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0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39字
  • 2015-12-29 09:34:19

此蔥又療五臟六腑血氣少。亡魂失魄。五臟晝夜不安。惚惚善悲。心中善恐怖。如有鬼物。

此皆發于大驚。及當風從高墮落所致。療之十黃散方。

雄黃(五分熬) 人參(五分) 蜀椒(五分汗) 大黃(四分) 朱砂(三分研) 干姜(四分) 黃柏(二分) 山茱萸(二分) 細辛(二分) 黃 (三分) 澤瀉(三分)黃連(一分) 蒲黃(一分) 桂心(三分) 麻黃(去節一分) 黃孫(一分壯蒙也一方云黃昏) 黃環(三分) 黃芩(三分)上十八味搗篩為散。未食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稍增至二匕。服此散體中筋力強者。

不須八卷

風癲方七首

病源風癲者。由血氣虛風邪入于陰經故也。人有血氣少則心虛。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因為風邪所傷。故邪入于陰則為癲疾。又人在胎時。其母卒大驚。精氣并居。令子發癲。

其發順墻別有正熱癲疾地舒兩自極十一通。愈頭眩風癲。久行。身臥空中而不墜落。(出第二集驗風癲論曰∶凡癲病發則仆地。吐涎沫無知。若強掠如狂及遺糞者難療。無方。(出第三卷中千金同)千金療風癲方。

葶藶子(熬研) 鉛丹 栝蔞 虎掌(各三分) 烏頭(三分炮) 白術(一分) 鴟頭(一枚炙) 鐵精 茹(各一兩) 椒(汗) 大戟(炙) 甘遂 天雄(各二分炮)上十三味末之。以蜜和如梧子大。服二丸。日二。忌桃李雀肉豬肉冷水。(經心錄同名鴟頭丸)又芎 湯。主風癲。引脅牽痛發作則吐。耳如蟬鳴方。

芎 本 茹(各五兩)上三味切。納酒一斗。煮取三升。頓服。酒一升。羸者二服。取大汗。(深師同)又方生天門冬(十斤) 生地黃(三十斤)上二味取汁作煎服之。忌鯉魚蕪荑。

又天門冬酒。通治五臟六腑。大風洞虛。五勞七傷癥結滯氣。冷熱諸風。癲癇惡疾。

耳天門冬與百部相似。天門冬味甘。兩頭方。百部細長而味苦。令人利。門冬汁一斗。漬曲二升令酒相石二石氣出去身。中余汁拌止。此凡八月四月不天門冬去心皮。暴干搗篩。以上件酒張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久服長生。凡酒亦得服之。

又療風癲方。

茯神 白龍骨(研) 龍齒(研) 龍角(研) 龍膽 蔓荊子 鐵精(研) 干姜(各十分)人參 遠志(去心) 黃連 大黃(各八分) 芎 白芷 黃芩 當歸(各六分) 桂心(五分去皮)上十七味末之。蜜和丸。湯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二。稍稍加之。以知為度。忌酢物豬肉冷水生蔥。(并出第十四卷中)古今錄驗療風癲。六生散方。

菖蒲 蒴 (一作 蘆) 防風 茵芋 商陸根 蜀附子(炮各二兩)上六味搗下篩。酒服錢五匕。日再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羊肉餳牛犬肉蒜等。

又侯氏黑散。療風癲方。

菊花(四十分) 防風 白術(各十分) 茯苓 細辛 牡蠣(熬) 鐘乳(研)石(泥裹燒半日研) 人參 干姜 桂心 芎 當歸 礬石(如馬齒者燒令汁盡研各三分) 黃芩(五分)上十五味搗合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胡荽青魚 酢物生蔥生菜。(并出上

五癲方三首

病源五癲者。一曰陽癲發時如死人。遺尿有頃乃解。二曰陰癲。坐小時臍瘡未愈。數洗浴。

房室頭濕髻腦沸未止得之。五曰馬癲。發作時。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熱。坐小時膏氣腦熱不和。得之皆然。診其脈。心脈微澀為癲疾。并脾脈緊而疾者。癲脈也。腎脈急甚為骨癲疾。

脈洪大而吐涎沫無沉細小者古今錄驗莨菪子散。療五癲。反側羊鳴。目翻吐沫。不知痛處方。

豬卵(一具陰干百日) 莨菪子(三升) 牛黃(八分研) 鯉魚膽(五分) 桂心(十分研)上五味切。以清酒一升漬莨菪子。暴令干。盡酒止。乃搗合下篩。酒服五分匕。日再。當如醉。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生蔥等。

又鐵精散。療五癲方。

鐵精(一合研) 芎 防風(各一兩) 蛇床子(五合)上四味合搗篩。酒服一錢匕。日三。有效。(文仲范汪同)又療五癲。牛癲則牛鳴。馬癲則馬鳴。狗癲則狗吠。羊癲則羊鳴。雞癲則雞鳴。五癲病者。腑臟相引。盈氣起寒厥。不識人。氣爭螈 吐沫。久而得蘇。雄黃丸方。

鉛丹(二兩熬成屑) 真珠 雄黃(研) 水銀(熬) 雌黃(一方無各一兩) 丹砂(半兩研)上六味搗和以蜜。又搗三萬杵。乃丸。先食服胡豆大三丸。日再。驚癇亦愈良。忌生血物。(千金范汪同云各五兩小兒三丸如小豆并出第六卷中)

癇方三首

廣濟療癇疾積年不瘥。得熱即發水銀丸方。

水銀(紙裹煉) 麥門冬(去心) 烏蛇脯(炙) 鐵精(研) 干地黃(各八分) 龍角(研)人參 防風 子芩 升麻(各六分) 熊膽(四分研)上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食后以生驢乳汁下二十丸。漸漸加至三十丸。日再。不利。忌蕪荑生菜熱面蕎麥炙肉蒜粘食。(出第一卷中)千金大鎮心丸。主諸癇。醫所不救方。

虎睛(一具酒漬一宿炙) 防風 秦艽 防葵 龍齒(研) 黃芩 雄黃 防己 山茱萸茯苓 鐵精(研) 鬼臼 人參 大黃 銀屑(研) 干姜 牛黃(研各四分) 寒水石(六分研) 羌活 升麻 遠志 白蘚皮 細辛 白薇 貫眾 麝香 鬼箭(各三分) 茯神 石膏(研) 天雄(炮各二分) 蛇蛻皮(一尺炙) 蜂房(二分炙)上三十二味搗篩蜜和。酒服十五丸。日二服。加至三十丸。忌醋物生菜豬肉冷水。(出第十四卷中崔氏云療風癇及風邪有鴟頭三枚炙無茯苓余并同)救急療癇。少老增減之方。

竹茹(一握) 衣中白魚(七頭)上二味以酒一升煎取二合頓服之。(出第八卷中)

風癇及驚癇方五首

廣濟療風癇卒倒嘔沫無省覺方。

麻黃(去節) 大黃 牡蠣(熬) 黃芩(各四兩) 寒水石 白石脂 石膏(研) 赤石脂紫石英 滑石(研各八兩) 人參 桂心(各二兩) 蛇蛻皮(一兩炙) 龍齒(六兩研) 甘草(三兩炙)上十五味搗篩為散。八兩一薄。以絹袋盛散藥。用水一升五合。煮取一薄。取七合。絞去滓熱多膩粘又方吊藤皮 麻黃(去節各二分) 龍齒(六分研綿裹) 銀(一斤) 寒水石 梔子擘 知母石膏(碎綿裹) 杏仁(去兩仁皮尖研各十二分) 升麻(十分) 子芩(十分) 蛇蛻皮(七寸炙) 蚱蟬(四枚去足翅炙) 柴胡(十分) 芍藥 沙參(各八分) 生葛汁(五分) 蜜(七合) 牡牛黃(如大豆粒十枚煎成研下之)上十九味切。以水六升。淡竹瀝二升合。煮取二升四合。絞去滓。納杏仁脂葛汁蜜。于微火煎。攪不停手。令余二升三合成。三四歲一服二合。五六歲一服二合半。日再服。稍增。

兒深師療大人風及少小驚癇螈 。日數十發。醫所不能療。除熱方。

龍骨 大黃 干姜(各四兩) 牡蠣(三兩熬)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上九味搗下篩。葦囊盛。大人三指撮。以井華水二升煮三沸。藥成。適寒溫。大人服一升。

無崔氏療暴得驚癇立驗方。(朱四云極效)吊藤皮 茯神 黃芩 升麻 白蘚皮 沙參(各二兩) 龍齒(三兩) 石膏(八兩) 蚱蟬(七枚去翅炙研湯成內) 寒水石(六兩碎研裹) 甘竹瀝(二升湯熟內之)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相去六七里久。若小孩子患。藥各減。

量取多少細細飲之。立瘥。忌醋物。

又療大人風引。少小驚癇螈 。日數十發。醫所不能療。除熱鎮心。紫石湯方。

紫石英 滑石 白石脂 石膏 寒水石 赤石脂(各八兩) 大黃 龍骨 干姜(各四兩)甘草(炙) 桂心 牡蠣(熬各三兩)上十二味搗篩。盛以葦囊。置于高涼處。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兩沸。便納藥方寸匕消息發例菜生

風毒方五首

廣濟療風毒發。即眼睛疼腳縱。中指疼連肘邊。牽心裹悶。兩肋脹少氣力。喘氣急欲絕不能食。黃 丸方。

黃 黃連(各七分) 防風 甘草(炙五分) 五加皮 白蘚皮 枳實(炙各四分) 升麻上十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酒浸大豆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不知。增之。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熱面炙肉蕎麥。(并出第一卷中)深師芍藥湯。療中毒風腫。心腹痛達背。迫氣前后如疰痛方。

芍藥 細辛 桂心 甘草(炙) 當歸 吳茱萸 獨活(各二兩) 干地黃(二兩) 生姜(五兩) 桃仁(四十枚去皮兩仁尖碎)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宜利者加大黃二兩。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生菜。(并出第九卷中)備急虎骨酒。療男子女人骨體疼痛。風毒流灌臟腑。及至骨肉方。

虎骨一具。炭火炙令黃色。刮削去脂血。捶碎取盡。搗篩得數升。絹袋盛。清酒六升浸五宿。隨多少稍稍飲之。日二三杯。酒盡更添。(文仲同)又續命湯。療毒風。其病喉咽塞氣噎。或口不能言。或身體緩縱。不能自勝。不知痛處拘急腰背強引頭。恍恍惚惚。不得臥轉側。綿絕欲死。此毒風所作方。

麻黃(三兩去節) 石膏(碎綿裹) 干姜(各二兩) 防風(一兩) 當歸 芎 甘草(炙) 黃芩 桂心(各二分) 杏仁(二十枚去兩仁尖皮碎)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小取汗。若口噤不能飲。絞口與湯不過二三劑。

忌海藻菘菜生蔥。(并出第九卷中)千金逐風毒。石膏湯方。

石膏(如雞子大三枚碎綿裹) 麻黃(三兩去節)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兩仁碎) 雞子(二枚) 甘草(一尺指許大炙)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破雞子納水中洋。令相得納藥。煮取一升服之。覆取汗。汗不出燒石熨令汗出良。忌海藻菘菜等物。(并出第八卷中)

風多汗及虛汗方五首

深師療風多汗惡風。四味防風散方。

防風(五分) 澤瀉 牡蠣(熬) 桂心(各三分)上藥搗下篩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再。忌生蔥。

又療風汗出少氣方。(趙子高法)防風(十分) 白術(九分) 牡蠣(三分熬)上三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增至二三匕。惡風倍防風。少氣倍術。汗出面腫倍牡蠣。忌桃李雀肉胡荽火蒜青魚 等物。(并出第九卷中)延年療風虛止汗。石膏散方。

石膏(研) 甘草(炙各四分)上二味合搗下篩為散。先食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忌海藻菘菜等。

又療風虛汗出不止方。

秦艽 附子(炮) 石斛 菖蒲 白術 桂心(各三分) 麻黃根 防風(各五分)上八味搗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羊肉餳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并出第五卷中)刪繁療大虛汗出欲死。若自汗出不止方。

麻黃(去節) 附子(炮各一兩) 牡蠣(二兩熬)上三味搗下篩。以一合藥。白粉一升。合和令調。以粉汗上。一方粉二升。忌豬肉冷水(出第九卷中)

風熱方六首

病源風熱者。風熱之氣。先從皮毛入于肺也。肺為五藏上蓋。候身之皮毛。若膚腠虛。

則風日內肺變延年黃連丸。主風熱氣。發即頭面煩悶。不能食。兼欠 眠睡不安方。

黃連(十二分) 人參 茯神(各六分) 葳蕤(四分) 豉(一合熬) 生姜(屑三分)上六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一服十丸。食上飲汁下。日二服。加至十五丸二十丸。

忌豬肉冷水酢物。

又葳蕤飲主風熱。項強急痛。四肢骨肉煩熱方。

葳蕤(三兩) 羚羊角(屑) 人參(各二兩) 蔥白(切一升) 豉(一升綿裹)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豉。煎取一升五合。去豉。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取微汗即瘥。忌蒜面脂魚。(文仲處)又葳蕤丸。主虛風熱。發即頭熱悶。不能食方。

葳蕤(六分) 人參 白術(各五分) 甘草(四分炙)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一服十丸。食上飲汁下。日三服。加至十五二十丸。忌桃李海藻菘菜雀肉等物。(文仲處并出第十卷中)千金翼防風丸。主肺間風熱。旦朝好噴嚏方。

防風 茯神(各三分) 天門冬(四分去心) 芎 白芷 人參(各二分)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二服。加至十五丸。忌鯉魚 物。(蔣孝璋處)又葳蕤丸。主熱風沖頭面妨悶方。

葳蕤 黃連(各八分) 防風 人參(各六分) 茯神(五分) 豆豉(三合熬)上六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飲汁下。日二服。加至二十丸。若冷用酒下之。忌豬肉冷水酢物蒜熱面。(出第十八卷中)近效療熱風沖頂熱悶方。

訶黎勒(一枚取大者) 芒硝(三合) 醋(一升)上三味搗訶黎勒為細末。并芒硝于醋中。攪令消。摩涂熱處日一二度。(張文仲處必效范汪同)

頭風及頭痛方一十首

病源頭面風者。是體虛陽經脈為風所乘也。諸陽經脈。上走于頭面。運動勞役。陽氣發泄。腠理開而受風。謂之首風。病狀頭面多汗惡風。病甚則頭痛。又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又新在首作頭有正四方臂膊頭風白。以手復捋五通脈也。又閉目。以鼻內氣。除頭風。

頭痛閉氣令鼻極。偃臥乃息七。頭欲得向后仰之。一時中)千金療頭風方。

附子(一枚中形者炮裂) 鹽(附子大)上二味作散。沐頭畢。以方寸匕摩頂上。日三。忌豬肉冷水等。

又方服荊瀝。不限多少。取瘥。

又方又搗蒴 根二升。酒二升。漬服汁。

又方蔓荊子二升。酒一斗。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

又方臘月烏雞屎一升。炒令黃末之。絹袋盛。酒三升浸。溫服之。多少任性。常令醺酣。

又方七月七日麻勃三升。麥子一碩末。相和蒸之。沸湯一碩五斗。三遍淋之煮。取一石。神曲二臟骨又方生油二升。鹽一升末。油煎一宿。令消盡。涂頭。石鹽尤良。

又方大豆三升。炒令無聲。先以一斗二升瓶盛九升清酒。乘豆熱。即傾著酒中。密泥頭七日溫服之。(并出第十三卷中)延年療風熱頭痛掣動方。

防風 黃芩 升麻 芍藥(各二兩) 龍骨 石膏(碎各四兩) 干葛(三兩) 竹瀝(二升)上八味切。以水六升。和瀝。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日晚再。忌蒜面豬肉油膩。

又療風勞氣。吐逆不能食。四肢骨節酸疼。頭痛頂重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根河市| 定西市| 高平市| 拜泉县| 威信县| 永顺县| 鄂托克前旗| 兴隆县| 蒙自县| 大足县| 光山县| 岑溪市| 新龙县| 聊城市| 抚松县| 眉山市| 恩施市| 永清县| 阜新市| 四平市| 马鞍山市| 保定市| 泽普县| 卓尼县| 香格里拉县| 辽中县| 吴旗县| 玛沁县| 石嘴山市| 红桥区| 横峰县| 雷波县| 耒阳市| 嵊泗县| 嫩江县| 栾川县| 黔西| 阿拉善左旗| 江阴市| 内乡县| 巴彦淖尔市|