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巴納姆定律:真正地認識自己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定律。

巴納姆定律說明,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不自知”是一種危險

有一只烏鴉,看到老鷹總是能抓到羊吃,而自己也和它一樣長著翅膀、尖嘴和爪子,于是它就想自己肯定也能抓到羊來吃。可是,當它撲向羊的時候,不但沒有抓到羊,還被羊角給扎死了。

不難看出,這只烏鴉犯的就是不自知的錯,它并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鷹的差別,只是想當然地認為鷹能做到的它也能做到,結果白白地送掉了性命。

與之類似,人若不自知,同樣會非常危險。

春秋時期,有一段時間越國政治混亂,兵力疲弱。作為“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認為,這正是攻打越國的好機會,于是就要出兵討伐越國。這時,有一個名叫杜子的人前來勸阻。他問楚莊王:“大王要攻打越國,為的是什么?”楚莊王答:“因為越國現在政治混亂,兵力疲弱!”杜子聽后,意味深長地說道:“一個人的智慧就好比人的眼睛,能夠看清楚很遠的地方,卻始終無法看見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軍隊自從被秦國打敗,已經喪失了許多的國土,這是國家的兵力疲弱;有人在國內造反,官吏卻無法制止,這是政治混亂。目前,楚國兵弱政亂的情況與越國不相上下,而您還要出兵攻打它,難道您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嗎?”聽了這一席話后,楚莊王立即取消了攻打越國的計劃。

有很多人都像楚莊王一樣,只看到別人的不足,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樣是很危險的,不自知的人很可能在戰爭中送命,在生活工作中失敗。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謹記中國的那句古訓:人貴有自知之明。

這也正是巴納姆定律所要告訴我們的做人精髓。若做不到自知這一點,哪怕身居顯赫、大權在握,都是一種危險。

不得不承認,人類的智慧可以認識世間的萬事萬物,卻偏偏難以認識自己。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自命不凡;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性情狂妄;因為不認識自己,所以才會逃避;也正因為不認識自己,才會在自己的強項上重重地摔傷。

一個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像老子說的:“知己者強。”一個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為他知道怎樣揚長避短,以及怎樣最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但是認識自己是很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需要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但由于外部世界的復雜多變,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而不能正確地認知自己。

看下面的這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里長押送一個犯罪的和尚到邊疆去服役。這個里長有點糊涂,記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上路之前,都要先把所有重要的東西全部清點一遍。他先摸摸包袱,告訴自己:“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書,告訴自己:“文書在。”然后他走過去摸摸和尚的光頭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繩子,又說道:“和尚在。”最后摸摸自己的腦袋說:“我也在。”

里長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幾天了,每天早晨都這樣清點一遍。有一天,狡猾的和尚想出了一個逃跑的好辦法。

晚上,他們在一家客棧里住了下來。吃晚飯的時候,和尚一個勁地給里長勸酒,把他灌醉,躺在床上睡著了。和尚去找了一把剃刀,把里長的頭發剃光了,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繩子系在里長身上,就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里長醒了,開始例行公事地清點。他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書:“文書在。”“和尚……咦,和尚呢?”里長大驚失色,但他忽然看見鏡子里自己的光頭,再摸摸身上系的繩子,就高興了:“噢,和尚還在。”可是忽然又恐慌起來:“那么我哪兒去了呢?”

這是個笑話,用來比喻人們有時候對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認識。

那么人怎樣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呢?這就需要人能經常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環境的左右。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靠經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來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變化。別人的意見不是不能聽,恰恰有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但是在聽完別人的意見后,一定要進行自己的分析,也就是說,你永遠不能把自己的腦子交給別人,永遠要保持自己的清醒的獨立的頭腦。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錯誤,有人躲避,有人忌諱,有人強辯,有人認真反省。從面對錯誤的態度中,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人素養。

俗話說:“知人難,知己更難”。人的眼睛能看清楚遠處的東西,卻看不見近處的睫毛。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很不容易。因為自己看自己,難免帶有主觀的成分、感情的色彩。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知彼,不知己,雖稱得上是智者,但還算不得是明白人。領導者不但要盡可能了解他人,更應該充分地了解自己,清醒地認識自己。要做到具有自知之明和善于自處,就必須樂于自省,嚴于解剖自己。“省”是察看、檢查的意思。自省即是自身的反省,這既是自身修養完善的手段,也是通過修養而達到的一種習慣美德。養成善于自省、勤于自察的習慣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對自己的思想活動、言行表現等進行反省。

冷靜地分析自己的對錯得失,明確努力的方向。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有這樣一些習慣,即每天下班后、就寢前“過過電影”,堅持寫日記、周記等。

2.與別人相比較對照檢查自己。

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就是這個意思。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活的,只有把自己與其他的社會成員進行比較,才能確定自己的社會位置以及長處和短處,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成為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

3.從自己的工作對象即周圍人和事的反映中來反思自己。

心理學家柯里說:“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作為參照物,每個人都有在對方眼里的形象。”別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等都是自我認識的參照點,有心人在群眾中隨時會捕捉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警醒。

找到適合自己的坐標

這個世界上萬物都有其歸屬——不論是美的還是丑的,高的還是低的。每一對戀人無論因為什么原因而分開,都只是說明你們不適合一起。在冥冥之中,那個適合你的一直在等你,歷經滄桑之后,你和她終于相遇,之后牽著彼此的手一直走下去。世界上不是看著好就真的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就像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各有所屬。

有兩只老虎,一只在籠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籠子里的老虎三餐無憂,在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兩只老虎經常進行交談。籠子里的老虎總是羨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卻羨慕籠子里的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對另一只老虎說:“咱們換一換。”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籠子里的老虎走進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進了籠子。從籠子里走出來的老虎高高興興,在曠野里拼命地奔跑;走進籠子的老虎也十分快樂,它再不用為食物而發愁。

不久,兩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饑餓而死,一只是憂郁而死。從籠子中走出的老虎獲得了自由,卻沒有同時獲得捕食的本領;走進籠子的老虎獲得了安逸,卻沒有獲得在狹小空間生活的心境。

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卻覺得別人的幸福很耀眼。他們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對自己不適合;更想不到,別人的幸福也許正是自己的墳墓。

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幸福,何必去羨慕別人?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幸福,才是快樂之道。

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你也不可能什么都去做,所以你還要學會放棄,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放棄愚蠢的行為。只有學會放棄,學會知足,才能更好地把握快樂、享受幸福。

靜謐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陽西下。一頭獅子在沉思——明天當太陽升起時,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羚羊;此時,一只羚羊也在沉思——明天當太陽升起時,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獅子。當太陽升起時,獅子發現了羚羊,但追了半天也沒追上。別的動物笑話獅子,獅子說:“我跑是為了一頓大餐,而羚羊跑卻是為了一條命,它當然跑得更快了。”

是的,無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當太陽升起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奔跑,不管是為大餐,還是為生命。每個人的目的都不相同,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

也許你奔跑了一生,也沒有到達目的地;也許你攀登了一生,也沒有登上峰頂。但是抵達終點的不一定是勇士,失敗的也未必不是英雄。人生之路,無須苛求,只要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坐標,路就會在你腳下延伸,就能充分發揮你的智慧。一個出色的打牌者,他擁有的牌并非總是最好的,但他能將自己手中現有的資源用到合理的地方。小牌有小牌的作用,大牌有大牌的功能,不是說最大的就最好,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生活中,有人會覺得別人做的事情非常好,就不考慮自身的條件而去跟著別人做同樣的事情,卻屢屢失敗。比如:看著在娛樂圈大紅大紫的明星們,他們受眾人矚目,假如你只是覺得這樣的生活令你艷羨,就去模仿,那真的很可能耽誤了你。要知道,在明星令人艷羨的光環下,是他們付出的遠超出常人的努力。劉德華被譽為“不老的情人”,但是他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一個將生命獻給舞臺的人。他聰明、勤奮、堅毅,在他所有的長處中,他更適合做演員,更適合于舞臺,所以他選擇了,努力了,成功了。并不是所有人只要付出努力,有了目標就可以取得勝利的,首先要找準自己的坐標,如果找不準自己的坐標,那么很可能就只是做無用功。


巴納姆定律告訴你:認識自我的3大途徑

認識自我的渠道主要有3種。

1.從“我”與他人的關系中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聰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系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

在與他人的關系中認識自己要注意一些問題:跟別人比較的是我們做事的條件,還是我們做事的結果?跟他人比較的標準是可變的還是不可變的?和什么樣的人相比較?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還是個人心目中的偶像抑或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社會名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確立合理的比較對象對自我的認識尤為重要。

2.從“我”與事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所犯過的錯誤看到自己身上的優缺點。

3.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自己眼中的我,即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別人眼中的我,即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系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認識;

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以上對三個“我”的比較分析,可以幫助我們來全面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新余市| 曲阳县| 扶沟县| 米泉市| 宁夏| 孟州市| 于田县| 锡林郭勒盟| 朝阳市| 琼中| 兴隆县| 金山区| 连江县| 闻喜县| 正宁县| 雅江县| 罗江县| 循化| 赣州市| 莱芜市| 浦江县| 寿宁县| 陆河县| 哈密市| 金湖县| 平山县| 时尚| 平昌县| 海门市| 大竹县| 九龙城区| 宜城市| 新竹市| 灵璧县| 军事| 清新县| 临沧市| 桓仁| 清水河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