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如何在誘惑面前留住自我
- 讓自己成為上帝:自控決定成敗
- 劉燁
- 1206字
- 2016-03-04 17:08:20
人生活的目的在于設法得到歡樂,避免痛苦;但是有時必須暫時忍受眼前的權(quán)勢和利益的誘惑,以使以后得到更大的、長久的利益和舒適。
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碰到各種各樣的誘惑,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一個基本特征是人有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抵制誘惑的防線,也是良知與理智的監(jiān)督員。它能約束和督促個人,不做想做卻不該做的事,做該做而不想做的事。那么自制力從何而來呢?它不是天生的,是個人在抵制一次次誘惑的過程中磨練出來的。
人生活的目的在于設法得到歡樂,避免痛苦;但是有時必須暫時忍受眼前的權(quán)勢和利益的誘惑,以使以后得到更大的、長久的利益和舒適。
印度的安陀國,有一個年青的小沙彌,每天他都和師父外出托缽乞食。小沙彌年紀雖輕,但他有高尚的志愿,他能守著淡泊的生活,他的戒行是清凈的,他的威儀是莊嚴的。
一次,師父不在家,他就一個人獨自去乞食。他走到每天經(jīng)過的街道,看見一個姑娘在門邊站著,這個姑娘是等他來乞食的,這是每天的慣例。
今天,他又到了這一家,正巧這人家的父母出外不在家。姑娘平日對小沙彌是恭敬的,但因為小沙彌的儀容英俊異常,漸漸地由敬生愛了,她獨自戀慕小沙彌已經(jīng)很久了。
父母不在家,姑娘的膽壯了,這時她的感情已到了不能控制的時候了,她先很有禮貌地請小沙彌進屋里,后來,她就向小沙彌展開愛情的攻勢,她用甜言蜜語挑逗他,而后用手撫摸他,想誘惑他投進她的懷抱。
心性純潔的小沙彌知道少女的企圖后,他就堅定主張,不為這花容月貌所動,他想他是已經(jīng)受過沙彌十戒的佛家弟子了,為了佛法不能毀去戒體,他就不理睬她。最后,這位姑娘終于死了心,放他離去。
著名的遠華走私集團頭子賴昌星對自己創(chuàng)下震驚中外的走私腐敗案,有極其“精辟論述”:制度、條例再多再好也不怕,最怕的是領(lǐng)導干部沒有愛好。只要有“愛好”的,不愁沒有辦法拖你下水,為其所用;屢次送錢送物并誘之以美色使胡長清走上不歸路的“鐵哥們兒”周震華,對他和胡長清的關(guān)系也有一個絕妙的表白:“游魚貪食,釣者誘之;人則皆魚,我則釣之”——周震華的“釣官心得”,不僅揭示了貪官們貪得無厭的“廬山真面目”,同時也暴露了不法奸商的丑惡嘴臉。對那些商人“朋友”帶來的切膚之痛,貪官李紀周體會頗深:“整天和商人老板,特別是那些懷著不可告人目的的不法商人攪在一起,他們總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向你進攻,一不小心就會掉進他們的陷阱之中。”更有一些女人,在她們的意識中,不以出賣自己的色相肉體為恥,反以能傍上一個大款或高官為榮,湛江海關(guān)原關(guān)長曹秀康案中的張漪,成克杰案中的李平就屬于此類。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面對誘惑,我們應當怎么辦。
社會應該有秩序,人際關(guān)系也應該有準則。我們終究是理智的,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所以,在面對這些誘惑的時候,首先應該明白這將給我們帶來什么。誘惑不是機遇,誘惑總是虛幻,是抓不住的。
面對誘惑只要時時處處自省、自警、自勉、自勵,沒有半點含糊,堅持自己的原則,就不會作出違法、違規(guī)、違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