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情報思想是孫子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孫子兵法》所闡述的理論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孫子的軍事情報思想,粗略地說,可以用孫子自己使用的四個詞來概括:“廟算”、“稱勝”、“相敵”和“用間”。“廟算”一詞出自《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篇》,有的版本又叫《始計》,論述的是戰略情報分析。“稱勝”一詞出自《孫子兵法》的第四篇《形篇》,揭示的是衡量戰爭勝負的若干基本環節及其邏輯關系,涉及到基本國力和軍事實力、戰場環境和兵力投放等要素,提出了情報分析的“度”、“量”、“數”、“稱”等概念,已經具有古樸的定量分析法。“相敵”一詞出自《孫子兵法》的第九篇《行軍篇》,闡述的是戰場上對敵情的觀察和判斷,屬于古代部隊偵察的經驗總結,也可以視之為戰場偵察或戰場監視,其中貫穿著情報思維和情報認識論。“用間”一詞則是《孫子兵法》最后一篇《用間篇》的篇名,該篇專論諜報工作的方方面面,奠定了情報搜集尤其是人力情報工作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原則,是中外間諜理論的開山之作。其所論述的基本政策,諸如保密紀律,拉出打入等,至今世界各國的情報部門依舊遵循。
《孫子兵法》的軍事情報思想內容豐富,涉及偵察和情報,搜集和分析,手段和方法,作戰和外交,且極富情報意識,并顯示出濃厚的哲學色彩。孫子的情報哲學思想,具有顯著的特點。一是特別強調“知”。在《孫子兵法》中,“知”是一個高頻詞,計出現79次。“知”的對象涉及軍事斗爭和“諸侯之謀”的方方面面。二是注重“先知”,講究為軍事行動提供情報保障,預見戰爭勝負。《形篇》中說:“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實際上揭示了情報工作的善于捕捉征兆、及時提出預警的功能。三是為了確保“形人而我無形”(《虛實篇》),在敵情偵察中強調謀略性的戰術運用,在敵情分析中顯示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古樸的辨證思維和天然的邏輯方法。四是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強化情報獲取的手段和途徑。五是在哲學思想上貫穿著一根情報認識論的紅線,認為情報分析和判斷“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用間篇》),既堅持唯物主義,又反對經驗主義和機械推理。
本文主要分析孫子的“廟算”理論,亦即戰略情報分析理論。
一、《孫子兵法》與先秦兵四家
為了把握孫子的戰略情報分析思想,有必要先簡要介紹一下先秦時代的軍事學術流派,因為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孫子兵法》在傳統兵學中的地位,并深入了解我國古典兵學因慎戰而重視軍事情報分析的優良傳統。
春秋戰國時代有兩個突出的社會現象:一方面是諸侯爭霸,戰亂頻仍;另一方面是百家爭鳴,學術繁榮。戰爭實踐呼喚并催生了各種軍事思想,這些紛呈的軍事思想,漢代人按其特點歸納為“兵四家”。所謂兵四家,就是四個軍事學術流派,傳統上分別稱之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和“兵技巧”。四家之中,兵權謀是“將帥之學”,略相當于戰略學,以《孫子兵法》為代表。兵形勢側重于作戰指揮,注重用兵的陣法和部隊機動,講究精兵銳卒,快速出擊。與兵權謀相較,兵形勢似乎可算是戰役學。兵陰陽關注天時地利,重視戰機和治軍,其論注入當時的陰陽五行哲學觀念,喜歡“假鬼神而為助”,似有唯心一面,但其推演勝負諸因素之生克關系,似亦有辯證思維。漢代以后,一些兵書中充斥著很多荒誕不經的內容,比如望氣遁甲之類,便是兵陰陽中糟粕一面的惡性發展。相比之下,兵技巧一派則非常實在,他們不尚空談,注重士卒的軍事素質、部隊的訓練教范、戰斗的隊列行陣及器械裝備的操練。如果說兵權謀是“將帥之學”,那么兵技巧則是“士兵之學”。
兵四家之中,兵權謀成就最高,影響也最深遠,《孫子兵法》體現了兵權謀一派的最高成就。《漢書·藝文志》是這樣評介兵權謀的:
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
由此可見,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兵權謀,從內容上說,它不僅層次高,兼賅了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諸家的學說和思想,而且在軍事斗爭問題上非常強調戰前的戰略分析和預測。這里所說的“正”與“奇”、“計”與“戰”,是兩組互相對待的概念,這四個概念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正,這里指的是守國,而不是治國,這是軍事家和政治家的不同之處。政治家的治國,研究的是治國安邦之策;軍事家的守國,關心的是國家安全、不受侵犯。為此,兵權謀不僅關注軍隊和國防力量的建設要遵循客觀規律,更注重戰略形勢的客觀分析和理性的軍事決策,在籌劃戰爭與決定是否開戰之時,首先要考量敵我雙方影響戰爭勝負的基本要素,這就是以孫子為代表的兵權謀家的“正”。反之,待到實際作戰的時候,則強調“奇”,亦即強調詭道用兵,注重謀略的運用。正,需要的是理性思維和邏輯分析;奇,需要的是變異思維和打破常規。正與奇,反映了兵家在軍事斗爭的兩個不同方面的特質:一是在戰前的戰略分析和戰爭決策階段,強調“正”;二是在戰爭進行過程中的戰場指揮和實施作戰的階段,強調“奇”。這兩種不同,又叫“先計而后戰”,有個時間上的先后順序。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計”,是計算、計數的意思,而非計謀、計策的意思,不可誤解。
二、《孫子兵法·計篇》的“察”和“為”
《孫子兵法》是先秦兵家中兵權謀一派的典范,從《計篇》中可以鮮明地看出孫子主張“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的兵學特點。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與其說是《孫子兵法》典型地體現了《漢書·藝文志》所揭示的兵權謀一派的軍事思想特點,毋寧說是《漢書·藝文志》從《孫子兵法》抓住了先秦兵學的最突出最有價值的軍事思想并借以對同時代的一類兵家的共同點作了相應的概括。
從《計篇》的內容和結構分析入手,可以幫助我們深刻認識戰略情報分析在孫子軍事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計篇》全文300余字,開篇便強調戰爭是“大事”: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大事”一詞,人們每每容易忽略。實際上,這不是普通詞語,而是先秦時代的具有特定內涵的政治術語。今天,舉凡比較重要的事情都可以叫大事,大事也經常變更,但在先秦,大事是固定的,特指的。《左傳·成公十三年》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就是說,古代的國家大事只有兩件:祭祀和戰爭。君主在宗廟祭祀先祖,看起來似乎是迷信,實則是一項重大的政治活動,它等于告訴祖先,政權依然在手,國家仍然存在。除了祭祀,另一件大事便是戰爭,因為它關系到君主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所以孫子說“不可不察”。一個“察”字,既反映了對待戰爭問題的慎重態度,也引出了《孫子兵法》的戰略分析的情報理論。
從內容和篇章結構看,本篇主體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論述的是孫子的“廟算”理論。用孫子自己的話來說,可以用一個“察”字概括,也可以用一個計算的“計”字來概括,中心內容是“五事”和“七計”,即分析敵我雙方的影響戰爭勝負的基本方面,論述在開戰之前最高統治集團應該怎樣進行戰略情報評估并作出決策,實際上也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說的“以正守國”。
第二部分論述的是孫子的“詭道”思想。《計篇》中說:“兵者,詭道也。”這是孫子自己對戰爭的特質所下的定義。所謂“詭道”,絕非單單指欺騙或欺詐。誠然,孫子說過“兵以詐立”,但是,這里的“詭道”含義更深更廣。把詭道狹窄地解釋為欺騙和欺詐,恐怕是文人論兵式的淺層見解。從軍事上說,舉凡非常規之戰法,一切與野戰教范、作戰條例、常規戰術不相吻合,不合常理而出人意外的軍事思維與創造性的作戰指揮,方為“詭道”之內涵。這一部分的內容,用孫子自己的話來說,可以用一個“為”字概括,也可以用一個“戰”字來概括。中心內容是詭道十二勢(也有人認為是十四勢),論述指揮員在戰場上必須因利制權,造勢勝敵,實際上也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說的“以奇用兵”。
連接“廟算”和“詭道”兩部分的過渡句是“計利以聽,乃為之勢”,在全篇的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我們不可小視這句話,因為它反映了孫子軍事思想中關于籌劃戰爭的不可逾越的程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經過戰前的戰略情報分析和綜合評估,如果作戰對我有利且君主采納了所得出的意見,那么,下一步的工作才是把會議上經過分析所得出的勝算通過戰場上的謀略用兵使之成為現實。這句話實際上也可以視作《漢書·藝文志》所說的“先計而后戰”的出處。
《計篇》全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如下:
為了更清楚地揭示孫子從總體上籌劃戰爭的兩個基本理念,上面的表解,還可以換為下面這種形式:
從上列的兩個結構圖可以看出,在孫子的軍事思想體系中,從總體上籌劃戰爭,首先要把握戰略分析(廟算)和作戰指導(詭道)這兩大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要素。孫子規定的“廟算”,即戰略分析,依賴的是冷靜、客觀、理性的邏輯分析(“計利”),目的是預測勝負。孫子揭示的“詭道”,即作戰指導,需要的是主觀努力和創造性的謀略用兵(“為勢”),目的是爭取勝利。而且,兩大要素之間,還有個先后順序,必須先“計利”,后“為勢”,才能把戰前的分析預測轉化為戰場上的謀略用兵,而不能邊打邊算,摸著石頭過河。用孫子自己在《形篇》中的話說:“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所謂“先勝”,就是戰前即能預見勝利,勝券在握,不打無把握之戰。所謂“先戰”,就是先打起來再說,盲目作戰。程序的先后是思想的反映,先戰還是先算,或者邊戰邊算,不分先后,其間有著本質的差異。從孫子的先“察”后“為”,可以看出孫子對于戰略情報分析的高度重視。
三、孫子的廟算理論
《孫子兵法·計篇》集中論述了廟算理論,這是孫子所說的“察”的具體內容,也是戰略情報分析理論的核心。
什么叫廟算?廟是古代祭先祖、議國事之處。算為籌算、計算、計數之義。上層統治集團于廟堂計議國是、預測戰爭,謂之廟算。大陸學者一般把廟算解釋為戰前最高統治集團舉行的戰略分析會議。從情報的角度說,廟算實際是在戰略情報分析的基礎上預測戰爭勝負。按筆者的理解,廟算是孫子為君臣于廟堂進行戰略分析所建立的軍事情報術語。軍事情報類的古軍語很多,廟算用于戰略分析,可說是最高層次的術語。臺灣學者鈕先鐘套用現代西方的術語,在其《中國古代戰略思想新論》中寫道:“廟算,用現代術語來說,即為‘純凈評估’(net assessment)。”鈕先鐘:《中國古代戰略思想新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9頁。這種對應性的解釋,實際也是視廟算為客觀分析。
如果要對廟算這一術語進行界定,那么其中當包含如下基本內容:
計算之人,為文武高官;
計算之地,在廟堂;
計算之物,為籌碼;
計算內容,為五事;
計算之法,為比較;
計算步驟,先分析,再比較,后綜合評估;
計算要求,多算細算;
計算結果,為數量質量關系;
計算目的,在預見勝負。
情報分析實質是根據所掌握的情況進行科學決策,它有一個工作程序。美軍曾認為軍事情報工作是一個流程。孫子的廟算理論也有一個分析程序,或者叫分析步驟。第一步是逐項分析,第二步是對比分析,第三步是綜合評估。
1.逐項分析
孫子廟算步驟的第一步是按照既定的分析項逐項分析,也就是“經之以五”。“經”,本為紡織品的縱絲,可訓為測度、根本,即首先要抓住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方面進行分析測算。“五”,又叫五事,指按照性質劃分的五個方面的情報內容,也可以叫五大分析項,這是孫子給出的五大軍事情報范疇,分別稱為“道”、“天”、“地”、“將”、“法”。五大范疇之中,又各有具體的綱目,這是每類范疇需要逐一分析計算的具體項目。
下面我們把孫子所規定的情報類別和逐項分析法簡要介紹一下。
五事——情報類別和逐項分析法。
(1)道——“令民與上同意也”。
“道”的范疇所要考察的是民眾對于戰爭的態度。民眾是否愿意為君主參戰乃至付出生命,這是預測戰爭的第一個分析項。很多《孫子兵法》的研究者指出,孫子在進行戰略情報分析時首先關注的是影響戰爭的政治因素,也就是戰爭與政治的關系,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孫子是軍事家而不是政治家,在戰爭與政治的問題上,孫子并沒有涉及到戰爭性質問題,孫子的立場在“上”而不在“民”。我們不可離開孫子自己的界定去發揮或拔高他的政治思想。作為軍事家,他所關心的是個“令”字,即為了戰爭勝利,要使民眾和君主的意愿保持一致。
(2)天——陰陽、寒暑、時制。
(3)地——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