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百藥煎(三兩) 麥門冬(去心) 烏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各五錢) 人參(去蘆,二錢)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噙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中濕
脈經云∶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里也?;蛳叶?,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又曰∶或澀或細,或緩或濡,皆可得而斷。
證夫濕之為病,所感不同。有從外感而得之者,有從內傷而得之者。若居處卑濕之地,與夫道途沖斥風雨,或動作辛苦之人,汗出沾衣,皆濕從外感者也?;蝽э嬀茲{醺酩,多食柑橘瓜果之類,皆濕從內傷也。濕之中人,入皮膚為頑麻,入氣血為倦怠,入肺為喘滿,入脾為濕痰腫脹,入肝為脅滿而肢節不利,入腎則腰疼胯痛,身如板夾,腳如砂墜,入腑則麻木不仁,入臟則舒伸不得,而肢體強硬。又云∶濕本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月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干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脾滯而生濕也。
治因濕生痰,故用二陳湯加羌活、防風、酒炒黃芩,去風行濕,蓋風能勝濕故也。大抵宜發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是其治也。
方獨活寄生湯〔批〕(按此方補虛除濕之劑)治腎氣虛弱,坐臥濕地,腰背拘急,筋攣骨痛。或當風取涼過度,風邪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痛。或腰痛牽引,行步艱辛,及白虎歷節風。
獨活(一兩五錢) 桑寄生(三兩,如無,以續斷代之) 當歸(一兩五錢) 川芎(一兩五錢) 白芍(一兩五錢) 熟地黃(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 茯苓(一兩) 牛膝(酒浸,一兩) 杜仲(酒炒,一兩) 秦艽(去蘆,一兩) 細辛(一兩) 防風(去蘆,一兩)桂心(一兩) 甘草(炙,三錢)上銼,每服一兩五錢,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婦人帶下,作腰腿痛,合平胃散,加附子、小茴香。
羌活勝濕湯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羌活(七分) 獨活(七分) 防風(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本(一錢)蒼術(一錢) 川芎(八分) 蔓荊子(八分) 甘草(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升陽除濕湯 治濕郁在下,此湯升以散之。
升麻(一錢) 柴胡(一錢) 防風(一錢) 茯苓(八分)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蒼術(一錢) 陳皮(八分)上銼一劑,加生姜一大片,水煎服。
經驗白術酒(秘方) 治中濕遍身疼痛,難以轉側。
白術(去蘆,一兩)上銼一劑,無灰老酒一鐘半,煎一鐘,去渣溫服。
燥證
脈燥脈澀而緊,或浮而弦,或芤而虛。
證經云∶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故燥氣在里,耗其津液,則大便秘結,消渴生焉,血脈枯而氣亦滯也。或過食辛辣濃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燥結有時?;蝻L燥于表,鐘于皮膚,皮毛燥澀,干疥爪枯,勁強緊急,口噤善伸數欠?;驎r惡寒,筋惕而搐,涎溢胸膈,燥爍螈 ,昏冒僵仆,皆由陰血衰少,不能制火,火熾克金,金受邪則不能平木,以致肝氣獨盛,風邪內生,而成此疾矣。
治治之之法,以辛潤之,以苦泄之。因虛者,滋陰養血,因火者,瀉火軟堅;因風者,消風散結。此三者,乃治燥證之大法也。
方四物湯 治燥氣在里,津液枯涸,便閉消渴等癥。
當歸(一錢五分) 白芍藥(一錢) 川芎(八分) 生地黃(二錢) 加桃仁(二錢) 大黃(煨,二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通幽湯 治燥熱內甚,血液俱耗,以致大便閉結。
當歸(一錢五分) 熟地黃(二錢) 升麻(八分) 紅花(一錢) 甘草(一錢) 桃仁泥(二錢)上銼一劑,水煎,調檳榔末一錢下。
火證
脈浮而洪數為虛火,沉而實大為實火。洪數見于左寸為心火;見于右寸為肺火;見于左關為肝火;見于右關為脾火。兩尺為腎與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者,必主遺精,陰火盛也。病熱有火者可治,洪大是也。無火者難治,沉細是也。
證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惟黃連之屬,可以制之。相火者,龍火也,不可以水濕折之,當從其性而伏之。惟黃柏之屬,可以降之。瀉火之法,豈止此哉。虛實多端,不可不察。以臟氣目之,如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芍藥瀉脾火,石膏瀉胃火,柴胡瀉肝火,知母瀉腎火,此皆苦寒之味,能瀉有余之火。若飲食勞倦,內傷元氣,火不兩立,為陽虛之病,以甘溫之劑除之,如黃 、人參、甘草之屬。若陰微陽強,相火熾盛,以乘陰位,為血虛之病,以甘寒之劑降之,如當歸、地黃之屬。
若心火亢極,郁熱內實,為陽強之病,以咸冷之劑折之,如大黃、樸硝之屬。若腎水受傷,真陰失守,為無根之火,為陰虛之病,以壯水之劑制之,如生地黃、玄參之屬。若右腎命門火衰,為陽脫之病,以溫熱之劑濟之,如附子、干姜之屬。若胃虛過食冷物,抑遇陽氣于脾土,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劑發之,如升麻、干葛、柴胡、防風之屬。不明諸此類,而求火之為病,施治何所據根據。
故于諸經集略其說,以備方之用,庶免實實虛虛之禍也。
治火熱之病,黃連為主。五臟皆有火,平則治,病則亂。方書有君火、相火、龍火、邪火之論,其實一氣而已。故丹溪云∶凡氣有余便是火。分為一類。凡治本病略炒以從邪,實火以樸硝湯,假火酒,虛火醋,痰火姜汁,俱浸透炒。氣滯火以茱萸,食積泄以黃土,血疾 瘕痛以干漆,俱以水拌同炒。去茱萸黃土干漆,下焦伏火,以鹽水浸透焙。目疾以人乳浸蒸。
方涼膈散 治諸般郁熱,退六經實火。
連翹(一錢) 黃芩(一錢) 山梔子(一錢) 薄荷(八分) 大黃(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芒硝(一錢) 加桔梗(八分)上銼,水煎,入蜜一盞同服。咽喉痛,倍桔梗、加荊芥。酒毒,加黃連、干葛,名清心湯。用白蜜、竹葉同煎。咳而嘔,加半夏、生姜。衄血、嘔血,加當歸、赤芍藥、生地黃。小便淋瀝,加木通、滑石。茯苓。風眩,加防風、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荊芥、川芎、赤芍藥、防風、桔梗。咳嗽,加桑白皮、杏仁、桔梗、蘇子。陽毒發斑,加青黛、當歸。結胸心下滿,加桔梗、枳殼。譫語發狂,逾墻赴井,皆陽熱極盛,加黃連、黃柏、赤芍藥。眼生翳,赤澀流淚,加菊花、木賊、生地黃。
黃連解毒湯 治心火暴盛,以此湯直折之。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仁(俱不炒)上銼一劑,水煎服。以此四味為丸,名梔子金花丸。實者,可用硝黃、冰水正治?;蚓疝D甚者,須用姜汁,或酒制炒用,則火自伏。此寒因熱用之法也。
清火湯(云林制) 治五臟六腑及上、中、下三焦火熱。
連翹(一錢) 梔子(一錢,炒) 玄明粉(一錢,如無,以硝代之) 黃芩(一錢,酒炒) 黃連(一錢。酒炒) 桔梗(一錢二分) 玄參(一錢二分) 薄荷(八分) 羌活(酒洗,八分) 防風(六分) 貝母(一錢) 獨活(酒洗,八分) 前胡(八分) 柴胡(八分) 天花粉(一錢) 茯苓(一錢) 川芎(八分) 枳殼(一錢) 甘草(三分) 大黃(酒蒸,二錢)酒毒加白粉葛(一錢)既濟解毒丸 治諸經客熱及心腎二火熾焰。
黃連(去毛) 黃芩(去梗) 黃柏(去皮) 山梔(去殼) 知母(去毛) 連翹(去殼)玄參(去老根) 柴胡(去毛,各等分)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燈心湯下百丸。
黑金丹(云菜弟傳)〔批〕(按上方皆治實熱之劑,其余火證,各求之本門) 治上焦邪熱,咽喉腫痛,及牙齒疼痛,傷寒誤補,大潮大熱,聲啞不出,胸膈作痛。鼻衄吐紅,痰壅火盛,癲狂譫語,一切實熱之癥。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子 連翹 石膏 澤瀉 赤芍藥 大黃枳殼 薄荷 牡丹皮 玄參 桔梗 防風 赤茯苓 荊芥(各等分)上大合一劑,水八碗,煎七碗去渣,入芒硝一斤于內,化開,澄去泥水,將藥入鍋內,煎至干,須慢火鏟起,入新罐內,上用新燈盞一個蓋住,入水于盞內,火 ,候干水三盞為度。取出放地上去火毒,研為細末,入甘草末五分,攪勻,每服二錢,茶清送下。
內傷
脈古人以脈辨內外傷于人迎、氣口。人迎脈大于氣口為內傷,氣口脈大于人迎為外傷。此辨固是,但其說有所未盡耳。外感風寒,皆有余之癥,是從前客邪來也。其病必見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陽二十五度。內傷飲食,及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癥也,必見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陰二十五度。
故外感寒邪,則獨左寸人迎脈浮緊,按之洪大,緊者后甚于弦,是足太陽寒水之脈。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見于手少陰心火之脈。丁與壬合,內顯洪大,乃傷寒脈也。若外感風邪,則人迎脈緩,而大于氣口一倍,(病在少陽)或二倍,(病在太陽)三倍。(病在陽明)內傷飲食,則右寸氣口脈大于人迎一倍,(病在厥陰)或兩倍,(病在少陰)三倍。(病在太陰)若飲食不節,勞役過甚,則心脈變見于氣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挾心火之勢,亦來薄肺。經曰∶侮所不勝,寡于畏者。是也。故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也。澀者肺之本;脈大者元氣不相接也。脾胃不及之脈,洪大而數者,心肺刑肺脈也;急者肝木挾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勞役,惟右關脈大而數,數中顯緩,時一代也。如飲食不節,寒溫失所,則先后關脈損弱,甚則隱而不見,惟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也。宿食不消,則獨右關脈沉而滑。經云∶脈滑者有宿食也。
證東垣曰∶甚哉陰陽之證,不可不詳也。偏觀《內經》中所說,變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過度,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勞役所傷而然。夫元氣、谷氣、榮氣,衛氣,生發諸陽上升之氣。此四者,皆飲食入胃,谷氣上行,胃氣之異名,其實一也。既脾胃有傷,則中氣不足。中氣不足,則六腑陽氣皆絕于外。
故經言∶五臟之氣已緩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氣病也。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是五臟六腑真氣皆不足也。惟陰火獨旺,上乘陽分,故榮衛失守,諸病生焉。其中變化,皆由中氣不足。當補之證,認作外感風寒,有余客邪之病,重瀉其表,使榮衛之氣外絕,其死只在旬日之間。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可不詳辨乎?且如外感,則寒熱齊作而無間,內傷則寒熱間作而不齊。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乃不禁一切風寒,內傷惡風,惟惡夫些少賊風。外感癥顯在鼻,故鼻氣不利,而擁盛有力。內傷者不然,內傷癥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外感者無此,外感則邪氣有余,發言壯厲,且先輕而后重,內傷則元氣不足,出言懶怯,且先重而后輕。外感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感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里方罷;內傷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內外辨法,大要如斯。然有內傷而無外感,有外感而無內傷者。茍或內傷外感兼病而相挾者,則從乎輕重以治之。若顯內癥多者,則是內傷重而外感輕,宜先補益而后散邪,以補中益氣湯為主,加散邪藥。當以六經脈癥參究,各加本經藥治之。若顯外癥多者,則是外感重而內傷輕,宜先發散而后補益,以辛涼等劑解散為君,而以參、術、茯苓、芎、歸等為臣、使。以此辨之,則判然明矣。
治王安常曰∶夫飲食勞倦傷而內熱者,乃陰火乘其坤土之位,故內熱以及于胸中也?!秲冉洝酚性啤脛谡邷刂?,損者溫之。惟以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蓋溫能除大熱耳。故東垣立補中益氣湯加減以治之,其惠也不其大哉。然飲食所傷,又當分別。夫勞倦傷,飲食傷,雖與外感風寒暑濕有余之癥不同,然飲食傷又與勞倦傷不同。勞倦傷誠不足也,飲食傷尤當于不足之中,分其有余不足也。何也?蓋饑餓不飲食,與食太過,雖皆是失節,然必明其有兩者之分,方盡其理。節也者何無不及、無太過之中道也。夫饑餓不飲食者,胃氣空虛,此為不足,以停滯言則有余矣。惟其不足故補益,惟其有余故消導。亦有物滯氣傷,必補益消導兼行者,亦有物暫滯而氣不甚傷,宜消導獨行,不須補益者,亦有既停滯不復自化,不須消導,但當補氣,或亦不須補益者。潔古枳術丸,東垣橘皮枳術丸之類,雖曰消導,固有補益之意存乎其間耳。其他如木香分氣丸,枳實導氣丸,大枳實丸之類,雖無補益,然施之于物暫滯,氣不甚傷者,豈不可哉。但不宜視為通行之藥耳。且所滯之物,非枳實之力所能去者,亦安可泥于消導而不知變乎?故備急丸、煮黃丸,感應丸,瓜蒂散等之推逐者,潔古、東垣亦未嘗委之而費用也。故善將兵者,攻亦當,守亦當;不善者,則宜攻而守,宜守而攻,其敗也非兵之罪,用兵者之罪耳。觀乎此,則知消導補益推逐之理矣。若夫勞倦傷則純乎補益,固不待議。雖東垣丁寧告誡,然世人猶往往以苦寒之劑,望除勞倦傷之熱。及其不愈而反甚,自甚而至危,但曰病勢已極,藥不能勝耳。醫者、病者,主病者,一委之天命,皆懵然不悟其為妄治之失也。
嗚呼!仁人君子,能不痛心也哉!方補中益氣湯〔批〕(按此方補元氣,養脾胃,升提下陷之氣,治內傷之要藥也)治中氣不足,肢體倦怠,口干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大而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或脈微細軟弱,自汗體倦少食;或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飲食勞倦而患瘧??;或瘧痢因脾胃虛而不能愈;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不勝發表,宜用此代之;或入房而后感冒;或感冒而后入房,亦用此湯,急加附子;或瀉利腹痛,急用附子理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