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點,跳動的文字音符:你不能不知道的標點故事
- 武曉蘭 江海燕
- 2688字
- 2019-01-01 06:08:52
24 切音字運動和新式標點符號
清代末年,國勢衰弱,強權入侵,內憂外患,促使許多名人志士去尋找救國濟民的良方,主張變法維新。他們從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中看到了開通民智的必要性,“開民智而救大局”成為許多進步知識分子的共識,“教育救國”的口號因此而被提出。為了普及教育,不能不考慮文字的改革——像西文一樣走拼音文字之路,這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到19世紀,伴隨著資產階級革命和民眾覺醒出現的歷史必然結果。
另一方面,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被打開,包括傳教士在內的大批洋人來到中國。為了幫助洋人學習漢語,也為了在外文中書寫中國地名、人名和某些事物的名稱,有人嘗試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一些傳教士還嘗試用拉丁字母擬訂各種拼音方案,幫助那些一字不識的教徒識字。這些情況在客觀上給中國文字學者以很大的啟發,使他們產生了這樣的認識:漢字是可以采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漢字可以寫成拼音文字的認識使他們看到了漢字文字改革的可能性。
揭開漢字改革序幕的第一人是福建人盧戇章(1854—1928),他曾當過私塾教師,后來又到新加坡半工半讀,攻讀英語,回國后既教中國人學英語,又教外國人學廈門話,還參加過《英華字典》的編纂。1892年,盧戇章用羅馬字母變化而來的自創的55個字母編寫了一本名為《中國切音新字廈腔:一目了然初階》的拼音課本。他把自己設計的字母稱為“中國切音新字”。因此,人們把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創制拼音字母的漢字改革運動稱為“切音字運動”。繼盧之后,全國各地又有許多人先后提出28種拼音方案,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清末切音字運動。
不過,“切音文字”這個名稱并不始于盧戇章,而始于宋恕,1891年他在《六齋卑議》第一次提出了創造“切音文字”的主張。
在倡導切音文字的同時,漢字橫行書寫和新式標點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是切音文字采用拉丁字母的邏輯結果。在中國,新式標點是在切音字著作中首先使用的。
盧戇章的《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由上?!包c石齋”1906年石印出版,商務印書館等發行,原名《中國切音新字》,書中制定了15種新式標點符號。即:“句”用“。”,寫于字的右邊;“讀”用“厶”,寫于字的右邊;“問”用“?”,寫于字的右邊;“節”用“8”寫于字的右邊;“相連”用“·”,寫于字的中間;“輕音”用“··”,寫于字的中間;“人名”用“”,寫于字的中間;“地名”用“×”,寫于字的中間;注釋用“”寫于正文中間,句首寫“
”,句終寫“
”;“駭聲”用“!”,寫于字的右邊;“引書”用““””,““”寫于句首左邊,“””寫于句終右邊;“相同”用“‖”,寫于同類字的中間;“另者”用“○”,寫于句首頭上;“要用”用“
”寫于字的右邊;“完止”用“|”寫于字的右邊。這套符號中的“輕音”號是標示北京話中輕音的,“相連”號是詞兒連號的符號。有名稱,有用法,有形狀,雖然不夠完善詳盡,但畢竟是較早提出的新式標點符號方案。這套標點符號有三個特點:第一,盧戇章把這套標點符號稱為“記號”,15種記號中,算得上標點符號的只有11種,另外4種是名副其實的“記號”;第二,規定了直行文字中“記號”的書寫位置;第三,句、問、注釋、駭聲、引書等五種符號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句號、問號、括號、嘆號、引號完全一樣,就是說有三分之一被后來的標點方案所采用。更重要的是,盧氏在自己的著作中基本上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可以說,他是新式標點符號的最早實踐者。
在切音字著作中最先倡導并使用新式標點的另一個人是廣東人王炳耀。王炳耀在1897年香港出版的《拼音字譜》中設計了一套較為系統的新式標點符號,共10種,書中稱為“句義表”。因為王炳耀的書出版比《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要早,而且創造性很強,所以,一般人認為王炳耀是提出新式標點的第一人。
在標點符號史上,朱文熊是一個特別值得提出的人物。他于1906年在日本出版了切音字著作《江蘇新字母》,在讀書的《例言》中設計了7種新式標點符號:“讀”用“,”,“句”用“·”,“問語”用“?”,“感嘆”用“!”,“申說”用“:”“——”,“引用號用“‘'”以為記號,又括號[{()}]內作注釋。
朱文熊不但制定了一套新式標點符號,而且還全部用之于他的著作《江蘇新字母》中。另外,該書全部行文是左起橫寫的。該書在標點符號的創新和漢字橫行兩方面,可算是中國第一本新式標點橫排書。《江蘇新字母》出版時,朱文熊才24歲。
在切音字運動中,還有一個得力人物叫王照(1895-1933)。王照是戊戍變法的熱心支持者,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回國后創制了一套“官話字母”,成為切音字運動的主將。1906年,他在保定辦起了“拼音官話報”(又名《人人能看書》),出版各種“官話字母”書籍6萬多部。1907年,在其刊印的官話書報中,使用了新式標點符號。據語音學家勞乃宣在《京音簡字述略》的“雜識”中說:“拼音官話各書報,皆分別句讀:句隔一字,讀則聯以細點。又于地名旁加雙直,人名旁加單直,各項名詞如官名、學堂名之類,皆上下加括號,緣簡字有音無義,必切此等符號,以醒眉目,以免混淆。用簡字者當法之。”
1908年出版的劉孟揚的切音著作《中國音標字書》,也規定有兩種標點符號。該書“附例”中說:“書寫時,凡一句,在句旁加。;凡一讀,在句旁加,。”還規定“小橫畫”有連接作用,“々”可以代替重復的字。
切音文字的倡導者制定的新式標點符號有20多種形式,表示了10多種用法,在形體上和用法上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大都借鑒于西式標點,自然有明顯的局限性。但是,由于他們著眼于漢語漢文的實用,所以對西式標點并非全部采納,有不少就是新創造的,沿襲我國傳承的也有好幾種。從西方輸入的,如句號“·”、逗號“,”、問號“?”、嘆號“!”、引號““””、括號“()[]”等;沿襲我國傳承的,如句號“。”、人名號“|”等;重新創造的,其中又分兩種情況:一是純粹新創的,如人名寫“√”、地名寫“×”、注釋寫“└ ┑”等;二是對西方和我國古代的符號加以變化而成,如注釋號“”,顯然是將西方的括號()豎變而來,要語號
,顯然是變化我國古代的句號(。)而來,等等。
這三種創制新式標點符號的手段和方法,作為新式標點符號的三個重要來源,一直貫穿于以后的新式標點符號整個發展歷史進程中。只有通過三種手段再由自己加工產生的標點符號才是中國新式標點符號。
切音字的倡導者在拼音文字中加上標點對當時“官話”在寫法上當然是一大改進。他們擬定的標點符號可以說是中西結合、土洋結合、古今結合,在早期的標點符號方案中是很有特色的。
切音字的倡導者運用標點符號體現了他們對語句的結構層次、語氣和特別成分的理解,較之我國古代的句讀符號要豐富得多,確切得多,所以,在標點符號的發展史上,他們是有先導和示范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