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尋根漫談(1)

尋根漫談

世間萬事萬物總都有個根。根者,產生之根源也。我國文化也必有其產生的根源,尋找這個根源,其意義無比重大。前幾年提出的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號召,目前流行于社會中的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倡議,實際上也都是尋根的舉措。

《三國演義》一開頭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兩句話概括了一部中國史。然而,仔細計算起來,中國歷代總是合多分少,至今我們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海峽兩岸目前的情況只能是一個暫時的現象,統一遲早必定會實現的。

這種人類史上空前的現象,其根何在?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彪炳寰宇,輝煌璀璨,眾口交譽,其影響廣被大千世界,歷數千年而不衰。我們無法想象,如果地球上沒有中華文化,人類今天的文化會是什么樣子。

這種文化史上的稀有現象,其根安在?

中華文化,不但在大的方面輝煌燦爛,在小的方面也是如此。中華的飲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醫藥文化、戲劇文化,等等,等等;更小而至于圍棋、象棋、麻將等,亦無不博大精深;連針灸、氣功、按摩、推拿等也都能造福人類。拿西方的撲克等來與之相較,其深淺真難以道里計了。

這些人類史上的奇跡,其根何在?

現在已經到了20世紀的世紀末,一個新的世紀已經來到了門前,我國和全人類都處在一個轉折關頭。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為了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為了中國的和平統一,為了世界的持久和平,為了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根本福利,為了人類前途的發展,上面談到的這一些根,都有必要來尋上一下。根就是本,循本才能求末,本末同求,斯為至善。

因此,我祝賀《尋根》的創刊。

我祝福《尋根》茁壯成長,壽登千歲。

1994年1月19日

中國姓氏文化

前不久,張在德同志介紹袁義達同志來看我,帶來了《中華姓氏大辭典》這一部長達150萬字巨著的部分稿子,要我寫一篇序。這確實讓我踟躕難決:我那一點對中國姓氏的知識能保證序寫成后不出笑話嗎?我請他把稿子和一些說明材料留下,意思是等我學習完了再行定奪。萬萬沒有想到,我一接觸稿子和資料,立即有豁然開朗之感:原來在這些普普通通的姓氏里面,竟隱藏著這樣重要的含義。我從中學習了很多東西。我當機立斷:這一篇序一定要寫的。

我小時候讀過《百家姓》,只是跟著老師念,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意義。后來在國內外讀書做事,虛度了幾十年,逐漸知道了中國的姓絕不止百家。明朝有《千家姓》一書,沒有讀過也沒有考慮過,中國的姓氏是否就到千家而止。可是我知道了,世界各國的姓氏制度是頗有分歧的。有的國家根本沒有姓。在中國,姓氏制度在各民族之間,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姓氏制度究竟意味著什么,我仍然沒有加以考慮。

在德國讀書的時候,聽一個德國同學講過德國猶太人姓氏起源的一些笑話。原來猶太人從前就是沒有姓的。幾百年前,德國警察局規定每一個人都必須有個姓。這對日耳曼人來說本是“司空見慣渾無事”的,然而卻難壞了猶太人。他們走到警察局,恭候發落。此時不懷好意的德國警察,卻來了威風。“到門后邊去站著!”他們怒喝。于是有的猶太人就真的站在門后邊。結果“在門后邊”就成了他們的姓。還有更惡毒的惡作劇。猶太人央求德國警察,給自己賜個姓。于是連“放屁”等一類的臟詞兒都成了猶太人的姓。

這故事,我當時聽了覺得好笑。及今回思,卻只覺得悲哀。在姓氏里面竟還隱含著一部民族壓迫史!

這是姓氏制度帶給我的第一次反思。

以后,我在治印度和中亞古代語言之余,有時迫于形勢,有時出自興趣,我也搞了一點中外歷史的研究。在這里面,我認識到了姓氏的重要性。治中國歷史而不注意姓氏的研究,是根本不行的。過去和現在的歷史學家,寫過不少的關于姓氏的專著和論文。我順便舉一個例子: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是這一部《中華姓氏大辭典》的參考書之一。陳寅恪先生給本書寫的序里說:

寅恪以為姚君之學,固已與時俱進,然其當日所言,迄今猶有他人未能言者。此讀者自知之,無待寅恪贅論。惟不能不于此附著一言者,即吾國史乘,不止胡姓須考,胡名亦急待研討是也。

寅恪師在下面列舉了一系列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姓名,從六朝一直列到清代,給治史者極大的啟發。他不但號召別人來研討,而且現身說法,自己著文,參加研討,寫了許多著名的論文,比如《元代漢人譯名考》、《李唐氏族之推測》、《李唐氏族之推測后記》、《三論李唐氏族問題》、《李太白氏族之疑問》等,在中外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中國歷史上姓氏問題之引起爭論者,絕不只限于寅恪先生所論。即在我們日常社會生活中,姓氏實亦大有研討之余地。其中頗有與歷史相聯系者。比如寅恪先生所提出之李姓,據目前科學統計,李姓實為當前中國的第一大姓。其來源究竟如何呢?他們絕非都是李耳的后代,這是絕對可以肯定的。僅李唐一代,就制造了不少的李姓。有許多波斯人到了中國改姓了李,著《海藥本草》的李洵即其中之一。再如馬姓。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以前,比如漢朝的馬援,《三國演義》中的白袍小將馬孟起等,當然都可能是土生土長的“馬”。唐代伊斯蘭教傳入以后,有許多姓馬的穆斯林,可能或多或少地與“穆罕默德”、“馬哈茂德”等有關,與馬援和馬超難以聯系了。

這只是我順手舉的幾個例子,在中國歷史上和現實社會中,姓氏問題之復雜遠遠不止這一些。在這方面也還大有研討的余地。

我在上面曾說到德國猶太人的姓氏問題。這樣表現姓氏上的民族壓迫,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可以找到的。在本辭典的附錄中,有一篇關于姓與莊地名的文章,里面講到的來源很可能與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岳飛有關。他慘遭奸臣秦檜殺害后,他的后代怕再遭到奸臣殺害,攜家帶眷,逃到安徽省渦陽縣一個僻靜的地方,并把“岳”字拆開,把“山”字放在“丘”字上面,成了“□”字。這個傳說的真實程度,我們無法推測。但是,揣情度理,勿寧說是可靠的。此外,我還想到另一個傳說。今天中國姓“聞”的,不一定都是聞太師的后人。宋代的與岳飛齊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殺害后,他的后人也為了同樣原因,將自己的姓改為“聞”。揣情度理,我認為,這同樣是可靠的。

上面講的都是歷史上的事情。姓氏研究同我們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什么聯系呢?

我認為,聯系是密切的。這個認識只是我不久以前才得到的,通過這一次閱讀本辭典的部分稿子和資料,又進一步加深了。先讓我舉幾個例子。最近一個時期以來,我偶爾讀到了一些文章,其中談到,現在給小孩子命名最流行、最時髦的風氣是起單名,結果造成了同名過多的現象,這給有關方面無端制造了大量的困難。現在我看了袁義達同志帶給我的材料,里面講到,中國漢族和滿族李、張、王三大姓高居榜首,鼎足而三。李姓占全人口總數的7.9%,張姓7.4%,王姓7.1%,三者加起來共占22%多,有幾億人口。這幾個大姓再加上同名問題,情況就更加復雜化了。

比如說,今天最流行的單名是“軍”、“寧”等,再加上傳統的雙名“寶珍”、“玉珍”、“淑貞”、“蘭英”等和一度時髦的雙名“衛東”等,這樣一些名,若與三大姓配在一起,試問普天之下將會有多少同姓又同名的人呀?事實上,專就我接觸到的這一點社會層面來看,姓名叫“李軍”、“張軍”、“王軍”的人,就不知道有多少。有時候,中學一個班里就有三個“張軍”,再加上“李軍”、“王軍”,則教員點名,郵局送信,有人打電話,公安局登記人口,政府有關部門進行人口普查,會引起多么大的混亂,不是一清二楚了嗎?況且我國已經有了專利法和版權法,這些都與姓名有關。上述情況在這里會引起多么大的混亂,不也是一清二楚了嗎?多么精細的電子計算機對此也將束手無策。文明社會,每一個人必須有一個姓名,這是必不可少的。姓名有點重復,哪一個國家也難以完全避免。但若過了頭,則必然影響社會的運轉。這一點也用不著再求得證明了。

上面談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本書的自序中還提到其他一些與姓氏有關的問題和建議,所有這一切都應當引起我們嚴重的關切,切不可掉以輕心。這是我讀了本書部分稿子以后的誠懇的希望。

兩位作者都是自然科學家。他們習慣于謹嚴細致的科學工作方法,現在他們把這種方法應用到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的探討方面上;我相信,細心的讀者都會發現本書的謹嚴準確的自然科學的學風。我們搞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人,應該認真學習這種學風。這是我的又一個誠懇的希望。

我寫到這里,讀者讀到這里,我們必然都要想到兩位作者和出版者,我們不能不佩服他們的遠見卓識,他們的獨具慧眼;我們也不能不由衷地感激他們。他們肯而且敢在今天出版界人所共知的情況下,出這樣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出版這樣一部大辭典。我現在向中國史學界、社會學會、民族學界、公安部門、民政部門、教育部門等鄭重推薦這一部大辭典,它會給你們的工作提供極大的方便。

除了共同的感激之外,我個人還有一點特殊的感激。我在開頭已經說到,張在德同志和袁義達同志代表作者找我寫序的時候,我認為是給我出了一個難題,使我踟躕難決,我甚至不理解,何以找到我頭上來。我內心里不但毫無感激之意,而且還頗有點抱怨。然而,到了今天,材料看完了,序也寫完了,僅僅不過幾天的時間,我忽然恍然大悟,這對我來說,實際上是一個學習的機會,讓我學到了不少的新東西。我現在又感到,光用“感激”二字都不能完全表達我的心情了。

我的序就寫到這里。

1991年1月3日

(本文原為《中華姓氏大辭典》序言)

中國楹聯

書法是中國傳統的藝術之一,從唐代傳入日本,至今興盛不衰。楹聯則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因為只有像漢語這樣有獨特結構的語言才能有,世界任何其他語言都根本無法講什么平仄、對仗等。沒有平仄、對仗等,也就沒有楹聯。道理是非常清楚的。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書法和楹聯一向是緊密結合的。一直到今天,在全國各地的名山勝剎、古寺梵宮都還懸有名人書寫的楹聯。人們過新年時也往往用紅紙書寫楹聯,張諸門楣,或表示祝賀,或表示期望,或言志,或抒情,為佳節憑空增添了無量歡悅。

將楹聯匯集成冊者,過去有過一些。但是將楹聯與書法聯合出書,尚未多見。現在聊城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編了這一冊《中國楹聯墨跡薈萃》,集全國老中青三代學人、政治家、書法家的墨寶于一冊,真可謂洋洋大觀。竊以為其意義是多方面的:對全國書法愛好者來說,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欣賞這樣多名家的書法;對全國文學研究者來說,能欣賞這樣多精彩的楹聯;對青少年來說,讀一點楹聯,可以體會中國文字之特點。五十多年以前,在1933年,先師陳寅恪先生給清華大學出國文入學試題,作文題是“夢游清華園記”,另出對對子一題,以測試學生對漢文理解之程度,當時曾引起一場軒然大波。我以為這樣做是完全可以的。對仗確實能試出學生的水平,而楹聯是最講求對仗的。青年學生通過楹聯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因此,他們還能通過欣賞書法與楹聯藝術,開闊眼界,活躍情思,培養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由熱愛祖國獨有的藝術,進而熱愛祖國。其為用不可謂不大矣。然而更有進者,其意義絕不限于本國。從對外文化交流上來講,像日本等國對中國書法藝術和文學修養素有基礎,此外還有海外華人或華裔,對此同樣有濃厚的興趣。有此一編,不出國門家門,就能欣賞中國當代有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學者、教授的書法藝術,此書將受到他們的歡迎,是肯定無疑的了。

因此,我熱烈祝賀此書的出版。愿中國傳統文化和煦的春風吹綠祖國大地,吹遍友鄰諸國。

1987年6月8日

(本文原為《中國楹聯墨跡薈萃》序言)

成語和典故

成語,舊《辭源》的解釋是:“謂古語也。凡流行于社會,可證引以表示己意者皆是。”典故,《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詩文等所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后者的解釋不夠全面,除了“古典”外,有些人還用“今典”這個詞兒。

成語和典故是一種語言的精華,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是高水平文化的具體表現。短短幾個字或一句話,卻能喚起人們的聯想,能蘊含無窮無盡的意義,有時是用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清楚的。中國古代文人,特別是詩人和詞人,鮮有不用典者。一個最著名的例外是李后主。

在世界上各大民族中,成語和典故最豐富多彩的是哪一個民族呢?這個問題,我想,考慮到的人極少極少,反正我還沒有遇到呢。我自己過去也從未想到過。只是到了最近,我才豁然開朗:是中國。

中國漢語浩如瀚海的詩文集是最好的證明。沒有足夠的古典文獻的知識,有些詩詞古文是無法理解的。許多古代大家的詩文集,必須有注釋才能讀得懂。有的大家,注釋多到數十家、數百家,其故就在于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平县| 开鲁县| 定边县| 康定县| 定远县| 施甸县| 屏东县| 太原市| 宁陵县| 九龙城区| 平潭县| 合江县| 霍城县| 绥化市| 曲阜市| 柞水县| 车致| 郓城县| 岳阳县| 济阳县| 临沭县| 德安县| 印江| 祁连县| 广元市| 东乡县| 大冶市| 金川县| 沂源县| 运城市| 镇安县| 武冈市| 宁都县| 峨山| 玉溪市| 咸丰县| 多伦县| 舞钢市| 达尔| 淄博市|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