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及其現實意義(1)
- 中國傳統文化進企業:文化管理評論
- 楊惠中
- 4645字
- 2016-02-25 16:05:47
明鏡檢視修與為——一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及其現實意義
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積淀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強大的道德力量,閃爍著耀眼的智慧光芒,用傳統文化的鏡子檢視自己的思想行為,就能照出許多不易覺察的“小”來。
我們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孝順了嗎?許多同志可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父母的穿衣吃飯、住房出行都由我供養,我當然孝順了,我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那么你能做到《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嗎?回答是做不到。這只是《弟子規》“入則孝”篇中的前八句,如果看完后面的四十八句,你就更慚愧了。“孝”有三個層次,小孝養父母之身,中孝養父母之心,大孝養父母之志。讓父母長輩晚年有靠、衣食無憂,只是“孝”的低級層次,使父母長輩身心愉悅、心隨所愿,幫助父母老有所為、盡其未竟才是“孝”的最高境界。
第二個問題,你誠信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說,我每天一再檢查自己,給別人幫忙盡心盡力了嗎?與朋友交往誠實守信了嗎?傳統文化圣賢把誠意、誠信作為“三省吾身”的重要內容,對誠意、誠信的重視可見一斑。我們在與朋友、客戶的交往中往往為了一時之快或蠅頭小利把“誠信”二字丟到一邊,而我們卻全然不覺,更不用說“一日三省”了。“父子有親、兄弟有悌、君臣有義、夫妻有敬、朋友有信”是我們每一個人不可回避的五大社會倫理關系。“朋友有信”是說朋友之間一定要以真情相交、信用相交。如若不堅持這一原則,而是“以利相交,則利盡而交疏;以勢相交,則勢弱而交絕”。
第三個問題,你堅持原則了嗎?《論語·學而》有云:“巧言令色鮮仁也。”意思是說,教導別人、指導工作時不堅持原則,總是一副好臉色、一副好腔調,就是缺乏仁義的表現。企業在三項責任制等檢查考核工作中,往往怕得罪人,怕傷及有些單位和領導的面子,在反饋檢查意見時,避重就輕,含糊其辭,王顧左右而言他,甚至文過飾非,指鹿為馬,不尊重客觀事實,嚴重偏離了通過檢查考核發現問題、改進方法、提升工作、強化管理的初衷和本意。在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時,和顏悅色、春風拂面,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如果一味地做不負責任、巧言令色的“好好先生”,勢必要背負“鮮仁”的譴責。
第四個問題,你能堅持修身改過嗎?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的修身之道和內省方法源遠流長,以至董仲舒、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陸九淵等“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明代王陽明也說“故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王文公全書·卷二十六》)。這就是說,圣賢的可貴之處并不是他們不犯錯誤,而在于他們有錯誤能改。作為一名道德高尚的君子,應該有擔當責任的勇氣,做到“知過不諱”。毛澤東非常注重并實踐儒家的內省傳統,1921年,他在致彭璜的信中,曾深為自己中斷反省功夫而自責:“弟兩年半以來,幾近將休養功夫破壞;論理執極端,論人喜苛評,而深刻的自省功夫幾乎全廢。”
第五個問題,你自律了嗎?自律的實質是以倫理道德為標準審視自己,是他律的重要補充,是更高層面、更高要求的自我約束。自律,是成就偉業之基石,凡成功者,必先正其心、修其身,所謂“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為政講究“官德”,“官德”首推自律。如何具備自律的官德呢?那就必須牢記朱熹的“力行”德育思想。正如歐陽修所說:“處身者,不為外物眩晃而動,則其心靜,心靜則智明。”作為企業的領導干部,必須時刻警惕和抵制誘惑,保持思想純潔,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在優秀傳統文化典籍中,對修身立德可資可鑒的經典語錄和論述不勝枚舉,涵蓋知行、謙恭、和合、清廉等各個方面,對檢視自身修為,改過自新大有裨益。
2014年3月于銀川
祖訓猶可鑒——二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及其現實意義
家訓,顧名思義就是對全體家庭或家族成員及其子孫后代修身養德、為人處世、持家立業的訓導和教誡。中國古代著名的家訓有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袁采的《袁氏世范》、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李毓秀的《弟子規》等。
孔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是儒家經世價值觀念的重要內容,而以“叮嚀飭誡”、“條教號令”、“以訓子孫賢智”為目的的家訓則對“齊家”尤為重要。中外文化向來重視“習以養成”。中國儒家認為“人不學,不知義”,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法國大思想家盧梭也曾說過:我們生來軟弱,所以需要力量;我們生來一無所有,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愚昧,所以需要判斷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學校,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響,將會直接關系到人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古今中外很多功成名就、青史永垂的文學家、政治家、科學家,其背后都有深厚的家庭文化作為支撐。也許正是這樣的起點,奠定了他們一生的輝煌。孟母是先秦孔門家訓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家訓史上享有盛譽。孟母在孕育孟子時“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即席子鋪得不正不坐,肉切得不方不吃,對孟子施以“剛直做人,方正做事”的胎教。《三字經》中也有記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是說孟母為了孟子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而三次搬家,看到孟子學習有時不用功,就生氣地剪斷正在紡織的布匹,以此教給孟子發奮讀書、勤學不輟的道理。
中國在先秦時期形成了家、家門、家長、家道等概念。《易經》就有“父子兄弟夫婦各守其道,各盡其責,是治家之正道”的記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典故,是說周成王要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伯禽說:“吾相天下,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尤恐失天下之士。”意思是,我盡心盡力輔佐成王,禮遇天下賢能,一點都不敢怠慢,以至于幾次中斷洗澡和吃飯來處理這些事情。周公以此教育兒子伯禽在治理魯地時要勤勉謙恭,克己奉公,效力國家。周公訓子的故事,在家訓歷史上有特別的意義。孔子曾兩次在庭中教育兒子要學《詩》和《禮》,因此,后人又稱父親的教誨為庭訓。“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則成為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孔門家訓由此開始形成。至今,孔子傳世子孫八十三代、三百多萬人,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者難以計數,這與孔門訓教不無關系。
秦漢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家訓的發展期。這時期的家訓將先秦諸子百家特別是儒家的思想逐漸吸收繼承下來,開始形成體系,與當時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融為一體。西漢太史令司馬談的家訓《命子遷》造就了中國文史巨匠司馬遷。司馬談在家訓中引《孝經》訓子:“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馬氏的家訓對司馬遷影響非常大,以致后來牽連入獄遭受腐刑依然不忘“事君”,不忘“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可見家訓對司馬遷的教化多么深刻,在人生籠罩厄運之時又給了他多么大的勇氣和力量。南北朝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是家訓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譽為家教典范。《顏氏家訓》廣為征引,反復刊刻,有人贊嘆其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顏氏家訓》傳承《四書五經》中傳統文化典籍之精華,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標志著中國傳統家訓走向成熟。如今,人們時常看到聽到的諸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蝦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幼兒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等名言警句,它們都出自《顏氏家訓》,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隋唐宋元時期,中國家訓在進一步成熟中走向繁榮。唐太宗認識到家訓對于造就千秋帝業、萬代治世的作用,專門組織飽學之士編著了皇室家訓——《帝范》和《誡皇族》。家訓一經皇家標領,便在民間百花齊放,歐陽修、包拯、朱熹、袁采等社會名流紛紛編撰家訓,所以家訓在中國興盛起來。其中,以袁采的《袁氏世范》最為經典。袁采雖卑為南宋時的小縣令,但以廉明剛直著稱。他撰寫的《袁氏世范》堪比《顏氏家訓》,久負盛名。
家訓在明清兩代進入鼎盛時期,明末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編撰的《朱子家訓》和清初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編撰的《弟子規》為這一時期家訓的扛鼎之作。《朱子家訓》集儒家做人處事方法之大成,其立論思想植根于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極為博大精深,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等,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義。《弟子規》至今仍廣受歡迎,為幼兒、小學教育的熱門讀物。
中國歷代家訓旨在教人立身處世、待人接物和讀書治學的方法,培養濟世理想和淡泊胸襟,熔鑄光明偉岸的道德人格,是一盞盞為人照亮心路歷程的明燈,集中體現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想,融匯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4年4月于銀川
詩意禪味酒中趣——三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及其現實意義
吃喝宴請之所以被列入中央“八項規定”、“六條禁令”著力反對的負面清單,是因為飯局酒場背后隱藏太多的貪腐內幕、庸俗關系,滋生太多的鄙陋之氣、奢靡之風。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飲酒充滿了風雅情致,其中不乏詩意禪味和曠達情趣。
酒到底是誰發明的?有的說是上皇,有的說是儀狄,有的說是杜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地說,從酒的起源到酒的盛行再到酒的普及,其文化形態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酒剛發明的時候是一種奢侈品。何以見得?有詩為證:“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芬芳”,糧食的剩余為酒的釀制提供了物質條件。中國是一個容易被饑餓困擾的國度,饑餓給中國人留下過揮之不去的記憶。詩中描寫的時期,應該是生產力相對發展了,一些富足人家有了剩余糧食,飯菜吃不完,倒在桑林之間的空地上,日子久了散發出濃郁的香味,據此原理,人們逐漸掌握了釀酒的技術。但應該認識到,發明酒的那個年代,有剩余糧食的人家還是極少數。在漫長的古代社會,勞動者的饑餓狀態是普遍而持久的。西漢初年,統治者推行“休養生息”的農耕政策,國庫日漸充盈,錢兩經年不用,連拴錢的繩子都腐爛了,但仍有老百姓處于“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饑寒境地。即便是盛唐,也只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很多朝代一遇戰爭和災荒,人吃人的慘相也屢見不鮮。在那些連肚子都填不飽的朝代,喝到酒不但對于一般人家來說是很奢侈的,就連官至吏部郎的畢卓也常常望酒興嘆。西晉的畢卓,酷愛喝酒,但他從不貪贓枉法,以至無錢買酒。有一天夜里他酒癮大發,跑到鄰家偷酒喝,酒醉被捉,大家方知是吏部郎。畢卓盜酒的故事后被傳為千古美談,齊白石老人對這個人物十分喜愛,多次引為題材作畫,并在畫中題寫“宰相歸田,囊中無錢。寧肯為盜,不肯傷廉”的小詩,針砭時弊,告誡后人。
以稀為貴,以貴為寶。發明酒的時候,人類社會的糧食剛剛有了剩余,因為用來釀造美酒的糧食非常有限,所以釀制出來的酒也很金貴。酒主要用于國典、祭祀、敬祖等莊嚴尊貴的場合,管理酒品的官員也是“皆有豪帥之名”,極有成就和權威,非常受人尊崇。文字學家根據酒起源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考證,認為“酒”與“酋”、“奠”、“尊”等字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也有幾分道理。據此,可以說在酒的起源時期,酒文化是一種宮廷文化、嚴肅文化,以后演變為士人文化、風雅文化,再以后才逐漸發展為平民文化、通俗文化,這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包括農業的發達程度、釀酒的技術工藝、百姓的消費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