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現代人的生產生活首先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一個物種的活動,屬于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的晚期智人的行為。人科出現于距今2330~530萬年的中新世,包括3個人科:臘瑪古猿、南方古猿和人屬。人屬至少分為三個種:能人、直立人、智人。所有現代人都歸為智人,是人屬中唯一幸存的一個人種。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始于至今10萬年前,他們是體質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地質歷史上的全新世的最好溫暖期,在中國境內的整個黃河中下游流域,那里溫暖濕潤,植物繁茂,適宜古人類生存。代表中華人文初始的仰韶文化古人類遺跡就屬于那個時代,如今僅在陜西省關中地區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就有上千處。
新中國的建立開啟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紀元,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大發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于2010年躍居世界第二位。為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社會,需要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人類學,這個任務目前已經歷史性地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中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些地方,環境污染已經較為嚴重地影響了民眾的身體健康。因而,創建環境人類學,推進環境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環境人類學主要通過在邏輯方面相接的6個層次,深入地詮釋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提出為了達到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目標,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改革途徑,轉變陳舊的生產方式。
人類是自然環境的塑造者,也是自然環境的創造者。擁有“思維著的精神”的人,在日益廣闊的自然和宇宙空間里表現出智慧的生活與行動。因而,各個民族和國家用創造性的思維與技術手段建立了當今世界的文明,而中華文化則為人類發展作出了富有特色的貢獻。目前世界各國采取了多種方式遏制全球變暖,中國更是通過改革開放政策凝聚了13億多人民的才智、財力,正在轉變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積極地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環境人類學的起因
人類(human),地球生物中處于進化最高階段的生物,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生物。人類在各個發展階段都離不開自然環境,同時,人類在自我進化的過程之中,一直在不間斷地改造著環境。
一、人類活動的自然舞臺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環境的關系史,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類文明的興起與衰落。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首次“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著名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斯德哥爾摩宣言)》[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份世界性的關于人與環境關系的綱領性文獻,它的基本原則至今依然在發揮作用。這份文獻提出了7個原則與26條具體觀點,闡述了人類一致同意與推崇的許多關于人與自然的重要理念和做法。
《斯德哥爾摩宣言》第一條是:“人類是環境的創造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環境給予人以維持生存的東西,并提供給了他在智力、道德、社會和精神等方面獲得發展的機會。由于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加快,人類環境的兩個方面,即天然和人為的兩個方面,對于人類的幸福和對于享受基本人權,甚至生存本身,都是不可缺少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全體會議:《人類環境宣言》,瑞典,斯德哥爾摩,1972年6月5日。]自然環境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因素,生態環境的循環影響著人類的各種活動和世界各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一)宇宙的自然演變
最廣義的環境當然是宇宙,它浩瀚無垠,包羅萬象。世界上大多數研究宇宙、星系和地球的科學家都主張萬物起源的學說:宇宙大爆炸理論(The Big Bang Theory),它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相對最為完善的科學理論。第一,這個學說依據大量的科學的天文觀測數據,它們包括星系計數、射電源計數和微波背景輻射等實測資料,同時,作為研究宇宙學的前提,宇宙學家建立了一個理論假設(Working Hypothesis),這個科學假設就叫宇宙學原理,就是說,在宇宙學尺度上,任何時刻,三維空間是均勻的和各向同性的。第二,這個學說的建立基于兩個基本假設,一是物理定律的普適性,諸如萬有引力規律,二是宇宙學原理。世界主流物理宇宙學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的理論表明,在整個復雜的大爆炸過程中,宇宙自然演化遵循的基本規律是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定律指引的演變過程是,能量→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無機界→生物界→人類。宇宙學原理表明,任何客觀存在的具體物質都有自己的結構與形態,都在運動和演化,都處于永恒的產生和消滅之中。
宇宙大爆炸理論雖然是一個科學假設,然而它所闡述宇宙中的一切均來自一個奇點的理論具有難以抵御的魅力,同時,它還從一個方面驗證了中外古代思想家們的直覺,那些智慧的思想閃爍其光。
老子(約公元前571~前471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在傳世至今的總計81章的著名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饒尚寬譯注:《老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05頁。]的觀念。
柏拉圖(Plato,約公元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也提出了“從一發散”的理念。人類作為地球上無數生物中的一個物種,奔跑不及豹,魁梧難敵熊,飛翔比不上鳥,潛水遠不如魚……然而,使人類成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唯有在生物界中獨領風騷的思維。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深刻地指出:“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379頁。]”思維是賦予人類尊嚴的靈魂,人類通過復雜的思維活動認識世界,逐漸地掌握世界變化的規律。只有思維著的精神,才會創造一個精彩的世界、理想的世界。思想有多遠,人類就能走多遠,創造的東西就能飛多遠。
(二)人類生存依賴自然資源
比較宇宙、恒星系與作為一個巖態行星的地球內部的環境,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地殼表面到大氣層的環境、生態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更加貼切。人類衣食住行完全依靠多樣性的動植物的供給。陸生動植物供給了人類生存所需的絕大部分物質。絕大多數動物依靠植物存活,而陸生動植物的自我生存依靠土壤。風化作用使巖石崩解、破碎形成了結構疏松的風化殼,其上部可稱為土壤母質,它們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質養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成土母質在氣候與生物的作用下,經過上千年的時間,才逐漸轉變成可生長植物的土壤。植物大量在陸地上生長并廣泛占據地表,這種狀況始于距今四億年左右的古生代中期,因而,土壤是萬物生長之母。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因素(母質、氣候、地形、生物、時間)和人為的耕作制度及具體操作方式等的影響,經過不同的成土過程,土壤形成了不一樣的發育層次和剖面形態特征,從而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土壤。
中國約分布有61個土類,231個亞類,2473個土種,它們的通俗稱謂是黃土、黑土、紅土和白土等。
人們的生活水平往往取決于土壤的質量以及依土壤生存的動植物種類、數量和質量,肥沃的土壤是人類社會昌盛文化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對土壤利用和管理不善以及土壤遭到破壞之時,會給動植物生存及生長帶來災難,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使文化陷入衰落。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諸如土壤、動植物和可以墾殖的農田等,它們從根本上來說都來自于自然環境。自然界中凡是人們需要的都是人類的資源,有些目前就被獲得與使用,有些則在未來可以獲取和利用。因而,地球是我們的美麗家園,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
二、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
宇宙元素構成了銀河系、太陽系和巖質行星地球,因而,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動植物體內的宇宙元素種類是一樣的,即分別含有宇宙全部元素種類,區別只是量比不同。
(一)人類的自然屬性
人的客觀存在與各種行為,首先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一個物種的活動。因而,全體人類,當代學術界在生物學上定義的共有名稱是,一種哺乳綱靈長目人科(Hominidae)人屬(Homo)智人種。人科現存只有一種,學名為拉丁文“Homo(人)sapiens(聰明的)”,因而“Homo sapiens”的意思就是智人,或者稱為現代人。相對于史前人類,現代人經過數千年勞動的實際積累與不懈地探索、追求知識,雖然已經掌控了大量改造自然的方式,但是不同的環境依然塑造或者影響著人類形成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現代分子科學測試證明,人體是由元素參與構成的,尤其是礦物質,它參與人體組織構成和功能完成,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的化學成分占據主體的是有機化合物,水占60%,碳占18%,氮占3%,鈣占1.5%,磷占1%等,還有一些微量的鐵、銅、鋅、硼和硅等。這些元素同樣以不同的比量存在于其他植物、動物體內。在宇宙范圍內,這些元素也參與構成了所有的物質,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無生命的。
世界偉人恩格斯早就深刻地闡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他告誡說:“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9頁。]
(二)人在不同環境中形成的特色
人是地球上唯一的特殊的高智慧生物。前文已經簡單闡述了智人,在考古學范疇中,智人一般又分為兩個歷史階段:早期智人或遠古智人,晚期智人或現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萬年前到10余萬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約始于10萬年前,他們的解剖結構已與現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稱解剖結構上的現代人。現代人是地球的主宰,因為他們已經創造了其他生物不能生產的物質與精神產品,這些產品統稱為文化。
人,當代學術界在文化人類學上的定義是: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他們能夠制作復雜的工具進行生產,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自古至今,人們的生產、協作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進行。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理地域不同,由此形成的文化形態也不同,人們自身也會在外部世界影響下漸漸地形成不同的民族,而具有差異性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又會形成各自鮮明的民族特征。中國的山區與平原、熱帶與寒帶地域居聚著不同的民族(或者以某個民族為主體的人口),他們在文化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差異。例如,蒙古族民眾長期生活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自然環境中,他們騎著駿馬在草原上奔騰,四處放牧牛羊,因而形成粗獷、豪放的個性。蒙古族男女喜愛穿長袍,系扎紅、綠等鮮艷色彩的腰帶,足穿高腰筒靴。這類服裝由整塊布料縫制,表面少有繡花,具有厚重古樸的風韻。南方處處蒼翠、河流清秀。苗族民眾居住在蜿蜒的河流兩岸或山中小塊盆地內,他們在村寨附近開墾一塊塊田地,引溪水緩緩流過田土,精耕細作,種植水稻,由此形成的性格是溫雅、細膩。苗族婦女喜愛穿裙裝,有長裙、筒裙和短裙,褶裙在走動起來時伸縮自如,有搖曳飄動之感,人便顯得優雅、飄逸。裙子表面有繡花繡朵,色彩繽紛,精細之中盡顯風韻。
自然環境塑造著人的情趣、性格。關于這個方面,古人有過很多精彩的描述。例如,《詩經》開篇之作《關雎》云:“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孔子等編,唐帥整理:《詩經·國風·周南·關雎》,《詩經》,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0年。]腳邊是河水輕輕地流淌,耳邊聽水鳥在河中沙地上歌唱,陽光、春風中走來一對青年男女……水靈靈撲閃的詩句將自然美景和人們歡愉的關系描敘得惟妙惟肖。難怪無數現代讀者都說,那一刻,自己似乎飄起來,穿越數千年,進入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快樂愉悅的世界。《詩經》不僅是研究中國先秦時期歷史的一部珍貴的古代文獻典籍,也是研究那個時期的環境地理的頗有價值的第一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