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3846字
  • 2015-12-29 09:34:23

黃連(四兩炒) 枳殼(去穣炒四兩)上為細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茶下。

一論腸風臟毒便血。痔痛下血。宜槐黃丸槐花(四兩) 黃連(酒炒四兩)上為細末。入豬大腸內。兩頭扎住。入韭菜二斤。水同煮爛。去菜。用藥腸搗爛。為丸如梔子大。如濕加些面。每服八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一論大便下血。久不止者。此臟腑虛寒故也。面色痿黃。身體瘦弱。宜斷紅丸鹿茸(去毛醋煮) 大附子(炮去皮臍) 當歸(酒洗) 續斷(酒浸) 黃 (炒) 阿膠(蛤粉炒) 側柏葉(炒各一兩) 白礬(枯五錢)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丹溪云。下血久不愈者。后用溫劑。先用四物湯加炮姜、附子、升麻。后服斷紅丸收效一論腸風下血。熱者其血鮮。寒者其血青黑或成塊。

一儒者素勤苦。因飲食失節。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載之后。非便血則盜汗。非惡寒則發熱。血汗二藥。用之無效。六脈浮大。心脾則澀。此思傷心脾。不能攝血歸源。然而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盜汗。由火之升降微甚。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在午前。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肺脾之源。舉下陷之氣。午后。用歸脾加麥冬、五味。以補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兩月。諸癥悉愈。

一人素善飲酒。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后。食少體倦。面色痿黃。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益氣湯加茱萸、黃連。

一男子便血。精滑發熱。一男子便血發熱。一男子發熱遺精。或小便不禁。俱是脾腎虧損。用六味地黃丸、益氣湯。以滋化源。并皆全愈。

一論下血。服犀角地黃湯等藥。其血愈多。形體消瘦。發熱少食。里急后重。此脾氣下陷。以益氣湯加炮姜。立收效。

一治大便下血。用石蓮肉四兩。去殼捶碎。入公豬肚內。水煮爛。去蓮肉。將肚并湯食之立止。

一治大便下血秘方。

觀音救苦方 馬伏所傳。

木香(四兩) 黃連(二兩)上將黃連切片煎汁。浸木香。慢火焙干。為末。烏梅肉搗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滾湯送下。

一患腸風下血者。何也。人腸皆有脂裹之。濃則腸胃以安。腸中本無血。血緣有風或有熱以消其脂。腸遂薄。滲入身中血。初患時。必服涼藥而愈。服之過者。則腸寒而脂愈不生。其血必再作。凡熱者。其血鮮。冷者。其血青黑察其冷熱用藥可也。冷者。用斷紅丸。熱者。

用四物湯合黃連解毒湯。加苦參、槐角、地榆、側柏葉。

一腸胃流熱。則糞門暴腫。用蝸牛細研。涂之則消。

一治臟毒下血。用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和調為末。滴水為丸。每服八九十丸。空心。

陳米飲下。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歸脾湯(方見健忘) 六味丸(方見補益)

溺血

一論溺血者。小便出血。乃心移熱于小腸也。宜清腸湯當歸 生地黃(焙) 梔子(炒) 黃連 芍藥 黃柏 瞿麥 赤茯苓 木通 蓄 知母(各一錢) 甘草(減半) 麥門冬(一錢去心)上銼一劑。燈心、烏梅。水煎。空心服。溺血莖中痛。加滑石、枳殼。去芍藥、茯苓。

金黃散 治尿血。

槐花(凈炒) 郁金(濕紙包火煨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淡豆豉湯送下。

一治小便下血不止。地骨皮。燒酒二鐘。煎至七分。去渣。空心服。立止。

一治小便溺血。旱蓮草、車前草。各取自然汁。每服半茶鐘。空心服自愈。

又方。用壯年無病患頭發。不拘多少。燒存性。將側伯葉搗汁。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以四物湯下。

一治溺血不止效方小薊根 生地黃(各二錢) 通草 滑石 蒲黃(炒) 淡竹葉 當歸 藕節 山梔甘草(各六分) 茯苓 車前草(各八分)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一治尿后有鮮血。用柿子三枚。燒灰。陳米煎湯調服。因柿性寒故也。

一治尿血。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殊效。

一尿血。因心腎氣結所致。或憂勞房室過度而得之。實因精氣滑脫。陰虛火動。榮血妄行耳。尿行則不痛。尿淋血行則痛。

一治暴熱尿血。山梔子去皮炒。水煎服。

一治小便出血。以車前草根葉。多取洗凈。取汁頻服。可通五淋。

惡熱

惡熱非熱。明是虛癥。經曰。陰虛則發熱。陽在外為陰之衛。陰在內為陽之守。精神外馳。淫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間而惡熱也。當作陰虛火動治之。

惡寒

惡寒非寒。明是熱癥。亦有久服熱藥而得之。河間謂火極似水。熱甚而反覺自冷。實非寒也有用熱藥而少愈者。辛能發散。郁遏暫開耳。又曰。火熱內熾。寒必蕩外。故惡寒。實非寒癥。凡背惡寒甚者。脈浮而無力者。陽虛也。用參、 之類。加附子少許。

一婦人六月惡寒之極。怕風。雖穿棉襖。亦不覺熱。此火極似水也。六脈洪數。小水赤少。

予以皮硝五錢。溫水化服而愈。一羅工部仲夏腹惡寒而外惡熱。鼻吸氣而腹覺冷。體畏風而惡寒。脈大而虛微。每次進熱粥甌許。必兼食生姜甌許。若粥離火食。腹內即冷。余曰。

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宜用八味丸。壯火之源。以消陰翳。彼反服四物元參之類而歿。惜哉

汗癥

(自汗 盜汗)脈大而虛浮而濡者。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脈陰陽俱緊。當無汗。若自汗者。曰亡陽。不治。

自汗者。無時而 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衛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寐中出。通身如浴覺來方止。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心虛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陰虛火炎者。法當補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又有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生汗。涼膈散主之。凡汗出發潤。汗出如油。汗綴如珠者。

皆不治也。自汗大忌生姜。以其開腠理故也。

一論自汗屬陽虛。時常而出也。宜參 湯黃 (蜜炙) 人參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 當歸(酒洗) 熟地黃 白芍(酒炒)酸棗仁(炒) 牡蠣( 各一錢) 陳皮(七分) 甘草(炙二分) 烏梅(一枚)上銼一劑。棗一枚。浮小麥一撮。水煎。溫服。

一論自汗虛弱之人。可服大補黃 湯黃 (蜜炒) 人參 白術(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熟地黃山茱萸(酒蒸去核) 肉蓯蓉(酒洗各一錢) 五味子(十粒) 肉桂(五分) 防風(七分)甘草(炙三分)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溫服。

一論盜汗。屬陰虛。睡中則出。醒則止也。此方治盜汗之圣藥也。

當歸六黃湯當歸(酒洗) 黃 (蜜炙) 生地黃 熟地黃(各二錢) 黃柏 黃連 黃芩(各一錢)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一論治盜汗。屬氣血兩虛者。宜滋陰益陽湯當歸(酒洗) 熟地黃 生地黃 白芍(酒炒各一錢) 黃柏(蜜水炒) 知母(蜜水炒各八分)人參(五分)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黃 (蜜水炒各一錢) 陳皮(八分) 甘草(炙八分)上銼一劑。棗二枚。凈小麥一撮。水煎。溫服。

一論自汗盜汗。宜實腠理也。男子失精。女子夢交。自汗盜汗。宜白龍膠桂枝 白芍(酒炒) 龍骨( ) 牡蠣( 各三錢) 甘草(炙一錢)上銼一劑。棗二枚。水煎服。

四制白術散白術(四兩) 黃 (炒一兩) 石斛(炒二兩) 牡蠣( 一兩) 甘草(炙一錢) 麥麩(炒一兩)有止用白術為末。每服三錢。粟米調服。

一論心汗者。心孔有汗。別處無也。宜茯苓補心湯白茯苓(去皮) 人參 白術(去蘆) 當歸 生地黃 酸棗仁(炒) 麥門冬(去心)陳皮 黃連(炒各等分) 甘草(炙八分) 辰砂(研末臨服調入五分)上銼一劑。棗二枚。烏梅一個。浮小麥一撮。水煎。食遠服。

一秘方。治冷汗時出。宜用公豬肚洗凈。裝糯米入內。令滿。用線縫口。入砂鍋內。水煮爛。將肚與湯一并食之。用糯米曬干為末。每服小盞空心。米湯調服。

一額上常有汗出。不論冬夏者。得之醉后當風所致。頭乃諸陽之會。酒乃發陽。所以飲酒必見汗者。醉后陽氣上升。頭面之陽氣必開。當風坐臥。風時入之。以致頭面出汗。名曰漏風宜黃 六一湯黃 (六兩) 甘草(一兩) 加肉桂、白芍。名黃 建中湯。

上各用蜜炙十余次。出火毒。每服一兩。水煎。溫服。

一論自汗不休。內傷及一切虛損之癥所致者。用補中益氣湯。柴胡、升麻。俱用蜜水炒少加制附子、麻黃根、浮小麥。(方見內傷)一論腎氣虛弱。發汗發熱。用六味地黃丸。(方見補益)一論腎氣虛弱。盜汗惡寒。用八味丸。(方見補益)一論氣血俱虛而盜汗者。用十全大補湯。(方見補益)秘方。治盜汗自汗。

五倍子為末。津液調搽臍中。綢勒住。一宿即止。

一方。用何首烏末。津液調搽臍中亦效。

一論自汗邪在諸經。有蓄血亦有頭汗。有頭汗小便不利者死。關格不得尿。有頭汗者死元氣下脫。有頭汗如珠不流者死。柔汗發黃者死。

鎮液丹防風(去蘆酒洗三兩) 黃 (蜜炙二兩五錢) 白術(去蘆微炒一兩) 中桂(一兩) 白芍(酒炒一兩五錢) 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臍童便炒二兩)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加酸棗仁炒一兩。

一治腳汗方白礬(五錢) 干姜(五錢)上銼為末。逐日洗。連五日。自然無汗。

一治盜汗。用牙豬心一個。水二碗。入砂鍋內。煮爛熟為度。去心不用。另用當歸、人參各二錢。半入煮心汁內。熬至大半甌。去渣。不拘時服。豬心食否不拘。

一論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癥。自汗不休者。用益氣湯。加熟附子、麻黃根、浮小麥其效捷于影響。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過。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又欲引參、 等藥至肌表不可缺也。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加倍參、囗。加麥冬、五味、黃連各五分。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挾風邪也。本方桂枝、芍藥。若不陰虛。只用桂枝可也。左尺脈浮洪無力而有汗者。水虧火盛也。本方加黃柏、知母各五分。熟地一錢。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只根據本方倍參、囗。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者。或盜汗。

相火挾心火之勢而上伐肺金也。宜當歸六黃湯。一論自汗盜汗。乃陰陽兩虛。或睡或醒時而出也。益氣湯去升麻。加茯苓、酒芍、酸棗炒、牡蠣 各一錢。黃柏蜜炒。知母蜜炒。烏梅一個。棗一枚。浮小麥一撮。水煎服。

一人四時出汗。畏風不敢當。雖炎天必須棉衣。冬天氣喘。氣不相接。偶有便淋白濁。

服八物湯。不效。服補中益氣湯。少已。予以荊芥、防風、桂枝、薄荷、甘草、羌活。一劑而痊一治自汗盜汗久不止者。以清晨采帶露桑葉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米飲湯送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宁| 集安市| 临海市| 长沙市| 司法| 乐山市| 农安县| 简阳市| 永泰县| 汝州市| 顺义区| 天台县| 十堰市| 沅江市| 曲麻莱县| 蛟河市| 五原县| 肇源县| 东源县| 祥云县| 博野县| 缙云县| 延吉市| 嘉荫县| 山阳县| 聂荣县| 耿马| 栾城县| 永靖县| 灵川县| 甘南县| 东港市| 罗城| 甘孜县| 南昌市| 任丘市| 成都市| 大冶市| 鄄城县| 京山县| 抚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