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7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12字
  • 2015-12-29 09:34:23

三豆湯大黑豆、赤小豆、綠豆各一盞。甘草一兩細切。每日用四味。瓦罐煨爛熟。連豆帶湯。

與兒食之。黑豆解腎經之毒。制相火也。赤小豆解心經之毒。制君火也。綠豆解陽明經之毒。制胃火也。用豆者。又以形治。以類從也。易簡而便里囗。早治以便童稚。其為神巧矣乎。

永不出痘二五散 賈蘭峰傳。

用有雄雞蛋七枚。內取一枚。開一孔。去清黃凈。裝入鮮明好朱砂四錢九分。其孔以紙糊。

用雞抱出雞雛。將朱砂采日精月華。各七日夜。收貯聽用。再用起頭結絲瓜一個。候老成種干燒灰存性為末,每服朱砂絲瓜灰五分。為細末。蜂蜜水調服。服過三次。永不出痘疹。

鄰家出痘。尤宜服之。

油飲子 若遇痘疹行時。左右鄰家有出者。可預服之。

用真香油一斤煎熟。逐日與兒飲盡。永不出痘。

痘瘡

看耳后筋紋斷法

凡耳后筋紋。似水紅色為上。杏紅色次之。大紅色宜退火。紫黑青色皆不治。又須條勻直上耳尖。而無分枝者為上。若分枝纏繞者。雖淡紅亦兇。其或過發際者。多不可救。

痘瘡

紙捻照法

用學書竹紙。或燒錢草紙。烘干作捻子。如小指大。蘸香油于燈上。往來熏炙。令紙條無泡不爆囗。又飽蘸油又熏炙。令油無泡。即點捻子。將患者房內窗門。閉令黑暗。有光處以衣蔽之。看左右顴。有何色點。中庭有何色點。觀兩顴。宜以捻子在兩耳邊。及鼻邊平照。觀中庭。宜以捻子在兩目角平照。看其皮中。歷歷可指。是赤是紫。是塊是點。昭然明白。若是疹。則浮于皮外。肉內無根。若是痘疹。根在肉內極深。若以捻子當顴及中庭正照。則黯而不見。捻子有灰暗。即掐去令明。如此照之。病情在內。可以預見。若日間以天日光觀之。則不見矣

痘瘡

初起發熱治法

一論發熱之初。急宜表汗。使臟腑胎毒。及外感不正之氣。憎寒壯熱。頭疼腰痛。腹脹。

或喘嗽痰涎。鼻流清涕。或因驚恐跌囗。而發搐搦。角弓反張。上宮天吊。一切內外所感。

盡從汗出則痘出自然稀少。但熱甚者。其毒亦甚。熱微者其毒亦微。然表藥必在紅點未見之前。可服。

敗毒散升麻 干葛 紫蘇 川芎 羌活 荊芥 前胡 薄荷 桔梗(去蘆) 枳殼 牛蒡子 蟬蛻山楂肉 地骨皮 甘草 防風上銼。生姜一片。水煎。臨臥服。加蔥白汁五匙。熱服。一方。無干葛。加紫草。如熱甚。加柴胡、黃芩。冬月。加麻黃。暑月。加香薷。瀉。加茯苓、澤瀉。

一論小兒痘瘡。才覺發熱者。服之脹出。見苗者。服之出稀。陷伏者。服之起脹。妙不可言。

神效復生丸 方伯王如水傳。

當歸身 川芎 升麻 干葛 白芍 人參 黃 甘草 辰砂(各一兩二錢) 紫草茸(一兩)上為末。糯米粽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河水煎滾。入黃酒少許送下。

一論痘初發熱。一服即輕。百發百中。

預服萬靈丹紫草茸(一兩) 山豆根(五錢) 升麻(小者) 葛根 蟬蛻(浮者) 僵蠶(炒去絲) 白附子連翹(去心各一錢) 全蝎(去毒十個) 生甘草(五分) 雄黃(一錢五分) 麝香(一錢) 蟾酥(一錢好酒燉化如蜜)上十二味為末。用蟾酥丸如皂子大。每服一丸。紫草湯下。

一論痘瘡初出。先用此藥涂面。若用之早。則痘疹不生于面。用之遲。雖出亦稀少。

玉顏膏黃柏(去皮一兩) 綠豆粉(四兩) 生甘草(四兩) 紅花(二兩)上為極細末。香油調成膏。從耳前眼唇面上并涂之。日三五度。

痘瘡

出痘治法

避穢氣腋下狐臭氣。房中混濁氣。行遠勞汗氣。溝糞濁惡氣。婦人經候氣。諸瘡腥臭氣。硫黃蚊煙氣。吹滅燈燭氣。誤燒頭發氣。柴煙魚骨氣。蔥蒜韭薤氣。煎炒油煙氣。醉酒葷腥氣。麝香燥穢氣。

一論外解諸方。凡被房事經水生產之穢所犯者。以大棗燒煙解之。

凡補五辛厭者。以生姜燒煙解之。

凡被酒厭者。以葛根、茵陳蒿燒煙解之。

凡被死尸之氣。及厲氣所犯者。以大黃、蒼術燒煙解之。

凡被狐臭犬羊厭者。燒楓球解之。

凡遇風雨。燒蒼術楓球避之。

凡一切惡氣。通以乳香燒煙熏之。仲景曰。小兒痘時。宜燒乳香。辟諸惡氣。蓋榮衛遇香則行。遇臭則凝故也。

世俗煮醋熏痘。謂其能活血。然醋主收斂。故婦人血崩者。用熏之。痘毒欲升發而不欲收斂。故不宜耳。嘗見用醋熏變者多矣。

一論痘疹初出時。宜用此酒。遍噴四面床壁。及與患人服役者。皆飲。能辟穢毒。又以凈胭脂兩眼角點之。防痘入眼。

胡荽酒胡荽三兩細切。以酒兩鐘煎沸。用紙密封。勿令氣出。候冷去渣。從頂至頤頷。微微涂之。更噴背膂胸腹。及兩腳皆遍。再于滿房壁門戶遍灑之。尤妙。

一論痘瘡欲出未出。熱尚未解。毒瓦斯太盛。稠密成片。急進此三四服。快透消毒如神。

專治內蘊邪熱。咽膈不利。痰涎壅嗽。眼赤面腫腮項結核。腫壅毒聚遍身。風疹瘡毒赤腫等癥。

消毒散牛蒡子(微炒四錢) 荊芥 甘草 防風(去蘆各一錢) 一方。加黃芩一錢。犀角鎊五分上銼。水煎。溫服。

一論痘瘡已出。痘毒太甚。以此消毒。或出不快。皆以服之。一云。痘瘡欲出。渾身壯熱不思飲食。若服此一劑即內消。已有一兩顆出。即解其半。若全出。即當日頭焦。只三服瘥。余每用此治壯盛小兒。痘出毒盛殊效。若虛者。宜神功散尤妙。

化毒散紫草茸(五錢) 川升麻 甘草(各二錢半)上銼。每服二錢。糯米五十粒。同煎服。

一論痘出毒瓦斯太盛。血紅一片。不分地界。如蚊蠶種。或諸失血。或。七日以前。

諸癥可服。解毒神效。

九味神功散黃 人參 白芍 紫草 紅花 生地黃 牛蒡子(各等分) 前胡 甘草(錢半)上銼。水煎服。渣再煎服。熱甚者。加黃連、黃芩各一錢。未退。再用大黃。有驚。加蟬蛻。去頭足。若顆粒淡黑色者。有寒乘之。加桂一錢。如大便閉。加大黃。

一痘發渴。用神功散。當不渴。或有渴者。用紅花子一味煎湯飲。無子即用紅花亦好。

加牛蒡子尤妙。蓋能散胃口之瘀血故也。切不可用荔枝、棗。能助陽經之火。大發渴者。用真黃土百沸湯。碗蓋泡取出水。少加砂糖。飲之立止。

一痘出三日內頂陷者。非虛也。用神功散活血退火。

一四日以前有寒癥。其色黑慘。保元湯加官桂。

一色白光者。寒乘之。神功散加官桂。

一腹痛者。毒盛也。神功散主之。

一面紅不退。地界不分者。神功散倍前胡。

一吐者。毒盛乘火炎而宣也。神功散主之。

一泄瀉者。火盛而奔越也。神功散加升麻以提之。

一身已涼。汗出不止。血隨氣溢也。用當歸五錢。黃 三錢。酸棗仁炒三錢。作一劑。水煎服立止。

一有痰。用白附子磨服。切不可用二陳湯。使燥陽明經。使孤陽無陰。不能施化也。

一嗽用杏仁煎湯。磨白附子服。立止。

一遍身疼痛者。以木香一味磨服即止。

一漿行作癢。此內熱而外為風寒所乘。用荊芥穗。紙裹緊。米糊粘住紙頭。令不散。燈上燒了。卻于桌上擦去灰。快放手。

指定癢痘頭。點癢處一下。即放退。每痘癢點之立止。

一行漿。漿足而發疔。認定是黑疔痘。或黑而硬。或有紅絲。或為大紫泡。未曾解毒者仍以神功散加雄黃、黃連、大黃、黃芩煎服。卻用點法。雄黃一錢。研胭脂重浸水令濃。調雄黃末點疔頭上。立時即紅活。亦神法也。蓋雄黃能解毒。胭脂能活血也。

一痘九日十日作瀉。先令解毒者。宜定中湯真正黃土一大塊。碗盛。以百沸湯泡。即以碗蓋。少頃出用。如冷傾于盞內。外以熱水燙之。加入雄黃一錢。朱砂五分。二味為末和勻。以黃土湯兩盞。少加砂糖。溫服立止。

一痘瘡腹脹渴者。或瀉渴者。或足指冷渴者。或驚悸渴者。或身溫渴者。或身熱而 白色渴者。或寒戰渴不止者。或氣急切牙渴者。或飲水轉渴不止者。以上九癥。即非熱也。乃脾胃肌肉虛。津液衰故也。木香散主之。如若不愈。更加丁香、官桂。多煎服。丁香攻里。官桂發表。其表里俱實。而瘡不致癢塌喘渴而死矣。

一痘十一二日。當靨不靨。發熱蒸蒸者。宜甘露回天湯砂糖半酒杯。百沸湯調一大碗。溫服。立時熱退痘靨。百發百中。真有回生之力也。

痘瘡

看痘不治法

初出涌壯者不治。出如蠶種者不治。

隨出隨沒者不治。如蚊蟲咬者不治。

氣血相失者不治。倒出者不治。

飲水如促鼻者不治。以肺氣不能疏理也。

痘瘡

看痘輕重歌

輕者熱輕痘亦稀。大小后先出不齊。根窠紅活瘡肥滿。飲食如常勿藥宜。重者熱中瘡并出。密如蠶種若胭脂。根白頂紅并紫黑。若逢血活尚堪醫。

痘瘡

起脹治法

保元湯人參(去蘆二錢) 嫩黃 (三錢) 甘草(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溫服。

一當起脹而不起。用穿山甲炒成珠。研為末二錢。酒調服。

一血弱不起。根底淡薄。以保元湯加丁香三粒。肉桂一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水煎溫服。

一二日初出。圓暈成形。干紅少潤。毒雖犯上。其氣血未離。以俟其氣血交會也。然毒尚淺。急以保元湯加官桂。活血勻氣之劑。如毒太盛。兼解毒之藥。活血。加當歸五分。白芍一錢。勻氣。加陳皮五分。解毒。加元參七分。牛蒡子炒七分。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二三日根窠雖圓。而頂陷者。血亦難聚。為氣虛弱。不能領袖其血也。以保元湯加川芎、官桂。扶陽抑陰。豈有不痊者哉。四五日根窠雖起。色不光澤。生意猶存。為氣弱血盛。以保元湯加芍藥、官桂、糯米。助衛制榮。斯為調變之妙也。

五六日氣盈血弱。色昏紅紫。以保元湯加木香、當歸、川芎。助血歸附氣位。以全中和之道也。

六七日氣交不旺。血雖歸附。不能成漿。為氣血少。寒不能制。急投保元湯加官桂、糯米。助其成漿。而收濟惠之偉功。斯為治矣。

七八日毒雖化而漿不滿。為氣血有凝。不能大振。以保元湯加官桂、糯米。發陽助漿。

可以保全生命矣。

一痘至此。專主貫膿。膿已滿。雖有他癥。不致壞事。若痘無膿。灰暗。雖無他癥。亦死矣。

一痘瘡至八九日。視痘頂心上有點如水珠。見出此痘漏。無藥可醫。乃死癥也。

八九日漿不充滿。血附線紅。氣弱而險也。以保元湯加糯米。以助其氣而駕其血。斯漿成矣。

十一二日氣血充滿。血盡漿足。濕潤不斂者。內虛也。以保元湯。血亦有力。加白術、茯苓。助其收斂而結痂也。

十三四日。毒雖盡解。漿老結痂之際。或有雜癥相仍。以保元湯隨癥加減。不可峻用寒涼大熱之劑。恐致內損之患故也。

十四五六日。痂落。潮熱唇紅。口渴不食。以四君子湯加陳皮、山楂、黃連。如渴甚。

用參苓白術散。如熱不解。以大連翹飲去黃芩主之。癥去之后。多有內損。或余毒未解。此則尤為難治也。

凡痘瘡發渴者。為虛弱而津液枯竭也。保元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即止。如不止。以參苓白術散。一二劑即止。

凡痘瘡不起發。膿漿不濃。保元湯加川芎五分。丁香四分。(夏月二分)糯米二百粒。煎熟。好酒人乳各半盞。加入同服。

若頭額不起脹。加川芎六分為引。若面部不起脹。加升麻四分為引。若胸膈不起脹。加桔梗四分為引。若兩膝不起脹。加牛膝四分為引。若兩手不起脹。加桂枝二分為引。

一論痘瘡。胃虛不進飲食。或口干發渴。或等癥。

參苓白術散人參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白扁豆(炒) 蓮肉(去心) 山藥(炒各一錢五分) 桔梗(八分) 薏苡仁(八分) 砂仁(七分)上為細末。每服五六分。或一錢。紅棗煎湯調下。或姜湯亦可。

痘瘡

貫膿治法

一論痘瘡。血氣虛損。或風邪穢毒沖觸。使瘡毒內陷。伏而不出。或出參差而不勻快。

此藥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托瘡毒。使之盡出。易收易靨。

內托散人參 黃 當歸(各二錢) 川芎 防風 桔梗 濃樸(姜汁炒) 白芷 甘草(各一錢)木香 官桂(各三分)上方。如紅紫干燥黑陷。屬熱毒者。去官桂。加紫草、黃芩、紅花。用此藥調穿山甲炒成珠。研末五分同服。若淡白灰黑陷伏。屬虛寒者。加丁香救里。官桂救表。當貫膿而不貫膿者。倍參、 、當歸。煎熟臨服入人乳汁好酒同摻服。此貫膿之巧法也。泄瀉。加丁香、干姜、肉豆蔻。

一論痘瘡已成。出齊而難脹。或已脹齊而難靨者。由內虛故耳。蓋痘已出灰白色。及頂平不起。或陷伏者。氣血大虛也。宜此方。

歸茸湯嫩鹿茸(酥炙) 當歸身(酒洗)上銼五錢。好酒煎。溫服。

一論痘屬虛寒。八九日色白如水泡。頂陷根白。癢塌寒戰切牙等癥。

回陽湯鹿茸(酥炙)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臍) 嫩黃 當歸(酒洗)上銼。好酒煎。溫服。

一論痘出至貫膿收靨之時。倒塌伏陷。心慌喘急。悶亂。死在須臾。好 參一兩。水煎濃汁。灌下即蘇。

一論灰白黑陷。嘔吐白沫。為表虛。

木香散(十一味)木香(三分) 前胡(八分) 甘草(炙三分) 赤茯苓(去皮一錢) 大腹皮(一錢) 人參(五分) 陳皮 肉桂(各八分) 丁香(雄者五粒) 半夏(姜炒八分) 訶子(煨去殼一錢)上銼一劑。姜三片。水一杯。煎八分。溫服。嘔吐甚。加白豆蔻去殼。

一論寒戰切牙。癢塌泄瀉。為里虛。

異功散(十二味)當歸(酒洗) 肉豆蔻(煨去油) 陳皮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臍) 半夏(姜汁炒各一錢) 濃樸 肉桂(各八分) 人參(五分) 小丁香(七粒) 木香(磨八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三枚。水一鐘。煎至八分。溫服。泄瀉甚。加訶子肉煨。

一論此方發痘解毒之圣藥也。治紅斑黑陷頂不起。痘疔。一切惡癥危者。用此立見起死回生之功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德安县| 巴里| 云龙县| 巴青县| 靖安县| 雷山县| 南丰县| 揭东县| 衡水市| 米易县| 昌吉市| 芦溪县| 临沧市| 西盟| 汪清县| 沂源县| 莲花县| 夏津县| 仙游县| 余江县| 台安县| 新绛县| 江北区| 项城市| 泰宁县| 伊春市| 七台河市| 五寨县| 定边县| 潼关县| 惠州市| 龙口市| 依安县| 彰化市| 织金县| 博爱县| 灵寿县| 金坛市| 灯塔市|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