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關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四個關鍵問題的緊急回答(2)
- 中國傳統文化進企業:文化管理評論
- 楊惠中
- 2869字
- 2016-02-25 16:05:47
三、傳統文化對于企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企業文化管理》一書強調,中國企業在與國際交流中最具生命力的還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那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傳承下來的豐厚歷史遺產,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其影響厚重而深遠。傳統文化思想對于中國企業文化的積極影響集中體現在“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剛健進取的民族精神、和諧合作的思想方法、崇德重義的企業倫理”。“以人為本”,用中國傳統方式來說,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即所謂“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為貴”,這種思想直接引申出重視人才、尚賢任能的觀念。它帶來的啟示就是,企業的管理者要在企業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文化氛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重要內涵,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培植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有助于形成剛健進取、奮發圖強的企業文化,鼓勵企業員工在困難面前矢志不渝、愈挫彌堅。注重和諧與合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孟子在國家事務管理方面提出了上下和諧的思想,闡述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題。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建立“和合”的文化氛圍,對內可以使企業員工與企業經營者、所有者齊心協力、共創價值,對外可以使企業與社會各界朋友建立協作關系,實現利益共享。中國傳統文化高度推崇道德和道義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的思想,體現在企業倫理上就是“價實”、“貨真”、“質優”、“守義”,這既是企業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是企業的行為準則,只有建立這樣一種誠信的文化,才能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也許大家不會想到,傳統文化還能為企業管理的某些細節提供啟發,譬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如果將這幾句話中的“父母”改成“師父”或“領導”,那么執行力弱的問題就好解決了。又譬如“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弟子規》)。這兩句話,被認為是對安全規程的另一種詮釋。企業礦井的工作面、掘進頭,電廠、裝備制造的運行車間,工程項目的建設工地,一般空間狹小、光線暗淡、情況多變,在路過設施、設備、工器具時,盡量距離其棱角遠一點,以免被其銳器所傷;拿空杯子的時候,要像拿裝滿水的杯子一樣謹慎。如若不加小心,一旦滑落,就有可能“杯碎足痛”。再譬如,在井下,甲、乙兩名礦工往礦車上搬運液壓支柱,通常情況下,兩人一起用力,柱子就會被平穩地放入礦車內。結果,甲礦工沒有將柱子握實,且不肯用力,乙礦工心眼實在且不惜力,柱子從甲礦工的手里脫落,改變了正常運動的軌跡,重重地砸在了甲礦工的身上,偷奸耍滑換來殘疾一生,教訓十分慘痛。另外,“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弟子規》),還是對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從業的警示教育。這兩句話是說,如果身體受到傷害,留給親人的是擔心和憂愁;如果德行出了問題,就會使親人蒙受羞辱。雷政富在被宣判五天后,自己的老父親去世,八十多歲的老母親送走老伴后,望著當年雷政富離家求學的村頭小路悵然若失:“好好的,當得啥子官嘛……”是的,當官不但要有“官能”,更重要的是要有“官德”,否則,“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四、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及其核心價值體系的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眾實踐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化,是繼承人類優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它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共同構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所以有很強的創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是因為其不斷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在實踐中創新發展。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價值體系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價值體系是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的傳承。二者相輔相成,共榮共生。
人類思想文化的發展,猶如一條長河,川流不息,奔騰向前。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傳承,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與發展。當代社會所提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然會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和精髓。儒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已經告訴我們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道理,于是黨和人民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指導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理論,《尚書》中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唐太宗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主張治國須利民、裕民、惠民。而今天,我們黨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提出“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把改善民生放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位。《論語》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崇尚“仁義禮智信”,向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于是我們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在諸子百家中,墨翟把勤儉節約踐行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孔子也主張“節用而愛人”,為此,中國共產黨人向來反對鋪張浪費的奢靡之風,新一屆黨中央順應社情民意提出了轉變作風、厲行節約的“八項規定”。社會主義文化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元素,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化因其博大、開放,所以能包容萬物,能不斷從外界汲取營養并進行發展創新,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東漢末年,印度的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對我國原有的文化系統產生了很大沖擊。三百年后,中華文化非但沒有弱化,反而將佛教文化消納、融合,使其成為自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內部產生的聚合裂變效應催生了其質的變化,從而為締造一個強盛的王朝——唐朝,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今天的中華文化依然經受著西方文化的沖擊和考驗,但是憑借中華文化強大的吐故納新、新陳代謝能力,兼收并蓄,強魄健體,定能將中華民族帶到另一個鼎盛時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指日可待。
《周易》曰:“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大學》云:“究天人之際,求天下為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企業”活動的主旨和要義就是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條主線,以全面提升員工素質為切入點,以培育善德、務實的優秀企業文化為著力點,堅持“去蕪存菁、察古鑒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全面挖掘和闡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大力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將其融入到我們的企業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為企業大發展、新跨越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2014年11月于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