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范疇很好理解,分析的是戰場的自然環境以及軍事地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時地利情況。天與地,無疑是軍事情報分析和戰爭預測的重要內容。如果我們結合《孫子兵法》十三篇考察天與地的具體分析內容,將會發現其中涉及很多復雜的情形,既有自然地形地貌,又有軍事地形,既有戰場環境,更有戰略地理。
另外,這里所說的“高下、遠近、廣狹”,從分析方法說,顯然已經具有定量分析的成分。
(4)將——智、信、仁、勇、嚴。
戰爭是將帥指揮的。對于將帥,孫子提出了五個分析項,習慣上稱之為“五德”?!拔宓隆笨疾斓氖侵笓]官的基本素質,涉及到智謀水平,部隊管理能力、個人品格和精神意志諸方面。
在將領的考察分析方面,孫子不僅提出了“將之五德”,而且列出了“將之五危”。《九變篇》說:
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玩味孫子對于將帥的分析,有兩點值得注意。
首先,作為軍事情報分析,孫子對于將帥的考察和研究,并非斤斤計較于個人品德的善惡優劣,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孤立的單個人的德才學識、性格氣質的等級評判,而是始終立足于將帥的軍事素質和作戰能力與戰爭的關系,注意分析將帥個人素質對戰爭勝負產生的影響。孫子著眼的是軍事素質,即所謂“武德”的方面。如果孤立地看,孫子所列的“將之五危”中,某些品德實際是美德,比如愛民,這是正義之師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是,正如張預所注:“民雖可愛,當審利害。若無微不救,無遠不援,則出其所必趨,使煩而困也?!币簿褪钦f,從戰爭的全局上看,有時不能為了保護或救援局部的民眾而使部隊疲憊被動乃至中敵之計。從軍事上說,孫子的這種識見至少有局部的真理。
其次,這種分析和評判體現了軍事辯證法。比如“仁”和“愛民”,在孫子所處的春秋時代,“仁者愛人”是主流觀點,二者是相通的,甚而可以說是一回事。但是前者孫子放在“將之五德”里,后者卻被認為是“五危”之一。因為仁義之師雖是決定民心和克敵制勝的基本條件,但在具體的作戰指導上卻又不可一味愛民而因小失大。這里就體現了孫子在戰略分析時對將帥考察的辯證思維。又如,“勇”與“必死”,也有相同之處,將領是否勇敢不怕死,不僅對士氣有影響,也直接關系到作戰決心和戰局結果。但是,不怕死不等于一味拼殺。正如劉寅《孫子直解》所說:“必死者,將愚而勇者也。勇者好行其志,愚者不顧其死。言不避險易強弱之勢,不計眾寡勝敗之情,但欲輕生決戰,以圖僥幸者也。可布奇設伏以殺之。”“勇”與“必死”,表面上很相似,但在軍事指揮和作戰上卻會帶來大不一樣的結果,這就需要對敵軍將領的軍事素質作出精細入微的分析和準確的判斷。
(5)法——曲制、官道、主用。
孫子所定的“法”,并非通常意義上的法,而是一個軍事情報的范疇,含義甚廣,不可想當然。舉凡軍隊的體制建制,裨將校官的設置以及各級軍官的職責權限,部隊的約束管理,行進與戰斗中的信號節制,軍費的保障,糧秣輜重的運輸路線,車馬器械等軍用物資的供應,均在這個需要分析的情報范疇中。消極地說,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法”這個范疇的內涵有點雜亂;積極地說,它涵蓋了影響軍事實力和戰爭能力的兩大方面——軍隊建設和后勤保障,而這一點無疑屬于戰略情報中的基本情況,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在對敵軍評估時都不會忽略。
對第一步的分析工作,孫子總結說:“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這里強調了決策層尤其是將帥必須對五大情報范疇全面掌握。
2.對比分析
孫子廟算分析的第二步是“校之以計”,相對于第一步的“五事”而言,又叫“七計”,即七個方面的分析評估。七計內容如下。
(1)主孰有道?
這是從政治上考察兩國君主的賢明程度和治國方略,其核心當為考察在戰爭問題上統治集團得到民眾擁護和支持的情況。
(2)將孰有能?
這是對交戰雙方將領的軍事才干進行分析,其核心當為考察將帥在實戰中“詭道用兵”的能力,具體內容還包括將之五德與五危,簡言之即看誰更會打仗。
(3)天地孰得?
這是對天時地利方面的自然環境和軍事地理的情況進行考察。從《孫子兵法》全書所述內容來看,其核心當在野戰、攻城和行軍路線的山川險阻,以及運用火攻之類特殊作戰手段時的天氣的干濕和雨雪(包括氣象預測)諸方面,甚至已經涉及到大縱深作戰的戰區環境和古樸的地緣戰略環境研究方面,簡言之,即戰場和戰區環境的考察。
(4)法令孰行?
這是考察兩軍在部隊管理方面的效能,誰能嚴守紀律,做到令行禁止。
(5)兵眾孰強?
這是考察車馬弓矢等兵器裝備的數量和精良程度。
(6)士卒孰練?
這是考察士兵是否訓練有素。
春秋時代,車戰為主要作戰樣式。一輛兵車叫做一乘,包括一車、駟馬、甲士和步卒。“乘”既是兵力的計算單位,又是一個作戰單元,所以歷史上常常用“萬乘之國”、“千乘之國”來稱說一國的軍事實力。車戰的戰術動作有其特定要求,既有射箭擊刺之類的單兵軍事技能,又有旅進旅退之類的士卒之間的戰術協同。這里的“練”,指的是嫻習而熟練?!秾O子直解》解釋說:“辨旌旗,審金鼓,明開合,知進退,閑馳逐,便弓矢,習擊刺,謂之練?!笨梢妰热萆婕暗絾伪寄?、戰術動作和實戰能力等。
“兵眾孰強”和“士卒孰練”這兩項,針對敵我雙方的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進行分析比較,是最切實際的軍事實力和作戰能力分析,無論戰爭怎樣變化,千載而下,至今依然是戰略分析家必然關注的重點。
(7)賞罰孰明?
獎懲制度的實施關系到軍心和士氣,可以起到激勵和警示作用。所謂“明”,就是考察獎懲制度能否做到賞功罰過,貴賤如一,罰必當罪,賞不逾時。
上述“七計”,從表面上看跟第一步的“五事”很多是雷同的。比如,五事的“道”和七計的“道”,內涵是相同的;五事中的“天”與“地”,與七計中“天地”的內容也相同。那么,素來被認為語言極其精煉、行文極有章法的《孫子》是否犯有重復其詞的弊病呢?回答是否定的。比如對于“將”,前者側重考察“五德”、“五?!狈矫娴膫€人素質,后者側重考察用兵作戰能力,二者還是有區別的。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孫子把“五事”和“七計”加以區別,決不僅僅是因為五事和七計畢竟內容不完全相同,各有其側重點,而是因為在情報理論和作業程序上引入了新的范疇和方法。從情報范疇說,這里引入了新的內容和側重點,即己方和彼方,也就是“彼”與“己”這一對很大的情報范疇。這一對范疇在逐項分析“五事”的階段并沒有涉及。從作業方法說,第二個階段采用的不再是逐項分析法而是對比分析法,處處考慮的是“孰”。從目的和要求說,不再是給出“是怎樣的”答案,而是要回答“是哪一方”,必須得出“誰占優勢”的判斷。從情報分析的工作流程說,二者是不可混淆的。比如敵方作戰部隊的組織建制,武器裝備,戰術特點,這是需要單獨考察的。第一階段只是單純地對彼方這方面的情況從事搜集、分析和評估,而暫時不管己方的相關情形。在軍事工作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這項工作只由專門的部門承擔。而在第二階段,則是對比彼己雙方這方面的情況,專門負責搜集研究彼方之情的業務部門并無此責,而是把彼方之情上呈更高層次的統帥部門供對比分析和研究。這種流程,在現代社會是通過部門的分工和職掌不同來體現的。古代機構簡省,分工簡單,這種情報分析的流程,是在廟算中集中進行的,很可能在實際戰爭中不會如此程序分明,但是這也恰恰說明了《孫子兵法》所揭示“經之以五”和“校之以計”這樣兩個分析程序在理論建樹上的意義。
對第二步的分析工作,孫子總結說:“吾以此知勝負矣。”如果說孫子對第一步的逐項分析工作的總結是強調“知五事”的話,那么對第二步的對比分析工作的總結則合乎邏輯地強調了“知勝負”。
3.綜合評估
孫子沒有對綜合評估的情形進行具體的描述,但是對于綜合評估可能得出的結果作了明確說明。這種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得算多”,一種是“得算少”。也就是說,經過前兩步的單項分析和對比分析,最后還需將所得的籌碼綜合起來,并從總體上評估出敵我雙方的勝算幾率。孫子說:“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庇纱丝梢钥闯鰞蓪右馑?,一是廟算的最后階段需要得出敵我雙方總體得算多少的客觀結論;二是須由這一結論來預見戰爭的勝負。顯然這里有一個綜合評估的階段。
從分析方法看,孫子的廟算極可能還有一個想定作業模式。想定作業是軍事工作的一種參謀業務和研究方式,也是作戰指揮人才的培養訓練途徑之一,具有很強的實戰性。從《孫子兵法》全書看,孫子經常提及戰爭規模,并且喜歡將這種作戰方案的模式定在“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的規格上。這在當時是比較大的戰略決戰行動。在《作戰篇》和《用間篇》中,作者曾兩次論述了進行如此規模的戰爭所受到的種種制約因素,其中包括財政支出(“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軍費開支(“內外之費,賓客之用”),武器裝備等軍用物資的供應保障(“馳車千駟,革車千乘”、“膠漆之材,車甲之奉”、“千里饋糧”),以及戰爭對國內經濟生產的影響(“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這些論述,實際是司令部的想定作業,也顯示了戰略情報的綜合評估。研究《孫子兵法》中的這些內容,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孫子的戰略情報分析理論以及包括定量分析在內的具體操作過程。
《孫子兵法》所闡述的情報分析理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這就是情報分析人員的專業素質問題。在孫子看來,情報分析的準確性如何,由此所得出的關于戰爭勝負的預測是否可靠,不僅取決于所收集的情報資料是否完整翔實,還取決于分析者自身的能力和責任心。在《計篇》的結尾,孫子說: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這段話,過去人們通常囫圇吞棗地認為是一個意思,說的都是客觀條件的優劣將制約戰爭勝負。不過,鈕先鐘在《孫子三論》里對此提出了新認識。他認為,從語文的角度說,如果前四句是一個意思,那么行文不免有點繁冗;從語法的角度說,“多算”與“得算多”,“少算”與“得算少”,二者結構不同,語義也有區別。鈕氏的理解應當說是符合孫子的原意的。得算的多少是針對客觀情況而言的,指的是敵我雙方各自占有有利條件的多寡;而多算與少算則是針對軍事情報專業干部的主觀因素而言的,指的是情報分析人員進行分析判斷時的業務能力和工作態度。情報分析,必須多多地算,反復地算,深入地算,只能精算細算,決不能粗算略算,更不能不算。因為情報分析關系到戰爭勝負,國之存亡。例如上文中所說的將之“五德”與“五?!保绻欢嗨慵毸?,就難免誤將“?!碑斪鳌暗隆被蚍粗浴暗隆睘椤拔!保蚨贸鲥e誤的結論。情報失誤存在多種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情報研判的失誤。中外軍事情報史上很多情報失誤的案例可以證明這一點?!队嬈吩谌慕Y束時特別提出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四、幾點申論
《孫子兵法》的戰略情報分析理論是春秋時代戰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時至今日,雖然戰爭的規模和樣式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這一古老的理論至今仍有一定的價值,對于建立健全科學的軍事情報學基礎理論,深入探索軍事情報工作的基本規律,仍然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借鑒。
1.情報是否包含己方之情
評價孫子的情報思想,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軍事情報是否應當包括己方的情況。孫子沒有使用“情報”一詞,更無情報定義,但從上文所介紹的廟算理論中,可知孫子的情報概念無疑地包括“彼”與“己”兩大范疇。
孫子的這一情報觀與我軍目前對情報概念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以及有關的軍事情報理論著作中,大都把軍事情報界定為“彼方情況”或“專為彼軍一方”,認為軍事情報的內容不包括己方軍事、政治集團的情況,情報產品只是對所獲取的敵方和與之相關方面的軍事情況進行研究判斷的成果。
我們不妨看看美軍的論述。
在美國《國際軍事與防務百科全書》中,“軍事情報分析·當前的實踐·目的”條目里說:軍事情報分析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任何一級決策者回答兩個基本問題:本國(或部隊)有何弱點?敵人有何弱點?這兩個問題是相互補充的。
軍事情報分析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任何一級決策者回答兩個基本問題:本國(或部隊)有何弱點?敵人有何弱點?平室內人個問題是相互補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