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1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19字
  • 2015-12-29 09:34:23

河車地黃丸懷生地黃(先將酒洗令凈再入酒拌勻。粗碗盛坐放砂鍋內(nèi)重湯蒸半日取出加酒再蒸至極黑為度再入生姜汁拌勻慢火焙干八兩) 山茱萸(酒蒸去復(fù)選肉四兩) 懷山藥(四兩) 白茯苓(去皮筋膜乳汁浸曬三次) 牡丹皮(去骨) 澤瀉(各三兩)上忌鐵器。為最細(xì)末。用頭生胞衣一具。男用男胎。女用女胎。長流水洗凈。瓷碗盛放砂鍋內(nèi)。用文武火蒸一日。極爛入臼內(nèi)杵如泥。入藥。再杵千余下。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湯送下。腎水不能攝養(yǎng)脾土。多吐痰唾。姜湯送下。或用斑龍膠酒化開為丸尤妙如病患大便干燥。口干作渴。此相火太旺。加黃柏酒炒、知母酒炒、麥門冬去心、五味子各一兩。同丸服。

一論虛勞。久嗽紅痰。肺痿肺癰。臥不倒床。嗽聲不絕者。宜用噙化太平丸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知母(去毛) 貝母(去心) 款冬花 杏仁(去皮各二兩)梗(去蘆一兩) 麝香(少許) 白蜜(四兩) 南薄荷葉(一兩)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臨臥。濃煎薄荷湯。先灌漱喉中。細(xì)嚼一丸。津液送下。

一論陰虛火動(dòng)。吐血咯血。咳嗽痰涎喘急。大斂肺氣。止咳化痰。定喘之圣藥也。

如神寧嗽膏天門冬(去心八兩) 杏仁(泡去皮尖四兩) 貝母(去心四兩) 百部(四兩) 百合(四兩)款冬花(五兩) 紫菀(三兩)上以上俱為細(xì)末。長流水煎三次。入飴糖八兩。蜜一斤。再熬。又入阿膠四兩。白茯苓水飛去筋膜四兩。曬干。二味入前汁內(nèi)。調(diào)勻如糊成膏。每服三五匙。

一論治虛勞。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泄瀉等癥。宜參苓白術(shù)散。

理氣健脾丸(方見飲食) 治男婦虛勞。肚腹脹痛。泄瀉不止。咳嗽吐痰。上喘痞悶。

陽春白雪糕(方見內(nèi)傷) 治虛勞百病。可兼前湯丸進(jìn)之。大有補(bǔ)益。

一論虛勞發(fā)熱。痰咳喘汗。泄瀉腹痛。脾虛虛弱。飲食少思。骨瘦如柴。宜瑞蓮?fù)韪缮剿帲ǔ炊桑?蓮肉(去心膜皮二兩) 白術(shù)(去蘆土炒三兩) 芡實(shí)(去殼炒二兩)參(二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陳皮(一兩) 白芍(火煨酒炒一兩) 粉草(炙五錢)上銼細(xì)末。用公豬肚一個(gè)。洗凈。水煮爛。搗和為丸。如梧桐了大。每服百丸。米湯送下。

一論此膏能治五勞七傷。諸虛勞極。元?dú)馓摀p。脾胃虧弱。養(yǎng)血和中。寧嗽化痰。退熱定喘。止瀉除渴。真王道之劑也。

調(diào)元百補(bǔ)膏 張尚書傳。

當(dāng)歸身(酒洗四兩) 懷生地黃(二斤) 懷熟地黃(四兩) 甘枸杞子(一斤) 白芍(一斤用米粉炒) 人參(四兩) 遼五味子(一兩) 麥門冬(去心五兩) 地骨皮(四兩) 白術(shù)(去蘆四兩) 白茯苓(去皮十二兩) 蓮肉(四兩) 懷山藥(五兩) 貝母(去心三兩) 甘草(三兩)琥珀(一錢三分) 薏苡仁(用米粉炒八兩)上銼細(xì)末。和足水十斤。微火煎干。再加水十斤。如此四次。濾去渣。取汁。文武火熬之待減去三分。每斤揀凈熟蜜四兩。春五兩。夏六兩。共熬成膏。每服三匙。白湯調(diào)下。吐血。加牡丹皮二兩。骨蒸。加青蒿汁、童便各二碗。同熱服之。一人足熱口干。吐痰頭暈。

服四物、黃連、黃柏。飲食即減。痰涎益甚。用十全大補(bǔ)加麥門冬、五味、山藥、山茱而愈一男子年十六。夏月作渴。發(fā)熱吐痰。唇燥。遍體生疥。兩腿尤多。色暗作癢。日晡愈熾。

仲冬腿患瘡。尺脈洪數(shù)。余曰。疥。腎疳也。瘡骨疽也。皆腎經(jīng)虛癥。針之膿出。其氣氤氳余謂火旺之際。必患瘵癥。遂用六味地黃、十全大補(bǔ)。不二旬而諸癥愈。瘵癥俱用前藥而愈。抵冬娶妻。至春其癥復(fù)作。父母憂之。俾其外寢。雖其年少謹(jǐn)疾。亦服地黃丸數(shù)斤。煎藥三百余劑而愈也。

一余嘗聞士子讀書。作文辛苦。最宜節(jié)欲。蓋勞心而不節(jié)欲則火動(dòng)。火動(dòng)則腎水日耗。

水耗則火熾。火熾則肺金受害。傳變?yōu)閯凇4斯躺钪x書之苦。洞得病情之由。而患者不可不知所預(yù)防也。

一陰虛火動(dòng)。發(fā)熱煩躁。服諸藥不效者。非童便不能奏效。益氣湯去柴、升。加生地、赤茯苓、白茯苓、天冬、麥冬、赤芍、五味、黃柏、地骨皮、知母、貝母、銀花、柴胡、龜板。

一若熱來復(fù)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shí)而動(dòng)。或無定處。而作口舌生瘡者。若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以八味丸、十全大補(bǔ)湯。加麥門冬、五味子。

一治陰虛火動(dòng)。五心煩熱。用七八歲無病童子小便。去頭尾。用白色者一盞。或食前。

或食后服之。每日二三次服之。降火滋陰最速。童便紅黃者。勿用。若誤服。傷脾胃而作泄瀉。

慎之。

一儒者形體魁偉。冬日飲水。自喜壯實(shí)。余曰。此陰虛也。不信。一日。口舌生瘡。或用寒涼之劑。肢體倦怠。發(fā)熱惡寒。余用六味地黃、補(bǔ)中益氣而愈。

一治勞瘵陽旺不倒。用皮硝不拘多少。放勞宮。即手掌心內(nèi)。兩手合住。自化。其陽自痿。病愈。用起陽法。好燒酒和黃泥。涂陰毛際處一日。其陽即起。

一方。治陽旺用絲瓜小藤搗爛。敷玉莖。陽即倒矣。

一方。痿陽。用經(jīng)霜絲瓜。不拘大小。白馬尿浸一日。陰干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白酒送下。

一方。縮陽法。

馬蝗蜞一曰馬鱉。尋起九條。入水養(yǎng)之。至七月七日。取之陰干。稱有多少。入麝香并合衣香。三樣一般多。研為細(xì)末。用蜜少許為餅。遇陽旺時(shí)。即將少許擦左腳心。實(shí)時(shí)陽痿過日復(fù)旺。又擦。

一論勞者勞于神氣。傷者傷于形容。饑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

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則傷肺。又風(fēng)寒暑濕則傷外。饑飽勞役則傷內(nèi)。晝感之則傷榮。

夜感之則傷衛(wèi)。榮衛(wèi)經(jīng)行。內(nèi)外交運(yùn)。而各從其晝夜。始勞于一。一起為二。二傳于三。三通于四。四干其五。五復(fù)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藏。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及其如此。則雖有命。亦不能久也。

攝養(yǎng)良箴

養(yǎng)生之術(shù)。凡百有節(jié)。人之壽夭。在乎調(diào)攝。一有所偏。百病俱發(fā)。五勞七傷。損傷氣血釀成陰虛。痰咳喘熱。脈來澀數(shù)。病成虛怯。猶樹根枯。治當(dāng)補(bǔ)接。斡旋元?dú)狻W剃柨萁呱襻t(yī)妙手。庶免夭折。病者心堅(jiān)。嚼釘咬鐵。調(diào)攝經(jīng)年。藥餌千帖。妄想要息。房勞要絕。

惱怒要除。飲食要節(jié)。欲犯絲毫。噬臍莫及。洗心滌慮。謹(jǐn)遵成法。云林格言。非為浪說。

卻病延年。千金秘訣。

一羊城馬伏所。昔遘沉囗。諸醫(yī)罔效。召予治愈。遂成莫逆之交。萬歷庚戌夏。乃郎年二旬余。素稟清弱。酷嗜酒欲。頻年遭驚駭。至今遂成虛勞之恙。召予至。診其六脈。弦數(shù)無力其癥潮熱憎寒。盜汗如雨。時(shí)微痰嗽。手掌熱而手指冷。心驚悸而夢(mèng)遺。以上諸癥。皆系腎水枯竭。心血干涸。相火上炎。熏克肺金。元?dú)馐軅F⑽柑潛p。而臟腑氣血皆耗憊矣。

余治以十全大補(bǔ)湯。看病加減施治。用地黃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加歸、麥、酸、志。以補(bǔ)心血。用瑞蓮?fù)琛籽└狻R匝a(bǔ)元?dú)馄⑽浮C咳杖绱朔H鐝椞炱揭话恪2豢善珓佟L热f有一偏。則病劇不可復(fù)救藥矣。何也。若偏于補(bǔ)陽藥多。則陽旺而陰愈消。相火愈熾。則咽喉腫痛。生瘡聲啞之癥。可立而待矣。若偏于補(bǔ)陰藥多。而用地黃、當(dāng)歸。泥滯脾胃。不運(yùn)而為痢瀉。腫脹喘滿等癥生焉。所以用藥。不可偏勝。有如此矣。余將前四藥服之。旬日。頗有微效。分付病家。執(zhí)此以往。調(diào)攝期以歲年。投劑積以千百。度可免危而就安也。

余緣有司召。遂暫離而去。殊料病家欲速即愈。更醫(yī)。不審病由。誤認(rèn)為陽虛。輒投烏、附、參、 之類。數(shù)服。諸癥消減。一家欣然。而反罪余用歸、地之過。遂連進(jìn)補(bǔ)陽之藥。不半月而陽火愈熾。則喉痛聲啞諸癥出矣。病之至此。雖日進(jìn)歸、地?cái)?shù)斤。亦無用矣。醫(yī)者至此。急進(jìn)人乳、童便以遏其火。將脾胃復(fù)憊。以致上熱未除。而復(fù)生。泄瀉之病又作。

若兩斧之伐一枯樹。不數(shù)月而告終矣。吁。醫(yī)者不悟妄治之失。病家不悔欲速之瘥。可勝嘆哉。

勞瘵

補(bǔ)遺

神仙粥山藥蒸熟。去皮一斤。雞頭實(shí)半斤。煮熟去谷。搗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或入韭子末二三兩在內(nèi)尤妙。食后。用好熱酒。飲一二杯更妙。此粥善補(bǔ)虛勞。益氣強(qiáng)志。壯元陽。止泄精。神妙。

一論男子勞傷。而得瘵疾。漸見疲瘦。并傳尸勞瘵。宜服還元酒豬腰一對(duì)。用童便兩盞。無灰酒一盞。以新瓦甕貯之。密封。慢火煮熟。至終夜五更初。

溫?zé)帷o嬀剖逞印2『V一月效。平日瘦怯者。亦可服。蓋以血養(yǎng)血。全勝金石草木之藥。

如吐血。加繡針草根二兩。最效。

一治骨蒸勞熱方生地黃一斤。搗取汁。三度搗絞汁盡。分再服。若利即減之。以身涼為度。如勞瘦骨蒸日晚寒熱。咳嗽喘急。用生地黃汁三合。煮白粥。臨熟。入地黃汁攪勻。空心食之。

一論治虛勞咳嗽。痰喘自汗。用公豬肺不見水。用銀簪剮爛。加莧菜子在內(nèi)。蒸爛。五更醒時(shí)。細(xì)嚼下。

一治骨蒸勞咳嗽痰。及腸風(fēng)下血。傳尸勞蟲并蟲咬心痛。用鰻鱺魚三斤。如食法。切作骰子塊。入鍋內(nèi)。用酒兩盞煮。后入鹽湯于中食之。

一論傳尸勞瘵。有傳染滅門者。用鰻鱺魚。白水煮食之。用骨燒煙熏病患。除根。

一論治傳尸勞病。乃有蟲。百物思吃者。用此方百發(fā)百中。

白梗蓖麻子(凈仁一兩為末) 乳香 沒藥(各五分) 石膏(一錢) 蔥三根上用豬肝心肺一付。莫下水。將藥和作一處。灌入豬肺眼內(nèi)。管口用線扎住。用五十斤桑柴。慢慢文火煮爛。不拘時(shí)食之。

一論久嗽痰火方生姜汁 生藕汁 白果汁 蘿卜汁 梨汁 荸薺汁以上各汁七錢。入砂鍋內(nèi)火熬。加白糖霜四兩。再煎數(shù)次。下蜜二兩。再煎。入豬油二錢。同煎成膏。聽用。

白茯苓(去皮二兩) 白硼砂(一兩五錢) 白術(shù)(去蘆油一兩)上為細(xì)末。入前煎成膏。攪勻?yàn)橥琛H畿蛯?shí)子大。每用一丸噙化。五更時(shí)。再進(jìn)一丸。

以愈為度。

一論血虛肺燥。皮膚坼裂。肺疾咳咯膿血。吐血。喘急咳嗽失音等癥。又云。去積聚風(fēng)痰。補(bǔ)肺潤五臟。三蠱伏尸。除瘟疫。輕身益氣。

天門冬膏天門冬每料用十斤。或五斤。先用溫水洗凈揀過。再用半溫水浸一時(shí)。即去水。則待軟透至骨。去皮心。搗碎。每斤先入水五碗。同煮一半干。卻傾出。濾去汁。再入水再煎。再濾汁如此三次。將三汁一同熬成膏。再入蜜四兩。慢火熬成膏。埋土三日。去火毒。每服二三匙。不拘時(shí)。白湯送下。

吐血

一切諸失血癥。脈沉小身涼者生。脈大身熱者死。吐后。脈微者。可治。吐衄后。復(fù)大熱。脈反躁。急者死。

夫人身之血。名曰榮。榮者。謂榮潤于身之物也。血生精。故血充則力強(qiáng)體健。顏色青為血虛。色赤為血熱。白色氣血兩虛。血屬陰。陰乃陽之守也。陰有質(zhì)者。則陽氣得以倚附焉。陰精一虛。則諸火炎炎。眾液沸騰妄行矣。夫人之五內(nèi)。心生血。脾統(tǒng)血。肝藏血水也。中和則循經(jīng)調(diào)暢。寒則凝滯。熱則涌射。惟小兒不知冷熱。衣被過濃。亦致客熱。則鼻中衄也。郁熱結(jié)于陽明之經(jīng)。故鼻流血。名曰紅汗。邪隨而解矣。治法不同。其男婦陰血。皆系于心脾。君相二火協(xié)動(dòng)。以致妄行而成血癥。其先天真陰不足者。欲雖不淫。亦作斫喪精竭而論。相火暴熾沖上。血涌諸絡(luò)管而來。鮮者宜涼補(bǔ)之劑止之。瘀者不可用京墨及十灰散、三七等劫藥阻塞。惟清涼引血?dú)w元。補(bǔ)益滋陰降火。乃為良策也。

一論吐血。皆因虛火妄動(dòng)。血得熱而妄行。此方主之。

涼血地黃湯犀角(乳汁磨臨服入藥內(nèi)或銼末煎四分) 生地黃(酒洗一錢) 牡丹皮(二錢) 赤芍(七分)黃連(酒炒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 黃柏(酒炒五分) 知母(一錢) 玄參(一錢) 天門冬(去心一錢) 扁柏葉(三錢許) 茅根(二錢)上銼。水煎。入后十汁同服。

一吐血成塊者。加大黃一錢。桃仁十個(gè)。去皮尖。研如泥。衄血。加梔子、沙參、玄參溺血。加木瓜、牛膝、條芩、荊穗、地榆。倍知、柏。便血。加黃連、槐花、地榆、荊穗、烏梅。善酒者。加葛根、天花粉。

十汁飲藕節(jié) 甜梨 茅根 韭菜 蘿卜 家園生地黃 沙蜜 竹瀝 童便 京墨(磨藕汁)上十汁。合作一處。不見火。入前湯藥半鐘。頻頻服之。不可間斷。服至血止。再服后滋陰清火湯同服。

一治吐血不止神方家園生地黃(半斤洗凈搗爛扭汁) 生大黃末(一方寸七錢許)上煎地黃汁三沸。下大黃末調(diào)勻。空心服。溫飲一小盞。一日三服。血即止。

一治吐血咳嗽。上喘心慌。脈洪火盛。死在須臾。家園生地黃(北人呼為婆娑奶遍地有之)取來洗凈。搗汁半鐘。白童便半鐘。二味合一處。重湯煮一沸。溫服立效。

一論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者。此上焦積熱也。宜桃仁承氣湯。(方見)一治諸失血。韭菜連根洗凈。石臼內(nèi)搗爛。入童便。用布扭去渣。重湯煮蕩令熱。濁者居下不用。止用清者。或單服。或入藥服俱好。或調(diào)百草霜二錢服之。血止效。

一論吐血衄血。宜用滋陰清火湯當(dāng)歸(二錢) 川芎(五分) 赤芍(七分) 生地黃(一錢五分) 黃柏(乳汁炒一錢) 生知母(一錢) 麥門冬(去心一錢) 牡丹皮(一錢) 玄參(一錢) 犀角(一錢) 山梔仁(炒黑一錢)阿膠(炒五分)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水煎。入十汁飲同服。如不思飲食。加白術(shù)去蘆一錢。

一治吐血不止。屬實(shí)熱者。胡云閣傳。

將軍丸錦紋大黃酒拌。九蒸九曬。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滾湯送下。下血條芩湯送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港市| 鱼台县| 宁德市| 益阳市| 大石桥市| 西华县| 神池县| 惠安县| 织金县| 清水河县| 平度市| 儋州市| 丘北县| 静乐县| 都兰县| 秦皇岛市| 安宁市| 天气| 沙河市| 土默特右旗| 黔江区| 津市市| 长垣县| 北京市| 威信县| 资源县| 林州市| 建德市| 大石桥市| 墨竹工卡县| 白银市| 鄂伦春自治旗| 望奎县| 微博| 永胜县| 左权县| 南澳县| 城固县| 黄石市| 延庆县| 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