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844字
  • 2015-12-29 09:34:23

仙靈脾(酒浸五兩) 遠志(去心四兩) 巴戟(去心六兩) 杜仲(酒炒五兩) 破故紙(酒炒五兩) 肉蓯蓉(酒浸六兩) 青鹽(八兩) 大茴香(五兩) 小茴香(炒五兩)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腰切開。摻藥末在內。紙裹。火燒熟。細嚼。酒下。

一論腰痛。人皆作腎虛治。諸藥不效者。此瘀血痛也。以大黃半兩。更入生姜半兩。同切如小豆大。于鍋內炒黃色。投水二碗煎。五更初頓服。天明取下腰間瘀血物。用盆器盛。如雞肝樣。痛即止。

一治腰痛不能轉側。點藥后。少頃復舊。神妙。

雄黃(二錢) 黃丹(一錢) 焰硝(一錢) 去黃丹。名龍火丹。

上為細末。令病患仰睡。以銀簪蘸藥。點眼大角頭少許。一二次神效。

一治腰痛良方杜仲(姜酒炒二錢) 破故紙(炒五分) 小茴香(鹽酒炒) 人參(三分)上為末。用豬腰子二個。切開入藥。蒸熟。帶水渣同食即愈。

一治腰痛秘方 王明景傳。

當歸(酒洗) 杜仲(酒炒) 大茴香(酒炒) 小茴香(酒炒) 羌活上銼一大劑。用頭生酒浸一宿。次早濾汁。溫熱服之。用渣將酒再煎。溫服立效。

腰痛

補遺

青娥丸(馬伏所秘傳) 治諸虛百病。大補之圣藥也。素患腰痛者殊效。

仙茅(酒浸洗勿犯鐵器四兩) 白茯神(去皮四兩) 破故紙(四兩酒浸一日) 懷生地黃(酒浸砂鍋內蒸黑四兩) 甘枸杞子(四兩) 小茴香(鹽酒炒二兩) 黃精(酒蒸四兩) 川杜仲(去皮姜炒四兩) 天門冬(去心四兩) 菟絲子(酒炒搗餅四兩) 當歸(酒洗四兩) 肉蓯蓉(酒洗去鱗三兩) 懷熟地黃(酒洗四兩) 巴戟(鹽水泡去心四兩) 青鹽(四兩水洗去泥打碎炒)牛膝(去蘆酒洗四兩) 參(二兩) 鎖陽(三兩) 鹿茸(一兩炙) 川萆 (四兩童便浸七日流水洗凈去臭氣) 核桃肉(去殼一百五十個搗成泥)上為細末。好酒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好酒鹽湯送下。忌三白。

一治一切腰痛如神。(宋東園傳)黑丑半生半炒為細末。水和丸如梧子大。硫黃末為衣。

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水湯下。

脅痛

脈雙弦者。肝氣有余。兩脅作痛。

夫脅痛者。厥陰肝經為病也。其癥自兩脅下。痛引小腹。亦當視內外所感之邪而治之。

若因暴怒傷觸。悲哀氣結。飲食過度。冷熱失調。顛仆傷形。或痰積流注于脅。與血相搏。皆能為痛。此內因也。若少陽。耳聾脅痛。風寒所襲而為脅痛者。此外因也。治之當以散結順氣。化痰和血為主。平其肝。導其滯。則無不愈矣。

一論左脅下痛。肝積屬血。或因怒氣所傷。或顛仆閃挫所致。而為痛也。

疏肝散 主方。

黃連(吳茱萸煎炒二錢) 柴胡 當歸(酒洗各一錢五分) 青皮(去穣) 桃仁(研如泥)枳殼(麩炒各一錢) 川芎 白芍(酒炒各七分) 紅花(五分)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

一論右脅痛者。肝邪入肺也。

推氣散片姜黃 枳殼(麩炒各一錢) 桂心(少許) 甘草(炙五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食遠服。一方。加廣陳皮一錢五分。半夏姜炒一錢。

一論左右脅俱痛。肝火盛而木氣實也。

柴胡歸芎湯柴胡 川芎 白芍 青皮(去穣) 枳殼(麩炒各一錢五分) 甘草 香附子 當歸龍膽草 木香 砂仁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溫服。

一論因內有濕熱。兩脅痛甚。伐肝木之氣。瀉肝火之要藥也。

當歸龍薈丸當歸 龍膽草 山梔子 黃連 大黃(酒浸紙裹煨)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三錢五分) 麝香(另研五分) 加柴胡五錢。青皮去穣醋炒一兩。

上為細末。神曲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湯送下。

一論勞傷身熱脅痛者。脈必虛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川芎、白芍、青皮、木香、砂仁、小茴香、枳殼。去白術、升麻。

一論左脅下有塊。作痛不移者。是死血也。活血湯。(方見腹痛)根據本方加青皮。去白芍一論男子房勞兼怒。風府脹悶。兩脅脹痛。此色欲損腎。怒氣傷肝。六味地黃丸料加柴胡、當歸。一劑而安。(方見補益)一婦人口苦脅脹。此肝火也。用小柴胡湯加黃連、梔子。稍愈。更以四君子湯加當歸、白芍、柴胡。調理脾胃而瘥。

臂痛

臂為風寒濕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為寒邪所襲。遂令臂痛。及乳婦從臂枕兒。傷于風寒而致臂痛。悉根據本方對癥用之。

一論有因濕痰橫行經絡而作臂痛者。

二術湯蒼術(米泔浸一錢半) 白術(去蘆) 南星 陳皮 白茯苓(去皮) 香附 酒芩 羌活威靈仙 半夏 甘草(各一錢)上銼一劑。生姜。水煎服。

一論臂痛因于寒者。五積散。(方見)一論臂痛因于氣者。烏藥順氣散。(方見)一論臂痛因于濕者。

蠲痹湯當歸 赤芍 黃 羌活 姜黃 防風 甘草(炙各等分)上銼。生姜五片。煎服。

一論臂冷痛。起手甚艱。或一臂痛。或兩臂俱痛者。

五積交加散(囗主簿傳效) 五積散合人參敗毒散。加木瓜、姜、棗煎服。未效再加牛膝。可服烏藥順氣散。加羌活、木瓜。

一論凡臂軟無力。不任重者。乃肝經氣虛。風邪客滯于榮衛(wèi)之間。使血氣不能周養(yǎng)四肢故有此癥。肝主項背與臂膊。腎主腰胯與腳膝。其二臟若偏虛。則隨其所主而病焉。今此癥乃肝氣偏虛。宜補肝腎。六味丸主之。

一男子年六十余。素善飲。兩臂作痛。恪服祛風治痹之藥。更加麻木。發(fā)熱體軟。痰涌腿膝拘痛。口斜語澀。頭目暈重。口角流涎。身如蟲行。搔起白屑。始信謂余曰。何也。余曰臂麻體軟。脾無用也。痰涎自出。脾不能攝也。口斜語澀。脾氣傷也。頭目暈重。脾氣不能升也。癢起白屑。脾氣不能營也。遂用補中益氣加神曲、半夏、茯苓。三十余劑。諸癥悉退。

又用參、術煎膏。治之而愈。

肩背痛

一論脈洪大促緊者。肩背痛。沉而滑者。痰痛也。

豁痰湯半夏(制) 梔子(炒) 陳皮 海桐皮 枳殼(各八分) 桔梗 赤芍 蒼術(制) 香附(各七分) 茯苓(去皮六分) 川芎 姜黃(各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如痛甚。頭劑加樸硝二錢。

一論肩背痛。不可回顧者。太陽氣郁而不行也。以風藥散之。脊痛腰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不通行也。以羌活勝濕湯本(二錢) 防風 羌活 獨活(各一錢) 川芎(一錢) 蔓荊子(六分) 甘草(六分)上銼一劑。水煎服。身痛腰沉。經中有濕寒。加防己一錢。輕者炮附子。重者炮川烏各五分。

一論背心一點痛者。痰氣之所聚也。

參合湯陳皮 半夏(制) 茯苓(去皮) 烏藥 枳殼(麩炒) 僵蠶(炒) 川芎 白芷 麻黃桔梗 干姜 紫蘇 香附 蒼術 甘草 羌活(各等分)上銼。姜、棗煎服。

一論風熱乘肺。肩背強直作痛。

提肩散防風 羌活 本 川芎 白芍(炒各七分)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各五分) 甘草(四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煎服。濕。加蒼術、防己、薏苡仁各五分。氣虛。加人參。汗多加黃 蜜炒一錢。血虛。加芎、歸、地黃。

一治肩背痛。汗出。小便數而少。風熱乘肺。肺氣郁甚也。當瀉風熱則愈。以迎氣防風湯防風 羌活 陳皮 人參 甘草(各五分) 本 青皮(各三分) 白豆蔻 黃柏(各二分) 升麻(四分) 柴胡 黃 (蜜水炒各一錢)上銼一劑。水煎。食后溫服。如面白脫色氣短者。不可服。

一論體虛人。背上惡風。或夏月怕脫衣。及婦人產后。被冷風吹入經絡。故常冷痛。或手足冷入骨者。又治腰痛。及一切冷痹痛。又治濕氣。

御寒膏用生姜八兩。取自然汁。入牛膝三兩。乳香、沒藥末各一錢五分。銅勺內煎化。就移在滾水內。須以柳條攪令成膏。又入花椒末少許。再攪勻。用皮紙將紙作殼子。視痛處闊狹貼患處用鞋烘熱熨之。候五七日脫下。或起小痕。不妨。

痛風

夫痛風者。皆因氣體虛弱。調理失宜。受風寒暑濕之毒。而四肢之內。肉色不變。其病晝靜夜劇。其痛如割者。為寒多。腫滿如剜者。為濕多。或汗出入水。遂成斯疾。久而不愈。令人骨節(jié)蹉跌。股脛消瘦者。為難療矣。予考痛風。脈理多端。有旦定而夜甚。脈弦而緊者。

是痛風也。脈沉而伏。中氣也。不可一例而治。臨癥當審辨矣。經曰。痹者。謂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故曰痛痹。筋骨掣痛也。曰著痹。著而不行也。曰行痹。走而不定也。曰周痹。周身疼痛也。皆邪氣有余之候耳。

一論痛風。腰背手足肢節(jié)疼痛。乃血虛氣弱。經絡枯澀。寒滯而然也。午后夜甚者。血弱陰參五秦艽湯當歸(三錢) 赤芍(酒炒七分) 蒼術(童便浸一錢) 生地黃(酒浸一錢) 萆 (一錢)黑狗脊(去毛根二錢) 川芎(七分) 羌活(一錢五分) 秦艽(去蘆一錢五分) 川獨活(一錢)五加皮(二錢) 黃連(姜汁炒一錢) 黃柏(酒炒一錢) 紅花(酒洗八分)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黃 (酒炒二錢) 人參(二錢) 牛膝(去蘆酒浸一錢五分) 杜仲(每一兩用茴香一錢鹽一錢水二鐘拌炒此用二錢) 生甘草(二分)上銼。桃枝七根。每長一寸半。燈心七根。水煎。臨服入童便、好酒各一盞。空心溫服渣再煎服。忌酒面鯉魚濕熱羊鵝。

如天將作雨。陰晦時日。而預先覺痛甚者。加防風、天麻、升麻。午后夜甚者。血弱陰虛。加升麻五分。牡丹皮一錢。早上午前甚者。氣滯陽弱。加連翹、沉香、竹瀝、乳汁。痛甚者。倍羌活、紅花、酒炒黃芩。涼血則痛止。此癥乃筋與骨癥患者乃外淫侵入日久。及年近衰者。不善養(yǎng)而得。蓋筋屬肝血。骨屬腎水。內損所致耳。

一論濕熱作痛。不拘上下用之。蒼術妙于燥濕。黃柏妙于去熱。二物皆有雄壯之性。亦簡易之方也。加牛膝則治濕熱下流。兩腳麻木。或如火燎之熱者。

二妙散蒼術(米泔浸) 黃柏(乳汁浸透)上為末。每服三錢。用酒調下。痛甚。加生姜汁。熱服。

一論血脈凝滯。筋絡拘攣。肢節(jié)疼痛。行步艱難。活血理氣。第一品也。

舒筋散元胡索(炒) 當歸 辣桂(各等分)上為丸。每服二錢。用酒調下。

十全大補湯 治勞倦遍身疼痛。加半夏姜制。倍佳。

一婦人年七十余。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屈伸。遍身作癢如蟲行。口干目赤。頭暈痰涌。胸膈不利。小便短赤。夜間殊甚。用六味地黃丸料。加山梔、柴胡。水煎服。

一論瘀血濕痰。蓄于肢節(jié)之間筋骨之會。空竅之所而作痛也。肢節(jié)沉重者。是濕痰。晚間病重者。是瘀血也。

趕痛湯乳香 沒藥 地龍(酒炒) 香附(童便浸) 桃仁 紅花 甘草節(jié) 牛膝(酒浸) 當歸羌活 五靈脂(酒淘去土)上銼。水煎。溫服。

一論寒濕之氣。痹滯關節(jié)。麻木疼痛。

續(xù)斷丸黃 (一兩) 人參(七錢) 白茯苓(一兩) 山茱萸肉(一兩) 薏苡仁(一兩) 續(xù)斷(一兩)防風(七錢) 桂心(一兩) 山藥(一兩) 白術(七錢) 熟地黃(二兩) 牡丹皮(一兩) 麥門冬(一兩) 石斛(一兩) 鹿角膠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一論人手足不能屈伸。周身疼痛。

消風飲 臨川徐培鴻試驗。

陳皮 白術(去蘆) 當歸(酒洗) 白茯苓(去皮各一錢) 防己 獨活 木瓜 (四分)秦各三分) 防風(五分)上銼一劑。生姜煎。不拘時服。氣虛。加人參八分。

一論一切遍身骨節(jié)疼痛。或流注作痛。不可忍者。立見神效。

人參 白術(去蘆)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天麻 陳皮 甘草 赤芍 防風 生地黃 羌活 獨活 南星 黃芩上銼。生姜煎服。

一論風濕相搏。周身盡痛。以益氣湯加羌活、防風、 本、蒼術治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諸風藥。損人元氣。而益其病故也。

一男子兩胯痛不可忍者。臨川徐擴吾試效。

黃 (蜜炒一兩) 參(二錢) 蒼術(米泔制一錢五分) 當歸身(酒洗一兩五錢) 秦艽兩) 牛膝(去蘆酒洗一兩) 獨活(一兩) 杜仲(酒炒一兩五錢) 熟地黃(一兩) 桑寄生(一兩五錢) 官桂(二錢) 木瓜(五錢) 小茴香(鹽酒炒五錢)上為細末。酒打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

一論雷火針。

蒼術(五錢) 川芎(三錢) 硫黃(二錢半) 穿山甲(三錢炒) 蔓荊子(三錢) 皂角(三錢) 麝香(五分) 雄黃(二錢) 艾葉(三錢)上為末。紙卷如指大。以草紙七層貼患處。將藥然起淬之。知痛則止。

一論熨法。治諸風惡毒。冷痹麻木腫痛。或遍身骨痛。始覺腫痛。熨之無不即效。

蒼術(二兩) 羌活(一兩) 獨活(五錢) 蛇床子(五錢) 蔓荊子(五錢) 穿山甲(五錢土炒) 雄黃(三錢) 硫黃(三錢) 麝香(三分)上為末。炒熱。以絹包熨患處。一法。以醋拌炒作餅。用絹包。燒秤錘放餅上。熨之。

一人每勞。肢體時痛。或用清痰理氣之劑。反不勞常痛。加以導濕。臂痛漫腫。形體倦怠。

內熱盜汗。脈浮大。按之微細。此陽氣虛寒。用補中益氣加附子一錢。人參五錢。腫痛俱愈又以十全大補百余劑而愈。

一人形體豐濃。筋骨軟痛。痰盛作渴。喜飲冷水。或用愈風湯、天麻丸等藥。痰熱益盛服牛黃清心丸。更加肢體麻痹。余以為脾腎俱虛。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三月余而痊。

壽躋七旬。

一治白虎歷節(jié)風。走注疼痛。兩膝熱腫。

虎脛骨(酥炙) 黑附子(炮制去皮臍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七日再服。

香港腳

脈弦者風。濡弱者濕。洪數者熱。遲澀者寒。微滑者虛。牢堅者實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

香港腳者。濕熱在足而作氣痛也。濕熱分爭。濕勝則令人憎寒。熱勝則令人壯熱。此其為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水县| 榆社县| 莱芜市| 长宁区| 浙江省| 开鲁县| 舟山市| 建平县| 永寿县| 万州区| 吉林省| 东乌珠穆沁旗| 河津市| 墨竹工卡县| 库尔勒市| 彰化市| 东阳市| 漾濞| 闵行区| 泾川县| 东莞市| 库尔勒市| 房山区| 泉州市| 易门县| 岳西县| 宜宾市| 凤山市| 封丘县| 九龙城区| 宝应县| 临颍县| 凌源市| 信丰县| 湘潭市| 开封县| 公安县| 龙海市| 东城区| 昌吉市| 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