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87字
- 2015-12-29 09:34:23
一論陰癥。小便縮入腹內。用極肥壯母雞一只。快刀將脊上急急劈破。用手扯開。連毛帶屎。合放病患肚臍上。令人用足 雞上。須臾熱透。小便即出。
一論因女色成陰癥者。宜之。用回陽膏白礬(煮三錢) 黃丹(二錢) 干姜(五錢) 母丁香(十個) 胡椒(十五六枚)上為末。用醋調得所。以男左女右。握藥搭臍上。蓋被出汗即愈。
一治陰癥最效方。
芥菜子(七錢) 干姜(三錢)上為末。水調作餅。貼臍上。手帕縛之。放些鹽。以熨斗熨之。數次汗出為度。又將病人小便。攀陰莖往上。盡頭處。用艾炷灸七壯神效。
一治陰癥不能服藥。不得汗出者。
回陽散丁香 干姜 乳香 沒藥 胡椒(各三錢)上為末。每用三錢。以唾調涂在兩手心。安于兩膝間。以手帕縛定。用綿被蓋之。其汗自出。
一緊陰。及大小便不通。小芥菜子半碗。為細末。黃丹一撮。臘醋燒滾調糊。攤臍上。
以紙蓋住。熱如火。不妨以一炷香為度。將藥去了。用青布沾水涼之。如忍得熱。不用水更妙一緊陰。用胡椒 干姜各二錢。為細末。唾津調涂自己手心。綿紙蓋按陰戶上側臥效。
斑疹
脈多沉伏。或細而散。或絕無。滑伯仁曰。脈者血之波瀾。故發斑者。血散于肌膚。故脈伏。脈陽浮而數。陰實而大。火盛在表。故陽脈浮數。下焦實熱。故陰脈實大。
夫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也。疹浮小有頭粒者。隨出隨收。收則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無頭粒者。當明辨之。若斑發赤紅。為胃熱。若紫而不赤者。為熱甚。如紫黑者。為胃爛。故赤者半生半死。黑色者九死一生。大抵鮮紅起發稀朗者吉。紫黑者難治。雜黑斑爛者死也。
凡斑欲出未出之際。宜先以升麻湯透其毒。脈虛。加人參。食少而大便不實。加白術。斑已出不宜再發者。斑不可汗。斑爛者不宜下。如脈洪數。熱甚煩渴者。人參化斑湯。
一論陽毒赤斑。口出狂言。吐膿血。乃熱毒蘊于胸中而發斑。宜以升麻湯升麻(二錢) 犀牛角屑 射干 人參 生甘草(各一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論只因內熱發出。皮膚如蚊蟲之嚙。不宜汗下。但清熱降火涼血氣為要。若斑黑為不治之癥。宜用人參化斑湯人參(三錢) 石膏(一兩) 知母(二錢五分) 當歸 紫草茸 白茯苓(去皮) 甘草(各三錢)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論氣分有熱發斑者。宜用柴胡湯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人參(一錢) 紫草(二錢) 黃連(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二錢)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一論血分有熱發斑者。宜當歸散當歸(三錢) 赤芍(二錢) 生地黃(三錢) 黃連(六分) 紅花(八分) 石膏(二錢)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論癮疹。因風熱客于肌腠。氣血積阻而成也。宜加味敗毒散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當歸 川芎 枳殼(去穣) 桔梗 茯苓 人參(各五分)薄荷 甘草 白術 防風 荊芥 蒼術(米泔水浸) 赤芍 生地黃(各五分)上銼一劑。姜、棗。水煎。溫服。此因風濕。以致發斑者。服之良驗。
一論斑者。如胭脂點而不起粒者是也。紅斑可治。紫斑十活其一。黑斑十無一生。如有斑見。宜服解毒化斑湯牡丹皮 生地黃 木通 歸尾 遠志(甘草湯泡去心) 犀角(以乳汁磨下一二錢) 紫草茸 知母 牛蒡子 茜根 甘草(生帶梢者) 穿山甲(炒成珠研末一錢)上用水煎藥。調下山甲末并犀角汁同服。
發熱
夫發熱者。非止一端。雜病中俱有發熱。醫者宜照各門治法治之。蓋病有虛實寒熱之不同。豈可一律而治耶。
一論發熱。是寒邪入衛。與陽氣交爭。而為外熱。陽氣主外。為寒所薄。而失其職。
故為熱。其脈緊而有力。是外之寒邪傷衛也。治主外。宜服九味羌活湯。(方見)一論傷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而熱邪入客于中。故發為熱。汗大泄。無氣以動。其脈虛遲而無力。是外之熱邪傷榮也。治主內。宜服清暑益氣湯。(方見中暑)一論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傷。乃陰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宜服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一論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內熱。乃陽旺也。故其脈數而無力。
屬心腎。經曰。脈大無力為陽虛。脈數無力是陰虛。宜服清離滋坎湯。(方見勞瘵)一論大病后。氣血兩虛。遂成勞怯。潮熱往來。盜汗自汗。或無汗燥熱。世俗更以柴胡、地骨皮。往往不效。其病愈甚。
一論男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人參養榮湯。(方見后)一論男子氣虛。有汗潮熱者。以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一論血虛。無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方見婦人虛勞)一論氣虛。無汗潮熱者。以人參清肌散。(方見后)一論女子血虛。有汗潮熱者。以茯苓補心湯。
一論氣血兩虛。無汗潮熱者。以逍遙散。(方見婦人虛勞)一論發熱咳嗽咯血。以人參五味子散。骨蒸者五蒸湯。清骨散。以上皆治勞熱之圣藥也(方俱見后)一論男婦四肢肌表。發熱如火烙。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遇食冷物。抑遏陽氣于脾土之中。火即上越。宜用升陽散火湯升麻 葛根 白芍 羌活 獨活 人參(各五分) 柴胡(八分) 生甘草 防風炙甘草(各三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忌寒涼生冷之物。
一論夜則靜。晝則發熱者。此熱在氣分也。宜小柴胡湯。(方見)根據本方加梔子、黃連、地骨皮。
一論晝則靜。夜則發熱者。此熱在血分也。宜四物湯。(方見補益)根據本方加梔子、黃柏、知母、黃連、牡丹皮、柴胡。
一論晝夜俱發熱者。此熱在氣血之分也。宜四物湯(方見補益)合小柴胡湯。(方見)根據本方加五味。再加黃連、山梔仁。一劑而安。
一論子午潮熱者。
加減逍遙散當歸(二錢) 白芍(二錢) 白術(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柴胡(八分) 甘草(八分)胡黃連(六分) 麥門冬(二錢) 黃芩(二錢) 地骨皮(三錢) 秦艽(三錢) 木通(二錢)車前子(三錢) 燈草(十根)上銼。水煎服。
一論一應發熱憎寒。非雜病發熱者。此邪在半表半里也。宜用柴苓湯 小柴胡湯(方見) 五苓散(方見中暑)二方相合是也。
一論積勞虛損。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顏色枯槁。汲汲短氣。飲食無味也。
人參養榮湯人參(三錢) 當歸(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蜜炙黃 (二錢) 桂心(五分) 白術(去蘆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酒炒) 熟地黃(三錢) 白茯苓(三錢去皮) 五味子(四分) 遠志(八分去心) 甘草(炙八分)上銼。姜、棗煎服。
一論男婦氣虛。無汗潮熱者。宜用人參清肌散人參(二錢) 白術(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去皮) 當歸(二錢) 赤芍(二錢) 柴胡(八分) 半夏(二錢) 葛粉(二錢) 甘草(八分)上銼。姜、棗煎服。其藥服之自愈。
一論虛勞潮熱咳嗽。紅痰盜汗。宜人參五味散黃 (二錢) 人參(三錢) 白術(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當歸(二錢) 熟地黃(三錢)桔梗(八分) 地骨皮(三錢) 陳皮(二錢) 前胡(二錢) 柴胡(八分) 五味子(四分)枳殼(一錢) 桑白皮(三錢) 甘草(八分)上銼。生姜、烏梅半個。水煎。加知母二錢。
一論男婦五心煩熱。骨蒸勞熱。宜清骨散人參(一錢) 赤茯苓(五錢) 柴胡(二錢) 蓁艽(五錢) 生地黃(二錢) 熟地黃(二錢)薄荷(七分) 胡黃連(五分)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論發熱口干。小便赤澀。夜則安靜。晝則發熱。此癥在氣分也。清心蓮子飲。(方見赤白濁)一論男婦肌肉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日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內經曰。
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名血虛發熱。癥象白虎。若誤服白虎。必死。此病因饑餓勞役而起宜服當歸補血湯嫩黃 (蜜水炒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一人虛勞發熱自汗。諸藥不能退其熱者。服當歸補血湯。一劑如神。
一沈大尹不時發熱。日飲冰水數碗。寒藥兩劑。熱渴益甚。形體日瘦。尺脈洪大而數。
時或無力。王太仆曰。熱之不熱。責其無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又云。倏往倏來。是無火也時作時止。是無水也。法宜補腎。用加減八味丸。不月而愈。
一男子七十九。頭痛發熱。眩暈喘急。痰涎壅塞。小便頻數。口干引飲。遍舌生刺。縮斂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煩躁不寐。或時喉間如煙火上沖。急飲涼水少解。已瀕于死。脈洪大而無倫。且有力。捫其身烙手。此腎經虛火游行于外。投以十全大補。
茱萸、澤瀉、丹皮、山藥、麥門冬、五味、附子一鐘。熟睡良久。脈癥各減三四。再與八味丸服之。諸癥悉退。后畏冷物而痊。
一儒者發熱口干。小便頻濁。大便秘結。盜汗遺精。遂致廢寢。用當歸六黃湯二劑。盜汗頓止。用六味地黃丸。二便調和。用十全大補湯。及前丸兼服。月余諸癥悉愈。
一人年近四旬。忽發潮熱。口干。喜飲冷水。求醫治。以涼藥投之。數服罔效。四五日渾身沉重。不能舉止。四肢強直。耳聾譫語妄言。眼閉不省人事。六脈浮大無力。此氣血脾胃虛損至極。余將十全大補湯。去地黃、白芍。加熟附子一服。須臾病者睡。口鼻痰響。人咸以為服桂、附、參、 之誤。余曰。此病藥交攻。不必憂疑也。又強進一服。過一二時許。
即能轉身動止。次日連進數劑。則諸病次第而潛瘳矣。此病從脈不從癥而治之也。
一人發熱煩渴。或頭痛。因服發散藥。反增喘急腹痛。自汗如雨。日夜囈語。余意此勞傷元氣。誤汗所致。其腹必喜手按。詢之果然。與十全大補湯。加熟附子一錢服之。熟睡久而不醒。舉家驚惶。及覺。諸癥頓進。再劑而痊。凡人飲食勞役。起居失宜。見一切火癥。悉系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喜暖。口畏冷物。此乃形氣病。氣血既虛。屬不足。法當純補元氣。為善治者矣。
六味丸 十全大補湯(俱見補益) 八味丸(亦見補益)
勞瘵
脈數而虛。又兼緊澀。骨蒸勞熱。盜汗咳嗽。必殞其軀。非藥可除。
夫陰虛火動。勞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人身之血猶水也。血之英華最濃者精也。不謹者。縱其欲而快其心。則精血滲涸。故臟腑津液漸燥。則火動熏肺而生痰。因其燥則痰結肺管。不利于出。故咳而聲干。原乎精乏則陰虛。陰虛則相火行于胃。而變為涎也。二火熏膈。則痰涎逆上。胃脘不利。則多嗽聲。
蓋痰因火動。嗽因痰起。痰之黃濃者為有氣。可治。狀如魚涎白沫者。為無元氣。難痊然斯病之起。非止過欲而已。或五味之偏。或七情之極。或勞役之過。耗散元氣。損傷脾胃。氣血虧損。臟腑虛弱。六脈沉細。微澀而數。百病由是次第而生。蓋腎水一虛。則相火旺動相火上炎則克肺金。肺受火邪所克。所以為咳為嗽。為熱為痰。為喘息。為盜汗。為吐血。為衄血為便血尿血。為四肢倦怠。為五心煩熱。為咽干聲啞。為耳鳴眼花。為遺精便濁。為蟲脹腫滿。為一應難狀之癥。治者宜滋腎水。養心血元氣。健脾胃。以培其本。降相火。清濕熱。化痰涎。潤肺金。以治其標。宜以清離滋坎湯補中益氣湯、河車地黃湯、太平丸、瑞蓮丸、寧嗽膏、白雪膏之類。宜對癥選用。慎毋執泥蓋此病功不可以間斷。效有難于速期。久則腎水上升。相火下降。火降則痰消嗽止。水升則氣足神完。水火既濟。又何疾之不愈哉。又須病者堅心愛命。絕房勞。戒惱怒。息妄想。節飲食。廣服藥。以自培其根可也。萬一毫分不謹。則諸癥迭起。縱廬扁復生。亦難為矣。可不慎乎。
一論因房欲過度。而成陰虛火動勞瘵之癥。發熱咳嗽。吐痰喘急。盜汗。五心煩熱。吐血衄血。咽喉聲啞。夜夢泄精。耳鳴眼花。六脈沉數而澀。
清離滋坎湯懷生地黃(一錢) 熟地(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當歸(酒洗一錢) 白芍(酒炒一錢)懷山藥(一錢) 牡丹皮(六分) 炙甘草(三分) 天門冬(去心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山茱萸(酒蒸去核一錢) 白術(去蘆土炒一錢) 澤瀉(炒五分) 黃柏(蜜炒五分) 知母(五分)上銼。姜棗煎。溫服。痰盛。加竹瀝、姜汁。熱盛。加童便、人乳同服。盜汗。加黃蜜水炒、酸棗仁炒。嗽甚。加五味子。痰盛。加貝母、栝蔞仁。熱盛。加骨皮。心下怔忡。恍惚不寐。加遠志去心、酸棗仁炒。遺精。加龍骨、牡蠣囗。
胸中不爽。加陳皮。泄瀉。加蓮肉、陳皮。去知母、黃柏。吐血衄。加犀角、玄參。氣虛。加人參。陽虛。加熟附子。咽瘡喉痛。加桔梗、玄參。
一論虛勞發熱。口干咳嗽。吐痰喘急。自汗。四肢困倦無力不思飲食。大便泄瀉。肚腹蠱脹腫。六脈浮數無力是也。
加減補中益氣湯黃 (蜜炒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去油蘆炒一錢五分) 當歸(酒洗一錢) 白茯苓(去皮一錢) 陳皮(六分) 白芍(酒炒一錢) 蓮肉(一錢) 懷山藥(一錢) 甘草(炙三分半)上銼。姜、棗煎服。痰盛。加姜制半夏。嗽甚。加五味子。口渴。加麥門冬。腹脹。加濃樸、姜炒。胸痞。加枳實麩炒。泄瀉。加炒黑干姜。嘔吐。加姜炒半夏。腫滿。加豬苓、澤瀉、木通。憎寒發熱。加柴胡。元氣下陷。加升麻。元氣虛憊。加熟附子、肉桂。
一論年少之人。稟賦薄弱。不能謹慎。斫喪太過。以致腎水枯竭。相火妄動。而成陰虛火動之癥。渾身發熱。咳嗽吐痰。喘急上壅。夜多盜汗。五心煩熱。日輕夜重。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咯血唾血。肺癰肺痿。咽瘡聲啞。口干發渴。耳鳴眼黑。頭眩昏沉蠱脹腫滿。小便淋瀝。夜夢遺精。足膝酸軟。肌肉消瘦。四肢困倦。飲食少思。血虛發熱之圣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