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士多德的智慧
最新章節(jié)
- 第31章 亞里士多德的人生論(5)
- 第30章 亞里士多德的人生論(4)
- 第29章 亞里士多德的人生論(3)
- 第28章 亞里士多德的人生論(2)
- 第27章 亞里士多德的人生論(1)
- 第26章 亞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論(3)
第1章 序言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被視為柏拉圖之后世界古代史的另一位大思想家,被馬克思和恩格斯譽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最博學的人”。
亞里士多德出生于古希臘北部色雷斯地區(qū)的斯塔吉拉城,從小對自然科學特別愛好,也很鉆研,在17歲時前往雅典的柏拉圖學園,追隨老師柏拉圖學習和研究達20年之久。他好學多問,才華橫溢,成績突出,柏拉圖夸他是“學園之靈”。
柏拉圖死后,亞里士多德離開學園,到小亞細亞愛索斯一帶講學。公元前343年,擔任亞歷山大的宮廷教師。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創(chuàng)建了呂克昂學園。公元前323年,亞里士多德因政治原因被迫逃離雅典,來到歐比亞的加爾西斯,次年謝世。
亞里士多德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他創(chuàng)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fā)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邏輯學方面,亞里士多德是形式邏輯學的奠基人。他認為,邏輯學是一切科學的工具。他提出了所謂的三段論。這個理論在后來的2000年內,在西方一直是惟一被承認的論證形式。
在倫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是所謂“黃金比例”。他認為,人不應該偏向哪一個極端,惟有平衡,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
在天文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了運行的天體是物質實體的學說。他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
在物理學方面,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只有在一個不斷作用著的推動者直接作用下,才能夠保持運動。可以說,在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大廈沒有構建起來之前,整個西方世界都被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統(tǒng)治著。
在生物學方面,他對500多種不同的植物動物進行了分類,至少對50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鯨魚是胎生的,還考察了小雞胚胎的發(fā)育過程。
在教育方面,他認為理性的發(fā)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使他們的身體、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諧地發(fā)展。
亞里士多德還曾提出許多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概念,如極限、無窮數(shù)、力的合成等。
本書從亞里士多德的核心思想出發(fā),對其形而上學、倫理學、邏輯學、公民教育論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和解讀,另外,對他的幸福原理和人生觀也有一個全面而精練的介紹。從某種程度上說,本書是亞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思想的濃縮,是廣大讀者了解其思想精要的一個便捷渠道。
劉燁
2007年夏于北京讀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