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3)
- 亞里士多德的智慧
- 劉燁 曾紀軍
- 4899字
- 2016-04-08 11:13:47
活動性實體也同樣適用質料和可能性統一對立的揚棄性理論,這都是在可感知事物之中的。但相對的則是在可感性事物中。質料是積極的活動者,而可能性是消極的活動者,因為它是被動變化著的。作為實體的本質,質料的復雜程度要超過“可感性實體”的內容。但它仍舊是變化的主體,只是不像“可感知的實體”那樣存在著形式上的差異,它的形式變化的范圍是隱晦的,甚至是無法辨別的。在形式變化的環節中,只有目的的實現,而沒有可感知的表象存在,這是因為相對于質料和可能性兩個穩定和變化的極端,在此處到彼處的效應里,不存在著簡單的推動原因,不是像“可感知實體”那樣“從一個事物轉化為另一個事物”或“某物變化了狀態”——重要的是,“活動性實體”是在質料內部發生的變化,是由目的推動的變化,是逐步的,隱性的,所以,這種實體的形式就要受質料和活動性雙重因素的影響,在這里,目的就是這種變化的推動力。
“絕對的實體”即真理是最高一等的實體。它的特點是:自在自為地存在;現實性、可能性;其他事物的推動者。在“絕對的實體”或“真理”中,實體的本質就是活動性本身,即現實和潛能的統一體,由此,實在性和可能性便高居任何事物之上,它的變動、規定都是由自身的規定性和自發性決定的。
人類思維是有限的,絕對實體的活動是無限的。如果用有限的思維思考無限,無限的一部分內容便會進入有限的思維。活動性也因此影響人類自身的思維。而真理則是客觀實在進入主觀思維的表現,由此,我們便了解到真理,同時也成為了真理的一部分。真理作為在思維中運動的內容之一,它是反復工作著的對象和可能的發展方向,這便形成了理智。作為一種現象和運動,思維是一切事物中最高級的,它是絕對實體本身,也是我們和世界最本質的聯系,是實在和能力的統一。惟有思維才是真理,才是世界的本原。思想是一切形式中關乎第一性的,“是精力最充沛、最受尊敬的”,是一切事物中最能體現神性的東西。思維是構成一切物質的本質元素,同時在思辨時,物質的一部分也轉化為我們自身。
所以,思辨形式的構成是判斷一個事物真實和虛假的標準。
六、感覺·經驗·技藝·智慧
在感覺、經驗、技藝、智慧中,顯然智慧最為人推崇,經驗和技藝在智慧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個最先發明技藝的人和一個有經驗的人相比,往往讓人覺得更有智慧。而感覺則是普遍存在于動物之中的,人獨立于動物之外在于人可以由感覺產生記憶并聯系成經驗。
求知是人的本性之一。其標志就是我們對感覺的愛好,因為除了它們的用處之外,它們本身就被喜愛。在諸感覺中,人們尤其喜愛視覺。其理由是,在所有感覺中,視覺最能幫助我們認識事物并揭示事物之間的差別。
動物同樣因為本性而天生具有感覺能力,一些動物可以由感覺產生記憶,另一些則不能。因而與不能記憶的動物比較,前者更為聰明而易于學習;那些不能聽到聲音的動物盡管是聰明的,但它們不能被教導,例如蜜蜂以及任何可能與之相似的其他族類的動物。但是,那些在記憶之外還具有這種聽覺的動物則可以被教導。
許多動物都僅憑表現與記憶生活,只有很少數會依經驗而聯系,但人則與之不同,人類的生活還通過技術與推理來維系和發展。人們從記憶產生出經驗,這緣于人類對同樣事物的多次記憶,最后產生出關于某一單個經驗的能力。經驗與科學、技藝極為相似,其實,人們就是通過經驗而獲得科學與技藝的。當其由經驗獲得的許多概念得出一個關于一類對象的一般判斷時,技藝就出現了。
經驗在活動時是十分重要的,它的作用不亞于技藝,而且人們往往通過經驗的幫助獲得成功。理由在于經驗是個別的知識,技藝是普遍的知識,而行動和生產都是涉及個別事物的。然而,我們認為,知識與理解,屬于技藝更甚于屬于經驗,并且我們設想技藝家比有經驗的人更有智慧。這是由于前者知道原因,但是后者卻不知道。因為有經驗的人認識事情是這樣的,但并不知道為什么,而技藝家知道為什么是這樣。由此,我們也認為在每一項手藝中,匠師比之一般工匠更為可敬,知道得更多,而且更有智慧,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從事的工作的原因。這樣,我們把他們看作更有智慧,不是由于能夠行動,而是由于他們具有理論和知道原因。一般說來,一個人知道或不知道“原因”的一個標志,是前者能夠教別人,因而我們認為技藝比之經驗是更加真實的知識,因為技藝家能教別人,而僅僅有經驗的人則不能。
的確,感覺可以為我們提供特殊東西最權威的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感覺就是智慧。但也必須注意,并非所有的感覺都是智慧。感覺并不能告訴我們關于任何事物的“為什么”。例如,火為什么是熱的?它們僅僅說:它是熱的。
最先發明了超過人的普通知覺技藝的人,會受到人們的崇敬,因為他被認為是有智慧且優于其他人的人。當然,其發明有用的東西也是原因之一。但當更多的技藝被發明時,其中有些是直接指向生活的必需的,另一些是為了娛樂的,后者的發明者自然地總是被看作比前者的發明者更加聰明,因為他們的知識的分支并不是指向實用的。當所有這樣的發明都已建立起來時,那種并不為了提供愉悅或為了生活必需的科學就被發現了,并且是在那些人們最先有了閑暇的地方,這就是為什么數學技藝首先在埃及被發現的原因——那里的祭司等級被允許享有閑暇。
一個有經驗的人被認為比有感覺知覺的人更有智慧,技藝家比有經驗的人更有智慧,匠師比機械地工作的人更有智慧,而理論性的知識比生產知識具有更多的智慧本性。由此可以看出,智慧是關于某種原理和原因的知識。
七、探尋科學的本性及目標
在這里,亞里士多德顯然繼承了其師柏拉圖“哲學王”的意識,在他看來,所有的事物必定屬于那有著最高程度的普遍知識的人,智慧的人不應接受命令,而且他不應服從別人,相反,較少智慧的人應當服從他。顯然,擁有“哲學”的人才配有以上的“資格”。
假設智慧的人知道幾乎所有的事物,而且相當廣泛,雖然他對每一事物的細節沒有什么貢獻,但那些能夠克服學習困難的、理解一般人不容易懂得的事物的人,仍是智慧的;在知識的每一個分支中,那些能夠更確切、更有能力教導原因的人是更為智慧的。而且在各門科學中,由于其本身特性以及為了認識它而加以追求的科學,比之于為了它的結果而加以追求的科學,更具有智慧的本性;而高級的科學比之于輔助的科學,更具有智慧的本性,因為智慧的人不應接受命令,而且他不應服從別人,相反,較少智慧的人應當服從他。
擁有最高程度普遍知識的人也必將擁有所有的事物,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能夠歸屬于普遍事物的所有事例。并且,總的來說,這些最普遍事物都是人們最難認識的,因為它們都是離感覺最遙遠的。并且那些最嚴格的科學幾乎都是處理第一原理的,因為那些包含較少原理的知識比之于那些也是附加原理的知識是更為嚴格的,例如算術較幾何學更嚴格。研究原因的知識也是更加有能力教導的,因為那教導的人都是述說每一事物的原因的人。原因就是最可知的知識,因為通過它們以及從它們出發,所有其他事物都得以認識。
驚奇使人們對最初感到明顯困難的問題進行思考,這也就是哲學思考的開始,進而對較重大困難問題的思考。例如關于月亮、太陽和星辰的現象,以及關于宇宙的生成的問題。而且一個人在困惑和驚奇的時候,自認為是無知的,因此他們是為了免于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他們是為了認識而追求科學,而不是為了任何實用的目的。因為那是在幾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以及提供舒適娛樂的事物都已得到保障時,才開始尋求那樣的知識的。那么,很明顯,人們不是為了任何其他利益的緣故而尋求不是為了別的人而存在的,所以我們追求這門作為惟一自由的科學,因為它只是為了它自身的緣故而存在的。
人對事物的驚奇大致是這樣開始的。如像他們關于自動的窄線木偶,或關于冬至、夏至的至點,或者關于四邊形的對角線與其一邊的長度的不可通約性的驚奇;因為對于所有還沒看到原因的人來說,它無疑是令人驚奇的,竟然有一種東西,即使用最小的單位也不能度量。但是,我們必須終止于相對立的狀態,正如諺語所說,較好的狀況就是當人們學習到原因的時候。因為沒有什么事情比對角線如果變得可以通約會更加使幾何學家吃驚的了。
八、關于真理的探索
亞里士多德認為,真理探索是有難易之分的,人們對真理的認識往往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而哲學也是真理。引出真理的東西都是與存在有關的,它們也是最為真實的。
真理的探索,在不同的意義上,其難易程度是不同的。表現這一點的事實是:沒有一個人能完全探索到真理,而另一方面,我們全體又不會失敗,每一個人對于事物的本性都能說出某些真理。當一個人對于真理的貢獻極少甚至沒有時,通過所有人的聯合則積累了數量相當大的真理。因此,由于真理像諺語中所說的:“誰會弄錯門呢?”這樣看來,它又是容易的。但是,我們擁有整體而不能掌握部分的情況則表明它的困難。
困難分為兩類,其原因不在事實之中,而在我們的認識之中。因為正像蝙蝠的眼睛對于白天的光輝一樣,我們心靈中的理性對于事物也是如此。這些事物在本性上是非常明顯的。
因此,對那些我們可以同意其看法的人,我們去感激,而對那些看法比較膚淺的人,我們同樣去感激,因為他們同樣為思想貢獻了力量。對那些表達了對真理看法的人們,可以這樣說,因為我們從一些思想家那里繼承了某些意見,而這些思想家又得歸功于前人。
哲學作為真理的知識這一提法是正確的。因為理論知識的目的是真理,而實踐知識的目的是活動,因為即使為了實踐活動的人考慮到了事物是怎樣的,他們也并不研究永恒的東西,而只研究那些相對的東西和在當前的東西。但是離開原因我們就不知道真理;而且一個事物,如果由于它的緣故,一種性質也屬于其他事物,那么這個事物就在較高的程度上具有這種性質。所以,那引出真理之為真的東西就是最真的。也沒有任何它們存在的原因,而是它們自身就是其他事物存在的原因。所以,正如每個事物都是與存在有關的,它也是與真理有關的。
九、事物的開端
提到事物的開端,我們往往會想到“開始”,亞里士多德對開端進行了六種闡釋,并提出開端的共同性質就是“第一的東西”,從它出發的事物可為存在的,也可變為存在的,亦可得以認知,它們可內在于事物,亦可外在于事物。
“開端”的意思是:(1)事物的那個部分,一個東西可以首先從它移動,例如一條線或一條路,在相反方向的每一面都有一個開端;(2)那個點,從它出發每一事物可以最好地產生出來,例如一個研究的活動有時應當不是從最原始的或者從論題的起點開始,而要從容易學習之點開始;(3)一個事物,作為內在的部分,某事物由它得以首先變為存在,例如一條船的龍骨和一座房子的地基,至于動物,有人認為是心臟,另外的人認為是頭腦,還有的人認為是具有這個性質的其他部分;(4)一個事物首先從它(不是作為一個內在的部分)開始變為存在上,并且運動和變化自然地首先從它開始,如像一個小孩來自他的父親和母親,一場戰斗來自污辱性語言;(5)那樣一個東西按照其意志使得運動的東西運動起來,使得變化的東西發生變化,例如城市中的長官,以及寡頭、君主和僭主都被叫做治理者,在技藝中也有這樣的稱呼,特別是在建筑技藝中;(6)一個事物可以首先由它而得以認識的東西,——這也叫做事物的開端原理,例如假設是證明的開端。
“開端”的共同性質是“第一的東西”,而從其出發的事物可為存在的,也可變為存在的,亦可得到認知;它們可內在于事物,亦可外在于事物。因此,自然是一個“開端”,而且元素、思想、選擇以及實體和終極因也是“開端”——因為善和美在許多情況下都是認識和運動的開端。
十、事物的原因
“為什么一個人散步?”“為了成為健康的人。”我們自認為指出了原因。事實上,這是談到原因時的意義。亞里士多德總結了四類原因,一般說來,我們所提到的原因都可以歸納其中。
“原因”的意思是:(1)那個作為內在的東西,一個事物由它變為存在,例如青銅是雕像的原因,銀是杯子的原因,以及包括這些的類都是原因;(2)形式或模型,亦即本質的定義和包含這個的類,以及包括在定義中的部分;(3)變化或靜止從它首先開端的東西,例如,作出計劃是行動的原因,父親是小孩的原因,而一般說來,制造者是制造出的事物的原因,變化產生者是變化的原因;(4)目的亦即一個事物是為了它的緣故的那個東西,例如,健康是散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