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總結經驗 創新驅動提升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效——“首屆全國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新論壇”綜述

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琳 王永和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精神,認真總結“05方案”以來全國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績和寶貴經驗,探討新形勢下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特色凝練和方法創新問題,進一步提升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效果,《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編輯部和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主辦的“全國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新論壇”于2013年7月21~24日在寧夏銀川北方民族大學舉辦。國家民委教科司田聯剛司長委派周曉梅處長出席會議并講話,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工委思政部楊文剛部長出席會議并講話,北方民族大學副校長張維民出席會議并致辭。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長徐艷國、思政課教學處處長陳矛在會前對會議表示了祝賀和良好祝愿。會議特邀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田克勤教授、劉建軍教授分別作了題為《鞏固和發展民族關系》和《共產主義信仰的崇高境界》的主旨報告。來自全國15所民族院校、部分民族地區高校、寧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寧夏師范學院,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研究的專家學者、論文作者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教師、研究生60余人參加了會議。論壇采取專家報告、院校經驗交流、論文作者發言交流、專家點評、紅色教育資源考察等形式,圍繞新形勢下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教育內容與方法創新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廣泛交流,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積極成果。

一、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愈發顯現

會議認為,民族院校是黨和國家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而建立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是培養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研究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是傳承和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展示我國民族政策和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民族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質、特殊對象、特殊階段,決定了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特殊重要性。

國家民委教科司周曉梅處長在講話中指出:民族院校既是教育部門,又是民族工作部門;老師們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民族工作者。民族院校擔負著比其他類型院校更為特殊而艱巨的育人任務。當前,我國民族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了許多矛盾和困難,民族問題、宗教問題、民生問題、社會問題、生態問題、資源環境問題、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等相互交織滲透,各民族文化傳統多元交織,宗教信仰各異,意識形態領域的形勢嚴峻、斗爭復雜。這些情況和問題,必然會反映到民族院校,特別是會反映到各民族大學生身上,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如何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之成為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祖國統一的堅強捍衛者,民族地區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創造者和維護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者和踐行者,是民族院校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人才培養的中心工作。國家民委教科司非常重視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這幾年相繼組織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知識點測試、民族理論課教學比賽和師資培訓工作,批準立項的教學研究項目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思政課和民族理論課教學研究的。舉辦這次創新論壇,對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共同問題進行集中探討,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工委楊文剛處長表示,本次論壇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具體行動,是寧夏地區高校學習借鑒各民族院校、民族地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經驗,推進寧夏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創新的難得機遇。論壇提交的經驗交流材料和論文既緊扣論壇主題,又涉及當前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熱點、重點和難點,既凸顯了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北方民族大學張維民副校長在致辭中指出,本次論壇不僅匯聚了全國民族院校、民族地區高校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和教學隊伍,而且搭建了民族高校、民族地區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研討的平臺,相信會為今后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價值的參考。

二、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取得的成績斐然

實施“05方案”以來,在國家民委、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各院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彰顯特色、創新方法、提高實效的新路,各民族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度進一步提高,在涉及國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堅定地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為維護民族院校穩定和社會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院校領導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民族院校黨委和行政領導能夠充分認識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類課程建設工作。各院校均成立了由黨委書記或副書記(副校長)為組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實施工作領導小組,院校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教學領導每學期堅持深入教學一線,聽取教師和學生的想法和意見,深入課堂聽課,及時掌握課堂教學情況,發現問題能及時糾正。民族院校部分領導同志本身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或任課教師,能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建設前沿情況和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各院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設置了學校直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研機構(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承擔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類課程的教學任務。在保障日常教學經費的同時,各院校均能按照教育部要求按生均20元劃撥教師社會實踐和學術考察經費,并在學科建設、科研立項等方面出臺支持政策。

2.加強隊伍建設和學術交流。民族院校均采取了多種途徑,加強師資隊伍培養培訓的力度,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一是把好入口關,要求教師有良好的政治素養。新進教師一般均為黨員,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懂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熱愛民族教育事業,具有較強的責任意識和敬業奉獻精神。大部分民族院校近幾年新進專任教師均要求具備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二是加強教師培養和培訓工作。教師上崗前均參加各級教育部門包括各院校統一安排的培訓,部分教師參加過國家民委和教育部組織的骨干研修班和課程培訓班,各院校教師均參加過省級教育部門舉辦的課程培訓。各院校每學年均能安排1/4以上的教師開展社會實踐和學習考察,開闊教師的視野。有的院校出臺相應措施激勵思想理論課教師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學科博士學位或進行國內外訪學,支持教師參加各類學術交流和活動。

3.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各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始終堅持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性與多樣性、整體性與層次性、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積極改進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努力提升教學質量和教育效果。

一是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如中央民族大學形成了較為穩定、穩中有進的“多樣一體”立體化分層次教育教學模式,即加強特殊教學、重點教學和分類教學,實施藝術類、體育類、民考民類分類教學,契合課程、形式多樣、梯次銜接的實踐教學模式,多類型分層次考核體系。中南民族大學形成了以“理論型教學”為體、以“研究型教學、實踐性教學、開放型教學”為表的“三位一體”式的教學新模式。內蒙古民族大學突破了單一的課堂理論教學的傳統模式,建構了“1+1+1”的教學新模式,即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每一門課程的總學時都分成三個部分,每部分大體占總學時的1/3,分別采取課堂理論教學、學生討論和社會實踐三種方式進行。

二是突出重點教學內容。西藏民族學院、新疆師范大學重點突出反分裂反滲透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國家觀教育。北方民族大學根據思政課和民族理論課的設置情況,將教學重點內容提煉和歸納為“一二三四五六”。其中,“一”即“一個國家”教育,突出“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基本國情的教育。“二”即“兩個共同”教育,突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的教育。“三”即“三個離不開”教育,突出“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互相離不開”的教育。“四”即“四個認同”教育,突出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教育。“五”即“五觀”、“五德”教育,突出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教育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教育。“六”即“六方面國家核心利益”教育,突出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的教育。

三是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中,各院校鼓勵教師大膽創新教學方法,主要采用了專題式、案例式、討論式、體驗式、經典閱讀式等教學法。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為了激發占學生總數80%的蒙古族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大量采用蒙語進行授課。湖北民族學院在教學實踐中采取“親身教學法”、“談話教學法”,不但增強了教育內容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還加深了師生間的了解和感情。北方民族大學建立了“問題邏輯”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在問卷中和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予以耐心、深入解答。部分院校開設了“時政論壇”和“思政論壇”,定期邀請專家學者、社會新聞人物、政府部門負責人等做學術報告和時政報告,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有的院校還開展演講賽、辯論賽、課件設計大賽、紅歌賽、民族知識競賽和與課程相關的征文大賽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各民族院校均拿出了相應學分用于實踐教學,主要采用的形式有:參觀學習、社會調查、專題調研。北方民族大學每門課拿出1/3的學時用于實踐教學,如基礎課教師組織新生走出課堂,舉辦“親近寧夏,愛我民大”主題實踐活動,到寧夏博物館、西夏博物館和校史館參觀學習,使學生對第二故鄉——寧夏有了初步的了解,擴大了寧夏的影響,深化了民族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母校”的感情和意識;組織“走進軍營,感受奉獻”學習教育活動,感受寧夏軍區給水團官兵模范踐行“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感人事跡。大連民族學院從總學分中拿出3個學分用于實踐教學,建有8個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大部分院校在實踐教學主題的選擇上,盡可能地挖掘了本地區民族文化資源;在實踐的方式上,充分發揮多民族大家庭的優勢,組建多民族的實踐小組,促進不同民族學生的團結、協作;在調查范圍和區域選擇上,重點選擇民族地區、民族社區和民族聚居區等區域。

五是不斷改進考核方式方法。因學生生源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決定了考核方式方法不能簡單劃一,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靈活設定。部分院校經過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多類型分層次的考核方式方法。成績考核一般分為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兩部分,對藝術類、體育類、民考民類學生以及特殊地區民族學生的成績比例做了適當調整,加大了他們平時成績的比重。期末考核一般占總成績的50%~60%,平時考核一般占總成績的40%~50%,通常會將到課情況、完成作業情況、課堂發言、民族團結月活動以及參加社會實踐等作為考核依據。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不斷探索,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受到了國家民委和各省級教育主管部門領導的好評和贊譽。廣西民族大學被評為“全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優秀單位”,《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學院獲廣西自治區級教學團隊和廣西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大多數院校都有1~3門省級精品課程。2012~2013年,全國民族院校已經有5人成為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對象。北方民族大學涌現出全國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1人,自治區高校思政課教學名師1人,優秀教師5人,獲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

三、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會議認為,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待解決:

1.少數民族學生的多重思想矛盾和實際困難,加大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難度。一是宗教信仰與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矛盾。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長期受本民族宗教文化影響,有著較為深厚的宗教情結和宗教信仰,盡管他們并不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價值性,但絕不意味著可以輕而易舉地放棄宗教信仰。二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不是一一對應、相輔相成的正向關系,而是一種相互影響甚至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制約的關系。不是任何民族認同都能轉化成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在特定條件下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和張力。三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矛盾。現階段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還是相對滯后,與東部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仍然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四是要學與厭學的矛盾。少數民族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類課程性質的認知與所表現出的學習興趣有明顯的落差。不少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總體上予以肯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判斷也是正確的,但缺乏學習興趣和需要動力。五是漢語水平低與理論艱深的矛盾。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低,極大阻礙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掌握。

2.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培養培訓途徑不寬廣。一是人數偏少。近些年隨著民族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師生比隨之加大,教師配備不足就成為民族院校普遍存在的現象。二是師資隊伍普遍存在年齡偏大的現象,缺乏中青年骨干力量和學科帶頭人,教師中博士比例普遍低于當地其他院校,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民族院校尤為突出。三是教師教學任務偏重,投入科研的精力和時間不足,科研能力相對薄弱。四是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提供培訓提高的機會和平臺不多。五是缺乏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的指導和引領,各院校教師之間缺乏必要的學術交流和教學研討。

3.普遍缺乏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支撐。沒有強有力的學科支撐,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會后勁不足,教師就會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地位和教師應有的權益就無法落到實處。目前,各院校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博士授權點,大部分院校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嚴重制約了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和發展。

四、提高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效性必須走改革和創新之路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各類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我國各民族的分布格局、交往程度、社會狀況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影響民族關系的因素更加復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任務更加緊迫,應對敵對勢力滲透破壞的挑戰更加嚴峻。可以說,民族工作正處于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正處于負重爬坡的重要階段,有大量的難題需要破解,有許多新的課題需要探索。對既是民族工作部門,也是教育工作部門的民族院校來說,“辦什么樣的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和尖銳。民族院校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增強創新意識,做好以90后為主體的新生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理論武裝工作,努力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1.吁請民族院校黨政領導更加重視。民族院校黨政領導需站在“立德樹人”的戰略高度,進一步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制定激發教師活力的相關政策,建設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

2.最大限度地尊重差異,增強認同。一是針對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宗教信仰情況,在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的情懷、人生進取的境界、道德奉獻的情操、社會歷史的視野”講授清楚,讓學生充分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崇高境界,使學生在比較中學習、思考,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度。二是尊重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接受和認同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少數民族學生很看重本民族文化,在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時,一定要尊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把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三是廣泛采用適合少數民族學生接受的文化方式和載體。以少數民族學生熟悉的文化符號、民族語言、民族文學、民族倫理規范、民族規約等手段傳遞馬克思主義理論。四是通過大量歷史事實和多種途徑的實踐活動,讓少數民族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偉大實踐,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堅定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3.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一是有計劃地引進國內部分頂尖學者、專家作為學科帶頭人,引領教師隊伍成長。二是選送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著名大學進修、訪學或攻讀博士學位,創造條件和機會參加各種學術交流、學習考察和社會實踐活動,促進教師不斷成長和進步。三是配齊教師隊伍,減輕教師課業負擔,確保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各類課題研究。

4.采取特殊措施,推進學科建設。學科是體現教師自身價值的重要載體,也是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重要載體。民族院校要結合自身條件,積極凝練研究方向,申報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并采取聯合攻關的辦法,實現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授予權的突破。

5.加強院校交流。民族院校承擔著共同的使命,面對著共同的教育對象。與會人員一致希望,由教育部社科司或國家民委教科司牽頭,各民族院校輪流承辦馬克思主義教育創新論壇,每年確定若干主題,對民族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共同性問題進行持續深入研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什克腾旗| 垦利县| 宝鸡市| 米泉市| 绥江县| 平南县| 喀喇| 普洱| 宽甸| 同德县| 策勒县| 民丰县| 奇台县| 沙湾县| 申扎县| 汕尾市| 郴州市| 焦作市| 安陆市| 镇平县| 高州市| 宣汉县| 咸宁市| 商丘市| 临桂县| 应城市| 泰顺县| 柳林县| 比如县| 杭州市| 思茅市| 驻马店市| 黄浦区| 清原| 页游| 邵阳市| 贡嘎县| 杭州市| 扎鲁特旗| 勐海县| 耒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