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 述報法兵侵臺紀事殘輯
- 佚名
- 3322字
- 2015-12-30 09:34:17
離心離德
歐西來信言:法國議院中現有議員二十九人,殊不善外部大臣花利之所為,業經聯名備文責問。大意云:凡欲求下令招集議院諸員,以決國家大事。蓋緣法國于此兩年中已有兩次啟釁之事,而并未將示戰情形,布明國內;故臣庶無有得知而者之。又每開議院籌備兵費,然于未議之先,業將其資開銷凈盡;而謂籌備者,不過為填補之用。似此,亦屬不能公平。且法國凡有約戰之事,須先開議院集眾籌議,俟眾既許可而后始能行事;若未經諸員議準,則不能與別國開戰:此通例也。今廷臣諸事自專,任作任為,并不詢謀于眾;及至事機有不能挽回之處,始集諸員會議。似此所為,實不知其何故云云。文中大意如此;花利之不孚眾望已可想見,而法廷猶任之不疑;君子曰:「法不國矣」!
九月二十五日
臺灣近聞
廈門官場信息謂:月之初六日臺灣府遞來信息,言初五日法國「依士甸」炮船忽升紅旗,似有進攻之勢;翌早,又有法船一艘駛至在距岸約二十余里處停泊:波詭云譎,令人不測。然觀其現在兵力之單薄,亦未必敢與我軍開仗;但其性情叵測,亦不得不嚴為之備耳。英國「瑪連」炮船已于前數日由該處啟行往香港;而法國「依士甸」炮船自封禁口岸之后,日夕在該處巡邏。初六早,有一拖船行近其地,法船即行攔阻;未悉其后若何也。是早,「平安」輪船泊于海中,岸上炮囗弁命其移往別處,以免擊敵時為炮誤傷;是亦先事預防之意也。
和議傳聞
津友來信云:八月二十二日,此間傳聞李傅相復與法使函議和局?;蛟品ㄍ喪箲┱堁詺w于好,囗李相奉旨咨商法使;說者咸謂已議有頭緒,將簽押而定約矣。適接敗法之音,未知此議復作為罷論否也??傊撕迷普撸仨殐蓢椭?、降心相從,方可和底于成,且能永資遵守;否則,忽而尋盟、忽而寒盟,竊恐墨跡未干,仇復來尋!如前訂「簡約」未屆三月訂立細約之期,而法兵官已在諒山巡邊構恤,尚能以信義相待也哉!惟冀當道巨公熟思深慮,慎恃于始,勿致貽悔于終;彼法雖狡,無所用其狡矣。
軍火運閩
閩省各口炮臺經前次挫失后,一切軍火久患缺如。張幼帥當有電知南洋大臣,請速為整備配裝,克日閩運;以便炮臺修葺后,照舊安置?,F復委派留閩補用知縣吳子述明府乘坐輪船往滬提解。聞所辦軍裝各件,有由德國購辦來華者,有由江南制造廠、南京機器局承造者,計炮位、快鎗、藥彈等項共配裝六百箱;另奉派南洋委員并由江西陸路運解赴閩,不日即報起程矣。大軍既已云屯,軍實復如此充牣,閩洋防務定當氣象一新矣。
論戰具宜精
在昔圣帝明王之治天下也,耀德不觀兵、修文而偃武,以禮齊俗、以德教民;法令行而孝悌著,衣食足而禮讓興:故能垂拱而治,同臻熙皞之隆。降及后世,尚武喜爭,好大夸功;于是謀戰之士接踵而起,此亦氣運使然,有不可同日而語者也。
中國創業垂統,以仁孝而治天下、以寬厚而有群黎;厚澤深仁,二百余載。其中圣圣相繼,昭越前代。當國家承平之時,海晏河清;臣伏遐方,來享來王。乾隆朝,展辟西域,軍務始興。是時甲兵之盛、軍械之精,如抬槍九子連環之法,沖鋒拒敵,勢如破竹;戰陣交鋒,莫敢當雄:幾盡武備之能事。以故滿洲索倫之兵,威聲震寰宇;開拓之廣,亙古無儔。其后寢息干戈,不言兵事者數十年。迨道光之初,中外通商,建設口岸;內地風氣,漸而丕變。及至末年,發逆蜂起,倡亂于粵西;盤踞金陵,湘、浙諸省迭遭荼毒,擾攘廿余載,蹂躪半天下。當是時,烽火漫天,欃槍四野;設非駱、張、曾、左諸公奮志勤王,抗衡大難以遏其熾焰,則縻爛之憂,殆有不堪設想者矣!然此尚內寇竊發,陸地用兵;水戰猶屬余事。
今者法人構釁,專恃鐵艦巨炮,海面稱雄;而中國之戰船、炮械堅利無以過之,對壘交綏,不無遺憾。溯自中國通商以來,于水師營制事宜,亦未嘗不留心整頓,以御不虞。前在德國裝造戰艦、購置巨炮,不惜巨貲,猶恐不足;復于粵、閩、金陵等省開設軍裝、機器、船政等局,遴選干員專司其事,莫不黽勉從公,冀其成效。而累月經年,朝廷所費之款以千萬計;惟日不為不久,制造不為不專耳。而馬江、基隆之役,甫與法人交綏,聞華軍所用之炮械率多有名無實、火藥或有攙雜,以故法人得逞其志,暢所欲為;貪利忘害,貽誤事機,莫此為甚!夫軍旅之間,必先乎用兵之精,政令嚴明。戰具不修,不足以行軍;船艦不堅,不足以水戰;槍炮不利,不足以御敵。方今法人以此擅長,其敢于肆志橫行、貌視中國者,此無他,誠以船舶、炮械未盡精良,非其匹敵故也。且閩江之戰船遭其焚、船局受其毀,使中國猝然無所囗。窺其處心積慮,用計誠叵測也!中國當軸諸公若不乘時考驗軍裝、演試炮械,精益求精,務期適用;毋以虛為實、毋以囗,庶臨陣裕如,軍兵恃以無恐:是亦今時之急務也。
況觀中、法構釁,軍務方殷,戰陣之事諒亦難以遽定。日前津信傳云囗欲行成、籌酌和議一事,以理測之,或亦緩延之計,別有深謀于其間者也。昨觀上海電音,而知中國總署諸王大臣籌議囗密奏朝廷,現奉諭旨作為罷論;宸衷睿鑒,必有以預悉其微,故未輕許而受敵人之愚,甘為所惑:此可見也。至召掌傅相囗籌商軍機重事,想朝廷廟算神謨,臨軒授略,自有權衡廓清疆宇而安黎庶,以共樂升平。
芻蕘之言,想袞袞諸公膺鈞囗之任者,知必有成算在胸矣。
注意臺防
上海遞來信息云:近聞李傅相移會揚子江水師提督李軍門咨令,調其部下戰船馳赴臺灣協同劉爵帥省三所統之軍,藉壯聲援,以為犄角之勢。西人論之者曰:李傅相此舉,該軍門想未必舍其職守、輕于去就,以試其鋒也。至閱上?!干陥蟆顾咏蜷T信息有云:現在天津已有戰船四艘奉撥而往臺灣,聽候劉爵帥調用者;未悉是否李軍門之戰船也。
外洋信息
前晚英公司輪船抵滬,帶來西國報章;言刻下法廷擬召前署駐華公使謝滿祿回,商議要公。又云:現聞英廷擬向法國商量中、法之事;至如何商量,事極機密,外人不得而知云。又云:法國總統現將大丈夫寶星頒給孤拔,以表囗戰攻之能。查此等寶星為極貴重之物,通國中將軍、提督未易得此頒賜;今特賜于孤拔,可謂逾格寵美矣。聞寶星從前囗,創自前王拿破侖第三。又有法國日報云:孤拔俟基隆蕆事后,擬統兵往攻瓊州?,F下法人擬開掘基隆之礦;俟中國囗餉銀之后,再行歸還云(節錄「申報」)。
電音匯錄
「申報」載有北京發來電音云:風聞中國李傅相札飭天津稅務司德君地靈迅赴北京,與總理衙門王大臣會議中、法言和一事。迨德君受命晉都,當赴總署籌商其事。該大臣等旋于初十日將德君所議各節具疏奏聞;其囗:仰懇天恩憫念下民慘罹兵革,勉如法人所請,俾息干戈,庶免擾攘地方而涂炭生民,是在宸衷睿斷、恩施逾格云。囗署接奉諭旨:『著總署諸王大臣妥議具奏,恭俟圣裁』。旋據總署大臣和衷妥議,詢謀僉同。群謂法人背盟爽約、棄好囗悔悟言和,中國或不峻拒;惟「賠償」二字,概不與聞。然亦微有利益以予之,使不虛其所望而已。若欲深求,則勢難遷就。囗議奏請御覽,專俟命下施行云。
和議難成
昨據「文匯」西報謂:法與中國議和而索臺灣二十年為屬土,故李伯相詣京面圣,以決從違。囗真有令人懸想夫南宋之事者,欲泚筆志慨;又以國家大事不敢妄議于草茅,故伸紙含毫,作而復輟者數次。然杞囗,不能釋也。轉念皇太后天敢宸聰、王公大臣精忠報國,安危機軸,詎不深知;必不至茍且偷安,等「厝火積薪」之誚。旋囗復接西字報謂:和議難成,蓋王公大臣皆以法欲難厭,不能俯就。此信來自上海電報,諒非無憑;因不禁嘆皇太后天亶宸聰、王公大臣精忠報國,果克遂私懷也。夫國有兵端,非民之福;胡乃一聞和議,如許牢騷!是誠何心?殊難代解。不知自囗,永亭太平;國體不傷,金湯長固:豈不甚慰!而無如所愿太奢,禍機仍伏也。溝壑可滿,是不可盈;則雖安于目前,不轉瞬囗赴矣。若為軍民惜命,則何必緩二十年之死,貽暮年復有兵燹禍耶!
津門近信
天津西人來信云:月之七日,津門法領事特赴督轅與李傅相會晤,言及中、法和議一事,頗為周密。刻囗連日會商,車轍不停于道。聞李傅相擬將所商各節,統交德地靈帶赴都門與總署諸王大臣鈞覽,以憑酌奪。惟傳聞所議條款之中,有「割臺灣之地歸法人管理二十年」之說。核計臺灣全境,每年所入賦稅之項不下三百五十萬兩;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哉!此亦傳聞之詞,姑妄聽之而已。津信又云:初九日,天津道憲與法領事晤商,惟時甚久。翌日,法領事即由津門赴申謁見法公使巴甸奴打,籌商時事。至該處華民現在傳說紛如,咸謂總署斷不允將臺灣之地輕許法人管理二十年之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