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9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54字
  • 2015-12-29 09:34:23

當歸(五錢) 川芎(五錢) 白芷(五錢) 白芍(一兩) 防風(七錢五分) 羌活(二兩)荊芥穗(五錢) 地骨皮(五錢) 牛膝(五錢) 杜仲(炒一兩五錢) 木瓜(五錢) 大茴香(五錢)破故紙(一兩) 五加皮(一兩五錢) 威靈仙(一兩) 鉤藤(一兩) 石楠藤(一兩) 烏藥(五錢) 紫金皮(一兩五錢) 自然銅(火 ) 木香 乳香 沒藥 甘草(炙各五錢) 雄黑豆(二兩)上共二十五味。調勻。用繒布為囊盛之。無灰酒一大壇。入藥在內。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后。取酒溫飲之。或晨昏午后。隨量飲之。能去風活血。養神理氣。其味佳。如飲一半。再加好酒浸飲妙。

延壽甕頭春 又名神仙延壽酒。周藩宗正西亭傳仙方也。

天門冬(去心一兩) 破故紙(一兩) 肉蓯蓉(麩炒一兩) 粉草(一兩) 牛膝(去蘆一兩)杜仲(麩炒一兩) 大附子(水煮五錢) 川椒(去目一兩) 以上八味為末。入曲內同和糜。

淫羊藿(一斤米泔水浸仙靈脾俗名) 羯羊脂(一斤拌淫羊藿同炒黑色) 當歸(四兩) 頭紅花(一斤搗爛曬干) 白芍(一兩) 生地黃(二兩) 蒼術(米泔水浸炒四兩) 熟地黃(二兩)白茯苓(四兩) 甘菊花(一兩) 五加皮(四兩) 地骨皮(四兩) 以上十二味。銼咀片。絹袋盛貯鋪缸內。縮砂蜜(五錢) 白豆蔻(五錢) 木香(五錢) 丁香(五錢) 以上四味。后用煮酒。為末用。

上藥共二十四味。共五斤四兩。用糯米二斗淘凈。浸一日夜。又淘一次。蒸作糜。取出候冷用細面末四斤。同天門冬等八味調勻。卻將淫羊藿等十二味。貯于粗絹袋。置缸底。將前糜拍實于其上。然后投上品燒酒四十斤。封固七日。榨出澄清。方入壇。加砂仁等四味固封。

重湯煮三炷香。埋土中三日。能出火毒。每日量飲數杯。一七日百竅通暢。渾身壯熱。丹田微癢。痿陽立興。切忌醉酒飽食行房。

一論長春酒。大補氣血。壯筋骨。和脾胃。寬胸膈。進飲食。祛痰涎。行滯氣。消酒食除寒濕等癥。

長春酒方 尚書劉三川傳。

黃 (蜜炙) 人參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黃 官桂橘紅 南星 半夏(姜炒) 蒼術(米泔水浸) 濃樸(姜炒) 砂仁 草果仁 青皮(去穣)檳榔 丁香 木香 沉香 五味子 藿香 木瓜 石斛 杜仲 白蔻殼 薏苡仁枇杷葉 桑白皮(蜜炙) 神曲(炒) 麥芽(炒) 甘草(炙)上各件制了。凈秤三錢。等分為二十包。每用一包。將生絹袋盛之。浸酒一斗。春七夏三。秋五冬十日。每日清晨一杯。甚為有效。

呼吸靜功妙訣

人生以氣為本。以息為元。以心為根。以腎為蒂。天地相去八萬四千里。人心腎相去八寸四分。此腎是內腎。臍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脈。以通元息之浮沉。息總百脈。一呼則百脈皆開。一吸則百脈皆合。天地化工流行。亦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心腎之間。則血氣自順。元氣自固。七情不熾。

百骸之病自消矣。每子午卯酉時。于靜室中。濃褥鋪于榻上。盤腳跗坐。瞑目不視。以綿塞耳。心絕念慮。以意隨呼吸一往一來。上下于心腎之間。勿急勿徐。任其自然。坐一炷香后。覺得口鼻之氣不粗。漸漸和柔。又一炷香后。覺得口鼻之氣。似無出入。然后緩緩伸足開目。去耳塞。下榻行數步。偃臥榻上。少睡片時起來。啜粥半碗。不可作勞惱怒。以損靜功。每日根據法行之。兩月之后。自見功效。

不煉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臟腑之毒。吸采天地之清。太上玉軸六字氣訣。道藏有玉軸經言五臟六腑之氣。因五味熏灼不和。又六欲七情。積久生病。內傷臟腑。外攻九竅。以致百骸受病。輕則痼癖。甚則盲廢。又重則傷亡。故以六字氣訣。治五臟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瀉去臟腑之毒瓦斯。以吸字而自采天地之清氣以補之。當日小驗。旬日大驗。年后萬病不生。延年益壽。衛生之寶。非人勿傳。呼有六。曰。呵呼 噓嘻吹也。吸則一而已。呼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氣。以呼字治脾氣。以 字治肺氣。以噓字治肝氣。以嘻字治膽氣。以吹字治腎氣。此六字氣訣。分主五臟六腑也。凡天地之氣。目子至巳。為六陽時。自午至亥。為六陰時。如陽時則對東方。勿盡閉窗戶。然忌風入。解帶正坐。叩齒三十六以定神。先攪口中濁津漱煉。二三百下。候口中成清水。即低頭向左而咽之。以心送下。候 至腹中。低頭開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毒瓦斯。念時耳不得聞呵字聲。聞即氣粗。乃損心氣也。念畢。

仰頭閉口。以鼻徐徐吸天地之清氣。以補心氣。吸時耳亦不得聞吸氣。聞即氣粗。亦損心氣也。但呵時令短。吸時令長。即吐少納多。吸訖。即低頭念呵字。耳復不得聞呵字聲。呵訖又仰頭以鼻徐徐吸清氣以補心。亦不得聞吸聲。如此吸者六次。即心之毒瓦斯漸散。又將天地之清氣補之。心之元氣。亦漸復矣。再又根據此式念呼字。耳亦不得聞呼聲。如此呼者六次。

所以散脾毒。而補脾元也。次又念 字以瀉肺毒。以吸而補肺元。亦須六次。次念噓字。以瀉肝毒。以吸而補肝元。嘻以瀉膽毒。吸以補膽元。吹以瀉腎毒。吸以補腎元。如此者并各六次。是謂小周。小周者六六三十六也。三十六而六氣遍。臟腑之毒瓦斯漸消。病根漸除。神氣漸完矣。次看是何臟腑受病。如眼病。即又念噓嘻二字。各十八遍。仍每次以吸補之。總之三十六訖。是為中周。中周者第二次三十六。通為七十二也。次又再根據前呵呼 噓嘻吹六字法。各為六次。并須呼以瀉之。吸以補之。愈當精虔。不可怠廢。此第三次三十六也。是為大周。總之為一百單八次。是為百八訣也。午時屬陰時。有病即對南方為之。南方屬火。

所以卻陰毒也。然又不若子后巳前。面東之為陽時也。如早起床上面東。將六字各為六次。

是為小周。亦可治眼病也。凡眼中諸癥。惟此訣能去之。他癥亦然。如病重者。每字作五十次。凡三百而六腑周矣。乃漱煉咽液叩齒如初。如此者三。即通為九百次。無病不愈。孫真人云。天陰霧惡風猛寒。勿取氣也。但閉之。

扶桑至寶丹 扶桑扶桑高拂云。海東日出氣氤氳。滄海變田幾億載。此樹移根今尚存結子如丹忽如漆。綠葉英英翠可捫。濯磨入鼎即靈藥。芝木區區未許群。葉兮葉兮愿玉汝。

綠陰里面有桃源。

胡僧曰。蠶食吐絲。結成錦繡。人食生脂。延年除咎。蓋嫩桑之葉。性本和平。不冷不熱。

生于效野之外。懼為蛇蝎所沿。須擇家園中嫩而存樹者。采數十斤。洗以長流之水。摘去其蒂。曝于日中。以干為度。復取巨勝子為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二次。約可百丸白開水下。三月之后。體生軫粟。此是藥力所行。慎勿驚畏。旋則遍體光潔。如凝脂然。

服至半年之后。精力轉生。諸病不作。久服不已。自登上壽。老人服之。步健眼明。又能消痰生津。補髓添精。功效不細。

老人

一論年高之人。陰虛筋骨柔弱無力。面無光澤。或暗淡。食少痰多。或喘或咳。或便溺數澀陽痿。足膝無力者。并治形體瘦弱無力。多因腎氣久虛。憔悴盜汗。發熱作渴。并皆治之八仙長壽丸大懷生地黃(酒拌入砂鍋內蒸一日黑掐斷慢火焙干八兩) 山茱萸(酒拌蒸去核四兩) 白茯神(去皮木筋膜) 牡丹皮(去骨各三兩) 遼五味子(去梗二兩) 麥門冬(水潤去心二兩) 干山藥 益智仁(去殼鹽水炒各二兩)上忌鐵器。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溫酒調下。或炒鹽湯調服。夏秋滾湯調服腰痛。加木瓜、續斷、鹿茸、當歸。消渴。加五味子、麥門冬各二兩。老人下元冷。胞轉不得小便。膨急切痛四五日。困篤欲死者。用澤瀉。去益智。諸淋瀝。數起不通。倍茯苓。

用澤瀉。去益智。夜多小便。加益智一兩。減茯苓一半。治虛火牙齒痛浮。治耳聵及腎虛耳鳴。另用全蝎四十九枚。炒微黃色為末。每服三錢。酒調送下。早晨空心服。

一論此膏填精補髓。堅骨強筋。萬神具足。五臟盈溢。髓實血滿。神識高邁。夜無夢想瓊玉膏人參(揀好者去蘆十二兩) 真懷生地黃(十斤洗凈搗取其汁) 白茯苓(堅白者去皮及筋膜二十四兩最佳) 白沙蜜(五斤)上將參、苓為細末。忌鐵器。蜜用生絹濾過。地黃取自然汁。去渣。同藥一處。拌和勻入瓷器內封固。凈紙二十余重密封。入重湯內煮。用桑柴火煮六日。如連夜火即三日夜。

取出用蠟紙數重。包瓶口。入井內。去火毒。一伏時久。再入舊湯內煮一日。出水氣。取三匙作三盞。每晨以二匙溫酒調服。不飲者白湯化下。

仙曰。予所制此方。加沉香、琥珀各五錢。其功效異于世傳之方。干咳嗽者。有聲無痰者也。火乘于肺。喉嚨隱隱而癢。故令人咳。病原于脾者。有痰。病不由脾。故無痰。易曰。

燥萬物者莫 乎火。相火一囗。則五液皆涸。此干咳嗽之由也。生地黃能滋陰降火。蜜能潤燥生津。損其肺者益其氣。故用人參。虛則補其母。故用茯苓。又地黃、白蜜皆潤燥。而人參、茯苓。甘而屬土。用之以佐二物。此水位之下。土氣乘之之義。乃立方之道也。

一論陽春白雪糕。(方見內傷)凡年老之人。當以養元氣健脾胃為主。每日三餐。不可缺此糕也。王道之品。最益老人。

老人

保生雜志

彭祖曰。美色妖麗。嬌姿盈房。以致虛損之禍。知此可以長生。陰符經云。淫聲美色。

破骨之斧鋸也。世之人若不能秉靈燭以照迷津。仗慧劍以割愛欲。則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恩也書曰。年高之人。血氣既弱。陽事輒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縱心恣意。一度一泄。一度火滅。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縱欲。火將滅更去其油。

秦醫和視晉侯之疾。曰。是謂近女室。非鬼非食。惑于喪志。公曰。女不可近乎。曰。

節之。

靈樞曰。元氣者。腎間動氣也。右腎為命門。精神之所合。愛惜保重。則榮衛周流。神氣充足。

書曰。恣意極精不知惜。虛損身也。譬枯朽之木。遇風則折。將潰之岸。值水先頹。茍能愛惜節情。亦長壽也。

抱樸子曰。才不逮強思之。力不勝強舉之。傷也。甚矣強之一字。真為戕生伐壽之本。

夫養生賴乎飲食。然使醉而強酒。飽而強食。未有不傷生者。況欲乎。欲而強。元精去。元神離元氣散。戒之。

書曰。飲食過房。勞損血氣。流溢滲入大腸時。便清血腹痛。病名腸癖。又曰。大醉入房。

氣竭肝傷。男人則精液衰少。陽痿不舉。女子則月事衰微。惡血淹留。生惡瘡。又曰。忿怒中盡力行房事。精虛氣竭。發為。恐懼中入房。陰陽偏虛。自汗盜汗。積而成勞。遠行疲乏入房。為五勞。月事未絕而交接生駁。又冷氣入內。身痿面黃不產。

一金瘡未瘥而交會。動于氣血。故令金瘡敗壞。忍小便而入房者。得淋病。莖中疼痛。

面失血色。致胞轉臍下。急痛死。書云。時疾未復。犯房者。舌出數寸而死。

痼冷

丹溪曰。人之一身。貴乎陰陽升降。和平無偏。若有偏勝。即為之患。痼冷之癥。由人之一身。真陽耗散。脾胃虛弱。加食冷物。有傷脾胃。固結其寒于臟腑不散。以至手足厥冷。畏冷憎寒。飲食不化。嘔吐涎沫。或大腸洞泄。或小便頻數。治法宜暖下元。兼理脾胃。又有肺虛而畏寒者。令人咳嗽。尤當詳而治之。

一論陰癥。身靜而重。言語無聲。氣少難以喘息。目睛了了。口鼻冷氣。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方見)次用理中湯。

加味理中湯大附子(面包煨去皮臍) 人參 白術(去蘆炒) 干姜(炒) 肉桂 陳皮 白茯苓(去皮各等分) 甘草(減半炙)上銼。生姜三片。棗兩枚。水煎熱服。

一論陽癥歸陰。陰囊縮入。手足厥冷。腹痛脹滿。冷汗大出。脈或洪弦。

固陽湯黃 (蜜水炒) 人參(各一錢) 白術(去蘆炒二兩) 白茯苓(去皮二錢) 干姜(一錢炒)白姜(一錢炒) 良姜(一錢腹痛倍用) 濃樸(姜汁炒一錢) 大附子(泡一錢)上銼一劑。水煎熱服。

一脫陽癥。多因大吐大瀉之后。四肢逆冷。元氣不接。不省人事。或新瘥。誤與婦人交小腹緊痛。外腎縮入。面黑氣喘。冷汗自出。須臾不救。先以蔥白炒令熱。熨臍下。次用附子(兩個去皮熏一兩正) 白術(去蘆炒去油) 干姜(炮各五錢) 木香(二錢五分)上銼。每劑五兩。水煎服。須臾。再一服。

一方。用蔥白連須六七根。研爛。熱酒調服。外用炒鹽熨臍下氣海。勿令氣冷。

一治陰癥。手足厥冷。急用三仙散大附子(炮去皮臍) 官桂 干姜(炒各等分)上共為細末。每服三錢。滾酒調服。即愈。

一論陰癥。腹痛身冷。宜回陽散硫黃(四分) 胡椒(六分)上為細末。每服三分。燒酒調服。

一治陰癥秘方。

用硫黃化開。傾入井水內。取出為末。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一治陰癥。

用魚鰾一個。燒存性。胡椒四十九粒。為末。熱酒調下。

又方。用黑豆不拘多少。鍋內炒熟。乘熱以好酒淬之。就以蓋住。勿令泄氣。候溫飲酒大效。

一治陰癥腹痛。手足厥冷。陰縮。用朝腦二三錢。滾酒調服。用枯白礬以水調涂兩手。

相合于大腿內夾之。良久汗出即愈。

一治陰毒手足厥冷。脈息沉細。頭痛腰重。兼治陰毒咳逆等疾。川烏頭、干姜等分。為粗散。炒令轉色。候冷。再搗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撮。煎取半盞溫服。

一治陰癥。

用大艾炷灸臍中。預將蒜搗汁擦臍上。后放艾多灸之。其臍上下左右各開一寸。用小艾炷灸之。五七炷為度。

如玉莖縮入于內。速令人捉定。急將艾丸如綠豆大。放在馬口灸二壯。其莖即出。仍用加味理中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阳市| 新余市| 贵德县| 金昌市| 罗山县| 克拉玛依市| 大厂| 林州市| 盐亭县| 陵川县| 池州市| 瑞昌市| 商河县| 偃师市| 宜章县| 个旧市| 南木林县| 新乡市| 栾川县| 建平县| 石家庄市| 乌兰浩特市| 北碚区| 中方县| 临沂市| 嘉兴市| 东乡县| 乾安县| 渭南市| 长丰县| 莫力| 西峡县| 青浦区| 蒙自县| 肇东市| 伊宁县| 广东省| 阜康市| 合肥市| 贺州市|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