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2844字
- 2015-12-29 09:34:23
大黃 皮硝 牙皂 上三味各等分。水煎一服立通。
二便閉
一論大小便不通。關格不利。燒皂角細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一方。用不蛀皂角安瓦上。燒著。置馬桶內。坐上熏其糞門。自通。
又方。二便閉結甚難醫。急炒鹽來塞滿臍。蒜片覆鹽推艾熨。利便良方少人知。
一論蔥豉餅。專治老人大小便不通。
生姜(半兩) 蔥白(根葉一大莖) 鹽(一捻) 豆豉(三十粒)上搗爛須烘熱安臍中。以帛扎定。良久氣透。即通。或再換一餅。又方。用蜂蜜一鐘。
入皮硝二錢。滾湯一茶鐘化下。
一治大小便不通。明礬末一匙。安臍中。冷水滴之。冷透腹中。自然通。如是曾灸無臍孔。即于灸盤上。用紙作圈子。籠灸盤。著礬末在內。仍以水滴之。若倉卒無礬。以鹽燒過入臍內蒜片上灸之。
一論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獨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部。氣立通。冷則易。腹滿不能服藥者用之。
一論大小便不通者。此氣閉也。
鐵腳丸皂角去皮子。炙不拘多少。為細末。酒打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論大小便不通。此方治之。殊效。
蝸牛膏用蝸牛三枚。去殼。搗如泥。加麝香少許。納臍中。以手揉按之。立通。或用田螺亦可一治大小便不通。
豬牙皂角末。豬膽汁調。竹管吹入糞門。
小便不通。蔥汁吹入馬口。驗。
六七月間。尋牛糞中有大蜣螂。不拘多少。用線穿起。陰干收貯。用時取一枚。要全者放凈磚上。四面以炭火烘干。以刀從腰切斷。如大便閉。用上半截。小便閉。用下半截。各為細末。新汲水調服。二便俱閉者全用。
一人大小便不通。十余日。腹脹欲死。諸醫用硝、黃、牽、巴等無效。予以冬葵子一劑水煎服。立通。
一論大小便不通垂危者。
蘇危散苦瓜蒂(五錢) 川烏(炒) 草烏(炒) 香白芷 牙皂(炒) 細辛(各三錢) 胡椒(一錢)麝香(少許)上為細末。用小竹筒。將藥少許吹入肛內。即通。神速。
一論臟腑實熱。或小便不通。或大便不通。或大小便不通。
顛倒散大黃(六錢) 滑石(三錢) 皂角(五錢)上為細末。溫酒送下。如大便不通。根據前分兩。如小便不通。黃三。石六。角如前。如大小便俱不通。黃、石均分。角亦如前。
一治大小便不通。百方不效。肚腹脹滿疼痛。咽喉飽塞。或痰壅盛氣喘。結胸。臥不倒床。水米不下。死在須臾。此幽門氣閉不通。用甘遂五分。面裹。火煨熟。取出為末。入麝香三厘。飯搗為丸。淡姜湯下。立通。或小便不通。或大便不通。或大小便俱不通者。皆效。
痔漏
脈沉小實者。易治。浮洪而軟弱者。難愈。
夫痔漏之原。由乎酒色過度。濕而生熱。充乎臟腑。溢于經絡。墜于谷道之左右。沖突為痔。久而成漏者也。痔輕而漏重。痔實而漏虛。治痔之法。不過涼血清熱而已。
至于治漏。初則宜涼血清熱燥濕。久則宜澀竅殺蟲。而兼乎溫散也。或曰。痔漏火是根原。
何故而用溫澀。殊不知痔止出血。始終是熱。漏流膿水。始是濕熱。終是濕寒。不用溫藥。
何以去濕而化寒乎。非止痔漏。百病中多有始熱百終寒者。如瀉痢。如嘔吐。初作則腸胃氣實而熱。久則腸胃氣虛而為寒矣。一論痔瘡腫痛初起。立效。
祛風解毒湯黃連(一錢) 黃芩(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 枳殼(麩炒一錢) 大黃(酒蒸一錢五分) 苦參(一錢五分) 黃柏(一錢) 槐花(一錢)上銼。水煎。空心服。為末。水泛為丸。用溫水下。亦可。
一論內經曰。二陰皆屬腎。雖見癥于大腸。實陰虛而火盛也。
祛毒養榮湯當歸(一錢) 芍藥(二錢) 生地黃(酒洗一錢) 黃連(酒炒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 黃柏(酒炒五分) 知母(一錢) 連翹(一錢) 升麻(五分) 荊芥(一錢) 槐角(二錢) 皂角子(二錢) 皂角刺(二錢) 天花粉(二錢) 黃 (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節(一錢)上銼一劑。水煎。空心熱服。遠酒色。則全愈。
一論千金不換刀圭散。治痔漏百發百中。(方見)一論專治通腸痔漏。
濟生蓮蕊散蓮蕊(焙一兩) 當歸(五錢) 五倍子(五錢) 黃連(五錢) 乳香(五錢) 沒藥(五錢)礬紅(四兩) 黑丑頭末(炒一兩) 錦紋大黃(半生半熟一兩)上共九味。為細末。欲服藥。前一日勿食晚飯。次日空心。用淡豬肉汁一鐘。好酒一鐘半。
和豬肉汁煎。稱藥一錢二分調服。午后。于干凈黃土上。大便見紫血為驗。或如爛杏。五色相雜。亦為驗矣。如散藥難服。用酒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錢五分。淡豬肉湯下。此方神效。不可輕忽。切忌燒酒色欲。發物魚羊犬肉。
一論治痔漏累驗。
皮丸 長葛張明山傳。
刺 皮(一個連刺酒浸炙干) 當歸(酒洗二兩) 槐角(酒浸炒二兩) 黃連(酒炒二兩)地骨皮(酒炒干二兩) 甘草(蜜炙二兩) 乳香(二錢) 核桃(十個內取膈三十六片)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白湯或酒。早晚二服。一月后平復神效。
一論凡人衣食豐饒。患痔必由于飲食色欲所致。及有乘酒醉犯房。欲要除根。必須服此滋陰補內之藥。大戒醇酒濃味。寡欲可也。
臟連固本丸懷生地黃(六兩) 山藥(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白茯苓(去皮三兩) 牡丹皮(三兩)澤瀉(一兩) 黃連(四兩) 黃柏(去皮四兩) 槐角(三兩) 知母(去毛三兩) 人參(三兩)當歸(二兩) 皂角(二兩) 天花粉(二兩)上各為細末。用雄豬大腸一段。去脂油。灌藥末于內。兩頭絲線縛住。用糯米二升煮飯。將半熟時。撈起。去湯。將藥腸盤藏于飯中。如蒸飯已熟。待取出。去兩頭無藥線縛之腸。將藥腸入凈石臼內杵爛。揀出腸渣筋。如不粘。加些飯杵之好丸如梧桐子大。曬干。每服百丸。白滾水送下。
一論痔漏多年不瘥之神方也。
收功補漏丸 臨川徐學韋驗。
白茯苓(去皮) 赤茯苓(去皮) 沒藥(各二兩) 破故紙(四兩)上藥。俱不犯鐵器。于石臼搗成塊。春秋酒浸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取出。木籠蒸熟曬干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緩緩加至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予嘗以此方。加入全料六味地黃丸。同作一處。同丸服。治年久漏不愈者。一料全愈。
一論漏瘡。先須用補藥。以補氣血。參、 、歸、術為主要。大劑服之。外以附子為細末津調作餅子。如銅錢濃。以艾火灸之。漏大者艾炷亦大。漏小者艾炷亦小。灸令微熱。不可令痛。餅干即易之。再和再灸。又以補氣血藥。作膏貼之。
一論痔瘡。膿血淋漓。口干作渴。晡熱便血。自汗盜汗。以益氣湯加茯苓、半夏、炮干姜。脾胃漸醒。后以六味丸兼進而愈。一治蓮花痔瘡。余紹坪得效。
黃連(三錢) 烏梅(三十個) 大黃(三錢) 穿山甲(炒三錢)上銼。水煎。空心服。
痔漏
補遺
一治痔漏熱癥。有瘀血作痛。取出惡物。通利小腸。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 赤芍(二錢) 枳殼(一錢) 阿膠(炒二錢) 莪術(一錢)生地黃(三錢) 茯神(三錢) 木通(二錢) 五靈脂(一錢) 桃仁(十粒) 大黃(二錢)白茯苓(三錢) 甘草(八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蜜三匙。水煎。食前服。以利為度。
一治痔漏脫肛便血方川黃連(多用酒浸約三日許凈四兩) 防風(去蘆) 枳殼(麩炒二兩) 當歸(全用四兩)上四味。為細末。以前浸黃連酒。和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或沸湯送下。忌煎炒酒面羊雞魚腥之物。
生肌散五倍子(炒黃色三兩) 乳香 沒藥 孩兒茶(各一錢) 白礬(五分)上為細末。每次以竹管吹入漏瘡口內。
一治痔。谷道中蟲癢不止。用水銀、棗膏各二兩。同研相和。捻如棗核狀。薄綿片裹納下部。明日蟲出。若痛者。加用輕粉作丸。
體氣
天香散 內閣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