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嫌惡
在嫌惡的情緒中,明顯有疏離成分,雖然這一點不像其他情緒的疏離成分那么為人所知。在生理方面,胃壁受某種刺激,就會惡心甚至嘔吐,可是,在心理方面,要產生“嘔吐”是有某些意圖的,情緒的疏離性因素在此明白可見。嫌惡情緒造成的結果印證了我們的看法:嫌惡是一種姿態,由嫌惡而產生扭曲面容即象征對周圍人的輕視、厭惡,以及對此問題解決的拒絕。
找借口脫離不快的情境,這個情緒的誤用是便利的方法——假裝惡心不難,一旦裝出來了,這個人勢必要離開聚會的場合。沒有哪一種情緒可以像嫌惡這么容易佯裝,只要稍加練習,任何人都可以發展成佯裝惡心的高手。于是乎,一個無害的情緒就變成對抗社會的有力武器,或借此成為逃避社會的借口。
4.恐懼和不安
不安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這種情緒不僅是一種疏離性情緒,而且還會造成對別人的束縛。孩子因害怕某情境而逃避時,他會去找別人尋求保護。“不安”這種情緒不直接去支配任何人,實際上它反而是表示著失敗。一個人不安時,就會盡可能地弱小化,這時也正是這種情緒疏離性的那一面顯露的時刻,但它同時也懷著一份對優越的渴求。感到不安的人會躲避到別種情境的庇護中,他這樣防衛著,直到他認為能夠勝過所面臨的危險為止。
不安,是一個有著根深蒂固來源的現象——它源于每種生物的原始恐懼,而人類因其本質的軟弱而缺乏安全感,就特別臣服于這種恐懼了。由于對人生困難認識的不足,小孩永遠不能安于那些困難,他所缺乏的東西都必須由別人供給。小孩在生命之初,就感受到了那些困難,于是這一種生命的情境影響著小孩,他在奮力求取安全感的過程中,始終懷有可能失敗的危險意識,結果發展成了悲觀哲學,也因此,他的支配本質變成對外界的協助和關懷的渴求。人愈無法解決人生的問題,所發展的謹慎就愈多,一旦你強迫這種孩子前進,他們立刻就擺出畏縮的姿態。他們的性格中明顯帶有不安的情緒,因為他們總是準備隨時撤退。
在生活中,不安情緒表露時,我們也會看到當事人漸漸出現反抗,但這反抗既無攻擊性,也不直接顯示。在這種情緒出現病態性質的退化時,也就是我們可以清晰地透視靈魂作用之際。我們將能清楚感覺到不安的當事人怎么向外求援,怎么拉住每一個人并將其緊系在自己身旁。如果我們對此現象進一步研究,便會轉向前面所提出的問題:處在不安情緒中的人,無時無刻不在要求別人的支持、要求別人的注意,以至最終構筑一種主仆的關系,宛如別人必須隨侍一旁,給予協助和支持一樣。進一步探究,發現其一生追求特殊認同的人為數不少,他們已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因與生命接觸不足和不正確所致),所以他們會用極其激烈的方法去要求特殊的待遇。不論他們找到多少同伴,他們終究少有社會感,可是他們只要一顯出不安和驚嚇,就又能制造其特權地位了。“不安”幫他們去除了生命的要求,也幫他們役使周圍所有的人,這份不安將慢慢滲入當事人生活里的每一層關系,成為其支配別人的重要工具。
5.情緒的誤用
如果有人想了解情緒的意義和價值,那么,必須要發現情緒是克服自卑感、提高人格特質、獲取認同的寶貴工具。小孩子一旦搞清楚他可以利用憤怒、悲傷、哭泣等方法折磨周圍的人,以抗議他受到疏忽的狀況,他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試驗這套支配別人的方法。如此一來,他就可能陷入一種行為模式中——對一些并不重要的刺激,他也用一貫的情緒表現去反應,只要符合需要,他便不失時機地對這一情緒加以利用。
濫用情緒是一種不良的習慣,甚至可能轉變成病態。如果孩提時代即如此,長大成人以后便會常常誤用情緒。我們不難見到生活里有的人使用憤怒、悲傷等各種情緒,好像它們是玩于股掌間的傀儡,這種沒有價值,而且往往使人不快的性格只會剝奪情緒的真正價值。情緒的表演變成了個體遭人排斥或支配權受威脅時的慣性反應,悲傷決不能以令人厭惡的號哭表現,因為那就猶如一個低俗粗陋的個人廣告。
情緒的身體反應也會造成同樣的誤用。很多人都知道,有的人讓強烈的憤怒影響消化系統,以至于碰到狂怒時,他們就會嘔吐,這個情緒所表達的敵意最明顯不過了。同樣,悲傷情緒也與拒吃聯結,以至于悲傷的人臉部消瘦、體重減輕,這樣便“悲傷形象”十足。
由于這些情緒的誤用都觸及他人的社會感,所以,這些情緒的誤用類型都會與我們有關。一個鄰居若去向受苦悲傷之人表達友愛,一般而言激烈的情緒就會減弱。可是,有的人卻希望悲傷永遠別減輕,因為只有這樣,才會有周圍的許多友誼和同情,這些使他們感覺到人格的提升和優越。
雖然憤怒和悲傷被我們寄予了不同程度的同情,但憤怒和悲傷終究是疏離性的情緒,這種情緒不會真的使人更親近,反而因損害了社會感而隔離了。悲傷的確會促成人與人之間的結合,只是這種結合并非正常產生,因為對當事人雙方都沒有貢獻什么,它反倒促成了社會感的扭曲,用不了多久,其他人就要負擔更大的責任!
二、親和性表現
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好的橋梁是快樂。快樂既是向同胞伸出友誼之手,也是把溫馨輻射傳遞出去。
1.快樂
溝通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好的橋梁是快樂。快樂的人不會忍受疏離,在尋找同伴、在彼此的擁抱中所顯露的快樂,同樣在想與人一同游戲、一同享受美好事物的人身上產生。
快樂既是向同胞伸出友誼之手,也是把溫馨輻射傳遞出去。因而在這種情緒里展現了所有的聯結成分。但說得確切些,有這種情緒的人也是想克服不滿足或孤獨之感的人,這樣,他們可能沿著我們前面時常提示的路線,去取得某種程度的優越感,不過,快樂可能是各種征服困難的表現中最好的一種。“笑”與“快樂”同行,它帶有釋放能量、自由之力量,它不但超越人格,而且與人相合相融。
但現實中,這個笑和快樂可能為了某些個人目的而被誤用,因此,一個心理情感不健康的病人,倘若聽到一場劇烈的地震報道,也會顯出快樂的樣子。悲傷會使人沒有力量,因此,他會略加接近快樂而逃離悲傷。
有的人看到別人痛苦時竟顯得快樂,這是一種快樂的誤用。凡是在不當的時機、不對的地點所顯露的快樂,都是排拒社會感、破壞社會感的,更是一種疏離性的情緒、一種征服的工具。
2.同情
在社會感的多種表現中最單純的是——同情,只要我們在一個人身上找到了同情,我們大致就能確定他的社會感已經成熟了,因為一個人與別人融合的能力正體現在這種情緒上。
但同情的誤用卻比它本身更普遍。比如一個人假裝他很有社會感——這個誤用乃是它的夸大其實——我們會看到有的人擠到災難現場,為的是冀求獲得一個救死扶傷的名聲,而實際上,那些受難者的忙,他卻一點沒幫。
職業化的同情者和施舍者在幫助別人時往往帶著其同情與施舍的行為,因為他們要表現在受施舍者面前的優越感,深解人性的羅契弗考曾說:“人總是預備在朋友的不幸中找尋滿足。”若把人類喜愛悲劇和這個現象放在一起談,那么是錯誤的,他們說,看悲劇的人感覺比舞臺的角色神圣,此說并不適合于大多數人,因為我們之所以對悲劇有興趣,多半是起于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欲望,我們沒有忘記那只是戲劇,我們為人生準備的原動力會利用其中的情節來增加。
3.羞赧
羞赧是一種同時具有親和性質和疏離性質的情緒,它是我們社會感結構的一部分,并且,不能與我們的心理生命分開——人類社會沒有這種情緒是不可能存在的。當一個人的人格價值即將沉落下去,或在意識中的自我價值即將喪失,羞赧情緒便會產生。這種情緒會明顯地轉移至身體,造成末梢微血管擴張。皮膚微血管一充血,我們便會看見泛紅現象,這現象最常見于臉部,但有的人會全身泛紅。
退縮是羞赧外在態度的表現。那是與輕微沮喪密切相連的孤立姿態,等于準備從感到有威脅的情境中撤退。害羞不言語和眼光下望都是逃脫的舉動。表明它是一種疏離性情緒。
羞赧和其他情緒一樣會被誤用。有的人太容易臉紅,以至于與朋友的關系都被這個具疏離性質的個性破壞了。像這樣誤用時,它的孤立性質將很明顯。
人生的挑戰
什么是人生的挑戰?換言之,人生的挑戰為何?簡單而言,所謂“人生的挑戰”,即人類必須思考和面對的人生問題。事實上,人類必須面對的人生問題很多,而有三個人生問題長久以來為人們所確信,即社會生活、工作、愛情,這三個方面不斷地面對我們、逼迫我們,向我們發起挑戰,任何人都無法逃避,而只有擁有足夠社會感的人才能解決它們。
一、自我觀念
每個人對自己、對人生的問題都有一個“觀念”,一個生活樣式,一個運動定律,會把他牢牢抓住,雖然他不了解這個觀念,也不能說明。這個運動定律是在童年的狹小范圍中出現的,在沒有經過分辨與思考的情形下,潛意識中運用人天生的能力以及外在世界的影響,而發展出來的,這一過程不受任何用數學方程式表達的行動限制。
個人在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顯示出他對于自己的力量、能力,有著一定的看法,而且從一開始,他對于自己在任何情況下行動的困難或者可行性就已有了很清楚的見解。換言之,我們確信人的行為出自他的觀念。對此千萬別感到驚奇,因為我們感受到的并非事實,而是外在世界,即主觀形象的反映。當我們做心理學研究時,不要忘掉塞內加的話。在解釋現實中存在的重大事實時,往往會在我們的生活風格中有所表現,而只有直面和解釋相沖突的事實時,我們才會在直接經驗的細節方面改正對事實的看法。在不改變人生觀的情形下,允許因果影響到我們的判斷。事實上,人看到一條毒蛇過來,是真的毒蛇,還是只是相信那是一條毒蛇,對他的效果都是一樣的。驕縱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就會焦慮,他怕小偷,那么不論是否真的有小偷,他都會同樣的怕。甚至在向他證明沒有小偷之后,他還是會怕。患廣場恐懼癥的人不敢到街上去,因為會覺得地在搖;在沒有病的時候,如果地真的搖起來,他的行動也不會兩樣……這些人都會按照信念行動,信念者沒問題,那么客觀上,他們的行為是正確的。
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律師,他對工作已完全失去了興趣,事業很不順利,他自己說是因為沒有能帶給那些來咨詢的顧客好印象。他總覺得自己很難和人交往,尤其是和女孩子在一起,會非常害羞。勉強甚至可以說是厭惡地結了婚,不到一年也就離婚了。現在不僅“隱居”在父母家,而且生活費大部分也由父母承擔。
再舉另一個例子,有一個獨生子,非常受母親的溺愛,并且母親也說服了孩子的父親,他們都相信他有一天會成為一個令人佩服的人,這孩子也一直如此要求自己、期待自己,他成績優異,似乎證明他的想法的確沒錯。大部分慣壞了的孩子不能對任何事情說“不”,像許多那樣的孩子一樣,他染上了手淫的毛病,解脫不掉,而且不久使他成為學校女孩子們的笑料。他因此完全不和她們來往,但是卻想象自己在愛情與婚姻方面能獲得最光輝的成就;不過感覺只有母親能吸引他,而母親也完全被他支配,有相當時間,他把性方面的幻想和母親連在一起。從這一案例也可以很明顯看出,所謂的“俄狄甫斯情結”(Oedipus complex)不是一個“基本事實”,而只是母親縱容的、惡性的、不自然的結果。這一點,在這個虛榮的男孩覺得自己被女孩子出賣時,在他沒有發展出足夠的社會興趣,而不能和他人很融洽地打成一片時,便可進一步明晰。
上述材料其實省去了許多與之相配合的事實,但我們覺得這樣就足夠了。有一件事情是很清楚的:這個人一生始終都沒有變。總是想出人頭地,可是在對成功沒有把握時,又一定會逃避。他的人生理念——他自己不知道,由我們推想出來的——可以用下面的方式表達:“既然勝利不屬于我,那我就撤退。”打敗他人成了他最終奮斗的目標,從這樣一個角度出發,不得不承認他的做法是正確的、聰明的。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沒有“道理”,也沒有“常識”,有的只是我所謂的“私有聰明”。若他的某些想法被客觀事實否定了,他仍會采取照舊的行動。同樣的錯誤程序,在動物的世界里,也可以看到。有一條小狗在馬路上跟隨主人訓練,當它覺得自己技巧有了進步時,某天,突然跳上了一輛開著的車子,并被拋了下來,但并沒受傷。這當然是罕有的經驗,小狗幾乎不可能對這件事有本能的反應。它以后在訓練方面有更多進步,可是卻無法誘使它接近失事的地點。因此,也很難用“制約反射”(conditioned reflex)的話來形容。不怕街道,不怕車輛,但是怕出事的地點,做了一次人常做的那種一般推論:該責備的不是自己的不小心、沒有經驗,而是那個地方。在那個地方總是有危驗威脅它,它和許多其它采取類似程序的動物很相似,都執著地認為:這樣就再也不會在“這個”地點被傷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