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供應鏈的體系框架

整個供應鏈體系的構建包括供應鏈管理組織機制的建立、管理流程的設計與優化、物流網絡的建立、合作伙伴選擇、信息支持體系的選擇等諸多內容參見馬士華、林勇編著:《供應鏈管理》,3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圖2—6描述了供應鏈構建的體系框架。

圖2—6 供應鏈構建的體系框架

(一)供應鏈管理的組織架構模型

供應鏈的構建必須同時考慮本企業和合作伙伴之間的管理關系,形成合理的組織關系以支持整個供應鏈的業務流程。因此,在進行供應鏈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內容之一就是供應鏈上企業的主客體關系。首先,根據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作用,恰當設計出主客體的責任、義務及利益。其次,完成組織設計,支持主客體關系的運作。

(二)供應鏈環境下的組織運作與管理

供應鏈能夠取得單個企業所無法達到的效益,關鍵之一在于它動員和協調了整個產品設計、制造與銷售過程的資源。但這并不是說只要將所有企業捏合到一起就可以達到這一目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于能否將所有企業的生產過程實現同步運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不協調而產生的停頓、等待、過量生產或者缺貨等方面的問題。因此,供應鏈構建的問題之一是如何構造適應供應鏈環境的生產計劃與控制系統。

完成這一過程需要考慮的主要內容包括:首先是供應鏈環境的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式,主要涉及基于供應鏈響應周期的資源配置優化決策、基于成本和提前期的供應鏈延遲點決策、面向同步制造的供應鏈流程重構等等。其次是與同步生產組織匹配的庫存控制模式,如何應用諸如自動補貨系統(AS/RS)、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接駁轉運(cross dock)、虛擬倉儲、提前期與安全庫存管理等各種技術,實現整個供應鏈的生產與庫存控制目標。

(三)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管理

與同步制造相呼應的是供應鏈管理下的物流組織模式。它的目標是如何尋找最佳的物流管理模式,使整個供應鏈上的物流管理能夠準確響應各種需求(包括來自客戶的需求和合作伙伴的需求等),真正體現出物流是“第三利潤源泉”的本質。因此,在構建供應鏈時,必須考慮物流網絡的優化、配送中心的選擇、運輸路線的優化、物流作業方法的選擇與優化等方面的內容,充分應用各種支持物流運作管理決策的技術與方法。

(四)基于供應鏈的信息支持系統

對供應鏈的管理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毋庸置疑,在設計供應鏈時一定要注意選擇適合的技術支持,將信息融入整個系統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丹县| 新丰县| 玉山县| 喀喇| 同仁县| 衡阳市| 淮安市| 德惠市| 巩留县| 民丰县| 商河县| 阿勒泰市| 吉隆县| 钦州市| 卓资县| 石棉县| 泗阳县| 昂仁县| 淄博市| 黔西县| 五寨县| 双牌县| 柞水县| 成安县| 都昌县| 涡阳县| 封开县| 荥经县| 石阡县| 梁河县| 叶城县| 乌兰浩特市| 江都市| 梓潼县| 浦北县| 高要市| 新邵县| 阳新县| 新余市| 苏尼特左旗|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