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441字
  • 2015-12-29 09:34:23

悲謂心血熱甚。則凌肺金。金不受制。故發悲哭也。悲哭而涕淚俱出者。如火煉金。反化為水也。是以肝熱盛則出泣。心熱盛則出汗。脾熱盛則出涎。肺熱盛則出涕。腎熱盛則出唾。

猶夏熱太盛。則林木流津也。笑。心火熱甚。喜志發也。或以輕手擾人脅肋 腋。令癢而笑者。擾亂動搖。火之化也。譫。多言也。心熱神亂。則語言妄出也。妄。狂妄也。心熱神昏則目有所見也。衄 血汗。謂鼻出黑血也。

濕類

諸痙強直。積飲痞隔中滿。吐下霍亂。體重 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太陰濕土。

乃脾胃之氣也。

痙。囗也。強直。謂項強也。太陽經中濕。則令人項強。有汗者曰陰痙。仲景所謂柔痙是也無汗者曰陽痙。仲景所謂剛痙是也。積飲。謂留飲也。痞。否也。謂氣不升降也。如否卦陽在上。陰在下。則天地閉塞矣。隔。阻滯也。腸胃濕甚。則傳化失常也。中滿。土位中央濕則令人中焦滿也。吐下霍亂。謂腸胃濕飲相兼故也。體重。清陽為火。濁陰為地。濕土為病。體重宜也。囗腫。濕勝于下也。肉如泥按之不起。濕勝于身也。

火類

諸熱瞀 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囗腫疼酸。氣逆沖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

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囗。暴病暴死。皆屬于火。少陽相火。乃心包絡三焦之氣也。

瞀。昏也。君火化同。囗。熱令肌肉跳動也。暴喑。卒啞也。心火熱盛。上克肺金。不能發聲也。冒昧。昏憒也。躁擾。謂熱盛于外。手足不寧也。狂越。謂乖越禮法而失常也。經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熱極故也。罵詈。言之惡也。水數一道近而善。火數二道遠而惡。心火熱極。則發惡言也。驚駭。君火化同。囗腫。熱勝于內也。疼酸酸疼者由火勝制金。不能平木故也。氣逆沖上。火氣熱。炎上也。禁栗如喪神守。栗戰栗也禁。冷也。喪神守。火極而似水化也。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于聲也。嘔。瘡瘍。君火化同喉痹。熱客上焦而咽嗌腫也。耳鳴。熱沖聽戶。耳中作聲也。聾。水衰火盛。氣道閉塞。

耳不聞聲也。微則可治。久則難通。嘔涌溢。食不下。胃膈熱盛。火氣炎上之象也。目昧不明。五臟熱極。則目昏不能視物也。暴注。卒瀉也。君火化同。囗。惕跳而肉動也。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由其平日飲食衣服。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蓋因腎水衰虛。心火暴盛。水不能制之。熱氣怫郁。心神昏冒。則筋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若熱甚至極則死。微則發過如故。俗云暗風。若血氣郁結。不得宣通。郁極乃發。若一側得通利。則痞者痹而癱瘓也。

燥類

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澀。遍身澀滯。不滑澤也。枯。不榮生也。涸。不流通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皴揭。皮膚開裂也。

寒類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囗瘕 疝。堅痞腹滿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饑。吐利腥穢屈伸不變。厥逆禁固。皆屬于寒。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至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如天氣寒。則水自然澄清也。

。氣聚之積。或聚或散。無有常處也。瘕。血積之塊。蓋由女子月水沉滯。久而成瘕也。

經曰。小腸移熱于大腸。為虛瘕為沉。然則血瘕亦有熱者也。當以標本明之。囗疝。足厥陰經受寒。則陰腫也。堅痞腹滿急痛。如水寒則冰。堅硬如地也。下痢清白。水寒則清而明白也。食已不饑。胃熱能消谷。寒則不能消谷。雖已而亦不饑也。吐利腥穢。寒水甚而制火。

則不能平金。肺金自盛。故水腥也。屈伸不變。厥逆禁固。謂手足蜷攣而冷也。

亢則害承乃制體用說

夫氣淫太過。曰亢則害。物極而得復。則曰承乃制也。蓋陰陽互藏平氣以為和。五行偏勝而為眚。軒岐法則天地。把握陰陽。人稟太極全體至理而生成者也。故內經所言君火之下。陰精承之者。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木氣之下。金氣承之。水氣之下。土氣承之。土氣之下。木氣承之。謂土必克水。以水之子木也。承于土之下。此乃先天和平之配偶耳。

經言亢則害承乃制者。謂其亢之為害。必得受害者之子。以承其勝而制之也。即子復母仇之義耳。原夫木極似金。火極似水。土極似木。金極似火。水極似土。如風木為病。掉眩甚則肢體拘攣。固勁而不能動。動極靜也。火之太過。則 木溶金。人為渴汗。土極之病。肉 筋惕。慢驚囗。囗之類。靜極動也。金暴斂則反熱。水極則冰凝如石。人病則收引癃結。時工昧知陰陽生殺之機。不究火亢則害陰金。癥出戰栗惡寒。當辨目之黃赤。口之干渴。二便通塞。脈之遲數。以別是是非非。庶無誤人之弊。設若口燥便赤。脈不遲。縱寒戰之甚。急宜清涼為當。時醫輒見戰栗厥逆惡寒。不諳厥深熱亦深之理。逕投熱藥。則如賦云。桂枝下咽。陽盛則斃。又有陰癥似陽者。亦有譫言妄語。欲奔泥水。但不甚渴。便清脈遲。俗工認為陽治。賦亦云。承氣入胃。陰盛乃亡。凡為良醫者。須博理廣見可也。所以承氣解毒等湯。可治似陰之癥。理中四逆等湯。可療似陽之急。庸常昧知亢極之變。誤指附子可以治熱病。涼藥可以療寒厥。殊不知有義理當然而用之也。吁。附子承氣。備為明醫以救人。何期又為庸醫之殺人。仁人君子。其亢則害承乃制之理。豈容不加究此心哉。且如雜癥。木亢則害其土也。土受木之克害。則不善食。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為膈噎中滿等癥生焉。其所承于木之下者肺金也。土之子。緣肺金主氣。氣屬陽。陽行健。其播敷運化。氣之力也。肺金大腸。職司傳送。今夫木之亢也。則侮金而害土。必當扶土之子。金氣之壯。

則能制其木之過。所以法當資益肺金之氣。則木可平。而土可保矣。俗夫反以耗氣散氣之藥則土益衰。而木愈克。可勝惜哉。又如火亢可害其肺金。金受火克之極。病則惡寒戰栗。

而發晚熱咳渴。直俟夜半之后。氣血傳過肺金。得微汗方解。此系承乃制之義也。茍不扶水以濟金。即元氣日索矣。法當培其陰精真水。以御君相二火之暴。則惡寒退而潮熱減。自汗而涼。正氣回也。人或以辛甘之劑。兼以解散療之。則精液愈涸。而真精愈竭。則虛其虛也余可類推。人身安危之機。在于陰陽互藏以為和。否則五行更勝。克害而生病也。故經曰。氣之勝者。則薄其所不勝。而害其所能勝。嗟夫。亢之所以為害。責在承之不足而起之也。確乎論歟。致中和以全生者。良醫也。大易曰。造物不致終窮。其久病有待時令遷轉。而承乃制。而自愈矣。如待日期傳過而涼者。即承乃制而痊也。此造物化工之妙耳。僻處乏醫。則從漢書有云。不藥當中醫可也。與其亢則害承乃制之說。庶乎得矣。

醫論

扁鵲論醫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

三不治也。陰陽并藏氣不足。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云林子曰。越人之論。一三四五六是矣。二則于予心有未適然者。何也。輕者彼輕也。重者彼重也。彼輕而我重之。則彼之生可活矣。不然。彼以一吝而喪生。固病者之不智。子以一吝而不治。亦醫者之不仁。噫。古之神醫。于此意猶存。則世醫可知矣。

本草

藥論

夫藥者。天地間之萬物也。昔古神農憫蒼生之疾苦。格物理之精微。其用心可為仁矣。

故藥品雖多。然其味不過五。乃甘辛咸苦酸是也。而其性不過六。溫涼補瀉升降是也。且甘辛溫補升者陽也。苦咸涼瀉降者陰也。淡滲泄而屬陽。酸性陽而味陰。故藥有純陽者。有純陰者。有陰中之陽。有陽中之陰。有專用其氣者。有獨用其味者。大抵味之濃者必補。氣之重者必降。味淡則瀉。性輕則升。升者治在上在表之病。降者治在下在里之疾。諸寒涼者治乎血熱。諸溫熱者治乎氣郁氣虛。潤以濡燥。澀以收脫。又甘為諸補之原。苦為諸瀉之本。

辛香者亦升泄之類。酸咸者皆補降之屬。所謂補者。性味各有所補。而其瀉者。亦各有所瀉然補中有瀉。而瀉中有補。如酸入肝。生津以制燥。至苦入心。滋陰以降火。辛能溫肺以退寒。咸可堅腎以御熱。如欲去其邪。在使復其正。瀉陽有以補陰。瀉陰有以補陽。降則通其自升。升則欲其自降。惟病有兼成。而法當合用。故方有奇偶。而藥有君臣。制之以散者散也。或成之以錠者鎮也。用湯者蕩也。取氣味蕩漾。而無所不至。用丸者緩也。取氣味緩達。而有所及遠。湯有生熟。瀉則宜生。補則宜熟。丸有大小。病在上者宜小。俱服于食后。或散末以輕調。或含丸以緩化。病在下者宜大。俱服于食前。或服后以食壓。或湯藥以頓服。吞補劑于早于未語之前。服疾藥當脫衣臨睡之際。郁氣妙舐嚼之方。溫癥利丸散之功。凡用甘草者。解諸藥毒。取甘以緩脾。劑投生姜者。行諸藥力。取辛以開胃。故病以脾胃為主。始得以攻病之力。用酒者欲其上達。用鹽者取其下行。丸用蠟者匱其毒。裹用蠟者藏其氣。水丸求其速化以清利。蜜丸取其緩行以滋潤。用新者速其功。用陳者遠其毒。調脾胃之藥。丸宜五谷。和氣血之劑。利用醋酒。炒以緩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陰。煉可助陽。但制有太過不及之弊。忌用有相反畏惡之情。有療之于理者。有療之以意者。又有不藥之術。出乎才智之巧。如針灸熏熨淋漬之類。治六淫外病之藥也。有以人事真偽之機。委曲旁求之變。動人耳目。移病者之心志。郁者散之。散者郁之。勞者逸之。靜者動之。乃治七情內病之藥也。故導引營運。調乎飲食起居。從中正之心。無欺妄之憂者。乃修養之藥也。

故藥者非徒藥物之為藥。而人事所宜之門。莫不為之藥也。

藥有五法

湯劑。煎成清液也。補須要熟。利不嫌生。并先較定水數煎蝕多寡之不同耳。去暴病用之。

取其易升易散。易行經絡。故曰湯者蕩也。治至高之分加酒煎。去濕加生姜煎。補元氣加大棗煎。發散風寒加蔥白煎。去膈病加蜜煎。止痛加醋煎。凡諸補湯。渣滓兩劑并合。加原水數。復煎。待熟飲之。亦敵一劑新藥。其發表攻里二者。雖前藥取效。不必煎渣也。從緩從急之不同故耳。

膏劑。熬成稠膏也。藥分兩雖多。水煎膏宜久。渣滓復煎數次。絞取濃汁。以熬成耳。

去久病用之。取其始蝕力大。滋補膠固。故曰膏者膠也。凡可服之膏。或水或酒隨熬渣。猶酒煮飲之。可摩之膏。或酒或醋隨熬滓。宜搗數患處。此蓋盡藥力也。

散劑。研成細末也。宜施制合。不堪久留。恐走泄氣味。服之無效耳。去急病用之。不循經絡。只去胃中及腸腑之積。故曰。散者散也。氣味濃者湯調服。氣味薄者煎熟和酒服。

丸劑。作成丸粒也。治下焦之疾者。如梧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綠豆大。治上焦疾者。

如粒米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緩。逐漸成功。故曰。丸者緩也。用水丸者。或蒸餅作稀糊丸者。取其易化。而治上焦也。用稠面和丸者。或飯糊丸者。取略遲化。能達中焦也。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泡半夏、南星。欲去濕痰者。以生姜自然汁。取稀糊為丸。亦取其易化也。神曲丸者。取其消食。山藥糊丸者。取其澀。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易循經絡。

蠟丸取其難化。能固護藥之味氣。勢力全備。直過膈而作效也。

漬酒。漬煮藥酒也。藥須細銼。絹袋盛之。入酒。罐密封。如常法煮熟。埋地日久。氣烈味濃。早晚頻吞。經絡速達。或攻或補。并著奇功。滓濾出曝干。搗末別漬。力雖稍緩。服亦益人。為散亦佳。切勿傾棄。

補虛損癥。宜少飲。緩取效。攻風濕癥。宜多飲。速取效。凡丸藥用蜜。每藥末一斤。

則用蜜十二兩。文火煎煉。掠去沸沫。令色黃。滴水成珠為度。再加水四兩和勻。如此丸庶可曬干。經久不壞。或用重湯熬煉成珠。尤妙。

藥性歌括

(共四百味)諸藥之性。各有奇功。溫涼寒熱。補瀉宣通。君臣佐使。運用于衷。相反畏惡。立見吉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星子县| 杭州市| 沁水县| 拉萨市| 贵溪市| 旬邑县| 子长县| 井陉县| 长乐市| 龙口市| 乐安县| 天长市| 厦门市| 黑河市| 吴江市| 湖口县| 嵊泗县| 淮北市| 东港市| 根河市| 晋中市| 呼伦贝尔市| 宿迁市| 陇南市| 永德县| 社旗县| 沈阳市| 陆河县| 托克逊县| 仪陇县| 海阳市| 神木县| 峡江县| 汾阳市| 临武县| 延边| 柞水县| 垦利县| 汉寿县|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