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4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42字
  • 2015-12-29 09:34:23

眩暈

風寒暑濕。氣郁生涎。下虛上實。皆暈而眩。其脈風浮寒緊。濕細暑虛。涎弦而滑。虛脈則無。治眩暈法。尤當審諦。先理痰氣。次隨癥治。

眩者言其黑。暈言其轉。冒言其昏。眩暈之與冒眩。其義一也。其狀目閉眼眩。身轉耳聾。

如登舟車之上。起則欲倒。蓋虛極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風則有汗。寒則掣痛。

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喜怒哀樂。悲恐憂思。郁而生痰。隨氣上厥七情致虛而眩暈也。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原。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之出于氣虛也明矣。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之生于血虛也又明矣。以至新產之后。血海虛損。或瘀不行。皆能眩暈。是可不推尋致病之因乎。治法。隨機應敵。其間以升降鎮(zhèn)墜行焉。最不可妄施汗下。然而眩暈欲解。自汗則有之。若諸逆發(fā)汗。劇者。言亂目眩。與夫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汗者。此虛極而脫也。識者將有采薪之憂清暈化痰湯 主方。治眩暈之總司也。

陳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各一錢半) 防風 羌活(各七分) 甘草(三分) 枳實(麩炒一錢) 川芎 黃芩(酒炒各八分) 白芷 細辛 南星(姜汁炒各七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以此作丸。亦可。氣虛。加人參七分。白術去蘆一錢。

血虛。加當歸。倍川芎。有熱。加黃連姜炒七分。

一論頭旋眼黑。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言語。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云中頭若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此乃胃氣虛損。停痰而致也。半夏白術天麻湯。(方見頭疼)一論勞役之人。饑寒眩暈者。脈虛弱也。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半夏、天麻、白芍、熟地黃。

一眩暈屬氣虛有濕痰者。根據本方去升麻、柴胡。加白茯苓、川芎、半夏、大麻、桔梗、白芷。

一論陰虛火動眩暈者。脈必數也。清離滋坎湯(方見癆瘵)根據本方加川芎、天麻、山梔、竹瀝少許。

一論真陽不足。上氣喘急。氣短自汗。眩暈欲倒。如坐舟車。手足冷。脈沉細。

參附湯人參(五錢) 大附子(炮三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熱服。

一論眩暈之癥。因氣虛痰火炎上故也。

清陽除眩湯人參(六分) 白術(去蘆一錢) 白茯苓(一錢) 陳皮(一錢) 半夏(湯泡一錢) 明天麻(八分) 檳榔(八分) 旋復花(八分) 甘草(四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論肥白人。日常頭旋目花。卒時暈倒者。名曰痰暈。

清痰祛眩湯天南星(姜泡) 半夏(姜汁制) 天麻 蒼術(米泔浸) 川芎 陳皮 茯苓(去皮)桔梗 枳殼(去穣) 烏藥 酒芩 羌活(各八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水煎。臨服。入竹瀝、姜汁同服。

一論虛體之人。一時為寒所中。口不能言。眩暈欲倒。手足厥冷。

姜附湯干姜(一兩) 大附子(生去皮臍一兩)上銼。每五錢。水煎溫服。

一論一切失血過多。眩暈不醒者。

芎歸湯川芎 當歸(各等分)上銼一劑。水煎服。虛甚。加炮過大附子。

一論氣血兩虛而挾寒。作頭目眩暈者。十全大補湯(方見補益)根據本方。如有痰。加陳皮、半夏。

一人氣短痰暈。服辛香之劑。痰盛遺尿。兩尺浮大。按之如無。予以為腎家不能納氣歸原。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劑而愈。(八味丸見補益)一人形體豐濃。勞神喜怒。面帶陽色。口渴吐痰。或頭目眩暈。或熱從腹起。左三脈洪而有力。予以為足三陰虧損。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而愈。

大方痰暈湯法半夏(一錢) 橘紅(一錢) 赤茯苓(一錢) 黃芩(酒洗七分) 白術(一錢五分) 川芎(五分) 黃連(五分) 黃柏(酒炒七分) 知母(七分) 石膏(一錢)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臨臥服。

一生圓形體魁梧。不慎酒色。因勞怒頭暈仆地。痰涎上涌。手足麻痹。口干引飲。六脈洪數而虛。予以為腎經虧損。不能納氣歸原而頭暈。不能攝水歸原而為痰。陽氣虛熱而麻痹。虛火上炎而作渴。補中益氣合六味丸料。治之而愈。其后或勞役。或入房。其病即作。用前藥而愈。

一孟都憲者。氣短痰暈。服辛香之劑。痰盛遺尿。兩尺浮大。按之如無。余以為腎家不能納氣歸原。香燥致甚耳。以八味丸料三劑而愈。

一孫都憲形體豐濃。勞神喜怒。面帶陽色。口渴吐痰。或頭目眩暈。或熱從腹起。左三脈洪而有力。右三脈洪而無力。余謂足三陰虧損。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而愈十全大補丸(見補益)補中益氣湯(見內傷)八味丸六味丸(俱見補益)

麻木

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體。關后得之。麻在下體也。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

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澀而芤屬死血。為木。不在痛癢。內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故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著痹。河間曰。留著不去。四肢麻木拘攣也。經又曰。痛者。

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wèi)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為不仁。夫所謂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如繩扎縛初解之狀。古方名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然則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為二也。雖然亦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謂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補。

醫(yī)者亦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zhí)一見也。

一論麻木。遍身手足俱麻者。此屬氣血兩虛。宜加味八仙湯當歸(酒洗) 川芎 熟地黃(各六分) 白芍(酒炒八分) 人參(六分) 白術(去蘆二錢)陳皮(八分) 半夏曲(七分) 白茯苓(去皮一錢) 桂枝(三分) 柴胡(四分) 羌活(五分)防風(五分) 秦艽(六分) 牛膝(六分) 甘草(炙三分)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氣虛。加黃 蜜炒八分。

一論麻是渾身氣虛也。

加減益氣湯黃 (蜜炒) 人參 白術(去蘆) 陳皮 當歸(各一錢) 升麻 柴胡 木香(各五分)香附 青皮(去穣) 川芎(各七分) 桂枝 甘草(各三分)上銼一劑。生姜、棗煎服。

一論十指盡麻。并面目皆麻。此亦氣虛也。補中益氣湯。根據前方去青皮、川芎、桂枝加麥冬、羌活、防風、烏藥。共十四味。一論木是濕痰死血也。

雙合湯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黃 陳皮 半夏(姜炒各一錢) 桃仁(去皮尖八分) 白茯苓(去皮一錢) 紅花(三分) 白芥子(一錢)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姜十片。水煎熟。入竹瀝、姜汁同服。

一論手足麻痹。因濕所致也。香蘇散。(方見)根據本方加蒼術、麻黃、桂枝、白芷、羌活、木瓜。

一論感風濕。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麻木。五積散。(方見)一論婦人七情六郁。氣滯經絡。手足麻痹。宜開結舒經湯紫蘇 陳皮 香附 臺烏 川芎 蒼術(米泔浸) 羌活 南星 半夏 當歸(各八分) 桂枝(四分) 甘草(三分)上銼。生姜三片。入姜汁、竹瀝服。

一論口舌麻木。延及嘴角頭面亦麻。或嘔吐痰涎。或頭暈眼花。惡心。遍身麻木。宜止麻消痰飲黃連 半夏 栝蔞仁 黃芩 白茯苓 桔梗 枳殼(麩炒) 陳皮 天麻 細辛南星 甘草上銼。生姜三片。水煎服。血虛。加當歸。氣虛。加人參。亦有十指麻木。胃中有濕痰死血加蒼術、白術。少佐熟附子。行經中死血者。四物湯加紅花、桃仁、韭葉。忌生冷魚腥。發(fā)風發(fā)熱之物。

一論十指酸痛。麻木不仁。

大附子木香各等分。每服三錢。姜三片。水一碗。煎七分服。

一論婦人遍身麻痹。謂之不仁。皆因血分受風濕所致。用祛風散。送下五補丸。

祛風散生川烏 白術(去蘆) 白芷(各三錢) 甘草(二錢)上為細末。酒調。吞下五補丸。

五補丸黃 (蜜炒一兩) 人參(五錢) 附子(一個) 當歸(三錢) 白芍(酒炒五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祛風散送下。

一論不仁者。謂不凝和也。痛癢不知。針灸不知是也。經曰。諸乘虛寒。而郁冒不仁。

蓋其血氣虛弱。不能周流于一身。于是正氣為邪氣所伏。故肢體頑麻。不知痛癢。遇寒。厥如死尸。而郁且冒也。用麻桂各半湯。不愈者。補中益氣湯入姜汁。設或汗如油。喘不休。喘而直視水漿不入者。皆為絕癥也。

一論風熱血燥。皮膚瘙癢。頭面手足麻木。

清涼潤燥湯當歸(酒洗) 生地黃(各一錢半) 黃連 黃芩 白芍(煨) 川芎(各一錢) 天麻防風 羌活 荊芥(各八分) 細辛(六分) 甘草(五分)上銼。水煎。食遠服。麻甚。加川烏炮三分。

一論面上木處。可用桂枝為末。用牛皮膠。和少水化開。調敷之。濃一二分。若腳底硬木處。可將牛皮膠熔化。

入姜汁調和。仍入南星末五錢和勻。用濃紙攤貼二三分。乘半熱。裹貼腳底。用溫火烘之。

此外治也。

一治兩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乃熱傷元氣也。

黃 (八錢) 人參(五錢) 白芍(三錢) 柴胡(二錢五分) 升麻(二錢) 五味子(百四十粒) 生甘草(五錢) 炙甘草(二錢)上銼。水煎。稍熱。空心服。

一治兩腿麻木。沉重無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語聲不出。右寸脈洪大黃 (三錢) 當歸(二錢) 蒼術(四錢) 陳皮(五錢) 本(三錢) 黃柏(酒炒一錢)柴胡(三錢) 升麻(一錢) 知母(酒炒一錢) 五味子(一錢) 生甘草(二錢五分)上每銼一錢。水煎。空心服。少待以早飯壓之。

一治皮膚間有麻木。乃肝氣不行故也。

黃 (一兩) 白芍(一兩半) 橘皮(一兩半不去白) 澤瀉(五錢) 炙甘草(一兩)上銼。水煎。溫服。

癲狂

癲脈搏大滑者生。沉小緊急不治。狂脈實大生。沉小死。癲脈虛可治。實則死。

內經曰。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腳不能行。發(fā)為 仆。( 搖其目而暴仆也)是蓋陽氣逆亂故令人卒然暴仆而不知人。氣復則蘇。此癇之類也。又曰。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jié)M不得臥。面熱。妄見妄言。又曰。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

是蓋得之于陽氣太盛。胃與大腸實熱。燥火郁結于中而為之耳。此則癲狂之候也。曰癲曰狂分而言之。亦有異乎。難經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素問注云。多喜為癲。多怒為狂。然則喜傷于心。而怒傷于肝。乃二臟相火有余之癥。難經陰陽之說。恐非理也。大抵狂為痰火實盛。癲為心血不足。多為求望高遠。不得志者有之。癇病獨主乎痰。因火動之所作也。治法。癇病宜吐。狂宜下。癲則宜安神養(yǎng)血。兼降痰火。雖然。此三癥者。若神脫而目瞪如愚癡者。縱有千金我酬。吾未如之何也已矣。癲者。喜笑不常。顛倒錯亂之謂也。狂者。

大開目。與人語所未嘗見之事為狂也。又云狂者。狂亂而無主定也。譫語者。合目自言日用常行之事為譫也。又蓄血癥。則重復語矣。鄭聲者。聲顫無力。不相接續(xù)。造字出于喉中。

為鄭聲也。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癲。脫陰者目盲。脫陽者妄見。

一論癲者。心血不足也。此方主癲狂喜笑不常。

養(yǎng)血清心湯人參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 川芎(各一錢) 生地黃(一錢) 石菖蒲(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麥門冬(去心一錢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論狂者。痰火實盛也。宜后清心滾痰丸主之。若風熱實盛者。宜防風通圣散。(方見)根據本方加生地黃、桃仁、丹皮主之。治一切大風癲狂之疾。

一論喜笑不休者。心火之盛也。以海鹽二兩。火燒令紅。研細。以河水一大碗。煎三五沸。

待溫。三次啜之。以釵探吐熱痰。次服黃連解毒湯。(方見)根據本方加半夏、竹葉、竹瀝、姜汁少許。

一論婦人癲疾。歌唱無時。逾垣上屋者。乃營血迷于心包所致也。

加味逍遙散當歸 白芍(炒)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生地黃 柴胡 遠志(去心) 桃仁(去皮尖) 蘇木 紅花 甘草上銼一劑。煨姜一片。水煎服。有熱。加小柴胡湯、生地、辰砂。水煎服。

一論發(fā)狂無時。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古人治狂。謂之失心。苦參主心腹結氣。故足以治時熱狂言。

苦參丸苦參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薄荷湯送下。

一論一切癲癇瘋狂。或因驚恐畏怖所致。及婦人產后。血虛驚氣入心。并室女經脈通行驚邪蘊結。須服此丸立效。

抱膽丸水銀(二兩一錢) 朱砂(一兩) 鉛(一兩半) 乳香(一兩研)上將鉛入銚內。水銀結成砂子。次下朱砂滴乳。乘熱用柳木棍研勻。丸如芡實大。每一丸。空心。井花水送下。

病者得睡。切莫驚動。覺來即安。再服一丸。除根。一方。薄荷湯送下亦可。

一論癲狂失心不寐。此方用朱砂能鎮(zhèn)心安神。酸可使收引。故棗仁能斂神歸心。香可使利竅。故乳香能豁達心志。許學士加人參。亦謂人參能寧心耳。

寧志膏辰砂(一兩) 酸棗仁(炒五錢) 乳香(五錢) 人參(一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一論癲狂失心。此病因憂郁得之。痰涎包絡心竅。此藥能開郁痰。

白金丸白礬(二兩) 川郁金(七兩)上為末。米糊丸。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一論癲狂五癇驚悸。一切怪癥。此皆痰火實盛也。

清心滾痰丸大黃(酒蒸四兩) 黃芩(四兩) 青礞石( 五錢) 沉香(二錢半) 牙皂(五錢) 犀角(二錢) 麝香(五分) 朱砂(五錢為衣)上為細末。水為丸。每服四五十丸。滾水送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蕉岭县| 新田县| 崇州市| 永昌县| 黄陵县| 额敏县| 昂仁县| 吕梁市| 盱眙县| 冷水江市| 浦城县| 敖汉旗| 潍坊市| 巢湖市| 柳河县| 韶山市| 贡觉县| 土默特右旗| 遵义市| 贵州省| 肇州县| 嘉黎县| 沾化县| 北安市| 隆安县| 木兰县| 成都市| 甘孜| 吕梁市| 河间市| 牟定县| 苗栗市| 灵寿县| 岳普湖县| 英山县| 衡阳县| 屏边| 女性| 视频| 兴化市|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