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導言(5)

對此,很多民族經濟學家贊嘆地評述,在爭取天時、地利并與生態環境協調相處方面,沒有任何社會集團拿出超過哈尼族梯田的作品。梯田經濟支持了一個民族的發展與壯大,梯田也滋養哈尼族創造出精粹的梯田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曾這樣評價說。層層梯田、民族文化和自然環境組成了一幅壯美絢麗的景觀圖卷。2004年,在中國蘇州市召開的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有關哈尼族梯田的專題申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受理[史軍超:《對元陽哈尼族梯田申報世界遺產的調查研究》,云南民族學會哈尼族研究委員會;《哈尼族文化論叢》(第二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哈尼族為整個人類創造了一個精妙絕倫的歷史作品,一個顯示生態文明的奇跡[白刊寧、楊增輝、馬理文:《元陽哈尼梯田大山里的壯麗文化景觀》,《中國文化遺產》,2009年第1期。]。

可喜的是經過我國學者多年的努力,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環境經濟人類學理論工作者已經成長起來,在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咨詢方面作出了優異的成就。例如,西北民族大學的馬小平從人類學的角度,以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移民社區為實地考察對象,研究了生態移民的文化變遷問題。根據馬小平的研究,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在國家扶貧資金的支持下,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實施了大規模的生態移民工程。具體做法是,將居住在寧夏南部西海固地區的一部分經濟發展落后、生態環境惡劣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群眾集中搬遷,移民遷往黃河灌區能夠得到便利灌溉的地方,由此開拓了新的經濟發展途徑。馬小平指出,人口遷移是文化變遷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寧夏實施生態移民工程,既促進了移民經濟社會發展,也推動了移民群體傳統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是:那些生態移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生態移民們在面臨自然環境變化、生存空間轉移和社會轉型加速的社區重建過程中作出了一系列帶有建構意義的調適[馬小平:《人類學視野下生態移民的文化變遷》(碩士論文),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這項研究表明,生態移民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西藏大學劉亞成進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西藏生態補償制度研究”項目。劉亞成認為,西藏自治區的高原地形復雜多樣,生態環境各具特色。那片區域的生態功能作用明顯,因而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居于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那片區域資源豐富,但是由于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而經濟發展滯后,在鄉村,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部分民眾尚處于貧困狀態之中。所以,保護環境、加快發展與扶貧攻堅既緊密相關又交織著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西藏應該走一條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與解決的根本問題。劉亞成提出,西藏自治區發展經濟要與環境保護協調一致,為此,必須建立和完善西藏森林、草原、水資源及礦業的生態補償機制,這樣才能加快鄉村部分人口脫貧步伐,推進雪域高原人民實現繁榮昌盛[劉亞成:《西藏生態補償制度研究》(碩士論文),西藏大學,2011年。]。很多實例也表明,必須在確保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情況下開發西藏,唯此才能促使高原經濟快速發展。

內蒙古農業大學的洪冬星在類似的領域進行了探索,該項目是《西部地區草原生態建設補償機制及配套政策研究》。洪冬星認為,中國西部地區草原生態建設和保護發揮著巨大的環境效益,然而由于草原生態系統服務具有公共屬性,因而傳統市場無法實現其經濟價值。必須完善草原現有的承包制度,轉變過度放牧的生產方式,合理利用草地資源。他分析了內蒙古自治區目前實施的草原生態建設補償政策的特征和運行現狀,評價了已經實施的草原生態建設補償政策的績效,揭示出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洪冬星指出,必須制定和應用財政、稅收、金融等各項配套政策,才能有效運行內蒙古自治區的草原生態建設補償機制。具體內容是,構建和完善我國草原生態補償法律體系,完善各級政府間縱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與構建橫向轉移支付機制,實現政府干預與市場機制的耦合,建立規范的草原產權流轉制度等[洪冬星:《西部地區草原生態建設補償機制及配套政策研究》(博士論文),內蒙古農業大學,2011年。]。事實表明,草原生態建設補償機制是草原環境保護取得成效的關鍵。

林宗成博士進行了關于福建省閩江流域南平市樟湖鎮民間信仰的個案研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了這樣一個結論:特定地區人們的價值觀念反映了精神世界對物質世界的影響,這種影響不會因生存環境的改變而輕易地改變,由此揭示了文化對環境的能動作用。他應用結構主義分析理論中的一個組合公式:a∶b∶∶c∶d,將樟湖鎮人們的信仰、生活與環境歸納為以下象征性關系組合,一是,蛇∶人∶∶水∶村落,二是,猴子∶人∶∶土地∶村落。20世紀90年代,樟湖鎮由于修建水庫,居民們移民搬遷到他處。他通過田野調查發現,搬到新址之后,移民們沒有再建祠堂,而與土地和水密切相關的猴王信仰和蛇信仰盡管曾經動搖,但是人們很快地修建了新的猴王廟、蛇王廟。林宗成博士認為,猴王與蛇王崇拜已經與樟湖人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感知緊緊相連,也與當地現實生活渾然一體。隨著移民遷入新的村落,家族進一步淡化,于是祠堂被留在原地,像舊址一樣成為過去的記憶。然而,猴王、蛇王崇拜的活動儀式卻繼續存在,并沒有因搬遷而失去意義。這些理念實際上是他們對命運的理解,表現了他們對生命之源的水土的依戀,還有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向往[林宗成:《樟湖人的精神社區:福建閩江流域的民間信仰解析》,《匯聚學術情緣——林耀華先生紀念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316~332頁。]。林宗成博士與其他幾位學者也認為,一方面人類是實用主義者,選擇適應途徑;另一方面人類是象征的操縱者,制造了復雜、豐富多變的代碼,用于表達對自然的感受[胡鴻保、黃娟:《文化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理解環境問題的人類學視角》,《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這些研究證明,文化創造性與生態環境調節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劉源博士在對青藏高原北部長江源頭唐鄉的環境保護狀況進行了田野調查。他依據事實指出,世代居住在那里的藏族傳統文化特征明顯,表現為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行為和觀念與生態環境之間有著很強的相互適應性,而尊重這種本土文化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是有重要意義的。他記錄與分析了發生在唐鄉的一些事情,用于表述存在于藏族牧民中的環境文化特征。例如,藏族牧民游牧生產方式的主要特點是,以部落為組織形式,按季節逐水草而畜牧;以小規模家庭為生產單位,多種牲畜混合放牧,追求謹慎適應與合理利用草原。在以佛教的教義為核心、苯教的儀軌為外殼的藏傳佛教和民間信仰影響下,一些藏族牧民形成惜殺與惜售,不追求經濟增值的傳統畜牧業價值觀念等。劉源博士認為,一方面,要肯定在藏族傳統文化中一些牧民長期實施在不同草地上轉場放牧的傳統,這種做法使得草原生態系統與牧人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而這種和諧共存的文化鏈條需要繼續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在維護人與自然良性循環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突出當地民族的文化優先選擇權,具體講就是政府工作人員要傾聽藏族牧民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民族自尊心、生產中的自豪感。這樣工作的結果是,不僅保證了牧民的繁衍生息,而且使生態環境處于平衡發展狀態[劉源:《文化生存與生態保護:以長江源頭唐鄉為例》;孫振玉:《人類生存與生態環境》,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05年,第287頁~311頁。]。總之,文化生存、文化多樣性與環境保護及生物多樣性常常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而喪失其中的一種都會導致兩者共同消失。

撮要言之,學者們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好的成果,這表明,環境人類學在中國發展已經具備了基礎條件。再接再厲,深入探索,創建這個新學科,這是本書的目標。

學習思考題

1.生態人類學的主要發展過程是什么?

2.生態人類學的主要學術觀點有哪些?

3.現代環境人類學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現代環境人類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和內容?

5.環境人類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和特點是什么?

6.中國環境人類學工作者的主要學術貢獻是什么?

7.如何正確理解本書的主要特點和結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义县| 仁化县| 通道| 武川县| 梓潼县| 武陟县| 神池县| 三台县| 宿迁市| 东平县| 广元市| 尖扎县| 乌鲁木齐市| 亚东县| 烟台市| 岳池县| 东乌珠穆沁旗| 甘孜| 贞丰县| 马山县| 昌宁县| 深水埗区| 苏尼特右旗| 宿迁市| 巴林右旗| 石门县| 光泽县| 上犹县| 邯郸市| 四平市| 抚州市| 福清市| 民县| 灌云县| 会理县| 赫章县| 穆棱市| 邮箱| 连江县| 景洪市|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