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點,跳動的文字音符:你不能不知道的標點故事
- 武曉蘭 江海燕
- 587字
- 2019-01-01 06:08:52
23 第一個介紹西式標點的中國人
清末民初,書報雜志沿用文言,即使使用舊式句讀符號,也并不普遍。五四前后,白話文興起,才逐步使用新式標點符號,文言文使用新式標點還要遲一些。比較早一點的新式標點方案是清末王炳耀1896年在《拼音字譜·句義表》中制定的。
在此之前,人們只是從西文中見到西式標點,既不懂如何使用,也比較零散。第一個系統(tǒng)地介紹西式標點符號的是張德彝。
張德彝是清同治年間中國第一所外國語學校京師同文館的畢業(yè)生。他先后8次出國,在國外度過了28個春秋,寫下了長篇日記,總命名為《航海述奇》,共八卷約200多萬字,其中《再述奇》是作者一生所寫八種海外游記的第二種。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再版時易名為《歐美環(huán)游記》。書中記述了作者隨浦安臣使團出國的見聞,其中《法郎西游記·同治八年四月》中,有一則游記專門介紹了西洋的標點符號:有“·”“, ”“;”“:”“!”“?”““””“()”“——”9種,開了引進西方標點的先河。
清同治八年是1869年。就在第二年(1870年),張德彝作為隨行官員隨五口通商大臣再度出使法國,他們的使命是為天津教案前往法國賠禮道歉。1871年3月15日他們從馬賽到達法國巴黎,過了兩天就爆發(fā)了巴黎公社起義。張德彝目睹了巴黎公社起義的經(jīng)過,并在日記中作了真實生動的記錄。后來他將此次出使法國期間的日記編為《三述奇》,巴黎公社起義的史實就記載其中。他是目睹并記載巴黎公社起義真實情況的唯一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