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33字
  • 2015-12-29 09:34:23

故甲子者。干支之首也。天氣終于癸。地氣終于亥。天地相合。則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陰陽相隔。剛柔相須。是以甲子之后。乙丑繼之。壬戌之后。癸亥繼之。三十年為一紀。六十年為一周。太過不及。斯皆見矣。然以天干兄弟次序言之。甲乙東方木也。丙丁南方火也。戊己中央土也。庚辛西方金也。壬癸北方水也。以其夫婦配合之。甲與己合而化土乙與庚合而化金。丙與辛合而化水。丁與壬合而化木。戊與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歲。土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詩曰。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化木盡成林。丙辛化水滔滔去戊癸南方火焰侵。然以地支循環之序言之。寅卯屬春木也。巳午屬夏火也。申酉屬秋金也亥子屬冬水也。辰戌丑未屬四季土也。以其對沖之位言之。子對午而為少陰君火。丑對未而為太陰濕土。寅對申而為少陽相火。卯對酉而為陽明燥金。辰對戌而為太陽寒水。巳對亥而為厥陰風木。故子午之歲。君火主之。丑未之歲。濕土主之。寅申之歲。相火主之。卯酉之歲燥金主之。辰戌之歲。寒水主之。巳亥之歲。風木主之。詩曰。子午少陰君暑火。丑未太陰濕土雨。寅申少陽相火炎。卯酉陽明燥金主。辰戌太陽司火寒。巳亥厥陰風木舉。然五運有主運。有客運。六氣有主氣有客氣。主運主氣。萬載而不易。客運客氣。每歲而迭遷。然則客運也。有太過焉。有不及焉。太過之年。甲丙戊庚壬五陽干也。不及之年。謂乙丁己辛癸五陰干也。太過者其至先。不及者其至后。客氣也。有正化焉。有對化焉。正化之歲。謂午未寅酉辰亥之年也。對化之歲。謂子丑申卯戌巳之年也。正化者令之實。對化者令之虛。

假令甲子年。甲為土運。統主一年。子為君火。專司一歲一期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正合乎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一期之中。主運以位而相次于下。客運以氣而周流于上。主運者。木為初之運。火為第二運。土為第三運。金為第四運。水為第五運。客運者。

假令甲己年。甲為土運。初之運即土也。土生金。二之運即金也。金生水。三之運即水也。

水生木。四之運即木也。木生火。五之運即火也。火生土。每一運。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

太過之年。大寒前十三日交。名曰先天。不及之年。大寒后十三日交。名曰后天。平氣之年正大寒日交。名曰齊天。一歲之內。主氣定守于六位。客氣循行于四時。主氣者。風為初之氣。火為二之氣。暑為三之氣。濕為四之氣。燥為五之氣。寒為終之氣。客氣者。假令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司地。太陰濕土為天之左間。厥陰風木為天之右間。所以面南而命其位也。一氣在上。一氣在下。二氣在左。二氣在右。經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地之左間。為初之氣。天之右間。為二之氣。司天為三之氣。天之左間。為四之氣。地之右間。為五之氣。司地為終之氣。每一氣。各主六十日七十八刻半有奇。申子辰之年。大寒日寅初一刻交初之氣。至春分日子時之末交二之氣。至小滿日亥時之末交三之氣。至大暑日戌時之末交四之氣。至秋分日酉時之末交五之氣。至小雪日申時之末交終之氣。所謂一六天也。巳酉丑之年。大寒日巳初一刻交初之氣。至春分日卯時之末交二之氣。至小滿日寅時之末交三之氣。至大暑日丑時之末交四之氣。至秋分日子時之末交五之氣。至小雪日亥時之末交終之氣。所謂二六天也。寅午戌之年。大寒日申初一刻交初之氣至春分日午時之末交二之氣。至小滿日巳時之末交三之氣。至大暑日辰時之末交四之氣。

至秋分日卯時之末交五之氣。至小雪日寅時之末交終之氣。所謂三六天也。亥卯未之年。大寒日亥初一刻交初之氣。至春分日酉時之末交二之氣。至小滿日申時之末交三之氣。至大暑日未時之末交四之氣。至秋分日午時之末交五之氣。至小雪日巳時之末交終之氣。所謂四六天也。蓋因客運加于主運之上。主氣臨于客氣之下。天時所以不齊。民病所由生也。

五運主病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掉。搖也。眩。昏亂旋運也。風主動故也。所以風氣盛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故火本動也。焰得風自然旋轉。如春分至小滿。而為二之氣分。風火相搏。則多起飄風。俗謂旋風是也。四時皆有之。由五運六氣。千變萬化。沖蕩擊搏。推之無窮。安得失時而便謂之無也。但有微甚而已。人或乘車躍馬。登舟環舞。其動不止。而左右紆曲。經曰曲直動搖。風之用也。眩暈而嘔吐者。風熱甚故也。

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

人近火氣者。微熱則癢。熱甚則痛。附近則灼而為瘡。皆火之用也。或癢痛如針輕刺者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癢者美疾也。故火旺于夏。而萬物蕃鮮榮美也。炙之以火。漬之以湯。

而癢轉甚者。微熱之所使也。因而癢去者。熱令皮膚寬緩。腠理開通。陽氣得泄。熱散而去故也。或夏月皮膚癢。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斂。腠理閉密。陽氣郁結。不能散越。

怫熱內作故也。癢得爬而解者。爬為火化。微則亦能令癢。爬令皮膚辛辣。而屬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見而火力分解矣。或云痛為實。癢為虛。非謂虛為寒也。正謂熱之微甚也。或疑瘡瘍。皆屬火熱。而反腐出膿水者何也。猶谷肉菜果。熱極則腐爛而潰為污水。潰而腐爛。

水之化也。蓋所謂五行之理。過極則勝己者反來制之。故火熱過極。則反兼于水化。又如鹽能固物。令不腐爛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熱。使不過極。故得久固也。萬物皆然。

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地之體也。土濕過極。則痞塞腫滿。物濕亦然。故長夏屬土。則庶物隆盛也。

諸氣 郁。病痿。皆屬肺金。

謂 滿也。郁謂奔迫也。痿謂手足痿弱。無力以運動也。大抵肺主氣。氣為陽。陽主輕清而升。故肺居上部。病則其氣 滿奔迫。不能上升。至于手足痿弱無力運動者。由肺金本燥燥之為病也。血液衰少。不能榮養百骸故也。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攝。足得血而能步。故秋金旺。則霧氣蒙郁而草萎落。病之象也。(萎猶痿也)諸寒收引。皆屬腎水。

收斂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則拘縮矣。

六氣為病

風類

諸暴強直支痛。囗戾里急筋縮。皆屬于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

暴。卒也。強直。堅勁也。支痛。支。持也。謂堅固支持。筋攣不柔而痛也。囗。縮也戾乖戾也。謂筋縮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于緊斂。短縮勁切。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者。由亢則害。承乃制也。況風能勝濕而為燥也。風病熱甚而成筋 者。燥之甚也。

故甚者皆兼于燥也。

熱類

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混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瘍疹。瘤氣結核。

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栗。驚惑悲笑。譫妄。衄 血汗皆屬于熱。少陰君火主之。乃真心小腸之氣也。

喘。火氣甚而為夏熱。衰為冬寒。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而為喘也。

嘔。

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吐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而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于酸矣。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且如酒之味苦而辛熱。能養心火。故飲之則令人色赤氣粗。脈洪大而數。語澀譫妄。歌唱悲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

煩渴嘔吐。皆熱癥也。其吐必酸。為熱明矣。況熱則五味皆濃。經曰。在地為化。化生五味故五味熱食。則味皆濃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或口淡者胃熱也。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胃為五臟之本。故傷生冷堅硬之物。

則令人噫醋吞酸。猶寒傷皮毛。能令陽氣壅滯而為病熱也。俗醫妄以為冷。主溫和脾胃而復愈者。猶用麻黃桂枝藥發表。令汗出而愈也。若久吐酸不已。則不宜溫之。當用寒藥以下之。后以涼藥調之。所以中酸而不宜食油膩之物者。皆因能令氣之壅塞也。暴注。卒瀉也。

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火性疾速故也。下迫。里急后重也。火能燥物。能令下焦急迫也。

轉筋。熱燥于筋而筋轉也。或言轉筋為寒者誤也。所謂轉者動也。陽動陰靜。熱癥明矣。霍亂之人。必有轉筋之癥。大法煩渴為熱。不渴為寒。霍亂轉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曰。以溫湯漬之則愈。以冷水沃之則劇。何也。蓋溫湯能令腠理開發。熱氣消散。轉筋即止。冷水能令腠理閉密。熱氣郁塞。轉筋不止。世俗見溫湯漬之而愈。妄疑為寒也。小便混濁。天氣寒則水清潔。天氣熱則水混濁。如清水為湯。則自混濁也。腹脹大鼓之如鼓。氣為陽。熱甚則氣盛。故腹脹滿也。癰。淺而大也。經曰。熱盛血則為癰膿也。疽。深而惡也瘍。有頭小瘡也。疹。浮小隱疹也。瘤氣。赤瘤丹囗。熱勝氣也。結核。熱氣郁結堅硬。

如果中核也。不必潰發。但令熱氣散。自然消也。吐下霍亂。三焦為水谷傳化之道路。熱氣甚則傳化失常。而霍亂也。或言為寒者誤矣。大法煩渴為熱。不渴為寒。或熱初得之。亦有不渴者。若止則亡液而后必渴。或寒不渴。若亡津液過多。則亦燥而渴也大抵完谷不化而色白。吐利腥穢。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澀。身涼不渴。脈沉細而遲者。

寒癥也。如小兒病熱吐利。乳未消而色尚白。不可便言為寒。當以飲食藥物之色別之。若谷雖不化。而色變非白。小便赤黃。吐利煩渴。脈洪大而數者。熱癥也。蓋瀉白為寒。余皆為熱。瀉白者。肺金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肺金自甚。故色白也。瀉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木自甚。故色青也。如少陰下利清水。色純青仲景以大承氣湯下之。為熱明矣。瀉黃者。脾土之色也。由火甚水衰。脾土自旺。故色黃也瀉紅者。心火之色也。瀉黑者。腎水之色也。由亢則害。承乃制。火熱過極。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下痢色黑者即死。又如瘡癤皆屬火熱。其本一也。其標則有五焉。以其在皮膚之分。屬肺金。故出白膿。以其在血脈之分。屬心火。故為血癤。以其在肌肉之分。屬脾土。故出黃膿。以其在筋之分。屬肝木。故其膿見蒼色。深至骨。屬腎水。故紫黑血也。若以下痢黑者為寒。然則瘡癤之出紫黑血者。亦為冷歟。又如赤痢。本濕熱之相兼也。舉世皆言赤痢為熱。白痢為寒者。誤之久矣。殊不知陰陽之道。猶權衡也。一高則必一下。一盛則必一衰。故陽盛者陰必衰。陰盛者陽必衰。自然之理也。豈有陰陽二氣。俱盛于腸胃。而同為赤白之痢乎。夫痢何也。蓋因六七月之交。世之谷肉果菜。飲啖無度。濕熱大甚。人受之感其毒瓦斯于腸胃之間。而為下膿血赤白也。治痢之法。當以苦寒之藥治之。如宋朝錢仲陽處香連丸以治小兒之痢。深得玄理。木香苦溫。黃連苦寒。苦能燥濕。寒能勝熱。溫能開發腸胃之郁結。愈痢多矣。今世俗醫。但以辛熱姜桂之藥。以治諸痢。病之微者。能令腸胃開通。郁結消散。偶或一愈。病之甚者。怫熱不開。轉甚。輕則為小溲不通水腫之疾。

重則為瞀亂之病而死矣。深可嘆哉。又如婦人赤白帶下之病。同乎痢也。蓋人有十二正經脈有奇經八脈。帶脈者。奇經之一也。起于季脅。回身一周。如束帶然。婦人下焦濕熱太甚津液涌溢。從帶脈淋瀝而下也。舉世皆言白帶為寒者。亦誤矣。凡病此者。必頭目昏眩。

口苦舌干。咽嗌不利。小便赤澀。大便閉滯。脈實而數。皆熱癥也。治帶下之法。亦以辛苦寒藥為主。不可驟用燥藥及熱藥。以損人生命也。又如酒蠱而大便濡瀉者。亦中濕熱也。

或水腫。或發黃。皆濕熱也。嗚呼。人即有形。不能無病。有生不能無死。然醫者但當按法治之。若標本不明。陰陽不審。誤投湯藥。實實虛虛而死者。是誰之過歟。故曰。世無良醫枉死者半。誠不誣矣。瞀。神昏而氣濁也。郁。熱極則腠理郁結。而氣道不通也。腫脹。

陽熱太甚。則腫滿 脹也。如六月庶物隆盛。腫脹之象。明可見矣。鼻窒。謂鼻塞也。傷風寒于腠理。而為鼻窒。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人側臥。則下竅通利。上竅反塞者。謂陽之經。左右相交于鼻也。鼽。鼻出清涕也。衄。鼻出血也。血溢。血出于上竅也。血泄。血出于下竅也。淋。熱客膀胱。小便澀痛也。或曰小便澀而不通為熱。遺溲不禁為冷。豈知熱甚客于腎部。干于足厥陰之經。廷孔郁結極甚。氣液不能宣通。故痿痹神無所用。津液滲入膀胱而為溲也。如少陰熱極則遺溲。其理明矣。世傳眾方。又有冷淋之說。可笑也已。

及觀其所治之方。還用榆皮、瞿麥苦寒之藥。其說雖妄。其方乃是。由不知造化變通之理。

宜乎認是而作非也。學不明而欲為醫。難矣哉。閉。大便澀滯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

肝木生風。風能勝濕。濕能耗液故也。身熱惡寒。邪熱在表而反惡寒也。故仲景治之法以麻黃湯汗之。或曰寒在皮膚。則熱在骨髓。熱在皮膚。則寒在骨髓。此說非也。戰栗。

謂火熱過極。反兼水化制之。故戰栗而動搖也。日深。大汗欲出。必先戰栗。熱極故也人恐懼而戰栗者。恐則傷腎。水衰故也。驚。心卒動而不寧也。惑。疑惑而志不一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南市| 沭阳县| 闽侯县| 盐城市| 高雄县| 昌江| 榕江县| 上栗县| 长治县| 广昌县| 临澧县| 清河县| 佛冈县| 田东县| 宝坻区| 八宿县| 凤城市| 松潘县| 新河县| 阿拉善盟| 肥东县| 沈阳市| 夹江县| 平阴县| 长沙市| 哈尔滨市| 临沭县| 崇州市| 灯塔市| 油尖旺区| 河北区| 宁河县| 云和县| 昌乐县| 射阳县| 邹城市| 黄骅市| 金湖县| 阜阳市| 禹城市|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