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及其現實意義(2)

酒具有宣泄和排解情緒的現實功能,酒有時候受到人們的鐘愛,正是憑借自身具備的這一優勢。特別是男人,“淚泗不輕彈,凄苦自深埋”,內心深處承載的壓力和苦水,不能像女人那樣用眼淚和哭鬧來釋放和傾訴,于是借酒澆愁,讓心理始終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不致情緒失控產生非理性的舉動。于是,男人在人生旅途上有一個呼之能來,揮之即去的忠實朋友,那就是酒。酒是一種烈性的帶有很強刺激性的飲料,注定是狂放粗糲、風格硬朗男人的尤物。酒成全了很多三國梟雄、水滸英豪的美名和佳話,似乎有了酒,英雄的形象就會更加飽滿和生動,更加容易被人們津津樂道、千古傳頌。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溫酒斬華雄”、武松“醉打蔣門神”等評書名段被說書藝人一說再說,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樣,喝酒主體的性別差異就漸漸濃厚起來,豪飲成為男人的專利,倘若逼迫弱柳扶風、嬌喘微微的女子強喝牛飲,不是殘酷無情,便是大煞風景。女子飲酒也往往被看作是不雅或有失風化。當然也有例外,不是所有女子飲酒都有傷大雅,女子喝酒也有喝出千古絕“醉”的,有兩個幸運而光彩炫目的人物,那就是楊玉環和史湘云。說幸運是因為她們沒有因為醉酒而落下一個輕佻浮浪的名聲,說光彩炫目是因為她們用行為藝術展現和渲染了自身的美,為中國文學藝術長廊增添了兩個色彩絢爛、魅力四射的人物形象。《貴妃醉酒》描寫的是楊玉環醉酒后面若桃花、嬌艷慵懶的媚態,是美女特有的那種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史湘云醉臥芍藥煙》展現的是史湘云醉酒之后身臥石凳、頭枕花瓣,蜂飛蝶舞、落英繽紛而全然不知的憨態,她完全與大觀園的天地萬物、湖光山色融為一體,宛若一位至真至純的仙子,這個率真無邪、美善光鮮的形象,是青春、灑脫、自由、歡樂的化身,在銅臭和功名構筑的賈府,偶爾看到這一可掬可親的形象,著實讓人羨賞和驚喜。

酒在中國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喝酒不知什么時候成為他們的風尚、情趣和價值認同。“古來圣賢多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這似乎本末倒置,不得要領。一個作詩的人,不以詩作留名,卻以喝酒立萬,足見文人對酒的倚重和酷愛。這種風氣以致影響到封建王朝覆滅以后的知識分子,潦倒書生孔乙己,被人打折了腿還連蹭帶爬地到咸亨酒店來沽酒,即便只有茴香豆下菜,依然要標榜自己的文人身份。酒曾經給這些文人無盡的靈感、才情和風雅,也正是如此,中華民族的文學寶庫中多了膾炙人口、堪稱佳作的“酒詩”。詩人們在酒中寄托了無限的情感和思緒,例如王維《渭城曲》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營造出一種邊關餞行故人別離的傷感情調;李白《將進酒》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和曹操《短歌行》中的“人生幾何,對酒當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充滿對似水流年、韶華易逝的感喟;李白《客中行》中的“蘭陵美酒郁金香”和王翰《涼州詞》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和向往;李白《月下獨酌》中的“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寫詩人醉在酒中,自得其樂,寫盡醉酒的樂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看似恬淡閑適的歸隱生活卻溢滿陶淵明一酒壺的山水琴瑟松菊風露,讓人感悟他那高山流水般奔流不息、日夜有聲的心跡和情愫。

酒對詩意境的營造是獨到和精妙的,往往著一酒字,盡得風流。李白《月下獨酌》中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說詩人有了喝酒的雅興,卻無人作陪,只好與月亮對飲,卻忽然發現陪酒的還有自己的影子,于是喜出望外,喝酒的興致更濃了。詩人、月亮、影子相映成趣,渲染出溫婉唯美、情趣盎然的意境。“漫天大雪,黃泥小屋,三五老友,一壺熱酒”,大雪紛飛,寒氣逼人,有老友和熱酒的小屋卻是熱氣騰騰,色彩對視覺的沖擊,強烈對比形成的張力,給人印象深刻,一組物象的簡單羅列,卻溫情脈脈、溫馨無比,返璞歸真、融入自然的精神訴求躍然紙上。現代詩人余光中則將人飲酒后的精神世界刻畫得極為細膩,“酒落豪腸,七分化為月光,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張便是半個盛唐……”區區酒水竟會幻化出柔美、俠義、豪氣等諸多精神元素,小小酒杯承載的不僅僅是俠骨柔腸、琴心劍膽,還有快意江湖、縱論天下的氣魄與豪情!

當酒漸漸走下神壇,走出宮廷,走出士族階層,擺上尋常百姓家的餐桌時,酒的神圣、尊貴、風雅也就變得通俗和流行了。老友相逢,好“酒”不見,小酌幾杯,把自個整一微醺,也不失一份快意與灑脫。

2007年8月于吳忠

知命者不怨天——四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及其現實意義

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曾說過:“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天則無志。”意為,把自己認識清楚的人就不會輕易抱怨別人,能夠充分認知命理,并敢于改造命運,善于掌控命運的人是不會抱怨上蒼的。如果一味抱怨命運,就會失去立志進取的精神和氣魄。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典籍《了凡四訓》中,明代學人袁學海先生以自傳體形式為我們講述了其長期不斷行善積德,最終改變命運的故事。袁學海是明朝萬歷年間人,家住江南吳江。年少之時,家境清貧,習醫謀食。有一次行到慈云寺內,遇到一位姓孔的長須老者。老者相貌不凡,飄飄欲仙,精于“皇極數”算命之術。于是袁先生請他回家,先以家人的八字請他算,果然靈驗如神,又以自己的八字請他詳批終身。孔術士一點也不含糊,算定袁先生次年縣考得第十四名,府考得七十一名,提學考得第九名,又算定某某年考取廩生,某年考取貢士,而且算定袁先生不能登科第,只可做三年小官,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終于正寢,且無子嗣。到了第二年,孔術士所算袁先生的三個考試結果全部應驗。又過了二十年之久,孔術士所算的種種吉兇又完全應驗。因此,袁先生深信人生進退禍福,都是命中定數,絲毫不可勉強。從此不做任何妄想,一切任由命運安排。

后來因事前往南京棲霞山中,遇到一位高僧云谷禪師,為袁先生闡述了“命由己造,福自我求”的改命原理,并且鼓勵袁先生不要做“任由命運擺布”的凡夫俗子。經過了云谷禪師的開導,袁先生大有所悟,下定決心創造自己新的命運,并取“了卻凡俗”之意,將“學海”之名改為“了凡”。于是他深刻反省,將往日自己之罪過盡情發露,以至誠之心,一一懺悔。然后立誓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并將自己所行的善惡之事,每日記錄下來。不到兩年,雖然三千善事未滿,但已經中到舉人,以前孔術士算定的命數已經不靈了。但因袁先生未能嚴謹自持,所行善事,有時將功抵過,故此歷經十年才完成三千善事,而袁先生也已經由舉人中到進士,官任直隸寶坻縣令之職。他已深深領悟到勤積善德之益處,于是又立誓許三千善行,以求子嗣,果然之后生下一子。其妻袁夫人也非常賢淑,盡力助夫行善,或施濟貧病,或買物放生。袁先生日日與人為善,廣施仁政,后來繼續行善不輟,而至萬善,未有求而壽至七十四歲高齡。他的兒子袁天啟也中到進士,官授廣東省高要縣令之職。這就是袁了凡先生勇于反省自己的過錯,長期不停地勤行善德,將原來天“注定”的命運完全改變的圣績。

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80%要靠人際關系和社交智慧。中國也素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古訓。《了凡四訓》中,袁先生嚴格按照“立命——改過——積善——謙德”的要求去修行,首先建立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秉持和推崇的“五倫關系”,即“父慈子孝、兄悌弟恭、君仁臣忠、夫義婦德、朋誠友信”。即便是現代倫理道德,也不外乎父子、兄弟、夫妻、上級下屬、朋友同事這五種人際關系。袁先生身體力行構建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家庭和睦、鄰里親善、群眾基礎扎實、領導也喜歡,為自己“及科第”、“得功名”鋪平了道路。試想,有誰不喜歡一個常躬身自省、克己助人、樂善好施、廣結善緣的人呢?又有誰會輕易拒絕一個知書達理、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呢?據現代科學研究,良好的人際交往不僅有助于事業發展,還是人格發展、身心健康、獲取安全感和人生幸福感、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甚至遠遠超過成功、名譽和地位。我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學專家丁攢教授曾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類的各種病癥起初往往是由于心理失調帶來的神經紊亂所致,這也就不難揭示袁了凡先生長壽和子嗣綿延的秘訣所在了。

《了凡四訓》一書教誡后人認識命運真相、改變命運軌跡,斷惡修善、積德累功、修身立命,獨到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充滿清新、樸素、向上的氣息。香港中華道德學會贊美此書“不被命運所縛,自強不息,改造命運”的精神為社會大眾找到了奮斗的動力、光明的前景,稱此書是創造幸福的寶典。《了凡四訓》在近現代也備受曾國藩、稻盛和夫等大家名流的推崇,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之書。

曾國藩也是一名善于改變命運的高手。小時候的曾國藩是一個標準的笨小孩,甚至還遭遇過梁上君子的奚落。他胸襟也不算大,和普通人一樣,在人生中有過巨大的遺憾。但他的智慧中有一個關鍵詞就是“自我教育”。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最大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曾國藩能夠做到深刻反思與反省,并以一個崇高的信仰來要求自己、檢查自己,而這個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與“仁愛忠恕”的道德精神。他小時候資質平庸,讀書進步很慢,但是他認識到自己駑鈍,所以常常徹夜用功。他年輕時心胸不夠開闊,可他在日記里反思得最多,后來也越來越能容人。梁啟超認為,曾國藩最大的過人之處就是他在反思、反省和學習中不斷進步,并且這個過程終其一生都沒停止。曾國藩不喜空談,能夠真正從實踐中總結出人生中最質樸、最有用的經驗與道理,然后毫不遮掩地用它來教育自己、教育家人、教育后人。所以,曾國藩才能一改他本應極其普通的人生,成為一代大儒圣哲,成為清代名臣,成為湘軍的創立者和洋務運動的開創者,成為受人景仰的教育家。

曾國藩深信“讀書改變命運”。他認為讀書也是一種修身立命的途徑和方式,且對人生能起到三個關鍵作用。一是可以立志,可以培養人生信仰,從而發掘人生的意義,成就人生的價值。二是可以立身,讀書可以拓展視野、掌握知識,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專業特長。有特長才可以立足于社會。三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智慧、情操與價值觀。曾國藩對讀什么樣的書,怎樣讀書,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一是讀經典;二是一書不盡、不讀新書;三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讀書。一個人只有精神世界強大,才能在現實世界強大。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為曾國藩,與他以儒學作為畢生的信仰和理念是分不開的。曾國藩有一件事最舍得花錢,那就是買書。他從小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后來終其一生,不論再忙再累,仗打得再兇險,甚至兇險到要喪命的地步,他也把書帶在身邊。到了晚年還勤奮讀書,最后把左眼都讀瞎了,所以他曾戲稱自己是書癡。他晚年總結人生的時候,曾經寬慰地對孩子們說,自己一生是“無一日不讀書”!只要做到了這一件事,這樣的人生就值得驕傲與自豪。

曾國藩立志要當一名勤勉清廉的好官。他認為人生當有八件根本,其中就有做人做官的品行要求:“事親以得歡心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在當時清政府設置的六個部中,曾國藩有五個部的履職經歷,間或兼任地方大員。在其任上,他鞠躬盡瘁、知人善任、重任堪當、銳意精進,為國家恢復經濟、延攬人才、整頓綱紀和為黎民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做了許多貢獻。后來,他又組建湘軍、興辦洋務,造就一世功名偉業。特別是戰亂平定后,曾國藩在把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成就和班底當成私產還是國家公產的選擇上,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后者,主動裁撤湘軍,轉而去推進洋務運動,彰顯了其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高風亮節和高瞻遠矚的胸襟氣度。曾國藩被稱為“貧窮的富豪”,其清廉的官名一直被世人所津津樂道。他曾經對子孫說:我以當官發財為恥,以當官貧窮為榮,我將來留給你們的遺產中,要是有我做官掙來的錢,我死都不瞑目。

曾國藩也很有自省自律的精神和悔過改錯的勇氣。如果總結曾國藩的一生,“自省”這個詞,真是非他莫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屯昌县| 南阳市| 屏边| 灵宝市| 巨野县| 比如县| 开阳县| 和平区| 遂昌县| 杭锦旗| 密云县| 应用必备| 大安市| 米易县| 临澧县| 嘉兴市| 红河县| 海盐县| 荆州市| 奉贤区| 阳信县| 荥阳市| 长春市| 衡南县| 互助| 棋牌| 兰州市| 南投市| 航空| 屯门区| 曲阳县| 新和县| 会泽县| 新巴尔虎右旗| 阳朔县| 友谊县| 吴堡县| 康定县| 黄浦区| 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