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7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895字
  • 2015-12-29 09:34:23

一治心胃刺痛。不可忍者。胃口冷氣所致者。

干姜(炒) 官桂 蒼術(米泔浸炒) 半夏(姜汁炒)上銼。生姜煎服。

一論一切氣痛心痛。肚疼及冷氣痛。

良姜(一兩五錢) 吳茱萸(四兩炒) 胡椒(一兩)上為末。每服五分。輕者三分。用飛過朱砂三分。酒調服。

一論氣自腰腹間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攣急厥冷。

山梔子(大小四十九個連皮搗碎炒黑) 大附子(一枚炮去皮臍)上為粗末。每服二三錢。酒煎八分。入鹽一捻。溫服。

一治諸般心腹氣痛。或瘀血作痛。

桃靈丹桃仁(五錢) 五靈脂(五錢火煨制)上為末。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酒下。或醋湯下。

一人心胃刺痛。手足稍冷。出汗。指甲青。百藥不效。余用當歸三錢煎湯。外用水磨木香、沉香、烏藥、枳殼。磨濃服。立止。

一論寒邪冷氣入乘心絡。或臟腑暴感風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甚則經年不瘥。

桂附丸 西園公屢驗。

川烏頭(炮去皮臍三兩) 附子(三兩) 干姜(炮二兩) 官桂(二兩) 川椒(去目微炒二兩) 赤石脂(二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覺至痛處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為度。若是朝服無所覺。至午后再進二十丸。若久心痛。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盡一劑。終身不發。治心痛徹背如神。

一論心腹疼痛。每作必胸滿。嘔吐厥冷。面赤唇麻。咽干口燥。寒熱不時。而脈洪大。

屢服寒涼損真之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且脈弦洪而有怪狀。乃脾氣損虧。肝木乘之而然。當暖補其胃。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半夏、茯苓、吳茱萸。

一婦人胃脘。當心而痛甚。右寸關俱無。左雖有微而似絕。手足厥冷。病熱已篤。察其色。

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虛肝木所勝。用參、術、茯苓、陳皮、甘草。補其中氣。用木香和胃。以行肝氣。用吳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急與一劑。俟滾先服。煎好再進。諸病悉愈。

何可泥其痛無補法。而反用攻伐之藥。禍不旋踵。

一婦人懷抱郁結。不時心腹作痛。年久不愈。諸藥不應。余用歸脾加炒山梔而愈。

一唐儀部胸內作痛。月余腹亦痛。左關弦長。右關弦緊。此脾虛肝木所乘。以補中益氣加半夏、木香二劑而愈。又用六君子湯二劑而安。此面色黃中見青。

一論有蟲者。必面斑白唇紅。又痛后便能食。時作時止是也。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皮煎服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向下。難治。或曰。痛而久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

面色或青或黃。唇緩目無睛光。此蟲痛也。

一治蛔蟲作痛神方。用苦楝根上皮洗凈。白水煎。露一宿。次日早。燒豬肉一塊。嗅其氣。然后服藥。其法。上半月服。其蟲盡下。

一治寸白蟲作痛。用酸石榴東南根二兩。檳榔五錢。大黃五錢。白水煎。露一宿。來日五更冷服。未服先燒些豬肉。嗅其氣。不可食。其藥上半月服之。立效。

一論胃冷。蛔蟲上攻。心痛。嘔吐。四肢冷。

烏梅丸當歸(四錢) 人參(六錢) 炮姜(一兩) 肉桂(六錢) 大附子(炮六錢) 川椒(去目炒四錢) 細辛(六錢) 黃連(一兩酒炒) 黃柏(六錢酒炒)上為末。烏梅三十個。去核搗爛。入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

鹽湯送下。烏梅用好醋浸一宿。去核。于五升米飯上蒸熟。杵如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杵三千下。入蜜和為丸。又治胃腑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一論蟲攻心痛。并腹中塊。按之不見。往來痛無休止。

化蟲丸鶴虱(三錢) 胡粉(炒) 枯礬 苦楝根皮(去浮皮) 檳榔(各五錢)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入真芝麻油一二點。打勻服之。其蟲小者化為水。大者自下。一婦年四旬。心胃刺痛。時痛時止。不思飲食。食則即吐。手足厥冷胸中痞悶。口干作渴。余曰。此胃中有蟲也。以二陳湯加檳榔、枳實、烏梅、花椒、炒黑干姜、苦楝根皮、生姜煎一服。打蟲下一大碗。遂止。

一論急心痛。

元靈散五靈脂(去砂石) 元胡索(炒) 莪術(火煨) 良姜(炒) 當歸(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熱醋湯送下。

一論諸心氣痛不可忍者。

絳靈散白礬(枯一兩) 朱砂(一錢) 生姜(二片)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輕者一錢。空心。白湯送下。

一治心痛方白礬(枯一兩) 白硼砂(一錢五分)上為末。姜汁打面糊為丸。如黃豆大。每服一丸。溫酒送下。

一治心胃氣痛如神。用生礬、枯礬等分為末。面糊丸如櫻桃大。每服三丸。燒酒下立止一治心胃刺痛。砂糖半鐘。熱酒調服即愈。

一治心氣痛。五靈脂一錢。枯礬二分。為末。溫酒調下。

一治心胃痛欲死。用良姜末三分。米湯調下立已。

一徐四可治胃脘痛。用炒鹽一錢。生姜七片。水煎一鐘。溫服立止。

一論心腹痛。不問寒熱新久。一服立止。

官桂(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酒炒) 甘草(五分)上銼。水煎服。如寒邪。加香、蘇。如有熱。加芩、連。如大便閉。及下痢初起。

任服涼藥不通。腹痛不止。加大黃、枳殼。立效。

一治胃脘痛甚。諸藥不效者。

黃連(六錢) 大附子(去皮臍炮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稍熱服。

一治心疼痛。荊子炒焦為末。米飲調下。

又方。蜜一小鐘。酒一碗。同蜜煎滾。調枯礬末一錢。溫服出汗。

一治諸血諸氣。痛不可忍。及心脾氣血諸痛。又治血滯腰痛。

三香沉麝丸 內翰蘇沈方。

朱砂 血竭 沒藥(各一分) 沉香(三分) 木香(五分) 麝香(半分)上銼為末。瓷器煮。生甘草膏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姜鹽湯嚼下。

婦人產后氣血痛并主之。亦治脾痛血滯腰痛。用續斷、牛膝、桃仁炒。煎溫湯送下。血暈。用乳香泡湯研化服。

腹痛

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脈大而疾者死。

夫腹痛。寒氣客于中焦。干于脾胃而痛者。有宿積停于腸胃者。有結滯不散而痛者。有痛而嘔者。有痛而瀉者。有痛而大便不通者。有熱痛者。有虛痛者。有實痛者。有濕痰痛者。有死血痛者。有蟲痛者。種種不同。治之皆當辨其寒熱虛實。隨其所得之癥施治。若外邪者散之內積者逐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泄則調之。閉則通之。血則消之。氣則順之。蟲則追之。積則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調養氣血。斯治之要也。

一論風寒外感。飲食內傷。七情惱怒過度。肚腹疼痛初起者。行氣香蘇散。(方見飲食)一論外邪。內傷冷物。肚腹綿綿痛不已。而手足厥冷者。五積散。(方見)一論肚腹疼痛。有寒有熱。有食有氣。治一切肚腹痛之總司也。

開郁導氣湯蒼術(米泔浸炒一錢) 陳皮(五分) 香附(童便浸炒一錢) 白芷(一錢) 川芎(一錢)白茯苓(去皮一錢) 干姜(炒五分) 滑石(一錢) 山梔子(炒黑一錢) 神曲(一錢) 甘草(少許)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論綿綿痛無增減。脈沉遲者。寒痛也。

姜桂湯干姜 肉桂 良姜(各七分) 枳殼(去穣麩炒) 陳皮 砂仁 濃樸(姜汁炒) 吳茱萸(炒各一錢) 香附(一錢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二分)上銼。生姜煎服。痛不止。加元胡索、茴香、乳香。寒極手足冷。加附子。去吳茱萸、良姜。泄瀉。去枳殼。

一論乍痛乍止。脈數者。火痛也。

散火湯黃連(炒) 白芍(炒) 梔子(炒) 枳殼(去穣) 濃樸(去皮) 香附 川芎(各一錢)木香 砂仁 茴香(各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痛甚不止。加元胡索。

一論肚腹滿硬。痛久不止。大便實。脈數而渴者。積熱也。

枳實大黃湯枳實 大黃 檳榔 川濃樸(各二錢) 甘草(三分) 木香(二分)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論痛不移處者。是死血也。

活血湯當歸尾 赤芍 桃仁(去皮尖) 牡丹皮 元胡索 烏藥 香附子 枳殼(去穣各一錢)紅花 官桂 木香(各五分另磨汁) 川芎(七分) 甘草(二分)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服。

一論小便不利而痛。腹中勾引。脅下有聲者。是濕痰也。二陳湯加減。(方見痰飲)一論以手按之。腹軟痛止者。是虛痛也。

溫中湯良姜(五分) 官桂(五分) 益智仁(一錢) 砂仁(四分) 木香(另研) 香附米 濃樸(姜炒) 陳皮 小茴香(酒炒) 當歸 甘草(各八分) 元胡索(六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一論食積腹痛。其脈弦。其痛在上。以手重按愈痛。甚欲大便。利后其痛減是也。

加味平胃散蒼術(米泔浸炒一錢) 陳皮(一錢) 濃樸(姜炒八分) 半夏(姜炒八分) 川芎(五分)香附(一錢) 炒枳實(一錢) 木香(八分) 神曲(炒一錢) 山楂(一錢) 干姜(七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論時痛時止。面白唇紅者。是蟲痛也。

椒梅湯烏梅 花椒 檳榔 枳實 木香 香附 砂仁 川楝子(去核) 肉桂 濃樸(去皮姜炒) 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服。

三仙丸 治蟲痛。

雄黃 白礬 檳榔(各等分)上為末。飯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分。食遠。白水下。干痛者。不吐不泄而但痛也。有時者。淡食而饑則痛。濃味而飽則否也。經曰。腹內干痛者。腹內有蟲。此之謂也。

一孩子腹中作痛。看看至死。腹中揣摸。似有大小塊。諸醫不效。余則令人慢慢以手搓揉痛處。半日。其蟲自大便出而愈。

一婦人腹痛如錐刺。每痛欲死。不敢著手。六脈洪數。此腸癰毒也。用穿山甲、炒白芷、貝母、僵蠶、大黃。合一大劑。水煎服。打膿血自小便中出即愈。

一李儀部常患腹痛。治以補中益氣加炒山梔即愈。

一朱太守因怒腹痛作瀉。或兩脅作脹。或胸乳作痛。或寒熱往來。或小便不利。飲食不臥。

嘔吐痰沫。神思不清。此肝木乘脾土。用柴胡加山梔、炮姜、茯苓、陳皮、制黃連。一劑即愈。(制黃連即黃連吳茱萸等分用鹽水拌濕越二三日同炒焦取連用)一人內停飲食。外感風寒。頭疼發熱。惡心腹痛。予以藿香正氣散加香附、川芎。一服而止次日前病悉除。惟腹痛不止。以手重按。其痛稍止。此客寒乘虛而作也。以香砂六君加木香、炮姜服之。睡覺。痛減六七。去二香再服。即愈。

一婦人臍腹疼痛。不省人事。只此一服立止。人不知者。云是心氣痛。誤矣。余用白芷、五靈脂、木通去皮。三味等分。每服五錢。醋水各半盞。煎至七分服。

一論白芍味酸微寒。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輔。治腹中痛之圣藥也。如夏中熱腹痛。

少加黃芩。若惡寒腹痛。只少加肉桂一錢。白芍三錢。甘草一錢五分。此三味為治寒腹痛。

此仲景神品藥也。如深秋腹痛。更加桂枝三錢。如冬月大寒。腹中冷痛。加桂枝一錢五分。

水二盞煎服。

腰痛

丹溪曰。脈必沉而弦。沉為滯。弦為虛。澀者是瘀血。緩者是濕。滑者伏者是痰。大者是腎虛也。

夫腰乃腎之府。動搖不能。腎將憊矣。因嗜欲無節。勞傷腎經。多有為喜怒憂思。風寒濕毒傷之。遂致腰痛。牽引于脊背。旁及二脅下。不可俯仰。此由腎氣虛弱所致。宜滋腎調氣。

病可除矣。

一論常常腰痛者。腎虛也。此方主之。

補腎湯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黃 熟地黃 陳皮 小茴香(鹽酒炒) 破故紙(酒炒)牛膝(去蘆酒洗) 杜仲(去粗皮酒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錢) 人參(五分) 黃柏(去皮酒洗)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炙三分)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服。痛甚者。加乳香、砂仁、沉香。去白芍、生地、陳皮。如常服合丸藥。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酒下亦可。

一論腰胯濕熱作痛者。

清熱勝濕湯蒼術(米泔制) 黃柏(鹽水炒) 羌活 白芍(酒炒) 陳皮(去白) 牛膝(去蘆酒洗)木瓜 杜仲(姜汁炒) 威靈仙 澤瀉(各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生姜三片。水煎服。痛甚者。加乳香、沒藥各五分為末。水濕停下。入黑丑、檳榔各五分。血痛。加歸尾、桃仁去皮尖各一錢。紅花酒洗五分。冷風作痛。加熟附子一錢。虎脛骨末五分。去黃柏、澤瀉各三分。倦怠腳如欲墜。加蒼術、防己、薏苡仁、白術各五分。游走而痛。加紫金皮。濕熱。加炒梔子。氣不順。加烏藥。酸軟。加牛膝、當歸、地黃。腎虛加破故紙炒五分。

一論氣滯腰痛。并閃挫腰痛。腎虛腰痛。

立安散當歸 官桂 元胡索 杜仲 小茴香 木香 黑丑上為細末。每服二匙。空心。溫酒調下。一方。去黑丑。以酒煎服。

一論腰痛神方魚鰾炒成珠。好酒一碗淬入內。溫熱。通口連渣服。

一論此方專滋腎水。壯元陽。益筋骨。又能烏須。治腎虛腰痛足膝痛神效。

青娥丸破故紙(酒炒) 川萆 (童便浸) 杜仲(姜汁炒) 牛膝(去蘆酒洗) 黃柏(鹽水炒)知母(酒炒各四兩) 胡桃肉(去皮泡八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酒送下。

一論腎氣虛弱。肝脾之氣襲之。令人腰膝作痛。伸屈不便。冷痹無力。夫腎水臟也。虛則肝脾之氣湊之。故令腰膝實而作痛。屈伸不便者。筋骨俱病也。經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便。為筋骨之病也。冷痹者。陰邪實也。無力者氣血虛也。獨活寄生湯(方見中濕)一論元氣虛弱。腰痛白濁。以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黃柏、知母、白芍。俱酒炒。牛膝去蘆。酒洗。杜仲姜酒炒。

一論腎經虛損。腰腿遍身疼痛。

壯腎散 扶溝何晴岳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澳县| 兴文县| 界首市| 泰顺县| 隆尧县| 漳平市| 北川| 西丰县| 青浦区| 连州市| 美姑县| 自治县| 汕头市| 东兰县| 揭西县| 周宁县| 漳浦县| 会昌县| 永嘉县| 龙南县| 平潭县| 崇仁县| 揭阳市| 宿松县| 嘉禾县| 咸丰县| 金华市| 望都县| 前郭尔| 临湘市| 松原市| 凤庆县| 沾化县| 闽侯县| 宁陕县| 磐石市| 普兰县| 灌云县| 班玛县| 防城港市|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