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導言(4)

十分明確,補償機制、無形生態勞動產品等理論正在現實中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僅改變了西藏自治區原有的一些陳舊的經濟結構,在當地創造了數萬個就業崗位,使一些鄉村農牧民成為城市產業工人。而且,這項巨大的環境保護工程已經產生了效益,為長江、黃河中下游數億人口帶去了福祉,也惠及了中南半島、印度次大陸國家數十億人口。

建立補償機制,特別要注重應用科學知識與技能,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能夠大幅度增加財富。科技應用是人們運用科學技術來謀求發展的行為與過程,他們增加了財富。為了使廣大民眾享受到科學技術帶來的福祉,以激勵更多的人從事科學研究,一些學者認為,應當汲取人類學的一些理念與方法,例如參與式發展的理論及工具等,發現、提煉與升華簡單可行、適宜當地生產的實用技術,這樣可以較快地獲利[萬輔彬、韋丹芳:《科技應用:科技人類學本土化的新走向》,《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要通過群策群力,將自然資源盡快變成貨幣商品,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科技發展,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總之,環境人類學,這個在中國新興的學科充滿朝氣,蓬勃向上。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屬于環境人類學的研究成果,其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新理念,提出新的政策性建議,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例如,學者劉雨林通過建立博弈模型發現,當區域收入不均衡的時候,提供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結果也不相同,高收入者(優化開發區和重點開發區)會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責任,而低收入者(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則會坐享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效益。因此,必須運用多種生態補償的方法,解決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困境[劉雨林:《關于西藏主體功能區建設中的生態補償制度的博弈分析》,《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年第10期。]。又如,學者薩礎日娜認為,中國目前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5%,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區域的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64%。因此,要從多個方面建立民族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的總體框架。例如,建立生態補償的管理機制,包括科學決策機制、綜合協調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等。還有,建立生態補償的保障措施,包括體制保障、政策保障和財政保障等[薩礎日娜:《民族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總體框架設計》,《廣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

人類的生存是以自然環境所提供的物質條件為基礎的,環境條件好的地方居住的人口數量多,生活的質量水平也高。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通常只能持續供養該國家或地區一定數量的人口。換句話說,環境人口容量不能超過可能承載的數額。一個地方人口數量因為環境惡化而超出了生態承載力,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是,實施生態移民。因為環境問題而大量搬遷人口,其性質與前文一樣,乃是一種典型的環境人類學領域的項目。例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海固地區,即南部山區的西吉、海原與固原三地共9市(縣、區),由于歷史、地理和氣候等方面的原因,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干旱災害易發頻發,可人口數量規模卻很大。自1949年以來的60多年,這一區域的干旱發生幾率為72.4%,人口數量超過了環境承載力。西海固9市(縣、區)是國家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截至2011年,當地143萬人口中有100萬貧困群眾,其中35萬人生活在不適宜居住、不適宜發展的惡劣環境里。因而,國家在那里實施了百萬人口生態移民工程。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那里相繼開展了“三西”建設與“八七”扶貧攻堅,目前已累計異地移民66萬人。

因為生態惡化而移民,又因為環境變了而開始新生活,環境變化與人類行為密不可分,其中包含了多種秘密,探求它們正是環境人類學的用武之處。學者沙愛霞研究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鎮北堡鎮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因為那里是生態移民的典型地區。這位學者研究了在移民區后續發展中,旅游勞工的轉移情況,認為必須依據影響鎮北堡鎮旅游勞工轉移的四大因素,即為政策、經濟、勞動力轉移成本和城鎮“拉力”,據此制定適宜的措施予以實施,解決生態移民的就業問題[沙愛霞:《生態移民區旅游勞工移民轉移研究——以寧夏鎮北堡鎮為例》,《人文地理》,2009年第3期。]。學者東梅、王桂芬采用雙重差分法評估了生態移民項目實施對移民和非移民的收入及其收入結構的影響,進而認為,搬遷使移民的收入顯著提高,已接近非移民的收入水平,但是在收入結構內部,移民的種植業純收入有所下降。為此,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鼓勵移民多種糧,滿足自己需求,支援國家建設[東梅、王桂芬:《雙重差分法在生態移民收入效應評價中的應用——以寧夏為例》,《農業技術經濟》,2010年第8期。]。

人們長期置身于不同環境之中,形成的性格也不一樣。例如,中國北方多平原、戈壁,人們總是置身于百里方圓、一覽無余的廣闊天地里,于是,北方人形成了豪放、耿直、豁達的性格特征;中國南方地形崎嶇,叢林密布,十里一個天,百步不同景,這樣,南方人的性格是細膩、多思、謹慎。北方寒冷,幾乎是半年霜雪,長期生活在那里的人冷靜、堅毅而剛強;南方氣候溫和濕潤,各種植物花卉爭芳斗艷,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人安然,感情豐富。

一個民族長期生活在一種自然環境中,就會形成本民族的獨特的生產及其文化形式,中國哈尼族的歷史與發展就是如此。哈尼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目前總人口超過150萬人。哈尼族源于中國古代西北部的羌人,上古時代游牧于青藏高原東部。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哈尼祖先“和夷”為了躲避戰亂,他們先后經過了七次大遷徙,歷經艱辛,從中國的西北最終到達了南部的紅河兩岸定居。經歷了如此大的生活環境變化之后,原來是牧羊人的哈尼族先祖們為了生存發展,他們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而棄畜牧,改農耕,因地制宜地開創了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元陽縣為中心的哀牢山南部。元陽一帶崇山峻嶺連綿,沒有平原,哈尼族民眾便在崇山峻嶺上花費了千百年時間,開墾出層層梯田種植水稻。他們還科學地利用了當地的一類獨特環境資源,即當地紅河的江壩之水在陽光照耀下蒸發升空為云霧,它們遇冷變為陰雨又降落于高山森林之中,從而形成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一種自然現象。解決了田地、水源兩大難題,哈尼族開墾了大量的水稻梯田。今日,以一座山坡而論,梯田最高級數達3000級,構成了神奇壯麗的景觀。當天光飄蕩在層層水波之上,金色的碎片綴滿山體,滿山流光溢彩[朱華:《云南哈尼族梯田申報世界遺產》,《景觀中國》,2007年第4期。]。這種梯田經濟不是單一性的,而是形成了一個哈尼民族生產、文化和生存環境混合一體的系統,也可以簡單歸結為:人類生產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范元昌、何作慶:《哈尼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特征》,《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任何人一旦走進哈尼族村寨,舉目觀看梯田生態系統,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樣的生態農業體系特點:每一個村寨之上方,必然矗立著茂密的森林,它們提供著水、用材和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為特征;村寨的下方是層層相疊的千百級梯田,那里提供著作為哈尼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糧食;居于中間層次的是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型民居組合而成,它們形成了人們安詳度日的場所。這個組合被當代文化生態學家們盛贊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表現為林養水、水養村、村養人和人耕田,此乃是一類人與自然高度協調、可持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陳燕:《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內涵、成因與特點》,《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江市| 个旧市| 石城县| 永济市| 曲麻莱县| 宜章县| 邹平县| 富平县| 贵南县| 洪雅县| 海阳市| 平遥县| 定襄县| 休宁县| 罗定市| 贵阳市| 福安市| 北流市| 岑巩县| 象山县| 渝中区| 齐河县| 淮北市| 昆明市| 庐江县| 尚志市| 盘锦市| 油尖旺区| 中西区| 沐川县| 饶阳县| 扎赉特旗| 海丰县| 墨竹工卡县| 秭归县| 富民县| 奇台县| 体育| 江都市| 清丰县|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