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點,跳動的文字音符:你不能不知道的標點故事
- 武曉蘭 江海燕
- 1372字
- 2019-01-01 06:08:49
5 嘆號的發明和引進
中國古代的句讀符號中沒有專用的嘆號,給古書加句讀符號或用感嘆圈句號表示感嘆語氣,例如光緒同文書局印本《詳注聊齋志異圖詠·齊天大圣》:“嗚呼○阿怪哉○”(有的用小圓圈,均加于豎寫文字表示感嘆的詞語末字右側),或用感嘆頓點號的,例如,貫華堂古本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小霸王醉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只見數個小嘍羅,氣急敗壞走到山寨里,叫道:‘苦也苦也、'”新式標點創立之初不得不借用外國人發明的現成符號。
嘆號的發明純屬偶然:1553年,一位英國人約翰遜編寫了一本《愛德華六世教主問答》,為了加重書中名句“醒來啊,已經天亮了”而造出了它,不過是倒置的()。這個嘆號很有用,逐漸風靡全球,用法也大致一樣,都用來表示感嘆、驚奇的語氣。西班牙文嫌一個感嘆號還不足以引起讀者的注意,有時在感嘆句前后分別加上一個倒置的嘆號。
因為書寫的方便,嘆號漸漸變成了現在的模樣。在世界各國的標點符號中,嘆號最為通用,在中國新式標點中,嘆號是較早采用的一種。
清末,隨著西洋書籍的翻譯出版,嘆號也被介紹到中國來。1897年,廣東人王炳耀在《拼音字譜·句義表》擬定的標點符號中,就有“慨嘆之號”(!)和“驚異之號”()。一方面慨嘆和驚異究竟不容易區分;另一方面在書面語言中,表示慨嘆的多,表示驚異的少,“驚異之號”被棄置不用。1906年盧戇章在《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中設計的標點符號方案里就有“駭聲!字之右旁寫一!”。1909年,魯迅在《域外小說集·略例》中用“!”表大聲,并說“近已習見,不俟注釋”,可見這個符號引進不久就已被普遍使用了。胡適在《〈論句讀及文字符號〉節目》(1915年)列舉了嘆號表示贊嘆、感嘆、驚異、急遽、怒罵、厭惡、命令、招呼等多種作用,不過他稱為“詫!”。
五四時期,在標點符號的討論中,有人認為“‘呵’‘呀’等即是感嘆符號”,如果再用嘆號就“近似重疊”了,可是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劉復在《我的文學改良觀》(1916年)主張:“文言中可以省,白話中決不可少”。錢玄同在《新青年》的《通信》(1916年)中堅決反對取消嗟嘆號,在《句讀符號》中又重申這個意思,稱之為“嘆”。陳望道的主張不僅堅決,而且意見也比較全面,他在《新式標點的用法》(1919年)中主張用“嘆標,表示情感”,在《華文點標論第二·點標之類別》(1920年)說:“嘆點……作!”“嘆點則于表句讀外,兼表聲情”,所以又把問點、嘆點均稱為聲情點,就是說,嘆號兼有點號和標號的性質。后來他又在《作文法講義》(1927年)第一次使用了嘆號的名稱。差不多同時,標點符號的熱心倡導者高元在《新標點之用法》(1919年)力主使用嘆號,稱為“呼標”。嘆號的地位、形狀、性質、用途基本定局,所以在新式標點的各種方案里,都無例外地有嘆號,形狀也一樣,不過名稱則五花八門,除上面提到的外,尚有“祈使號、感情號、直點、感嘆符號、感嘆符、克里滿星”等等。“克里滿星”是英語exclamation mark(嘆號)的音譯,是過去有些印刷工人的習慣稱呼。
1920年,北洋政府公布的《議案》中定名為“驚嘆號”。193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劃一教育機關公文格式辦法·附公文標點行款舉例》中稱為“祈使或感嘆號(!)”。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里叫作“感嘆號”。1990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修訂發布的《標點符號用法》重新定名為“嘆號”。
嘆號,才是這個標點的規范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