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增值(“從實踐到理論”企業管理叢書·利豐系列)
- 鄭艷玲
- 1326字
- 2019-11-29 22:33:08
二、垂直解體的空間發展
企業垂直解體之后,某些生產活動會與其上下游企業構成新的價值鏈,在區域空間上也會重新布局。一些環節的生產經營活動可能分布在密集型的區域空間內,也可能分布在多個國家或其他廣泛的地理位置內。因此,垂直解體的價值鏈上各個環節會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類型。由于價值鏈主要表現出全球化和本地化兩方面的發展趨勢,因此這里主要討論國際性的垂直解體和產業集群內的垂直解體兩種空間結構。
(一)國際性的垂直解體
跨國公司利用全球化戰略整合各國資源,將原本在一個國家內完成的商品生產過程分布到多個國家,自身統籌價值鏈上共有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而其他國家的下屬公司分別完成某個特定階段的專業化生產。在這種垂直專業化生產方式下,形成的是跨國公司母公司與價值鏈上子公司之間的企業協同合作。這種方式進一步推動了國際分工的格局,也促進了產業的國際化轉移和轉型升級。在協作過程中,通過消除經濟壁壘、建立規則,實現了要素配置的全球化以及效率的提高,這也有助于逐漸縮小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技術差距。
國際性垂直解體的例子在如今的IT產業內十分多見。20世紀90年代以來,惠普、戴爾(Dell)和其他品牌公司為了削減成本,一改以往在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等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制造筆記本電腦的傳統,開始將生產外包給既有廉價勞動力又有自主研發和設計能力的臺灣公司。作為主要供應商的臺灣公司,包括廣達電腦(Quanta Computer Inc.)、仁寶電腦(Compal Electronics, Inc.)、英業達(Inventec Corp.)、緯創資通(Wistron Corp.)以及其他規模較小的臺灣公司出產的筆記本電腦占全球產量的80%。這些公司在比較優勢的驅動下,又逐漸將工廠從中國臺灣遷移到中國大陸,它們通常將全球采購的零部件集中起來,在中國大陸組裝電腦,然后運回美國和歐洲。可見,一臺筆記本電腦的生產流程顯示出全球化網絡生產的縮影,這也凸顯出國際性垂直解體產業組織結構的高效率。
(二)產業集群內的垂直解體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將專業化產業集聚的特定地區稱為“產業區”,產業區內集中的是大量相關的小企業。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往往是高度專業化的,皮埃爾和賽伯在《第二次產業分工》(The Second Industrial Divide)一書中對19世紀的產業區再現的現象進行了重新解釋,并提出這種產業模式的特點是柔性專業化(flexibility plus specialization)。
柔性專業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集群網絡內的企業大多是中小型企業,它們會緊密地及時交流,利用有限的資源、靈活的組織結構和彈性勞動力促進集群內產業鏈上的創新及發展,形成一種小批量的技術性專業化生產,從而對不確定的外部環境變化做出快速的反應。這種專業化的分工是與技術上的可分性和生產組織方式的垂直解體性相關的。另一方面,集群內的中小企業在互相競爭的同時互相聯系、協作和補充,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垂直聯系和互補性聯系必然會影響資源分配。因此它們在互相競爭的同時,也在高度集中資本、勞動力等資源。產業集群的一個共同特征以及高度柔性的基礎之一是高度化社會分工的存在和小的專業化生產商的增加——盡管大公司常常是集群產業結構的更本質的元素。這些產業集群通常包含幾個不同子領域的許多生產商,通過適應快速和持續改變的交易系統聯系起來。因此,集群是企業垂直解體的空間結果,垂直解體強化了集聚,而集聚又進一步加劇了垂直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