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論《周易》情報思想(2)

再看“解”卦。卦下坎上震。該卦六三爻辭說:“負且乘,致寇至。”意思是,一個人背著東西乘車而不肯把東西放下來,這實際上等于告訴別人自己所攜帶的是珍貴物品。這樣一來,勢必會招致盜寇劫奪。《小象傳》由此而發揮說:“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在作者看來,一個人持有珍貴物品,卻因為自己的行為方式讓大家覺察到了這是珍貴之物,結果引來盜賊劫奪,究其原因,這屬于自己的責任,怪不了別人。因此《系辭傳》這樣說到:“作《易》者其知道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治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由此可見,《系辭傳》已由“負且乘,致寇至”這一特定的個案出發,轉而展開論述了社會生活中類似的各種現象,并涉及到外來侵略和軍事斗爭的領域,提煉出了“在一定條件下某種行為現象必然導致某種后果”這一規律性認識。

我們再看“復”卦。“復”卦下震上坤,從時令上說表示冬至之時。冬至是進入嚴寒的開始,因而“復”卦的六爻除了初爻是陽爻之外,其他五爻都是陰爻。對于常人來說,只看到天氣越來越冷,陰氣越來越重,但是“復”卦卻認為“冬至一陽生”,恰恰在嚴寒開始之際,潛伏的陽氣已經開始滋生。所謂“復”,就是回歸的意思,指的是進入隆冬之際,陽氣已經復生。這時,君子應當及早知覺,有所準備,否則將有兇險。“復”卦認為,如果對于潛在的敵對勢力缺乏預見,就會遭致兇險。其中最危險的是處于最上位的陰爻,因為它與初生而潛在的力量距離最遠,因“迷”于省察而消息失靈。由此,“復”卦從人們是否迷于省察潛在的敵對勢力轉而論述了用兵作戰。作者說:如果面對新情況而不知道回應,這種對于新情況缺失靈敏、反應遲鈍的人必將迷入歧途,導致災禍。這種人如果對外宣戰,終將慘遭大敗,甚至十年都不能重建武裝力量。原文是:上六: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以上所論秋霜、負且乘、慢藏、治容、積善之家、臣弒君等等,都是具體的個別的現象。在《易傳》作者看來,這些都是“稱名也小”的表達方式。他們共同所舉的類叫作“幾”。由秋霜而知堅冰將至,由上慢下暴而知十年不克征,在《易傳》則視作“知幾”。由此,從經到傳,因“幾”的概念的提出,《易傳》作者已經完成了由個別現象上升到哲學上的規律性認識上來了。

《易傳》的“知幾”論無疑可視為其情報思想的核心。這可以用《系辭傳》中的一句話集中概括:“《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對于這一句話,晉人韓康伯的注釋是:“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周易注》。抽象的道理叫未形之理,細微的運動叫動微之會。所謂“極深而研幾”,就是指極其深入地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并進而仔細地研究事物的最初征兆。在《易傳》看來,這就是圣人認識世界的根本任務。

此外,關于情報工作的最高境界也可以用《系辭傳》中的一句話來概括:“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如果說孫子是用不戰而屈人之兵表達了對于戰爭之理想境界的追求的話,《易傳》則用“神”表達了對于情報工作最高境界的追求。這里的“神”當然不是鬼神的意思,其意思相當于“了不起”,可視作是情報工作所能達到的那種高妙境界。

“幾”是易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歷代研究《周易》的學者都非常重視。錢鐘書的《管錐編》也有較多稱引和發揮。對于“幾”這一獨特的哲學概念,錢鐘書列出了歷代文獻中的重要闡述:

《系辭傳下》說:“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韓康伯這樣注道:“幾者,去無入有。理而未形,不可以名尋,不可以形睹者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吉兇之彰,始于微兆。”唐孔穎達《周易正義》說:“幾者,離無入有,是有初之微。”又說:“幾,微也……事物初動之時,其理未著,唯纖微而已。若其已著之后,則心事顯露,不得為幾;若未動之前,又寂然頓無,兼亦不得稱幾也。幾是離無入有,在有無之際。”周濂溪說:“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由上可知,在哲學上,“幾”是“有”(存在),不是無,因而屬于唯物主義。并且,《易傳》言“知幾其神乎”的“神”,特指一種高妙和微妙的境界,不是神靈鬼怪之意,因此在認識論上,“知幾”是充滿唯物精神的,而不是先驗論。《易經》本屬占卜之辭,占卜最重要的就是占“幾”,求得對某事件發生之前的預測。《易傳》則從此角度出發,進一步探求“幾”的實質,其所強調的“知幾”,實質是強調一種超強的敏感性和預見能力,從軍事情報的角度說,就是預警能力,為的是防患于未然。“知幾”強調抓住苗頭,強調對于未然而將然事件的預見,而不是事態已經明顯之后的“知”,因為事后諸葛亮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牟宗三說,“幾是采取最開始最具體最動態的觀點看事件”,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8頁。可說是深得“知幾論”的三昧。

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求《易傳》對于知幾乃至對于情報工作有如下的要求。第一,“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周易·系辭下》。,強調的是情報工作的敏銳和及時。第二,“原始要終”《周易·系辭下》。,強調的是察始求終,一開始便能判明結局。第三,“探頤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周易·系辭上》。,強調透過事物紛繁復雜的表象,探索到事物的內部和隱秘之處,由此推致事物發展變化的前景,從而判定天下事之吉兇,促成天下人之奮勉前進。第四,“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周易·系辭上》。要求透徹了解天下人的思想動機,以促成天下大業。第五,子曰:“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周易·系辭上》。強調要揭開事物的真像,確定事務的處理辦法,以及明確涵蓋天下的道理,乃至徹底了解天下人的企圖。

四、《易傳》知幾論對于情報理論和實踐的意義

《易傳》“知幾論”除了在哲學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之外,顯然還對情報工作具有重要啟示,并對今天的情報理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知幾論”是古典軍事情報理論的核心和精髓

我國古典兵學中蘊涵了豐富的情報內容,然而,如果細細打量,便不難發現,《孫子》的“廟算”、“先知”、“相敵”及“用間”,《吳子》的“料敵”、“先機”,《六韜》的“以天下之耳目視聽”,《呂氏春秋》的“察微”、“先識”、“知化”,《管子》的“八觀”等等,其實都可以集中到一點:“知幾”。只有把握《易傳》“知幾論”,才能貫通并深刻理解歷代兵家的情報思想。

試看《呂氏春秋》的相關論述。

凡智之貴也,貴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則不然。化未至則不知,化已至,雖知之與勿知一貫也。事有可以過者,有不可以過者。而身死國亡,則胡可以過?此賢主之所重,惑主之所以輕也。所輕,國惡得不危?身惡得不困?身死國亡,在于不先知也!(《呂氏春秋·知化》)

智所以相過者,以其長見與短見也。(《呂氏春秋·長見》)

凡持固,太上知始,其次知終(結局),其次知中。(《呂氏春秋·察微》)

故治亂存亡,其始如秋毫,則大物不過矣。(《呂氏春秋·察微》)

圣人之所以過人,以先知,先知必審征表,無征表而欲先知,堯舜與眾人同等。(《呂氏春秋·知化》)

從以上所論,我們可以看出,《呂氏春秋》對于“知化”、“先知”和“長見”等的追求,幾乎與《周易》的“知幾論”沒有什么差別,由此可見“知幾論”對于我國古典情報思想的深刻影響。《呂氏春秋》的作者認為,每一事件的發生,其開始階段皆如“秋毫”。作為情報工作者,必須要“先知”和“知始”,在這個基礎之上,再力求對事件作更深了解,把握其發展變化乃至預見到久遠的未來,即所謂“知化”、“長見”。這樣,其論述便立即可以從“知幾論”尋出淵源了。應該說,戰國末期出現的《呂氏春秋》受到《周易》的深刻影響是不奇怪的,其中反映了我國古典情報思想的發展脈絡。而相近時期相繼出現的大量兵書,其情報思想與《易傳》的“知幾論”互相影響,交相輝映,又反映出我國古典兵學和情報思想的發達和成熟。

2.從情報哲學的角度說,“知幾論”有以下幾點意義

第一,“知幾論”是立足于物質性的哲學觀點。金景芳、呂紹剛指出,“幾講的是辯證法的質變”金景芳、呂紹剛:《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533頁。,“幾”的一開始表現為“微”,再往下發展則成“勢”,乃至成“著”,這便為一般人所能察覺的了。第二,“知幾論”是以預見為核心的情報哲學。葉落知秋。從一片掉下的葉子,人們覺察到秋天來臨。這便是所謂“知幾”。幾是將動未動,或者動之微,但事物將來的結果卻往往可以包含在內,所以《易》之“知幾論”雖從占卜來,但完全適用于我們對情報哲學作相關之探求。第三,“知幾論”特別強調人的主觀努力,強調人的認識的能動作用。“知幾”非特圣人能做到,愚夫愚婦于春種秋收、吃穿住行等處,如果能遵從事物發展規律,安排得合理,也可謂“知幾”。就戰爭來說,敵之攻我,一定先隱蔽其事,秘密其旨,故情報工作者必須善于從一些細微處審慎考察仔細研究,既知其始,更知其化,從一些被常人忽視的表征中窺得玄機,從而為己方戰略決策贏得先機。這樣的情報工作才富于價值,也即所謂“知幾”。第四,“知幾論”反映了情報工作的最基本特征,也包括了諸如獲取情況、分析判斷等情報工作的基本流程。

3.從軍事情報學的學科建設來說,研究《周易》的情報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研究《周易》的情報思想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情報史,尤其是古代軍事情報理論不可或缺的一環。《周易》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兵學產生了深刻影響的一本經典。《周易》的論兵之道使人甚至以其為兵書,如魏源曾說:“易其言兵書乎!元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喪,所以動而有悔也。吾于斯見兵之情。”見《魏源集》上冊,《孫子集注序》。其中的論兵謀略等一直是兵家取法的寶庫。如前所述,《周易》也對我國古典情報理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孫子的“知己知彼”,《管子》的“知形”、“知能”和“知意”,《呂氏春秋》的“知始”和“知化”等,均與其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研究《周易》兵學及情報思想,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知幾論”,便對研究整個情報史有著重要的價值。第二,研究《周易》的情報思想和“知幾論”,有助于填補軍事情報學基礎理論的某些重大空白。今天,情報學的建設正在取得飛速的進步,很多專著相繼問世。但顯而易見的是,與其他學科相比,情報學的基礎理論建設仍然顯出很大不足。比如,有關情報哲學尤其是情報認識論的探討顯得非常不足,幾乎是一片空白。正因為如此,《周易》情報思想及“知幾論”所反映出的深刻內容無疑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以充實和豐富今天相關的理論。第三,批判地繼承《周易》的情報思想,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情報學。毋庸置疑的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礎之上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著濃郁的東方特色。以《周易》、《孫子》、《老子》等為支撐的中國古典兵學,也顯示出獨特的面貌。對《周易》情報思想進行分析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其中的個性和哲學色彩非常明顯。這與整個古代兵學文化的土壤密不可分。今天,軍事情報學的建設已經日見發展,而如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情報學仍是一個具有挑戰性和想象空間的任務。我們不能總是沿襲國外的東西,不能照搬套用。可以說,《周易》情報思想及知幾論所透露出來的濃厚的中國特色,無疑可以為我們建設具有現代中國特色的軍事情報學提供借鑒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宁县| 太原市| 宜兰市| 高陵县| 四会市| 永年县| 宜兰市| 台安县| 通化市| 通海县| 宣汉县| 蒙山县| 宁波市| 衡山县| 桂东县| 屏南县| 简阳市| 青田县| 华亭县| 偏关县| 盘锦市| 来凤县| 大荔县| 股票| 商都县| 临清市| 隆德县| 垣曲县| 柘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商都县| 聊城市| 白山市| 贡嘎县| 古交市| 铜梁县| 渭源县| 广汉市| 柳州市| 海伦市| 基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