三是建立教學科研實踐基地:湖北恩施三岔口社區(qū)理論熱點面對面示范點(湖北省委講師團、中南民族大學)、湖北長陽縣黨校實踐基地(616示范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湘鄂西根據(jù)地、鄂豫皖根據(jù)地實踐基地。四是產(chǎn)出一批成果。積極支持學院教師深入社會經(jīng)濟建設和民族地區(qū)一線考察和學習,鼓勵和支持教師承擔和參與多項思想政治理論和黨的建設理論等相關課題研究工作。單2013年,我院獲得國家社科基金5項、教育部課題4項、湖北省社科基金3項、國家民委項目2項。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2等獎1項、湖北社科獎2項,武漢市社科獎4項。通過這些一系列課題的專題研究工作,學院教師深入國家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第一線,深刻感受和切身感悟國家建設成就,并能在實踐中了解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最新需求,把握人才發(fā)展趨勢,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質(zhì)量。
五、著力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相結合,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深入開展打造平臺、提供載體
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建設與發(fā)展的龍頭。長期以來,學院清醒地認識到,學科是興院之本,是推動學院發(fā)展躍上新臺階的根本。目前學院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近現(xiàn)代基本問題研究五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專業(yè),為學院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基礎。未來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內(nèi),學院結合學校“十二五”規(guī)劃制定,確立了明確的總體目標和基本思路,就是堅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依托,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重點學科建設為基礎,以一級學科碩士點建設為重點,以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為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支持作用,充分發(fā)揮學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在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力爭把我院建設成為在全國民族院校中有較大影響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 大理白族傳統(tǒng)婚俗文化變遷研究
- 伊斯蘭主義與現(xiàn)代化的博弈:基于土耳其伊斯蘭復興運動的個案研究
- 民族福利與民族認同:制度實施與行動解構
- 云南哈尼族傳統(tǒng)生態(tài)文化研究
- 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2007年北京論壇分論壇文集
-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史略
- 族體、語言與政策:關于蘇聯(lián)、俄羅斯民族問題的探討
- 同濟大學社區(qū)研究·上海社區(qū)研究與規(guī)劃
- 大象與民族學家
- 民族主義思潮與國族建構:清末民初中國多民族互動及其影響
- 云貴高原苗族的婚姻、貿(mào)易與社會秩序
- 文化表述與族群認同:新文化視野下的贛閩粵毗鄰區(qū)族群研究
- 互嵌式社會與民族團結:人類學的視角(中國特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叢書)
- 政治、國家、民族之“三重認同”研究初探:以民族院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例
- 新型農(nóng)村社區(qū)建設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