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環境人類學發展概述(5)

(二)金融危機造成的悲慘世界

在當代,全球經濟已經形成了一個整體,一個國家或者地方表面上看似與環境建設無關的經濟活動出現紊亂,也能給世界性環境保護造成巨大的危害。2008年,由于美國金融體制存在巨大漏洞,金融監管機制形同虛設,以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紐約市華爾街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這一危機迅速蔓延,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成為狂掃世界、帶來巨大災難的金融海嘯。美國經濟體制弊端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使得世界經濟出現連年的衰退,迄今為止世界經濟依然動蕩。源自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影響到衛生和社會支出,尤其使得發展中國家蒙受災難,那里失業率上升、社會保護安全網失能和衛生開支出現下降,人們的健康情況在一些國家變得更糟。世界衛生組織于2009年1月召集了高級別協商會議,專門商議應對金融危機給全球衛生事業帶來的沖擊,并且公布一份專門報告。這份報告指出,金融危機肆虐,世界經濟衰退,直接殃及一些國家的衛生事業,“已受到經濟衰退影響國家的衛生總支出趨于減少”,而且“有些例子是顯而易見的”。公共衛生屬于國家財政支持的產業,但是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家“總支出下降影響了衛生支出的構成。因此,已報告的影響跡象顯示,工資收入保持不變,但基礎設施和設備方面的費用也減少了。”衛生、教育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也關系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未來。但是,金融危機使得國家財務狀況惡化,赤字上升,支付短缺,“支出的減少影響到衛生和教育,最終也會影響到家庭安樂和整個社區的發展”。因為,“大量減少挽救生命措施方面的支出會抬高死亡率”[金融和經濟危機與全球衛生問題高級別協商會:《金融危機和全球衛生》,世界衛生組織,日內瓦,2009年1月16日。]。一個制度內部填滿了唯利是圖型的構建組塊,依靠這個制度的金融大鱷們貪得無厭,其最終結果必然是人民受苦受難,人命遭到踐踏的悲慘情景也就不可避免。

中國經濟成功地抵御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危害,中國政府實施以人為本的政策,公共衛生方面的投資沒有減少。中國經濟增長與擴大公共衛生支出,這些引起了世界人士的關注與研究,作為立于經濟基礎之上的中華文化更是引起各國人士的興趣與學習,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的建立就是典型的例證。為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為各國漢語學習者提供方便、優良的學習條件,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已經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條件的若干國家建設了以開展漢語教學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孔子學院”。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成立。截至2012年1月,“孔子學院已經在世界五大洲的105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358所學院和500個課堂,注冊學員數有50多萬人,還有76個國家的400多個機構焦急地等待與中國合辦孔子學院(課堂)”[沈衛星、靳曉燕、沈耀峰(孔子學院):《向世界的一聲問候》,《光明日報》,2012年1月5日。]。孔子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享受大自然,身心得健康。古代文獻典籍記載,孔子和4個弟子曾在春天里坐在一起休閑、議論,其中一位弟子名叫曾晳,也被孔子親切地稱為“點”,他“鼓瑟”助興。孔子讓曾點“言其志也”。曾點彈琴正接近尾聲,他彈出一聲鏗鏘高音后放下琴,站起來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張燕嬰譯注:《論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166頁。]曾點說話不多,孔子更是言簡意賅,欣賞與感嘆。對話雖然簡單,可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們不僅描繪出了一幅春光爛漫、生意盎然的游春圖,而且蘊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人的生活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環境,迎著春風吹拂,沐浴清清河水,在田野歡歌起舞,享受大自然的良辰美景,身心愉悅,這是多么幸福啊!現代社會的物質供給遠比2000多年前強百倍,然而,崇尚綠色,回歸自然,這是當代世界性的時尚。越是工業化國家的摩登都市人,越是千方百計地返回大自然的懷抱。孔子思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面對全球資源緊缺和生態嚴重惡化的現狀,面對一些社會的生產方式陳舊凌亂、一些文化價值混亂無序,全人類的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危及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各界人士紛紛反思,探尋新的出路。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年)是國際著名的人類學結構主義大師,他的研究及其成果首先將音位學中的結構分析法移植到了人類學研究中,最終形成了被學術界稱謂的人類學結構主義學派(Structuralist School)。努力在社會文化、經濟和人們行為等諸表現中尋求統一的秩序性,再從混亂的社會現象中找出秩序,這種秩序即社會的無意識結構,它們不能從現實社會中被直接觀察到,需要建立概念化的模式來理解社會結構,這是西方人類學和民族學界人士應用結構主義學派基本方式闡述的中心議題。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曾經明確指出:“我們偉大的西方文明創造出這么多我們現在在享受的神奇事物,但在創造出這些神奇事物的同時,也免不了制造出相應的病象出來。西方世界最有名的成就是它所顯現出來的秩序和諧和,在其中孕育著一些前所未見的復雜結構,但為了這個秩序與諧和,卻不得不排泄出一大堆有毒的副產品,目前正在污染毒害整個地球。”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表述,自己要從一些經濟并不發達的區域社會尋找本土文化正在淪失的道德文明,尋找純凈而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異域世界。他表示說,希望“能活在能夠做真正的旅行的時代里,能夠真正看到沒有被破壞,沒有被污染,沒有被弄亂的奇觀異景的原本面貌”[[法]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著,王志明譯:《憂郁的熱帶》(列維·斯特勞斯文集1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0~38頁。]。一位法國學者堅守正義,明確指出一些人迄今為止依然傲慢、自詡地夸大了的西方文明業績,說明了真理的力量是無敵的。毫無疑義,人們現在已別無選擇,必須“跨越”西方的發展模式,正確認識宇宙,正確認識地球,在全球領先一步發展可持續的經濟。改變世界,改變表面先進但是包含陳舊的模式,營造一個美好的環境,是人們所期盼的。身在蒼翠碧綠,綠色遍地,沒有煙塵的環境,你會驟感舒適,疲勞消失。城市居住地區的綠色不僅給大地帶來秀麗多姿的景色,而且它能通過人的各種感官,作用于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和改善機體的機能,給人以寧靜、舒適、生機勃勃、精神振奮的感覺,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體腎上腺素的分泌,降低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能使人平靜、舒服,這就是人們進行物質財富創造的真正目的。

第四節信息時代人類行為與生態演變

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是中國在21世紀現代化發展中需要完成的新的重大任務,為此,必須科學合理地做好頂層設計,而環境人類學的理論建設就是屬于這個設計范疇。環境人類學的建設涉及較多的學科門類,因而,需要集中人類以往創造的智慧成果,吸收多種學科知識,使自身體系不斷完善。

一、認識環境現狀,從根本上實施綜合治理

環境惡化的重要緣由來自人們不科學的生產方式,因而在中國,改革傳統滯后的經濟結構是保護環境的首選途徑。這項工作唯有最充分地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合理規劃與設計,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全面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一)深化改革,轉換經濟結構

20世紀后半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人類由此進入了嶄新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使得工業生產規模空前擴大,使得廣闊的地球成為了“地球村”。同時,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資源開發引出了環境問題,從物質方面來看,此是粗放式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不適宜自然環境,從指導方向上來說,乃是人們狹隘、征服的偏激意識導致行動背離了客觀規律。人為的隨意排放二氧化碳使得氣候變暖,不斷加劇的溫室效應讓極地數萬年的冰層融化,生態循環被擾亂,氣候異常使得暴雨旱災頻繁出現,環境惡化超越了國界。當前,資本主義制度釀造的金融危機又使得工業化國家經濟遭受重創,在重塑資本主義的大旗之下,試圖挽救危機的一些“藥方”如新自由主義也不靈驗。然而,人們朝著優美環境中幸福生活目標的奮斗努力卻沒有消退,還表現出更加的渴望,付出了更多的探索。

中華民族的復興運動自1978年以來進行得轟轟烈烈,尤其在經濟方面取得的成功舉世公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歷史性的節點,隨著經濟總量跳躍式地上升為全球第二,生產過程中遇到的環境問題突出地表現出來。以往曾經實行的總量龐大、技術低端的生產方式日益顯得陳舊,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弊端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而且,人們也日益認識到,遏制二氧化碳排放,治理環境惡化,減緩溫室效應,絕非是一個行業、一個國家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中國要為人類發展作貢獻,中國民眾首先要在國內經濟結構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繼續完成、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同時也要大力吸納其他國家的思想觀念、資金、技術。中國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雙贏目標,目前遇到一些涉及深層次事物的阻力,改革進入了深水區,為此必須開啟和進行全局性的結構改革。這條道路并不平坦,需要面對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疑難問題。但是,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才能破除一些陳舊的生產方式與不適宜的體制所造成的問題。面對環境壓力,中國需要考慮如何將自身的結構性改革與全球為實現再平衡而進行的變革聯系起來,有效地處理好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事物,最充分地調動勞動人民的積極性,保證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二)深化改革,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面對新的形勢,經濟建設規模擴大需要的資源量大幅度增加,環境保護面臨著諸多復雜的新問題,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然而,挑戰和機遇同在,要通過改革克服困難。由于中國人口多、底子薄、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低等原因,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因而,繼續穩定地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要實現可持續地發展必須在制度方面完善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依靠體制生成的力量動員、組織和管理人財物力,加快進行一些還處于初始階段的攻堅性的改革,創新發展。因為,中國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市場需求數量成倍增加,然而,開采資源,增加產品,不能僅僅采用索取的方式,而是要給自然以一定的補償。要在經濟建設中順著生態環境循環路徑,生產商品,供給市場,滿足人們的需求。為此,必須建設創新體制,認識自然規律,解除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星子县| 休宁县| 大姚县| 平谷区| 墨玉县| 永定县| 宁武县| 娄底市| 满城县| 公安县| 洛南县| 温州市| 霍邱县| 大竹县| 长顺县| 龙岩市| 房产| 巴马| 鄂托克前旗| 靖江市| 罗城| 治多县| 巴中市| 高青县| 新乐市| 莱阳市| 津南区| 梁山县| 西吉县| 上蔡县| 乌拉特前旗| 沙湾县| 怀仁县| 绥中县| 绥江县| 张掖市| 泽库县| 阳信县| 沂水县| 平阴县| 资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